陈嘉庚故居导游词优秀19篇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

我们走进一条小巷,路是石板路,更奇怪的是路口放着一个金元宝,后来我知道这条街就叫元宝街。沿着元宝街很快到了故居门口,我们直接就想进去参观,但被门口阿姨拦住,说要买票。这时候听爸爸嘀咕道:“这里还要买票啊?”

走进胡雪岩故居的大门,就看到了一处处风景,“我们该去哪呢?”我情不自禁地说出来。爸爸笑着说:“我们就跟着旅行团的导游走,还能听听典故呢!”“好!”我点着头说。刚进入正门,步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阔气的大堂,里面播放着京剧音乐,大堂让我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接着我们来到了百狮楼,百狮楼门口有一只只小狮子头,他们都对着我。它们的嘴裂开来好像在笑着对我说:“欢迎光临!”一进门满屋子都是狮子头,好像我来到了一个狮子世界。这个百狮楼是给胡雪岩的母亲住的地方,我想胡雪岩的母亲应该非常喜欢狮子!走出百狮楼,我们又来到了楠木厅。楠木厅主要是用楠木做的,那是胡雪岩子女居住过的地方。在楠木厅的正中央,放着一架古琴,古代的人们都喜欢弹古琴。所以放着古琴!因为我会弹古筝,所以很想上去拨弄几下呢!

然后我们到了芝园,芝园是胡雪岩的后花园,非常美!花园中有假山、有楼阁、有水池、有小桥。沿着台阶往下走,就是一个大洞,洞里面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我感觉走在里面有点冷,但看见洞里的灰石在灯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黄色的,看上去暖暖的,一下子让人忘记了冷。走出洞,眼前便有几座小桥,下面流着泉水。几朵小花把后花园点缀得十分美丽,满池的`金鱼在水中悠闲自在地游着。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小厨房。小厨房里面放着许多烧菜做的用品,小厨房的外面,有一口井,如果想要喝水,直接到井里打水。我们不知不觉参观完了故居,今天的收获很大,不但参观了美丽而又富丽堂皇的故居,而且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我在路过河坊街时,经常看到络绎不绝的人走进走出,让很多病人看好了病,让我知道中药的神奇!我还依稀记得死去的太公以前经常去那里看病。

听说后来胡雪岩破产了,但他的一生还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他的胡庆余堂为后人做了贡献,成了中国非常著名的医药馆。希望胡庆余堂永远开下去,治好更多的病人,造福于后人!

陈嘉庚简介 2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2]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经商。缨斟少壮时曾在叻(新加坡旧简称,下同)开设米铺。陈嘉庚父亲出生年月无记载,推断应在鸦片战争之后,19逝世于集美。陈杞柏何时出洋尚不可知,其与孙厝孙夫人结婚应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陈嘉庚,1889年生陈敬贤。

至于陈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创立顺安米店,如何累集资本而创业的问题,因资料缺乏,难以详悉,据学者推断,陈杞柏幼年来叻在其兄长的米店工作,从勤俭中累集资金,因而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顺安。除经营米业以外,长袖善舞的陈杞柏还兼营地产,办理硕莪厂,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19是陈杞柏实业的顶峰,其各业各产等资产共40余万元(叻币)。陈杞柏实业上的成功为陈嘉庚后来自己独自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 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期间,孙中山曾与陈嘉庚初次会面。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陈嘉庚是经朋友林义顺介绍才结识孙中山的,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还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会议,与孙中山共商制订了党旗方案。这次聚会,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10年春,陈嘉庚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同一批有志之士脱离清廷关系,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上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处罚。”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陈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3

亲爱的各位游客:

我是xx导游。欢迎大家来到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是19世纪杭州的著名商人,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他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布政使衔,并赐予红顶戴、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胡雪岩不仅在钱庄业有卓越成就,还涉足粮食、房地产、典当以及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多个领域,并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占地10.8亩,建筑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整个故居建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用材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得名“元宝街”,寓意财富与繁荣。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故居。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布局分为三条轴线:中轴区主要用于待客议事,西轴区是芝园观赏游玩区,而东轴区则是生活居住区。

我们穿过门楼,来到中轴区的第一进——轿厅。这里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悬挂着“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和“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彰显了胡雪岩的仁义与功德。厅内还陈列着两座清式的轿子,供游客参观。

继续前行,我们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而得名,厅后天井中铺有聚宝盆图形的鹅卵石,寓意财源广进。鸳鸯厅的北面是清雅堂,面阔七间,俗称新7间,楼上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则是宴请宾客的场所。

从清雅堂出来,我们进入“和乐堂”,俗称老7间,这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她们会面并避免纷争,他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话设施——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这一设计在当时极为罕见。

随后,我们来到“楠木厅”,这是一座全部用楠木构筑的建筑,空气中弥漫着楠木特有的香气,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里曾是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的居所。楠木厅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用具,还有灶神像,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参观完生活居住区后,我们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眼前便是正厅——百狮楼。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场所,也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的居所。因厅内栏杆装饰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而得名“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形式多样,包括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等,全国罕见。

走出正厅,我们进入西轴线观赏游览区。首先来到的是芝园,这是胡雪岩为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园内假山参照杭州飞来峰的形势设计,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之一。沿石阶而上,我们可以看到影怜院、荟锦堂和御风楼等建筑,站在御风楼上可以俯瞰全园景色。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洗秋院,这里因隔扇上装有蓝绿色调的五彩玻璃而得名,仿佛能洗净秋天的气息。洗秋院北面是锁春堂,现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去处。

最后,我们回到中轴区,结束今天的参观。胡雪岩故居不仅是一座豪华的建筑群,更是胡雪岩一生传奇的见证。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位红顶商人的智慧与风采。谢谢大家的聆听与配合!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4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2000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200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在洗秋院的北面为“锁春堂”,意在把美景留在院内,自成一统。现在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地方。芝园的中部为主体建筑“延碧堂”,因材料全部选用鸡翅木故又称红木厅,站在厅前露台上隔水相望,只见对岸一座大假山造型奇特。据记载当时胡雪岩认为原来所堆的假山太呆板,请了当时名满京师的造园名家伊芝重新设计,伊芝几易其稿都不能使胡雪岩满意,后来经一仙人指点去灵隐寺前飞来峰住了1个月得到了灵感,设计了现在的这座假山的图纸,终于让胡雪岩满意,又请了杭州的工匠魏实甫、冯凝、程欢、蔡荣庄四人负责叠造,历时两月完成,其中的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

参观完芝园,最后让我们从芝园东北角的原门进入中轴区的第三进院落,这是一个二厅一庭的园林型院落,东西两厅因四面开窗、格扇和八角形门洞,可以四面赏景,因而叫做“四面厅”。天井内用不同颜色的鹅暖石仿遗址的图案铺成聚宝盆、元宝和铜钱的形状,象征财源广进的意思。至此,我们已参观完了所有的景点。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5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20xx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20xx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在洗秋院的北面为“锁春堂”,意在把美景留在院内,自成一统。现在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地方。芝园的中部为主体建筑“延碧堂”,因材料全部选用鸡翅木故又称红木厅,站在厅前露台上隔水相望,只见对岸一座大假山造型奇特。据记载当时胡雪岩认为原来所堆的假山太呆板,请了当时名满京师的造园名家伊芝重新设计,伊芝几易其稿都不能使胡雪岩满意,后来经一仙人指点去灵隐寺前飞来峰住了1个月得到了灵感,设计了现在的这座假山的图纸,终于让胡雪岩满意,又请了杭州的工匠魏实甫、冯凝、程欢、蔡荣庄四人负责叠造,历时两月完成,其中的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

参观完芝园,最后让我们从芝园东北角的原门进入中轴区的第三进院落,这是一个二厅一庭的园林型院落,东西两厅因四面开窗、格扇和八角形门洞,可以四面赏景,因而叫做“四面厅”。天井内用不同颜色的鹅暖石仿遗址的图案铺成聚宝盆、元宝和铜钱的形状,象征财源广进的意思。至此,我们已参观完了所有的景点。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6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xx导游,欢迎来到胡雪岩的故居。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奢华气派的古宅,感受胡雪岩这位传奇人物的非凡人生。

胡雪岩,名光墉,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是杭州的杰出代表。他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赐予布政使衔,并特许紫禁城骑马,成为一位红顶商人。除了经营钱庄外,他还涉足粮食、房地产、典当以及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多个领域,并创办了著名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巨商。

一、中轴区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中轴区,这是待客议事的主要区域。穿过正门和门楼,我们来到了轿厅,这是中轴区的第一进,也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内悬挂着“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彰显了胡雪岩的仁德与功绩。

二、东部生活居住区

接下来,我们向右转,进入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我们来到了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为“角落里的姨太太”的住所。虽然庭院空间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美不胜收。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称花厅2,厅内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

继续前行,我们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而得名。厅后天井铺有聚宝盆图形的鹅卵石,寓意财富聚集。鸳鸯厅的北面是清雅堂,面阔七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则是宴请宾客之地。

三、和乐堂与楠木厅

从清雅堂出来,我们进入“和乐堂”,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胡雪岩为了方便与各位姨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特意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大德律风。现在,在和乐堂内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

接下来,我们来到“楠木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胡雪岩最宠爱的“螺蛳太太”的住所。楠木厅对面是小厨房,陈设着灶台和厨房用具,还有灶神像,展现了古代家庭生活的细节。

四、百狮楼与芝园

回到中轴区,我们进入第二进院子,来到正厅——百狮楼。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场所,也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的居住地。因原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而得名。百狮楼的'砖细墙有多种形状,如葫芦形、梅花形等,全国罕见。

走出百狮楼,我们进入西轴线观赏游览区——芝园。芝园是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园内假山参照杭州飞来峰设计,由名匠伊芝设计并叠造,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之一。园内还有影怜院、荟锦堂、洗秋院等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至此,我们的胡雪岩故居之旅就告一段落了。这座宅邸不仅见证了胡雪岩的辉煌人生,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座古宅的独特魅力,并留下美好的回忆。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一切顺利!

故居导游词范文: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7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他始建于1989年,由蒲家村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24公顷。请各位朋友跟随我一起去领略蒲文化的深厚内涵吧!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他们是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个字。对--------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享年76岁。

蒲松龄先生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呀)。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单四十岁以后连生四子,蒲松龄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从此后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趋贫困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门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经史过目辄了,父亲非常钟爱他。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激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25岁时,因妯娌之间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别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间”,生活陷入困境。31岁时迫于生计,应淄川进士孙蕙之聘,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毕府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归来后的蒲松龄先生仍旧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四处奔波

蒲松龄先生四十岁时,受本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友的聘请,去做了毕府的私塾先生,设帐卓然堂,自次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舌耕笔耘。只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先生与昔日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上的荣耀。蒲松龄先生72岁依 就这样过了两年,于公元1715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二、第二展室----聊斋正房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第二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第二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石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大家说象什么?似的,就像一只正在鸣叫的青蛙,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此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再看房间的西侧,是当年蒲松龄先生盘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边还有蒲蒲松龄先生松龄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边的有炕的这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是坐在这个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头上这盏锡灯是从蒲松龄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请跟随我继续往前走。进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由于蒲松龄先生生前家境贫寒,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比较完整的手抄本有“铸雪斋抄本”、“黄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斋志异》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先生已经去世五十七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成诸多的戏曲、影视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胭脂》、《画皮》、《古墓荒斋》,以及评剧《花为媒》、吕剧《姊妹易嫁》、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等

四、第四展室------书画展室

大家一走进了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聊斋志异》已�

五、第五展室-----书画展室

蒲松龄先生纪念馆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有关蒲松龄先生的字画的收藏,现在以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走到这里,很多不了解《聊斋志异》的朋友会问了:《聊斋志异》到底是写什么的?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呢?那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室吧,去更近距离的了解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朋友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故居导游词的人还看了: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8

胡雪岩故居简介[1]胡加府总面积10.8亩,近7230平方米,我们的游览路线将是由东向西。首先,第一部分是东边的生活区,胡雪岩那里有大妈和孩子,中间是接待办公区,用来接待外宾。我们现在在轿子厅,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轿子就停在这里,和现在的私人车库差不多。在西面,有一个大花园,是主人放松的地方。

让我们来看看胡加大厦的模型。胡加大厦的风水有两个特点。第一,门很偏,很小。我们刚从这个小偏门进来。一般古建筑的处理是在中轴线上开门。另外,店主是像胡雪岩一样的丹顶红商人,有钱有势。开门的风格完全符合他当时的身份,但我们可以看到门是偏小的。其实这是典型的杭派石库门。说到石库门,大家都想到了上海。但在杭派石库门的治疗方法中,有这样一种治疗方法,偏小。小门代表了中国人相对内敛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墙深白墙深。

同时这个小门的方向是东南,八卦里最后一位是荀位,第一位左手位是荀位,预示着运势发达,官商兴旺。现在杭州市政府的大门也是这样开的,所以这是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但是在西北角却缺失了

但是按照胡雪岩当时的地位和权力,用很强硬的手段拿下是很容易的,但是胡雪岩并没有为难别人,因为胡雪岩的性格很善良,和为贵,所以才让他留下来,这也成了胡雪岩命运的一个破绽。正是因为缺少这个角落,风水被打破了,中国古代人建造房屋讲究四合一,方方正正

教室

我们在胡家的轿子厅里,在那里停了下来,放下了轿子。特别需要介绍的是,这里的木材是银杏木。因为银杏木生长非常缓慢,差不多十年才长1cm,所以这些柱子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胡雪岩故居被称为“中国第一府”,因为木材非常高档。比如,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红木里的鸡枝木,紫檀,金楠木。经过轿子厅,我们可以在中轴线上看到这个。

这是江南园林常见的砖门楼。上面的字“延贤”是胡家训。胡雪岩希望后代能贤惠,德才兼备。可惜这宅邸在胡雪岩死后不久就被后人抵押了。它是用300万银元修建的,价格的1/30,10万银元付给了当时刑部的一位部长兼协办。接下来,我们进入东部内部生活区。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2]我们走进一条小巷。这条路是一条石头路。更奇怪的是路口有一个金元宝。后来知道这条街叫元宝街。沿着元宝街,我们很快到达了我们的故居门口。我们想直接去看看,但是阿姨在门口拦住了我们,说想买票。这时,我听到父亲小声说:“你还得在这里买票吗?”

走进胡雪岩故居的大门,我看到到处都是风景。“我们该何去何从?”忍不住说出来。爸爸笑着说:“我们跟着导游,听听典故!”“好!”我点点头,说道。刚进正门,就看到一个高大豪华的大堂,里面放着京剧音乐。大堂让我们感到神清气爽,轻松自在。然后我们来到白石楼。白石楼门口有小狮子。他们都面对着我。

他们张开嘴,好像在笑,对我说:“欢迎!”我一进门,满屋都是狮子,仿佛来到了一个狮子的世界。这座百狮楼是给胡雪岩母亲的。我觉得胡雪岩的妈妈应该很喜欢狮子吧!出了百狮楼,我们又来到了楠木堂。楠木堂以楠木为主,胡雪岩的孩子们就住在这里。在楠木堂的中央,有一把古琴,古代人喜欢玩。所以放古琴!因为会弹古筝,所以很想上去拉几下!

然后我们去了芷园,那是胡雪岩的后花园。很漂亮!花园里有假山、亭子、水池和桥。走下台阶,有一个大洞,弯弯曲曲像一个长长的队列。我感觉里面有点冷,但我看到山洞里的灰色石头在灯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黄色,看起来很温暖,突然让人忘记了寒冷。出洞后,有几座小桥,下面流着泉水。后花园点缀着几朵小花,池中金鱼悠闲地在水里游着。

最后,我们又去了小厨房。厨房里有许多烹饪用品。小厨房外面有一口井。如果你想喝水,你可以直接从井里打水。不知不觉中我们参观了故居,今天收获很大。我们不仅参观了美丽壮观的故居,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路过何方街,经常看到络绎不绝的人进进出出,让很多患者看着自己的病情,让我知道了中医的神奇!我还是隐约稳定。死去的太公曾经去那里看病。

听说胡雪岩后来破产了,但他的一生值得后人尊敬。他的胡庆余堂为后人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博物馆。希望胡庆余堂永远开下去,治好更多的病人,造福子孙后代!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9

嗨,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胡雪岩故居,我是担任本次讲解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林。

胡老先生是杭州人,在1878年创建了胡庆余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之后,他就建造了这间院子。胡雪岩故居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造价据说耗费50万白银以上。首先我们来到的是西边的轿厅,这里门扩五开间,高大空敞,华贵气派。你瞧,轿厅门楣还悬挂着那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匾:经商有道。然后让我们看一看胡老先生会客的地方吧。来到碧延堂,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木雕、石雕、砖雕、堆雕、彩画……无奇不有,无品不精。这仿佛能让你看到那红顶商人与达官贵人们洽谈政事的样子呢!故居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无疑是芝园了,看,明廊暗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精雕门楼……还有那成群结队的大大小小的鱼儿们畅游在一汪池水中。

这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1885年,曾经富甲一时的胡雪岩在贫困潦倒下,结束了传奇的一生。随后,故居日渐破败,文物建筑受到严重破坏。20xx年1月20日,胡雪岩故居经500多名能工巧匠16个月的日月施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经过测绘、考古、设计和维修,才基本再现了120年前故居的风采,呈现给大家。

谢谢大家的光临,能抽空参观胡雪岩故居,再见!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0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胡雪岩的故居。我是今天的导游,非常荣幸能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宅。

胡雪岩,名光墉,是19世纪的杭州人,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他因力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成为一位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仅经营钱庄,还涉足粮食、房地产、典当以及进出口军火、生丝等领域,并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巨商。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占地10.8亩,建筑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这座宅邸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

一、进入故居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故居的大门,门外这条石板古巷,名为“元宝街”,因其原为元代省府宝藏所在地而得名,寓意着财富与繁荣。

穿过门楼,我们来到的。是中轴区的第一进——轿厅。这里曾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挂着五块牌匾,分别是“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和“承恩天赐”。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彰显了胡雪岩的仁德与功绩。

二、中轴区

继续前行,我们进入第二进院子,正厅百狮楼映入眼帘。这座楼因原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而得名,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百狮楼不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场所,也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的居所。这里的砖细墙装饰独特,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等多种样式,全国少有。

三、生活居住区

接下来,我们向右拐,进入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我们首先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里被称为“角落里的姨太太”的居所。庭院虽小,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美不胜收。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称花厅2,厅内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继续前行,我们穿过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而得名。厅后天井中铺有聚宝盆图形的鹅卵石,寓意着财源广进。

鸳鸯厅的北面是清雅堂,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则用于宴请宾客。穿过清雅堂,我们来到和乐堂,俗称老7间,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说胡雪岩为了方便与各位姨太太会面,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以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

四、楠木厅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楠木厅,俗称边厅。这座厅堂全部用楠木构筑,散发着特有的香气,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的居所。楠木厅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用具,还有灶神像。

五、芝园

走出生活居住区,我们回到中轴区,进入西轴线观赏游览区——芝园。芝园是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园内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设计精巧,尤其是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

沿石阶而上,我们首先来到影怜院,厅内装饰有仿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相邻的是荟锦堂,楼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洗秋院,因隔扇上装有蓝绿色调的五彩玻璃,仿佛能洗净秋天的气息而得名。洗秋院的北面是锁春堂,现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地方。

芝园的中部是主体建筑延碧堂,因材料全部选用鸡翅木而又称红木厅。站在厅前露台上隔水相望,对岸的假山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至此,我们已经参观完了胡雪岩故居的所有主要景点,希望大家这次游玩愉快!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1

嗨,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胡雪岩故居,我是担任本次讲解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林。

胡老先生是杭州人,在1878年创建了胡庆余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之后,他就建造了这间院子。胡雪岩故居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造价据说耗费50万白银以上。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西边的轿厅,这里门扩五开间,高大空敞,华贵气派。你瞧,轿厅门楣还悬挂着那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匾:经商有道。

然后让我们看一看胡老先生会客的地方吧。来到碧延堂,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木雕、石雕、砖雕、堆雕、彩画……无奇不有,无品不精。这仿佛能让你看到那红顶商人与达官贵人们洽谈政事的样子呢!

故居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无疑是芝园了,看,明廊暗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精雕门楼……还有那成群结队的大大小小的鱼儿们畅游在一汪池水中。这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

谢谢大家的光临,能抽空参观胡雪岩故居,再见!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2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大家来到“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位传奇商人的府邸,感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占地10.8亩,建筑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整个府邸建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用材考究,是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得名“元宝街”,寓意着财富和繁荣。

现在我们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轴区的第一进——轿厅。这里曾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悬挂着“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和“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是同治皇帝亲赐的御匾,象征着胡雪岩的荣誉和德行。

穿过轿厅,我们来到了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面刻着“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要修身养德,延续家族的辉煌。向右拐,我们进入东部生活居住区,这里包括融冬院和颐夏院。这两个院落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美不胜收,是当年胡雪岩姨太太们的居所。

接下来,我们来到住宅区的主体建筑——和乐堂,俗称老7间。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他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实现了便捷的通讯。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楠木厅,这里全部用楠木构筑,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堪称厅中的精品。楠木厅对面是小厨房,陈设着灶台和厨房用具,还有供奉的灶神。

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场所。因原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得名“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形式多样,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我们来到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芝园。芝园是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由名匠伊芝设计,历时两月完成,其中的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园内还有影怜院、荟锦堂、洗秋院和锁春堂等景点,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四面厅,这是一个二厅一庭的园林型院落,东西两厅四面开窗,可以四面赏景。天井内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聚宝盆、元宝和铜钱的形状,寓意着财源广进。

我们已参观完了胡雪岩故居的所有主要景点。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胡雪岩的智慧和家族的辉煌。感谢大家的聆听,祝大家旅途愉快!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3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胡雪岩故居,我是担任本次讲解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林。

胡老先生是杭州人,在1878年创建了胡庆余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之后,他就建造了这间院子。胡雪岩故居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造价据说耗费50万白银以上。

我们来到的是西边的轿厅,这里门扩五开间,高大空敞,华贵气派。你瞧,轿厅门楣还悬挂着那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匾:经商有道。

然后让我们看一看胡老先生会客的地方吧。来到碧延堂,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木雕、石雕、砖雕、堆雕、彩画,无奇不有,无品不精。这仿佛能让你看到那红顶商人与达官贵人们洽谈政事的样子呢!

故居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无疑是芝园了,看,明廊暗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精雕门楼,还有那成群结队的。大大小小的鱼儿们畅游在一汪池水中。这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

谢谢大家的光临,能抽空参观胡雪岩故居,再见!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 14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多人。民国(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 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归来堂,建于1962年。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既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

故居导游词范文:徐霞客故居导游词 15

各位游客,大家可能已经看到路边的霞客镇欢迎你。.现在霞客镇由马镇周围几个镇合并为霞客镇。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的生平。

徐霞客是1587年出生于江阴马镇南旸歧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1641年去世。他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自幼博览群书,不喜欢做官,立志考察名山大川。徐霞客在22岁到55岁的34年间到过当时全国的16个省区,对各地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有详细研究并记载。特别是对湖南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的成因等有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他的旅游日记后来被季梦良整理为著名的世界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游记。

《徐霞客游记》能留存后世,还要多亏徐霞客的一位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原先是霞客的侍妾,两情欢悦怀孕后,徐家即便以“嫁婢女”名义将周氏嫡嫁到了李家,故取名“李寄”,寓徐姓孩子寄养李家之意。李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以介两姓,而历两朝”,故表字“介立”。曲折的身世,给李寄蒙上了阴影,也造成就了他愤世疾俗、傲岸不群的性格。在孤愤中成长起来的李寄,外貌性情、声容举止、品行爱好,无不与霞客极为相似,更为重要的,也像霞客一样,是位盛有文名、著称乡里的饱学之士。李寄与他父亲在心灵是相通的,也没有埋怨徐家对他的不公正待遇。相反,李寄以父亲为榜样,在困境中奋发,成为霞客四个儿子中学识最渊博、成就最巨大、声名最远播的一个。

《徐霞客游记》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几乎散失殆尽。后来李寄年迈时多方寻访,听说宜兴曹骏甫四十年前抄过游记全集,连忙赶到宜兴搜集整理。现在传世的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前三篇,还是李寄补入的。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徐霞客故居,它座落在南旸歧村的东首,现有三进、两厢房,为明式建筑。为了纪念徐霞客,中央及省市先后两次拔款,对故居进行修复。并于1987年11月竣工,正式向社会开放。

故居门厅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上刻有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徐霞客生平简介》。 二进是轿厅,设有陈列展览,展出了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论述及图片。柜内陈列了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其资料,供参观者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伟业。 书房内展出了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据说是徐霞客少年时代亲手所移栽的罗汉松。 原本这松是在盆里,一直长不大,后来霞客把松树移到院中,就长得越来越大,生机勃勃。霞客就想,松树在小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

现在我们出了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建成开放。

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走进长廊就看到《徐霞客游记》就镶嵌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 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走出碑廊,就是晴山堂了。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俞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为“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亲“寿比南山”的心迹。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这年,霞客开始请人镌刻于石,以示纪念。明崇祯三年,徐母逝世后,霞客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毁于兵燹,而刻石幸存。连同《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三方一并嵌砌于南旸岐小学校的专室壁间。1978年,在当年徐霞客数次登船远游,又数次弃船归业的河埠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围墙,黑色屋面的房院,座西朝东,三面环水,一面碧野,景致幽美。堂院门前,并列的是一对古老石狮,院门内,种着棕榈、桂花、迎春、盘红等江南名枝佳卉。石刻堂前后均是落地长窗,三间相连,十架进深,面积108平方米,堂中屏前陈放着1.8米高的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家庭妇女。她理解并支持丈夫和儿子放弃科举、外出周游的壮举,在家纺纱织布,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明末江南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徐家已有好几架纺纱织布机。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时,徐母制作远游冠送儿子上路。八十高龄还陪儿子去荆溪、句容游历。徐霞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孺人的教育和鼓励。在晴山堂的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齐地嵌着七十六块当年的晴山堂石刻和二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撰写者系元末以至明朝全代三百的间的知名人士,共八十八人,诗文九十四篇,集明代书法之菁英,著名的有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的手笔。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晴山堂石刻》经无锡和江阴的徐霞客研究者整理后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晴山堂法帖》出版。

晴山堂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20已由国务院通过正式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晴山堂石刻后院,安放着徐霞客的移葬明式墓,墓前竖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着“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间直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碑前有青砖侧砌成的祭台,祭台下有三级麻石台阶,有三条砖、石铺砌成的甬道,从纪念堂通向墓地。墓地四周种石楠、环柏、丝兰、广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前立着一尊高2.70米徐霞客全身雕像,整个墓地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出了晴山堂,我们接下来就要去看看当年徐霞客历次乘舟出发的胜水桥了。

胜水桥,位于南旸岐村前号称“三百六十为荡”的水网内河要道貌岸然上,是徐霞客故居的名胜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三年(1925年)5月重建。又于1985年整修。

石桥题名“胜水”,取对这一带屡遭水患之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胜水桥几经毁坏,当地 石桥共有石阶二十四级,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墩子。大家注意看一下,在桥的内外两侧的石刻对联,至今仍清晰可见。内侧对联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外侧的对联是:“ 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这就把霞客故居的风光和位置,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怀念之情,描摹得清清楚楚。

胜水桥是霞客出游启航和归途船只的停泊之处。想当年,新婚不久的娇妻许氏和贤慧的母亲王孺人,就在这胜水桥畔为霞客壮行。霞客的首次出游是在万历丁未年(公元 16)。是年,正是霞客与江阴许氏的新婚之年,婚后不久,霞客便“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

霞客就在这胜水桥畔,头戴远游冠,毅然告别了慈母娇妻,乘舟远行,畅游神州。胜水桥畔,洒下了多少思念、相思之情。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6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20xx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20xx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 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 17

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18

胡家大宅一共占地10.8亩,将近7230个平方米,等会我们的游览路线就是由东往西,首先第一部分东部内眷生活区,生活有胡雪岩的姨太太和小孩们,中间为接待办公区,是接待外来客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为轿厅,当时就停主要的交通工具——轿子,给客人停轿落轿的地方,类似现在的私家车库。西部则为大花园,是主人休闲的场所。

下面我们来看胡家大宅的模型,胡家大宅有风水上的两个特点,一是门开的特别偏,特别小,我们刚是从这个小偏门进来的,一般古建筑处理手段是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加上主人又是胡雪岩这样的红顶商人,有钱有权有势,大门开大开的气派是完全符合他当时的身份的,但是我们看见大门是又偏又小,其实这是典型的一个杭派石库门,可能说到石库门,大家都想到上海,但是在杭派石库门的处理方法上,是有这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又偏又小,小门代表了中国人比较内敛的思维方式,不露财不露富同时高深的白墙黛瓦,深藏于内的一个特色。

同时,这偏小的大门偏的方向是东南方,八卦里最后一个位就是巽位,在第一个位置乾位的左手边一个位就是巽位,主文曲星旺,预示着运势发达,官运亨通,现在杭州市政府的大门也是这样开的,所以这是传统的一种处理手段,但在西北角这是缺了一个角的,关于这个有个传说,这是胡家的财位,但偏偏在这个财位,原有个小理发铺,老板非常有骨气,没有将这一小块地卖给胡雪岩,但按当时胡雪岩的地位和权势,利用很强硬的手段想拿下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胡雪岩并没有为难人家,因为胡雪岩本身性格是个非常厚道,

故居导游词范文: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19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笔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对王羲之有所了解,对临沂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临沂,再次游览王羲之故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