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精忠报国岳飞【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八蛋!奸臣!朕屡屡告之:适可而止,就是不听!”这回秦桧听清楚了,高宗气的又道:“迎二圣?连自己身家都保不住,能保大宋?这样的皇帝回来,能有我大宋?别说北宋、南宋的,恐怕只有东送西送了!再说,二圣回来,朕的龙椅在哪?!”秦桧可是真真切切地知道皇上的意思了。“哎!”高宗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咋办哩?朕以驱鞑虏、迎二圣收人心的,难那······君子动口不动手,朕现在是口也不能动呀!秦爱卿,你去把奸臣岳飞办了吧,这段时间里,朕东巡。你我君臣,心腹一般,朕知你是忠臣!只怕你百年后要受委屈了!岳飞的罪?莫须有吧。”
这“莫须有”可不是也许有也许没有之意。真要是这个意思,皇帝治国也太小儿科了。真正的意思是:(罪名嘛)等等看,会有的!——十分相似与现今的话:正在调查核实,会给答复的——拖了个一段时间,鸡蛋里也就有骨头了······
宋高宗一席话说得秦桧心里热乎乎的:是呀,士为知己者死。何况是为了皇上!只要是为了皇上,就是“忠”。“干!”秦桧牙缝里蹦出这个字。他也顾不得“精忠”与“尽忠”了。再说,皇命难违呀!于是,十二道金牌发下······
宋高宗还是不放心:岳飞手握重兵,岳飞好办,万一部下造反就《》麻烦了。不行,朕还要诛心!“岳飞,尔奸臣,服不服?”高宗和颜悦色道。“臣不服。臣精忠报国,为了皇上,为了二圣,何来奸臣之说?”岳飞回道。高宗嘿嘿冷笑着:“岳飞,你精忠了吗?朕问你,精字何解?你是谁的臣子?”岳飞虽是武将,与文字也颇精通。顿时低下了头。精者择也,他是知道的。于是,高宗把对秦桧说的话又说了一遍。最后,高宗十分诚恳地说:“你死后,朕给你修庙、树碑,千秋万代忠臣的楷模!秦桧夫妇给你永世跪着!”说的岳飞是心服口服:是呀,我是高宗的臣子,二圣回来,现在的皇上咋办?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臣心迹,岳飞说:“皇上,臣愿意去死,臣再修书把儿子,部将都找来听候皇命!”
宋高宗脸上荷花了,心里说:“小子,老子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嘴上却说:“好!好!好······”转过脸对着太监道:“走密道,飞燕诗诗处!”——宋高宗突觉小腹热呼呼的,有点龙抬头的意思了······
再后来,岳飞享了一千多年的香火,秦桧夫妇也就跪了一千多年,只是“精”忠报国变为“尽”忠报国了······
宋高宗在地宫仍然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这正是:“精忠”命丧风波亭 ,“尽忠”身后跪“精忠”;后人唏嘘皆惆怅,祸首实乃小宋皇!
注 1:二圣是指被金国俘虏到北方的宋钦宗和宋徽宗2位皇帝
2:精者,说文解字说:择也。
3:尽者,说文解字说:器中空也。
我是一个“小书迷”,看过不少书,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非《说岳全传》莫属。
书中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传奇故事。岳飞出生才3天,家乡汤阴县遭受洪灾,父亲遇难,母亲抱着他坐花缸逃生。漂流至内黄县,被王明收留。岳飞在母亲的严教下读书识字,又与王贵、周侗学艺,少年时即文武双全。岳飞与王贵、牛皋等结义兄弟赴京考武举,因枪挑小梁王闯下大祸,逃回乡里。不久,金兀术兴兵南犯,掳走徽、钦二帝。康王逃回即位,召岳飞抗金,岳飞在牛头山一战,打败金兀术,因功升为大将军。又挥师北上,在朱仙镇打败金兵,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时,金兀术派来的内奸秦桧连发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京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岳飞、岳云和张宪于风波亭。此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鞭鞑了秦桧等人的投降卖国,陷害忠良的丑恶行径。所以,《说岳飞传》这本书不愧为一本好书。在深深敬佩岳飞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同时,我也深深替岳飞婉惜。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若岳飞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假若岳飞没有糊里糊涂的愚忠,而有自己的主见,那么秦桧就是发上120道金牌也召不回岳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被“自家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呢?岳飞虽然愚忠,但他那为国为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岳飞是永生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他武艺高强,精通韬略;正气凛然,一心要精忠报国。岳家军的将领,则多为出身民间的绿林好汉,他们对腐朽的封建朝廷不满,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都能挺身而出,血洒沙场。这本书还让人们认识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秦桧的残害良忠。岳飞他为了不让金兵入中原,就带领几千万宋朝人马打金兵。而秦桧呢,他却只顾自己的生命,竟忘记了自己是从哪来的,这样还不算,他和他的妻子贪图荣华富贵,帮助金人杀入中原。真是令人可恨!
《说岳全传》这本书真是让人百看不倦。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大英雄岳飞和奸人秦桧的故事,还让我们懂得了精忠报国的含义。
演者
黄晓明:就想成为岳飞那样的男人
一提起岳飞,黄晓明就来神。他说,岳飞是他心目中最具有男性荷尔蒙的人物。能有幸出演他,自己特别自豪。“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儿就是打开收音机,等着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那时候我们这么大的男孩都喜欢听这个,岳飞可以说是我们那一代人心中的偶像,完美男人。应该说我的少年时期,岳飞都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黄晓明表示,为了岳飞这个角色的确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光身材方面就付出了很多,“我不想一脱衣服,就被很多人说中国的男演员老是一脱衣服都囊膪,希望不要给岳飞丢人,希望自己能够演出自己小时候心目中岳飞的印象。”黄晓明通过诠释岳飞,也认识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岳飞,“实际上岳飞身上也有毛病和缺点,尤其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有些鲁莽,爱喝酒,打架伤人,被母亲骂。岳飞也非常感性,每次在发兵之前都要做一番讲演,甚至于眼含热泪,仰天长啸。”岳飞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黄晓明希望在表现岳飞英武智慧的同时也能表现出岳飞的弱点,告诉大家一个人并不是从开始就能成功,必定是经历挫折后慢慢成长,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岳飞也不例外,但是这些缺点并不阻碍岳飞成为一个大英雄,因为他心怀壮志,心系人民,所以成就了他的名垂千史。
在《精忠岳飞》这部剧中,黄晓明饰演的岳飞英气十足,而对于岳飞这个角色,注定要比其他的角色付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精忠岳飞》中有场戏,讲述岳家军如何攻下蜈蚣山,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将士们都要生吃蚯蚓,黄晓明带头把这场戏顺利拍完。为演岳飞,黄晓明的确吃了不少苦头,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冬日里赤身拍打戏,夏天又要身着沉重的盔甲行军,还要拍摄众多的武打戏份,黄晓明笑称“受伤就是家常便饭”,即便这样他也坚持不用替身,这样敬业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同时,黄晓明也表示,“通过饰演岳飞,越发觉得男人的成熟、稳重和大度,才是我现在最想要的。”
唐季礼:岳飞是影响我一生的人
“如果一生只能制作一部作品,那我一定会选择岳飞。岳飞是我从小的偶像,我能拍他,是我自己最大的幸运。”从立项到编剧再到监制,全部参与该剧制作的香港导演唐季礼整整忙活了十年,付出了极大心血。说起岳飞的故事,唐季礼如数家珍。正是这份崇拜,让他自小熟读了有关岳飞的很多史料,并于上世纪90年代就梦想把岳飞的故事搬上荧屏。而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我内心一直非常崇拜岳飞,也一直在寻找相关题材来拍摄。正巧十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碰到了岳飞的后人、岳飞第28代子孙岳朝军。”
经过沟通,两人对岳飞题材的影视作品达成共识:岳飞是民族英雄,以岳飞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必然是历史正剧,不能有戏说成分。此后,岳飞思想研究会向唐季礼提供了大量史料。除了正史外,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岳家军的故事,唐季礼又参考了《说岳全书》《岳飞传》等,对此做适當选择融进剧本中。经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审查,广电总局、地方广电局、国家重大题材审查小组层层审批,《精忠岳飞》于前年末开机,历时六个月拍摄,于去年中杀青,总投资超过两亿。
“我从小在香港念书,小学中学都有念到岳飞。岳飞19岁从军,打了20年的仗,超过200场大小战役,从没输过。和外敌对抗,他是宁可知不为而为之,以少胜多以弱对强。此外,他忠孝两全、文武双全,对感情非常专一。他成为将军后掌握了全国的兵权,用国库收入的70%去打仗,但他在蒙冤被抓的时候,家里却找不到钱,一生清廉。”
“一直有说法称岳飞愚忠、不识时务,这是对岳飞的误读,我们要结合整个时代背景去看。岳飞对宋朝、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岳飞坚韧不拔保住南宋半边江山,南宋早就被金人给灭掉了。没有南宋100多年的安定,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火药、指南针)就不可能在南宋出现。只有熟读历史,才会发现这个人真的了不起。”
拍摄《精忠岳飞》,唐季礼也有“私心”:“岳飞是影响我一生的人,拍一部以岳飞为题材的电视剧,比拍一部小说更容易深入人心。现在学武术的人少了,打游戏的宅男多了;宫斗权谋的剧多了,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少了。岳飞题材有社会意义,岳飞就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
说者
刘兰芳:當年一天就收到六七十封信
30多年前,一部《岳飞传》让刘兰芳的名字家喻户晓,更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符号。说到岳飞,今年69岁的刘兰芳充满感情,她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小时候她从唱东北大鼓的母亲口中就听说过岳母细沙當纸、柳条當笔教岳飞识字以及岳飞成人后率兵抗击金兵的故事;小学的课本里、茶馆说书人也讲过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十二三岁她从辽阳来到鞍山曲艺团,学徒期间老师教的还是岳飞故事;當她满徒之后到茶馆里说的仍然是岳飞。所以,“”结束后,當电台再请她演播评书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说岳飞。
《岳飞传》是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的首部传统评书,1979年开始在全国百多家电台播出,引发了家家户户听岳飞的热潮,十多年长播不衰,至今仍有许多听众。“《岳飞传》使我成名,當时真没想到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刘兰芳告诉记者,當年公安局铁西分局给她送来了
(下转7版)
(上接6版)
治安模范的证书和奖品一暖瓶,她还奇怪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呀,来人说《岳飞传》播出的时候,街上几乎都没人了,连小偷都听评书不作案了。刘兰芳还曾被鞍钢请去现场说书,當钢厂大喇叭里传来她说的《岳飞传》时,工人们都停下脚步站在原地聚精会神地听,从楼上看人群黑压压的一大片。
刘兰芳还提到本报當年也对人们收听《岳飞传》的盛况进行了报道:一些学生因为听评书下午上课迟到,学校不仅没有责怪,还推迟了下午上课的时间;有听众笑言刘兰芳成“公害”,因为为了听《岳飞传》午觉都睡不了,左邻右舍的窗户里也都飘出刘兰芳的声音。
有句比喻形容来信“像雪片一样”,此话用在刘兰芳身上一点不夸张,最多的时候,刘兰芳一天能收到听众来信六七十封,而听众写给电台的信更多达几万封。人们在信中纷纷表达对刘兰芳评书的喜爱,对岳飞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崇敬之情。那些年,各地还邀请刘兰芳去當地讲岳飞,“全国的省、市、自治区,我都跑遍了。”《岳飞传》人们百听不厌,直到今天,很多家电台仍在播出这部刘兰芳的成名之作。
“一部文艺作品如此深入人心,真的很难得。”刘兰芳直言她沾了岳飞的光,“是《岳飞传》成就了我,让很多人认识了我。”她说,很多人夸她说得好,其实是岳飞事迹感人,在人们的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岳飞是爱国将领,他精忠报国,忠孝两全。岳飞當兵后家乡沦陷,他曾18次派人寻找母亲、妻子及家人,找到后来把母亲接到军营。母亲生病时他端汤喂药;母亲去世后他亲自扶灵回老家,还守孝。中国人最讲孝道,这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是教育。岳飞心怀旧荡、心胸宽广,对杀死弟弟的杨再兴,岳飞不计前嫌,重甩他一起抗金。”
“岳飞说过一句话,‘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刘兰芳说,岳飞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看者
“头天听评书,第二天看小人书”
■公司职员孙杰,43岁
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精忠岳飞》后勾起了对儿时的不少回忆。孙先生是70后,他说他是听着著名评书家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长大的。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他十来岁,那部评书至今已有30多年了。而其中岳飞带领岳家军屡立战功的传奇故事令他记忆犹新,“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粱红玉击鼓退金兵”等经典故事耳熟能详,也正是这些故事影响了孙先生的一生。
那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家里也没有电视,所以每天晚上七点多尤其是在冬天早早就躺在床上听评书连播,每天都觉得听得不过瘾,第二天起床后就到处去找同学借小人书《岳飞传》看。“那时的小人书非常抢手,因为能买得起小人书的同学太少了,而且那时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很有限,没有太多的钱用来买书。”
“从小岳飞就是我的偶像”
他最近一直在看电视剧《精忠岳飞》,他说:“我从小是听着刘兰芳老师的长篇评书《岳飞传》长大的,我自己也有英雄梦,岳飞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也想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文武全才。岳飞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沉稳、练达,指挥若定、文武全才,上马能征战,下马写诗文,文韬武略,至尊至孝,为人师表,忠君爱民,心胸豁达等等。总之,岳飞这个人物令人尊敬,受人推崇。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岳飞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
机关干部孙卫东,60后
“终于有了岳飞题材的影视作品,圆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机关干部孙卫东感叹。
60后孙先生中学时曾如痴如醉地听过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并因此看了《说岳全传》,自此他便有了深深的岳飞情结。这次《精忠岳飞》问世,平常很少看电视剧的他破天荒地在网络上从头看到尾。虽然对于该剧他有颇多不满足,认为在剧情和人物设定等方面都有很多与历史细节不符的部分,甚至岳飞还有了“红颜知己”,但他很宽容,“电视剧毕竟要考虑可看性。第一次尝试能拍成这样也算及格吧!”
说起當年评书《岳飞传》的盛况,孙卫东记忆犹新。那时侯中午12点准时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是他每天最大的期待。“中午下课后急匆匆赶回家就为了赶着听,冲到家第一件事儿就是打开收音机。那时候整个楼里都是刘兰芳说评书的声音。”孙先生说,他至今记得刘兰芳铿锵有力、颇具穿透力的声音以及很多细节,比如“枪挑小梁王”,“大战金兀术”、“十二道金牌”、“马前张保马后王横”等故事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孙卫东说,岳飞的故事甚至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我當时就想着也能找机会像岳飞那样尽忠报国。”于是高中毕业后,他一门心思去参了军。虽然后来考入地方大学离开了部队,并且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进了机关,成家立业,但3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身上还是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岳飞真的特别有血性和气概”
大学生王宁。20岁
这个暑期看了电视剧《精忠岳飞》,让大学生王宁对那段悲壮的历史很感兴趣。
之前,王宁只从课本上了解到南宋的历史,但与岳飞相关的,她只知道“岳母刺字”、“十二道金牌”、“莫须有”等片段,还知道岳飞有一首词《满江红》。岳飞在她看来“武艺高强,特别有文采,有阳刚、英雄气!”她说,“是这个剧让岳飞真正走进了我心里。它让我知道岳飞为什么是流传千古的英雄,而秦桧只能永世遭人唾弃!”
看了前几集,王宁这个大学女生就被吸引了,“以前看清宫戏很多,有关岳飞的历史剧还是第一次看,让我感觉有新鲜感。”每天追看《精忠岳飞》,而且边看电视边跟爸爸聊起當时的历史和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王宁有点儿上瘾了。意犹未尽的她还找来《说岳全传》看,“现在已经看了一半。岳飞真的是特别有血性、有气概!现在的人在这方面有点儿差。希望我们也能有岳飞的精神,如果国家需要,也能做到赴汤蹈火!”
难忘夏夜里同学们一起听评书的情景
■王景荣,46岑
王景荣今年46岁,谈起岳飞兴致勃勃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才上初中,那个年代的人接触岳飞就是通过刘兰芳的《岳飞传》,了解岳飞虽然有各种渠道,但听评书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夏天的夜晚,几位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乘凉,一起听评书。刘兰芳播讲得非常引入,语言中渗透了很多情感,非常形象,而且音调会根据故事情节不断变化。刘兰芳的声音亦有女性情感细腻的变化,我记得,當时打仗的情形,她描述得非常形象,你的脑海中甚至能想象到打仗的画面。牛皋打金兀术的情景,岳云使用两把银锤,印象都很深刻,还有韩世忠、粱红玉等人物,至今仍然记得。”
小人书里“读”岳飞
■张乔,42岁
“岳飞一直是正面的大英雄形象,这种形象很小的时候就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脑海里了”,今年42岁的张乔先生这样说。“我小时候爷爷给我看了很多小人书,岳飞、杨家将,这些故事,我都是从小人书上看的。當时,那个画上是各种各样的岳飞,打斗场面也很多,我觉得岳飞好能打啊!他领导的岳家军也很厉害,对他很是崇拜。上学后又从课本上学到了岳母刺字的故事,也知道岳飞被秦桧害死了,死得很冤枉。”再长大些张乔开始看小说《说岳全传》,又对岳飞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不管怎么潞岳飞虽然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忠于自己的民族,神勇无比、武艺高强,非常了不起!就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英雄情结从岳飞开始
■机关干部刘放,70后
刘放说,一部《精忠岳飞》一下子把他的思绪勾回了童年。“那会儿我还在读小学,由于父母都要外出工作,所以放假的时候父亲便买了几本文学名著给我,以期充实我的文化生活。但一个爱玩爱闹的小孩子,平时在学校里读书看字早已烦不胜烦,哪里还愿意读更晦涩难懂的世界名著!好在母亲很理解,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套小人书给我,不是别的,正是《岳飞传》。从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到三度北伐,那年的夏天在岳飞的陪伴下,可以说是过得‘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从此,英雄情结就留在了我心里,岳飞精忠报国的高大形象也永远定格在脑子里。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深深受到影响。”
长廊里的岳飞记忆
■观众禹继舜
时光倒退30年,还是个中学生的禹继舜和很多的小伙伴一样,都迷巷听评书《岳飞传》,对故事里面的好人坏人如数家珍。只是,當《岳飞传》播讲完了,倒让他有些失落,那种对英雄人物的追忆之情曾让他辗转反侧。
岳飞的背上自然有刺字,但可能并非其母所刺。
两宋军人,一向有刺字明志的传统。据《宋史》,宋初的呼延赞,以“赤心杀贼”遍文其身,呼延诸子耳后,也各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十二字。南宋初年,名将王彦领导的八字军,为表抗金决心,多于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岳飞曾是王彦的部将,他的刺字表忠,说不定就是受王彦等人的影响。
刺字之风在我国军人里可说是源远流长,直到近代,湘军悍将塔齐布,还在自己的左手背上刻刺了“忠心报国”的字样。
岳飞背上的刺字,本是“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中写得很清楚:“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不少人常将其误作“精忠报国”,这一差错流传极广,不少人至今仍在以讹传讹。
“精忠报国”与“尽忠报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古代的语境中,二者的分别其实是挺大的。从产生的年代看,尽忠报国要远远早于精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已有“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尽忠报国已是一句成语了。至于精忠报国,则出现得较晚,明朝以前,精忠与报国更很少连在一起使用。
尽忠之“尽”,是力求达到最大的限度,《千字文》中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而精忠之“精”,则有完美、最好、精心之类的含义。《尚书・大禹谟》中有“惟精惟一”,《国语・周语上》有“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信不行”。可见在中国古代的语境当中,尽、精二字是不可以混用的。
在中国古代,尽忠尽孝是为人臣子应尽的本分,而精忠、至孝则多为君主、朝廷、公议、时论对表现卓绝的忠臣、孝子的褒奖。就为人臣子者自身而言,只能用尽忠、尽孝来严格要求自己,勉励自己,却决不能用精忠、至孝来夸耀自己,标榜自己。二者的用途是有严格的界定的。
岳飞从军以来,舍生忘死,赤胆忠心,宋高宗对他十分倚重。1133年,岳飞奉诏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制旗以赐之”,从此以后,以宋高宗手书绣制的“精忠岳飞”大旗,成为岳家军的主要标志,后人因此而有“飞白精忠早赐旗”的诗句。由于岳飞曾经得到过这一殊荣,故而后世写他的小说、戏曲便常常以精忠为名:唱词如《精忠八角鼓》,戏剧如《精忠记》,小说如《精忠全传》等等不胜枚举,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流传,精忠与尽忠才渐渐被后人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