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我的数学教学故事,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下课了,我听到有学生在闲聊:
其中一人说:“福建东南电视台在组织一种趣味体育比赛,很好玩的。比赛时把参赛队员的腿两两绑在一起,20个人19条腿,一齐往前迈。如果配合不好,就会整列摔倒失败。”
另一个人说:“真的吗?那可太有意思了。”
我听完,马上对两位学生说:“打住,你们发现自己所说的话有问题吗?”
“没有啊!”他们一齐回答道。
我只好开始启发他们的思路,说:“两个人腿绑在一起是几条腿?”“3条啊!”他们说。
“3个人腿绑在一起呢?”“4条!”
“好,那20个人呢?”
这时,他们才不好意思了。20个人腿绑在一起应该有21条腿才对。说话的人没有深思熟虑,随口说出。听话的人也没有严谨的数学思维,被人蒙了还不全然不知。
这次师生对话成了一个契机。我想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数列,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若能讲解数列的有关历史、轶事,就能使学生掌握其中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好数列的相关知识。基于此,我便开始了数列教学中“讲故事”的尝试。
二、数(shù)从数(shǔ)中生,还原一段漫长的历史
数是如何产生的?如,最简单的正整数列1,2,3,…,n,…又是如何诞生的?在远古时代,古人每天出去狩猎,或进行其他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产生了多或少的概念。为了比较大小和多少,又渐渐形成了正整数的观念。为了计数,古人 中,有的民族(如我们汉族)用结绳的办法计数,有的民族用往瓦罐中扔黄豆的办法计数。所以,一句话,数(shù)从数(shǔ)中生。前一个“数”(shù)是名词,后一个“数”(shǔ)是动词。数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在数(shǔ)数(shù)过程中,掌握了1+1=2的概念,即后续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人们就产生了正整数的概念,形成了最早的数列1,2,3,4,5,…,n,…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0的概念产生又更晚些,0,1,2,3,4,5,…,n,…就形成了自然数列。有了正整数和自然数列,就可逐一计数了。
三、高斯的故事与等差数列求和
一个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故事是,在300多年前,有位小朋友名叫高斯。他用极其简便的方法算出了1+2+3+…+100=5050。一般的,人们都按从左到右的方法逐一计算,但高斯通过对式子的整体化观察,发现可由两头向中间来观察,可把数字配成1+100=101,2+99=101,…,50+51=101,共有50个101,即50×101=5050。
这种直观的解法就是我们今天等差数列求和的理论来源与立论基础。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应用了高斯的方法来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计数。如,在一条线段上增加一个点,这时线段就变为1+2=3条了,再增加一个点,线段为1+2+3=6条了,…,增加n个点,就是1+2+3+…+n+(n+1)=■条。但总的来说,学生对于这种计数所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与整理,只是由简单归纳法所猜想出来的一些规律而已。但这一计数模型又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所以经过笔者的反复思考,以为应当给出以下两个现实模型,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数学发现的理解。
重要原型一:发名片问题,在一次聚会中,有n个人参加,他们中每个人都向其他人发名片,那么这次聚会中总共发出了多少张名片呢?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那就是n(n-1)张。因为每人都只给除了自己以外的n-1个人发名片就可以了。
重要原型二:把发名片问题改为握手问题。在一次聚会中,有n个人参加,他们中每个人都互相握手一次,共握手几次?这就是高斯数列相关的问题了。
只有对高斯的故事及其包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不断的挖掘,才能使学生把这些思想顺利地迁移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中来,而不是去机械地记忆公式。
四、令人惊讶的翻倍与等比数列
一个著名的数学教学案例:教师不动声色地布置学生动手把一张纸对折30次,问这时纸有多厚。学生动手对折了9次后发现再也折不下去了。这时,再让学生从理论上猜测纸的厚度,就容易暴露学生对于指数运算的思维缺陷。如,一个学生是这样想的,如果纸厚1 mm,对折10次就是210=1024 mm,即1.024 m,230应为1024的3倍,即3米多吧。在他看来,折30次得到3米多高已经够高了。他犯了一个大错误,即把230看作210×3,正确的理解应为(210)3=1024×1024×1024。应用指数运算可以发现,一张普通的纸对折30次,竟然高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以上,可以沿着这个高度到达月球。这就是翻倍的力量,速度先慢后快。学生就在惊讶中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4,8,16,32,…,2n,…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翻倍与折半,关于永远的故事
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学生都乐意完成下面的拉面练习:你喜欢吃兰州拉面吗?兰州拉面师傅把面粉调好、揉匀。然后用手一拉,变成两根;再一拉,变成4根;拉三下,变成8根……那么,拉几下,可有128根面条呢?在教学中,我把数列an=2n叫做拉面数,一边背数列1,2,4,8,16,32,64,128,256,…,1024,…,一边动手拉面,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学习。
我还设计了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翻倍现象的理解。如,一张纸对折一次有一个折痕,对折2次有3个折痕,对折3次有7个折痕,…,对折n次有2n-1个折痕。又如,一条棉线对折一次剪一刀成了3根,对折2次剪一刀有5根,…,对折n次剪一刀有2n+1根等等。以上所说都属于翻倍现象,与此相反的过程,就是折半。
我国古代就有这样著名的论断:一尺之锦,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那么■+■+■+…+■+…=?直观的想法却是这样思考的:既然都是由一尺之锦切出来的,那么把它们加起来,相当于让一尺之锦还原,结果当然还是1啰!
这就是直觉的力量,它避免了繁琐的东西,直指答案。我们学习数学,我以为更多的就是需要这种直觉。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下中国古代农妇卖蛋问题、微软到中国招聘人才时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对等比数列学习的浓厚兴趣。
六、我们的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集中***开动脑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对教学情境和教材内容感到有趣、为其新异性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这种兴趣很不稳定,常随产生兴趣的情境的消失而下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随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有意识的收集一些数学小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
为此,我一直都是本着这个目标出发,下面,我来讲讲有关我的一个小小数学教学故事吧:
我在教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定律,告诉学生乘法结合律就好比是三个小朋友在玩游戏,所站的位置不变,只是先前两个人做游戏,再与第三个人做游戏,然后改变规则,先后两个人做游戏,再与第一个人做游戏,玩法不变。这样一讲,学生哈哈大笑,一下子就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本质了。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的有趣,对知识点掌握的又快又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的数学知识扎实,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所以说,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学习一个新知,尽量用不同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这样学习不累效果还会更好。
一、自编小故事制造“悬念”,创设情景
与数学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缺少现成的,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编写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小故事,制造一种悬念,让悬念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学习新知。如在上《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我自编了小故事《才智过人的小聪》来创设情境:
“古时候有个人叫小聪,他从小才智过人,8岁的时候, 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园林绿化问题:以五边形的各顶点为圆心,1 米为半径,画五个等圆,阴影区域铺上小草,问需要多少面积的小草?小聪脱口而出,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不已,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图1
“一个8岁小孩,一口说出答案”,他是怎么知道的?本身就是悬念,自然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心中燃起了探究之火。
二、让小故事讲出“惊奇”,创设情景
意外和惊奇可以激发人的兴趣,引起注意力。情景创设时,如果小故事的结尾出乎常理或学生的意料之外,会起到一石激起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有理数乘方(1)一节课时,我曾尝试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我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0+21+22+23……264-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学生们都“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惊喜、意外”催促学生纷纷翻开课本阅读。就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高昂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让小故事讲出“新鲜”,创设情景
新授课之前,教师讲述一些独具魅力的“新鲜”小故事,出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范围之外,让故事的“新鲜”吸引学生,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习气氛。如,在教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公元三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刁番都的墓志铭是由希腊学者麦罗尔用方程的形式写出来:“过路人,这里埋着刁番都的遗骨。下面的数目可以告诉你,他一生究竟活了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童年时代。又活了十二分之一,颊上长细细的胡须。刁番都结婚了,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他有了一个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从他儿子死后,刁番都在极度的悲痛中只活了4年就死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刁番都他一生究竟活了几岁呢?墓志铭一般都是介绍墓主生平,歌颂墓主丰功伟绩的,像这种用数学分数来划分人生几个阶段,以及墓主的功绩的写法,着实少见,新鲜奇特,隐藏玄机,引人注意;加之,一句“到底他活了几岁了呢”问话,就强烈地刺激同学们兴趣高昂都急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个问题,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四、让小故事讲出人物“超群”,创设情景
学生对英雄有种崇拜趋向,对有些技艺超群的民间“奇人”的绝技感到惊奇羡慕。教学时,抓住这一心里特征,讲述一些奇人奇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运用这种方法的愿望,达到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效果。如,在教“相似三角形”一章时,讲述了一下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19世纪阳光明媚的一天,一位德国数学家旅行到了埃及金字塔脚下,开始参观欣赏附近的十几座金字塔,从与村民的谈话中他得知,村里教堂的神父出了这样一则悬赏告示:能测算出法老胡夫金字塔(最大的一座)的塔高的人将得到神父的重赏,当地人没能算出。这位数学家略一思索,马上胸有成竹地表示能迅速得到答案。他叫人找来一根竹竿,一根皮尺,把竹竿竖直插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竹竿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他用皮尺量出了竿长和影长,然后又量出金字塔的影长,不一会,他说准确地报出了金字塔的高度,终于得到了神父的重赏。(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学生们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接着,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位数学家为何量出了竿长和影长就测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就在学生们想弄明白又茫然无措的情况下向他们指出:“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就会彻底明白上述问题了。”显然,一颗颗探究的心灵已在萌动。
五、让小故事讲出“情趣”,创设情景
小故事本身来源于生活,具有浅显易懂、生活味浓、充满情趣,它可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如,在讲授“加法的交换律”一节时,我讲述《搬家》的故事:有一个人,他家的左边住着一个铁匠,右边住着一个磨豆腐的,他每天凌晨总是被两户人家发出来的噪声吵醒,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于是他就找两个邻居商量,和他们谈好条件让他们搬家,他的两个邻居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很高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第二天,他还是被同样的声音吵醒,他很生气,冲出门去,一看就傻眼了,原来:住在左边的铁匠家搬到了右边,而住在右边的磨豆腐家搬到了左边。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等、**、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概念
所谓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如动画、声音、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与交流、教学意识的一种叙述或者教学形式。采用声音、图片、网络、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故事形象地讲述出来。通过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自身知识体系予以构建是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并和他人交流与分享经验,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有效传送所需要传输的信息,确保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得以激发。
二、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
因为人类本身的认知具有单一性,所以可量化智能概念可以恰到好处的描述人体。就学生而言,对其多种智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必要性。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发展学生智能非常有利。比如,学生的语言智能,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对语言深层内涵进行欣赏的能力。就本质而言,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充分发挥学生语言智能的一种新兴教学过程,因此,无论是对故事叙述主题进行讨论,或是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相应的展现,都必须采用学生语言智能对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与说明,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2.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首先,硬件条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科技产品质量逐渐提高等等,这些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初中英语课程特点。初中生通常好奇心比较强烈,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且听觉也非常灵敏,而数字化故事叙述也和学生这些特点相符合:①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式是在小组间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编写的过程,必须应用英语知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互相交际;②互动性。讲故事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外在形式。课件和听众间的互动存在一定的相互协调性,创作数字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学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间接或直接互动;③过程性。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讲述,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而且数字化故事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与初中英语存在相通之处,两者均强调过程。
3.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目标
首先,对提高初中学生语言智能非常有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讲述英语故事,以此来表达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有效发挥初中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与探讨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语言智能的进步与发展也非常有利;第二,对学生空间感的提升也极为有利。通过初中学生小组成员间头脑和知识的正确运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并有效制定后期编辑与数字化叙述过程,对学生空间智力的提高极为有利。再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智能。若要完美的展现出数字故事作品,就要将作品的声音呈现出来。小组成员中的叙述者通过语言模式使作品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在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与制作时,具有声音吸引力的背景音乐可以保证数字故事作品的生动性。
三、初中英语课程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
1.学习目标
初中英语课程中,在研究数字化故事叙述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与初中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有效结合,确定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数字化故事叙述前,可以设定题目为《低碳生活》,最后对英语学习目标进行详细设定。
2.展示教学实例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时,要结合学生特长和优点,通过自由分组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数字化故事叙述,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小组成员所做工作,确定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后,开始拟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
如,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将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确定为:The Monkeys fishing month.第一步,确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后,英语教师依照故事主题进行阐述,使学生可以对让步状语从句有一定了解,同时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生在教师激励下,依照所选定的故事叙述主题,并根据所划分的小组,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稿本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对稿本故事叙述形式出谋划策。信息员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对和故事内容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进行有效查找,设计前,教师需要先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形成一种全面性认识,由此小组信息员才可以及时搜查到和主题相符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在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有效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采用PPT软件制作,电脑员主要负责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根据所理解的数字化故事,在PPT中导入所选定的文字与图片,增加特效,为作品作相应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添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