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精选5篇)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精选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范文 篇1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1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 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 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2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 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人们常说,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也可谓是众说纷纭,

我们应当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的赞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

安娜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是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性。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单纯、沉静、从容、高贵,无论在什么样是场合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她活跃的精神世界,她悠闲恬静,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着以浓墨重彩描绘安娜体态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对作品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丽的,其悲剧意味就越浓厚,其悲剧结局就越是让人痛彻心扉。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想!

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而这正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相违背。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4她是一朵开到极致的玫瑰,鲜艳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为她的美,无人能懂。她有着美丽的容颜,却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一个只醉心于勋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给她想要的爱情呢?

即使她已经身为人妻,身为人母,可是内心还是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当她遇上福伦斯基这样英俊、有财的上流人士时,无可救药的与他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必然。也许,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可是,没有人有权力去指责她的什么,因为《福音》中说:“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安娜与福伦斯基两个人的爱,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身处贵族,身上便多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这两个人,可以不顾所有的去相爱,这种勇气就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只是这种爱,在那个虚伪的“高尚”的上流社会中,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远都只有耻笑与唾骂。即使卡列宁爱的不是安娜,但身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安娜与福伦斯基的悲惨结局。

安娜放下所有: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忍痛把儿子抛在家里;放弃安逸的生活,与福伦斯基私奔到国外。福伦斯基也甘愿放下过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着安娜细水长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两个相爱的人,抛开所有的束缚,狠狠的爱一场。我觉得很佩服,也很羡慕。因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样的勇气去爱一个人。故事发展到这儿,在童话故事中的结局就应该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毕竟不是童话,残酷的现实赤裸裸的摆在安娜和福伦斯基面前。两个人都是娇生惯养的,终究还是过不惯清贫的日子,所以他们又不得不重返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会虚伪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会的福伦斯基要去奋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许多。可是安娜这个孩子气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伦斯基能偶在身边多陪陪她。他们俩本来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会的风吹雨打中更显单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爱的儿子;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安娜不能彻底放弃她的孩子,也不能彻底无视舆论的恶评;福伦斯基不能彻底告别过去风花雪月的生活,也无力去承担安娜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他们这份轰轰烈烈的爱,终究抵不过世俗的纷扰和自身性格的弱点,他们竟渐渐发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对福伦斯基的爱越强烈,就越感到对方对自己的冷淡和厌倦。安娜毕竟还是一个小女人。她觉得自己为福伦斯基付出了所有,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福伦斯基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我真不该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妇,可我又没有办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对他的热情使他反感,他却弄得我生气,但是又毫无办法。”安娜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倔强地向福伦斯基要更多的爱。可是福伦斯基自私得没法给她更多了。安娜渐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丽倾诉,却又遭到陶丽与吉蒂的羞辱。吉蒂曾与福伦斯基有过一段情,曾经是福伦斯基深爱过的人啊!安娜这个要强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这种羞辱呢!

亲情、爱情、友情,这三样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远离安娜而去了。走投无路的她决定用死来惩罚福伦斯基。她来到了那个最初与福伦斯基邂逅的火车站。静静地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 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她,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她这朵令人艳羡的红玫瑰,开到了荼靡……

其实我觉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个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这朵开到极致的花,永远停滞在列车驶过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对爱的理解太理想化了。� 她也以为福伦斯基不再爱她了,其实不是不爱了,只是这份爱褪去了往日的激清,变得更加沉稳了。

安娜,你死了,的确是解脱了,但你却留下福伦斯基一个人独自咀嚼爱情的痛苦。让爱的人痛不欲生,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可是,爱情本来就毫无逻辑,更没有所谓的规律。爱了便是爱了,痛也无所谓了;放了便放了,曾经的那些,都会淡的。

安娜这朵开到荼靡的花,依旧在那条铁轨上摇曳……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5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读书课上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很纠结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的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很不对,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范文 篇2

安吉丽娜・朱莉,一位拥有天使容貌和魔鬼身材的女演员,她的出现无疑是好莱坞近年来最具个人魅力的一位。无论是一身戎装、勇往直前的性感劳拉,还是朴素沉静、充满智慧的女社会活动家,银幕上的安吉丽娜・朱莉呈现给观众的总是其超凡脱俗、充满活力的诱人一面。

生活中,安吉丽娜・朱莉更是以其特立独行的处世风格而著称,面对蜂拥而来的各种绯闻事件和报道,她一向泰然处之、我行我素;并积极地投身到各种人道主义救助活动当中,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贫困、饥饿和战争问题,展现出了她个性中极具个人色彩的双面性。

今天,在好莱坞电影日益商业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安吉丽娜・朱莉凭借其优越的外在条件和日渐成熟的内在演技,早已经为全世界的观众缔造了一个个充满激情、诱惑和票房神话的电影故事。成功的她无疑是众多女性心目中的榜样,更是众多男性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特立独行

安吉丽娜・朱莉原名叫安吉丽娜・朱莉・沃特,1975年出生在洛杉矶的一个电影世家,父亲乔・沃特和母亲玛奇琳・伯特兰都是演员,其中父亲乔・沃特是第51届奥斯卡影帝,在影片《珍珠港》中曾出演罗斯福总统一角而为中国观众所熟知。但是在朱莉两岁的时候,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打破了,父母离婚,母亲把她名字中的“沃特”两字去掉,安吉丽娜・朱莉开始了孤独的成长。与众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家庭的不完整从小造就了安吉丽娜・朱莉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个性。因为经济窘迫,年幼的朱莉和妈妈与弟弟经常搬家,直到长大后她作了职业模特也是常常因为忙于巡演而在各大城市间往来穿梭。在对模特生涯感到厌烦后,安吉丽娜・朱莉来到纽约,在李・斯特莱斯伯格戏剧院和纽约大学做了一名普通的学生,之后便在各种剧院表演,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1993年安吉丽娜・朱莉在影片《电子人2》中出演了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接着1995年又在影片《骇客》中扮演了一名计算机黑客。虽然都是一些小角色,但安吉丽娜清秀的面容和不俗的演技很快便引起了观众和导演的注意。同时,这段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也为她积累了鲜活而真实的人生体验。

声名鹊起

在接手了一些反映平淡的影片后,1997年安吉丽娜・朱莉终 紧接着,一部HBO的《吉娅》又为她获得艾美奖提名。年轻的安吉丽娜从此名声鹊起,成为好莱坞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影片《吉娅》是HBO于1998年推出的电视电影,描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名模吉娅・卡兰芝悲剧性的一生。影片中的吉娅原本是成长于费城中下阶层的平凡女孩,幼年家庭的阴影使她养成了坚强、独立,同时又无视一切的狂放个性。于是,在那个物质和欲望都急速膨胀的年代,吉娅和许多追梦的女孩一样,用一份天真的勇敢独自来到纽约闯天下。凭借出众的外表和热情勇敢的个性,吉娅很快打入了纽约的时尚界,频繁出现在各种杂志的封面,一夜间声名鹊起。“超级名模”这个称号,可说就是因为吉娅而开始被�

然而,在华丽的舞台和镁光灯的背后,巨大的声名总是足以冲散一个豆蔻年华女孩的自由与梦想,摧毁还没有准备好的年轻生命。吉娅很快就陷入虚荣带来的空虚和放纵之中,她开始吸毒,并用各种极端放纵的方式来麻醉自己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最终,吉娅在二十六岁那年死于艾滋病。或许是片中角色的人生经历和安吉丽娜・朱莉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朱莉在影片中的表现可谓是游刃有余,表演真实而自然,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吉娅――美丽、性感,敢爱敢恨,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大胆挑战命运和社会道德的悲剧女性。

性感花瓶

伴随着在电视电影《吉娅》的出色表现,身材热辣,表演大胆、出位的安吉丽娜・朱莉很快就被好莱坞所接纳,并冠以了性感女神的称号。于是在向来喜欢模式化分割演员的好莱坞,安吉丽娜・朱莉在随后的日子里总是以性感撩人的一面出场。在拍摄于1999年的轻喜剧影片《空中塞车》中,安吉丽娜・朱莉就以性感的出场饰演了好莱坞老牌演员约翰・库萨克的妻子。在这个描绘空中调度员生活的影片中,女性角色纷纷成为了男主角们的陪衬。安吉丽娜・朱莉也不例外,戏份少不说,角色也相当的单薄,除了性感的装束和一场红杏出墙的激情戏之外,全无可圈可点之处。对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出演,安吉丽娜・朱莉多的是一份身处江湖的无奈。

同年,在影片《神秘拼图》中,安吉丽娜・朱莉与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联手演绎,出演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女警察,这是安吉丽娜・朱莉第一次在影片中出演警察的角色。在这部悬疑影片中,情节被设计得相当紧凑,对于安吉丽娜・朱莉所饰演的角色也设计得比较丰满。片中,安吉丽娜・朱莉没有任何性感诱人的表演,完全凭借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处理来塑造一个身陷迷局的女警察的勇敢和沉着,这也为日后安吉丽娜・朱莉出演类似角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体验机会。

2000年,对于安吉丽娜・朱莉来说是个充满无奈和惊喜的一年。首先,在这一年安吉丽娜・朱莉继续充当花瓶配角,与大名鼎鼎的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合作出演了影片《极速60秒》。在这部讲述偷车天才尼古拉斯・凯奇与警察朋友和黑社会仇家相互纠缠,并在一天之内偷走50辆汽车的传奇故事中,安吉丽娜・朱莉照旧饰演的是尼古拉斯・凯奇的情人,在片中的表现也被完全淹没在尼古拉斯・凯奇的光环和眩目的追车场面之中。虽然该片是当年好莱坞数得上的大制作,但是对于安吉丽娜・朱莉来说这仅仅是又一次的花瓶配角出演。

其次,在充当了多年的配角演员后,安吉丽娜・朱莉终于迎来了回报。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安吉丽娜・朱莉因为在影片《失魂少女》中的出色表现,出人意料地夺得了最佳女配角奖,在世纪之交的银幕上为自己写下了新的序曲。的确,在以迎合男性审美眼光为主流的电影界,能同时拥有火辣诱人的外表和出色演技的安吉丽娜・朱莉着实是个宝物,在问鼎奥斯卡之后,何时能够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一切只是个时间和机遇的问题。

劳拉神话

2001年,随着一部影片的横空出世,安吉丽娜・朱莉终于迎来了享誉全球的机会,它就是当年的票房典范《古墓丽影》。影片《古墓丽影》改编自一个风靡全球的同名电脑游戏《古墓丽影》。与先前好莱坞改编漫画电影不同的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脑游戏《古墓丽影》以它的普遍性和快速传播性,自从1996年诞生之日起,很快就赢得了全世界游戏玩家的欢迎。游戏中一路过关斩将、勇往直前的女主角劳拉更是深入人心。借助这种优势,精于算计的好莱坞早就计划着把劳拉搬上银幕,大赚一笔了。但谁将是劳拉的合适人选?于是,向来以美丽、性感、特立独行而著称的安吉丽娜・朱莉无疑是最惹眼人选。当影片公映的时候,3亿美元的票房证明了制片方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观众没有想到,银幕上的安吉丽娜・朱莉会如此的与游戏中的虚拟偶像劳拉相似,甚至比想象中的更完美。健美而性感的身材,桀骜不驯的双唇,矫健的身手,安吉丽娜・朱莉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劳拉神话。今天看来,影片《古墓丽影》无非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影片,美女、探险和激烈的打斗场面,迎合的是观众视听上的快餐享受。但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在于,观众会在观影后很快忘记剧情,但是永远不会忘记安吉丽娜・朱莉的身影。也是从那天起在观众心中,劳拉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劳拉。正如同当年克里斯托弗・里夫是超人的代名词一样,劳拉 一个经典的角色将会伴随并影响着一位影人的一生。这其中虽然有被模式化的可能,但同时带来的是她无可争议的地位和荣誉。

此时,凭借一系列成功影片而功成名就的安吉丽娜・朱莉仿佛不再需要为能否出演电影担忧,而是要为选择出演什么样的影片而担忧。的确,在性感美丽的面纱下面,安吉丽娜・朱莉需要以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魅力。

于是,自2001至2003年,我们可以看到安吉丽娜・朱莉所接拍的影片明显要少于先前的日子。《原罪》是安吉丽娜・朱莉2001年自《古墓丽影》之后接拍的影片,与之合作的男演员是著名拉丁裔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讲述的是关于爱情的双刃面――诱惑和致命的力量。

致命诱惑

于是,自2001至2003年,我们可以看到安吉丽娜・朱莉所接拍的影片明显要少于先前的日子。《原罪》是安吉丽娜・朱莉2001年自《古墓丽影》之后接拍的影片,与之合作的男演员是著名拉丁裔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讲述的是关于爱情的双刃面――诱惑和致命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极富异国情调的古巴,上演的是男女主人公围绕着爱情和欲望,交织构成的一部弥漫着性感,同时又充满悬念的影片。如同时下流行的网络爱情一样,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瓦格纳和茱丽娅的相遇相知也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一位英俊潇洒的古巴农场主,通过邮购得来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是千载难逢的机缘巧合,还是精心设置的迷局?这一切都随着婚礼殿堂上的一曲曼妙舞姿而拉开帷幕。

一个是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富家子弟。面对眼前美丽诱人的妻子,瓦格纳如痴如醉,深陷不已。却不知眼前的这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攻于心计,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间的江湖骗子,自己无非就是她的下一个行骗目标而已。

然而,无论各自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感情或许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耳鬓厮磨之中,两个人,尤其是茱丽娅都在对方的身上都找到了另外的一个自己。面对丈夫无限的关爱,茱丽娅发现原来自己越来越爱着眼前这个男人,甚至把他真的当成了丈夫。就这样,在南美洲温暖的阳光下,两个人在爱与欲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善恶之争。

执导该片的导演是一位才华洋溢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兼演员、导演迈克尔・克里斯托弗,当年将安吉丽娜・朱莉由电视荧屏引至大银幕的影片《吉娅》也正是他的作品。他将康乃尔・沃尔里奇原著《黑暗中的华尔兹》中那个被引领着陷进泥沼的凡夫俗子的故事,变成了一连串带着歹毒阴谋和杀机四伏的精彩冒险历程。影片中,安吉丽娜・朱莉的表现是勿庸置疑的。她对于人性阴暗面的细腻拿捏十分到位,在性感、妖艳的面纱背后,较好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徘徊在善恶之间的双面性,使得角色丰满而充满血肉,集中体现了安吉丽娜・朱莉对于复杂角色的良好控制能力。

超越性感

2003年,安吉丽娜・朱莉接拍了两部迥然不同的影片《古墓丽影2》和《超越边界》。由于第一部《古墓丽影》影片的成功,所以对于狗尾续貂的《古墓丽影2》观众没有太多的期待,所以票房和口碑的不尽人意也是在所难免。无论评论界和观众对《古墓丽影2》抱以何种评价,安吉丽娜・朱莉在片中的个人魅力依旧难以遮掩。因为在劳拉的神话中,她永远都是观众心目中不可替代并永远期待的劳拉。

相比之下,同年拍摄的另一部影片《超越边界》可以被看作为安吉丽娜・朱莉对于演技的再次突破。影片讲述的是在被战火和贫穷蹂躏的土地上,一个男医生和一个女社会活动家在超越生存和死亡的土地上,发展出的一段超越身份、超越年龄、超越空间的悲情故事。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来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地位显赫、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莎拉;一个是致力于救助难民的医生尼克。在一个慈善晚宴上,尼克突如其来的闯入和演讲,使得莎拉被深深的震撼。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想到在她所生活的边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战争、饥饿和死亡的世界,那里有许多无辜的生命正在被吞噬。于是,为了一份单纯的善良和责任,莎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从未踏上的土地,开始追随着尼克的脚步去重新寻找生命的坐标。

影片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视角向观众提出一个凝重的主题――真爱存于何处?是在幸福安逸的家庭生活之中,还是在超越生死的旅途之中?或许,时间和宽容是彼此超越的唯一途径。

影片中所展现的边界,或许是具像的种族差异、国界、火线和雷区。但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在具像的边界背后主人公超越的是心的边界。从一个狭隘的、自我的爱跨越到一个广义的爱的边界。这种爱的穿越或许看似有违伦理道德,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爱却在超越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永生。

安吉丽娜・朱莉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经常随联合国工作人员深入灾区提供援助,并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获得过联合国颁发的全球人道主义奖。正是这一系列源自真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才使得安吉丽娜・朱莉在影片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将女主角莎拉演绎得相当到位,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艰难转变,在演技上也让她从往日的性感路线超越到了内在的深层剖析,令观众和评论界耳目一新,获得了广泛并且一致的肯定。

2004年,安吉丽娜・朱莉又恢复了大量接拍影片的日子,先后一口气接拍了《空军上尉和明日帝国》《亚历山大》《史密斯行动》等影片。对于这些商业味十足的影片,无需太多的评论,因为在这些快餐式的影片中,观众阔别已久的性感劳拉又回来了,带给我们的依旧是集美丽、性感和特立独行的安吉丽娜・朱莉。

坚强之路

今年,朱莉出演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半纪录片半故事片《坚强的心》,以非竞赛片的身份参加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影片一亮相就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议论,高度评价影片再现悲剧、反思现实的勇气。影片改编自玛丽安・珀尔所写的传记,讲述了她的丈夫、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丹尼尔・珀尔2002年在巴基斯坦被绑架,最后死于异乡的真实事件。

杀害丹尼尔・珀尔的还残忍地将他被害的画面放到网上传播。失去丈夫的玛丽安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主义离她有多近。在卡拉奇市郊的一处墓地,人们找到了珀尔被斩首后留下的残尸。据事后披露,临死前,他还面露微笑,并且拒绝下跪。玛丽安说:“我知道丹尼不曾向他们低头乞怜过。这就是我所说的坚强的心,他是一个坚持信念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

影片中的大量内心描写对于扮演玛丽安的朱莉的演技绝对是个考验。朱莉也曾表示拍摄前自己觉得很紧� ”而事实证明朱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十分完美的演绎了玛丽安这一形象,无论从着装外貌,举手投足还是心灵刻画,朱莉都与玛丽安本人十分相像,生动的再现了这位面对打击的坚强的女性。朱莉在拍此片时正巧也有六个月的身孕,这让她对角色的理解无疑更深了一层。近些年像《坚强的心》这么具有奥斯卡相的角色,恐怕只有2001年让朱莉娅・罗伯茨夺得影后桂冠的《决不妥协》中的小镇妇女堪与一比。朱莉的奥斯卡之旅显然是一条无比坚强之路。

这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她会时常挑战你的视觉和神经。在你被她的性感所迷醉的时候,她会转身呈现她内在平静优雅的一面。当你为她的优雅所折服的时候,她又会带着性感的味道来你的神经。也许你永远都会对她的所作所为琢磨不定,但是相信你依旧会深爱着她,毕竟在所有有关人的魅力的元素中,性感无疑是最具生命本质意义的一个,谁也无法抗拒。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范文 篇3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诺斯替主义;列夫·托尔斯泰

中图分类号:151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38-05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浮雕般美质的人物。当我们虑及作家使用的不过就是二维平面的语言文字,就不能不为其惊人的“造型艺术”而折服。而这应当归功于作家“本人特有的高度才能,可以称之为对肉体的洞察力吧。”梅列日科夫斯基说:“似乎可以说,在世界文学中,在用语言描绘人体方面,没有可以与托尔斯泰相比的作家。”托尔斯泰是作家当中罕见的能够窥视肉体深渊的人,他没有停留在对人物外部肖像的静态刻画上,而是赋予描写以鲜明的动态性、多变性、复杂性、内在性,甚至是神秘性。他力图揭示出肉体与内在精神特性的关系。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身上,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永恒女性”的魅影,然而出于对肉体的恐惧以及诺斯替主义立场,托尔斯泰不得不残忍地为安娜设计了一个惨烈的自杀结局,从而终止了肉体神圣化的可能,令读者为之扼腕。

一、非符码化、非客体化的看视与激赏

对于安娜的外貌,小说通过众多人物的视角从正面或侧面作了细致精彩的描绘。首先,安娜的出场是通过弗龙斯基的眼睛带给读者的。本是不经意的一瞥,但弗龙斯基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整个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俄国上流社会美女如云,贵族男子是从不会缺少欣赏美的机遇的,然而美人之美如果冷若冰霜,也会拒人千里之外;而美之容貌,加上优美文雅的风度和特别的柔情蜜意,纵使男人心如枯井或者定力非凡也会为之所动。正是这不由自主地回头一瞥,安娜的形象便深深地镶嵌在了弗龙斯基的心中,从此开启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癫狂浪漫之爱的序幕。这一段描写中,女性的“柔情蜜意”得到了特别强调,这是女性美与魅力的一个重要特质。这种特质是安娜的天然品格与自我呈现。

正因如此,弗龙斯基对安娜的看视是非符码化、非客体化的。非符码化是女性主义批评对符号学的借鉴。所谓非符码化是指不把女性置于男性霸权制定的规则之中予以概念化、标签化,而是把女性视为活生生的具体人格。非客体化则是客体化的反义词。客体化是一个哲学概念,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客体化是反人格主义的,即不把他者视为主体和个性。在托尔斯泰笔下,由于弗龙斯基不自觉地回避了符码化和客体化,所以我们看到的安娜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魅力的女性。

安娜的魅力还可以从列文那里得到证明。列文没有弗龙斯基那样英俊潇洒的外表,但毫无疑问,他是小说中最有品位、深度和内涵的一个男人。列文的深邃凝重与安娜的优雅美丽在人物设置上构成一种对位关系,然而在作品中这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却只有一面之缘,这可能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即把这唯一的一次会面设计成外显的“圆拱接榫处”,虽然托尔斯泰曾经声明“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因此,托尔斯泰自己所说的“这所建筑物的联结不依靠情节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交往),而自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说法只能说披露了大文豪自己一半的想法。然而无论如何,这唯一一次会面,给列文造成了强有力的感官与精神震撼。列文虽然从未见过安娜,对其人其事早有耳闻。作者没有让列文即刻见到安娜,而是先让安娜美妙得惊人的画像把列文不由自主地吸引住,就如同弗龙斯基最初遇到安娜那样,都是不经意间的惊鸿一瞥。托尔斯泰三次运用了“凝视”一词,并且都辅之以状态词,如“定睛”、“目不转睛”和“得意而温柔”。颇有意味的是,原本是列文单一视角的凝视竟被写成观画者与画中人的相互凝视,不能不给人以似曾相识、神交已久的感觉。

继之安娜出场。列文的眼光由画像转移到本人身上,他发现安娜的脸上闪烁着一种特别的光辉。顿时,“列文的脸涨得绯红”。这一句节奏短促的描写生发出十分丰富的意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光芒”是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时频繁使用的一个意象,是安娜内在生命激情的自发性表征,这一表征与优雅的仪表、妩媚的面容、雍容娴雅的风度合成了安娜的外在之美。尤其是安娜脸上的光辉,既是其内在生命激情的自发性表征,也是其性感与性欲望的非自主的召唤。因此,列文的脸涨得绯红,其实正是安娜的性感之光辉投射其内心的瞬间反应。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范文 篇4

列文在割麦时,和农夫交谈着。大意是,列文渴望做一个理性的人。这种思想正确无比,既不会让安娜为爱自焚,也可以避免像她哥哥那样风流而成笑柄。列文说,在繁重的劳作里,他可以什么也不想,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平静的灵魂。上了年纪的农夫问他:“难道你也是用理性去挑选爱人吗?”

当镰刀划过金黄,列文回屋抱起了自己的孩子,他微微笑起来,像一位真正的圣人。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要归功于此番列文的疑问和老者的回应。《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旷世巨著,不管你读过没读过,喜爱或鄙斥,这部小说已经像一座巍峨不动的高山那样立在那里。世上还会有一部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巨作吗?绘画、舞蹈、戏剧、电影,或者电视?不会再有的,就像不会再有下一个托尔斯泰。大多叫嚣着承袭衣钵的人不过都是如假包换的冒充者。

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很多,因此欣赏这部作品就容易变成对改编者的批斗会。这种行为太过主观。无论《安娜·卡列尼娜》被改编为何种形态,其原著依然不变,依然不妨碍任何人去欣赏,而对于改编者,乔·怀特只需要做到他自己,不就很好了吗。

这部华丽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确一开始让人有些莫名,就像导演在采访中透露的一样,他活生生地把一部沉重的俄国史诗拆卸成了极具奥斯汀风情的英伦家庭剧。

从容的镜头调度飘过了每一位戏中的演员,最先出场的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他戏谑风趣的模样让我想到英国马戏团的领班,想来即使读过原著恐怕也很难第一时间摸准他要扮演的角色。银幕上每个人都在匆忙而不失优雅地走位,直到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些戏里的旁观者还在搬运着屏风之类的家具。

开场如此铺张,乔·怀特似乎已经向观众亮出了全部武功,这样做也许会让接下来的内容流于平淡。其实他对这样的拍摄思路一点也不犯怵,从始至终都带着一份自得其乐又不失礼貌的媚态。他的信号非常确定,这是一部需要用“戏中戏”去修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像其他一些面对名著改编“压力山大”的同行创作者一样,他把握住了自己对原著最擅长最自信的部分。

乔·怀特早就已经成功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搬上了银幕,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奥斯汀平易近人的文学质地。《安娜·卡列尼娜》加工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经过一阵剥皮削肉后,导演才挖掘出这部作品的骨骼:安娜和丈夫卡列宁、情人沃伦斯基,哥哥奥布朗斯基和妻子多丽还有她的妹妹凯蒂,以及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串起这些人物之间联系的,便是电影最常出现的关键字:爱(love)。

虽然原著并非只是一部只讨论爱情的小说,但对于容量有限得多的电影而言,如何把握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增砖加瓦,有所取舍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乔·怀特给了漂亮的示范。其实原著的信息量再怎么大,其基础仍是建立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上的,这也基本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形式表达时的共识,是最直接最能得出共鸣的部分。

进行一个简单地去芜存菁的过程后,浩瀚的原著就变成一个奥斯汀小剧场,但如果仅仅如此,确实也太对不住托尔斯泰了。而电影能做什么呢?首先自然的是要保住各主要角色的鲜明个性,如果人物做不到鲜活,就只能成为无表情的默剧表演了。其次是最富创举的,电影大胆引入了“戏中戏”的折叠效果。只要不追究所谓纯电影语言等偏僻范畴,所有电影想要达到的效果都不外乎让观众入戏,将角色情感和观者情感互相映射,以此完成最深刻的共鸣和回味。而“戏中戏”的形式完全是乔·怀特为这套戏剧的效果而量身定制的,结合原著来看非常完美。

所谓“戏中戏”,就是在影片中安排另一批“看戏”的观众,他们作为故事的见证,看着故事的发生,而我们,则看着他们见证故事的发生。乔·怀特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了三场戏凸显了“戏中戏”手法对电影衔接观众的巨大作用。

第一场,安娜·卡列尼娜参加哥哥受邀的舞会。安娜先前已经和沃伦斯基骑士有点故事,她本不想加入,但架不住劝说,其实更多是为自己对沃伦斯基的心动,她还是带着花容赴宴了。本来多丽的妹妹也预备向沃伦斯基展开进攻,但年轻的骑士只想和安娜共舞。他们丝丝入扣的舞步意味着他们心灵的方向高度契合,两人陶醉在圆舞中不能自拔,镜头逐渐扫向围观者。舞台在这样的镜头叙述下在极简和极繁之间来回转换,流言和爱情也就在这瞬息间发生。

第二场进行在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感情最热烈的时候。沃伦斯基要带着他的爱马福福参加比赛。观看比赛的人有沃伦斯基母亲介绍给儿子的千金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安娜知道是非环绕,但她难以抑制地心系沃伦斯基。比赛开始后,沃伦斯基使劲催促着福福跑向终点,他超越了一个个对手,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这时福福不受控制地跌出了跑道。安娜在那一刻不假思索地喊出了沃伦斯基的名字,这一声呼喊使安娜孤立在每位看客的放大镜下。除了安娜那一声呐喊,其它声响和动作都被刻意地省去,看上去就像她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最后一场,在临近电影结束时。安娜已经陷入人言可畏的境地,她要为自己的自由做出最后努力。她一身纯白的看着歌剧,身边一位得意的贵妇开始对她出言不逊。安娜觉得世上已经没有任何依靠的东西,爱人沃伦斯基因为母亲和家室的矛盾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而她也在各种流言中无地自容。每个人都在谈论安娜·卡列尼娜,但她却再也找不到沃伦斯基。

在这三场“戏中戏”里,观众在导演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把视角安置到电影中关注着安娜遭遇的各种看客身上。它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在这部电影的有所参与,却又因戏外的类似于“上帝”的视角而多了一分清醒。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范文 篇5

[关键词]托尔斯泰 女性形象 外在美 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96-0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他的思想和生活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拥有着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体现在外表上,妖娆而妩媚,纯情亦可爱,高贵且优雅,抑或平庸而普通,可见其对女性形象情有独钟。

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人数众多,以社会地位的 即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中,对贵族妇女进行了大量的描绘。而《复活》则是一部平民妇女的史诗。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探讨几部长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一、容颜之美

(一)贵族妇女的容颜之美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托翁长篇小说三部曲中,最灵动、最有血有肉的贵族妇女形象,作者在其身上倾注了最多的情感。安娜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外表,而且拥有丰富充盈的内心世界。她像一股清泉从那个黑暗病态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绽放华彩。正如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司机所感受的那样,即使安娜刻意隐藏全身迸发的光彩,也阻挡不了她本身的耀眼与夺目。这是一种不受意志转移的存在。安娜的美犹如一幅精心雕琢的肖像画,她的优雅与端丽,独特而真切的美,跃然纸上。就连阅人无数的情场浪子也情不自禁、不能自已地拜倒在安娜的石榴裙下,对其一见倾心。

安娜就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但凡见过她的人,无论男女,无一例外被其吸引。在事实面前,吉娣痛苦而清醒地意识到她和伏伦斯基之间那道无形的天堑无法逾越,而她终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中输得体无完肤。但是,吉娣仍然像欣赏一件艺术品般地仰慕她。的确如此,安娜如魔法般独特的魅力,自然、热情、生机盎然。

人啊,就是这么奇妙,不管是男人、女人,或是孩子们,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情敌等,都会不自觉地爱上安娜, 直到无法自拔。优雅高贵、出淤泥而不染,铸就了安娜的与众不同,这也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大家风范。他更愿意通过别人的眼睛来折射出安娜美的真实与倾城。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提到托翁笔下贵族少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吉娣和娜塔莎。她们保持着相同的特征:纯洁天真、无忧无虑,深受上流社会的喜爱与追捧。

从贵族青年列文的视角所展现出的吉娣的美,无疑是令人着迷的。她有着“孩子般的稚嫩和善良”的面容、一双“温柔、祥和、真情涌动的眼睛”、“梦一般的笑靥”。从托翁的描述上,可以说吉娣的美,是全方位的、没有瑕疵的、掩藏不住的美。她的美令男人倾慕不已,也让读者倾倒。

“黑眼睛,大嘴,不漂亮,但很活泼”,这段平实却不失形象的描述是托翁对另一位贵族少女娜塔莎的描述。和其他几位主人公相比,娜塔莎的容貌并不是令人惊艳的,但自然、纯真、质朴的性格却依然让她光彩照人,特别是娜塔莎嗓音,“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像她的全部外貌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好像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她的美丽不是容颜,而是由心灵而焕发的人格魅力。托尔斯泰通过一段人物的外貌描写,向读者揭示了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在人们的印象中贵族阶层的小姐,或是温良羞赧或是矫揉造作,但娜塔莎与其他的贵族小姐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小姑娘活泼率真、浪漫而多情。狩猎场上,野性飞奔;舞池中,优雅旋转;现实中,诗意而可爱,即使是很多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的贵族子弟,也为其欢呼,对其倾慕。还是娜塔莎。“她简直令人消魂。”这是皮埃尔对她的评价。总之,娜塔莎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娜塔莎的魅力是独特的,这与外表美丽与否无关。活泼得令人怜爱,优雅中显露多情―一个特质突出的娜塔莎,一个独一无二的贵族少女。

当然,托尔斯泰除了对主要人物的外在表征着墨较多,也针对一些配角女性的美丽容颜进行了毫无吝惜地描摹。如《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名贵族妇女,名叫丽莎,“一双扑朔迷离的眼睛。”“她身上有一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特点,犹如金刚钻在玻璃器皿中闪出夺目的光辉。这光辉是她那双美丽的扑朔迷离的眼睛里闪出来的……”

(二)平民妇女的容颜之美

托尔斯泰眼中贵族妇女的美,充满着无限的光辉,而平民D女韵味十足的美同样令读者爱得深沉。还记得《复活》这部作品,马斯洛娃的美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少� 在十年后,时过境迁,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的玛丝洛娃再次出现在聂赫留朵夫的面前时,却是在法庭上。虽然此刻的玛丝洛娃脸色苍白,身材也略微有点发胖,但是玛丝洛娃的脸、嘴唇,特别是稍微斜视的眼睛,都依然能够展现出“她那种独一无二的可爱的特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清楚地明白,托尔斯泰所喜爱的女性形象中,一双美丽的眼睛是最基本的配置。传达世界的媒介,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笑容,这样的人物外部特征来凸显其内心世界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敏锐观察力和洞察力令读者折服。

二、女性的形体之美

形体之美是托尔斯泰对女性外在形象关注的第二个焦点。《复活》中,当玛丝洛娃如期出现在法庭上时,她“白嫩嫩”的脸,“乌溜溜的黑眼睛”和“长袍下遮不住的高耸的胸部”这些极具女性美的特征在看似庄严肃穆的执法场所,却又充满了太多的讽刺,人们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嫌疑犯身份出场的玛丝洛娃,而是一个充满了色彩的女性形象,众人的目光无法从她的身上迁移。

“他感觉到坐在他对面的姨妹特意为他穿了一件连衣裙,并且开了梯形领口,露出了雪白的酥胸。她的胸脯那么白,或者说她的皮肤那么白,所以这个敞胸的梯形领口使得列文手足无措,乱了分寸。”以上的描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贵族青年列文在乡下一户地主家里见到了主人的姨妹的真实反应。贵妇萨福・施托尔茨的“丰满的肩胸”,吉娣“她光彩照人,体态。”乡下农妇的“高耸”“丰满的胸脯”……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托尔斯泰以男性的视角去感受各色女性形象的性魅力。因而在描写女性形体之美时很多方面均充斥着的陶醉与迷乱。在作者看来女性的肉体宛如猎物,她本身必须具有男性社会所需要的特质。以上的种种观点也昭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观念在托尔斯泰早期的女性观中的深远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致使在男性作家作品中,女性的意义仅仅是男人生活的附属品。既然女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尊贵的地位与奢侈的生活,那么你必然要接受男权社会所为你安排的根深蒂固的角色命运。美丽的容颜、迷人的身材,将为男人脸上增添光彩。“花瓶”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妇女,必须满足男权社会的审美标准。列夫托尔斯泰作为男权社会的一员,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人生每个过程的经历,都在其作品中映射到对女性外在形象和内在特征的追求与描绘上。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众多,从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娜塔莎、安娜、玛斯洛娃等女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他的不同态度和观点也在各类女性形象身上进行着从影影绰绰到淋漓尽致的变化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他对女性美的眷恋与向往。他的人生中出现了好几位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形象。

第一个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母亲。由于母亲在托翁很小时便过世,因此,所有对母亲的一切认识和了解均来自亲人和仆人的讲述。没有母亲教导的孩子,在成长的人生中,曾经放荡不羁、自暴自弃,走过一些后来为自己所不耻的道路。是的,母亲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可能对孩子的人生轨迹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所设计的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是对自己母H的祭奠与怀念。

托尔斯泰的人生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长辈――表姑塔吉娅娜,托尔斯泰在回忆录中提到她时,曾经说到自己着迷的其实并不是她的容貌,当他有记忆时,表姑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表姑的眼睛、音容笑貌、皮肤黝黑的小手甚至是手上的青筋,却让他印象深刻,由衷喜爱。

综上所述,托尔斯泰心中女性的外在美,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可以“引人”的容貌和身材;其二,能够“袭人”的举止和风姿。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拥有一双明亮、纯净、灵动的眼睛,肌肤光洁,曲线丰满诱人,这些体现男性集体欲念的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充满着生命的张力。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著),楚珂儿(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

[2](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张云绯傅慧(译).战争与和平[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

[3](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舒清然孙笛(译).复活[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4]郑克鲁著。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良村著。世界文学历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6]陈晓兰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7]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8](法)西蒙・波伏娃(著),李强选(译).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9](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10]万冬梅。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女性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11]张淳,常。《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悲剧女性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12]陈慧敏。真正的美丽与爱情――从《战争与和平》看列夫・托尔斯秦的审美观与爱情观[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13]王永奇。天使和妖妇――谈《战争与和平》中的两类女性形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12(06).

[14]刘丽辉。托尔斯泰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命运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11).

[15]范能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世界[D].苏州大学,2008

(10).

[16]赵海霞。论托尔斯泰对安娜身上女性意识的复杂态度[J].红河学院学报,2006.2(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