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异地见面插上两天不下来】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传统中国是所谓的“礼仪之国”,凡事都讲究是否合乎礼仪,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们知道,服饰本来是用来御寒保暖和蔽体遮羞,但在礼乐制度下,服饰却成了“礼”的载体,是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各阶层的成员,在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不可随便逾越。这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礼仪。
我们首先从质地谈起。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两类。丝织品的种类很多,有绫、罗、绸、缎、锦、绡绢、缟、素、缣、绮、纨等,这类衣料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上层社会人士穿着。平民百姓一般只能穿麻布衣和葛布衣,所以叫“布衣”。
中国古代对服装的质地有许多严格的规定。比如刘邦曾经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觳闋。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武德四年(621),李渊规定未入流官吏、庶人、部曲、奴婢可以穿绸。唐文宗重申旧制:没有官身的人,只能穿粗葛布料子的衣服。金朝对服装质地的控制较松,据《金史·舆服志》所载,庶人许用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做衣料,头巾、腰带、领帕准用芝麻罗制作,兵卒准用无纹压罗、绸、绢布、毛褐。
明朝朱元璋下令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沙之服再看款式。我国传统的礼仪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与五礼相对应,古代中国对上述各种场合的着衣装束也有相应的规定。祭祀天地,在宗庙要着冕服;遭遇凶事时,智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从戎要着军服;朝会之时着朝服專逢嚞事时,相应智能穿戴嘉事的服饰。
五礼的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别,即使是同属一个礼类的服饰,也 《周礼》定:王祭服之制为六。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其中包括大裘据,衮冕、驚、冕、烯冕、玄冤。《周礼,春官,司服》云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把天上帝,则服大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疯冕;享先公飨射则驚冕;祀四望山川用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凡冕服都为上玄衣而下装。冕皆玄上朱里。它的'数含有等差。衮冕则十二旒,每挑十二玉,用五彩玉贯串之,前后二十四旒,共用玉二百八十八颗;驚冕九,前后共十八旒,计用玉二百十六颗,毳冕七,烯冕五旋,玄冕三旒,每旒用五彩玉十二颗;这是指以典礼的轻重大小来分别所应付的天子冕服类别。至于随从臣等,另有详细规定。司服职又云:“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驚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之服。”
这是以亲疏贵贱或职位高下而定各官的冕服形制。在这里,公与天子可同服衮冕,侯伯可同服鹜冕。但虽如此,仍要加以区别即虽同为我冕服,所戴的是冕旒。虽也九,而每脆是用九玉,而不同于王的施用十二玉;且所用的玉为苍、白、朱三彩,则公的衮冕旒前后共用玉一百六十颗,比王的旒减少一百二十六颗玉。以下臣等,如侯伯,驚冕七旒,旒用七玉;子男毳冕五旒,旒用五玉;卿大夫玄冕则有六旒、四旒旒、二旒等之差别。
其实不仅官员,下层人民的服装款式也有区别。李商隐《杂纂》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服装,仆人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这种服饰规范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存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都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孔乙己虽然穷得只有几文大钱,只能站着喝酒,仍然要穿着长衫,尽管那长衫已经“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再看服装的颜色。传统中国服饰的礼仪和等级区分,也表现在服饰的颜色上。《论语·乡党》里说:“君子不以绀緻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绀”是天青色;只是贴红色。饰是指滚边、镶边。古代大红色叫“朱”,红和紫都属此类。亵服,本指内衣,也可指平常居家休闲时的服装。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绀緻”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 朱红是很贵重的颜色,所以也不用来做亵衣。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裳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隋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唐朝武德年间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用紫,四品、五品用朱,六品、七品用绿,八品、九品用青,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用黄、白二色。
上元元年(674),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宋初沿袭唐制。宋神宗元丰后,改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品以上服红,七品至九品服绿。尽管服色有所调整,但品色服制度仍被严格遵行。到了南宋,服色的等级界限被冲垮,百官公服尽著紫窄衫,且无品秩之限。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至渡江,方着紫衫,号为‘穿衫尽巾公卿皂隶,下至闾阎贱夫,皆一律矣。”明清时期,官员等级主要体现于纹饰上,品色服制度废除
诸色中最尊贵的是黄色,它被帝王所占有黄色与帝王服饰相关联,据说始于隋唐。《唐六典)中说:“文帝著柘黄袍,巾带听朝。”大概此后黄色除帝王之外,别人便不可僭用。《旧唐书·舆服志》说:“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士们以黄袍加其身,此后“黄袍”遂成为帝王的代名词。
古代服装的纹饰也有鲜明的等级区别。上古时期,衣裳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f)(斧形)、黻(fu)(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王权、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取其有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己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绘与绣用日、月、星以下的十二章。诸侯自龙而下至于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这十二章花纹,在周代前则施文于冕服上。到周代,因日月星已画于旌旗上,乃不复施于服饰,所以变�
十二章之制后来有所改变,但是不同的官职饰以不同的纹样,则基本未变。
明清时期,由于品色服制度的废弛,纹饰遂成为区分官品的主要依据。
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
一至九品所用离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
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鵪,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人流者为练雀。
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
满清承明旧制,然小有调整。
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鹈,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者: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未入流制视同九品。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有一张供桌,上面有天地君师师师桌子后面挂着祖先的窗帘。新郎和新娘到位后,在两位男性客人的指导下,他们跪下来崇拜天地、祖先和父母。然后女人是男人,夫妻崇拜。在雁北大同一地区,新郎崇拜,但新娘不崇拜,这与习俗有所不同。
婚礼新娘结婚礼仪
1、婚礼新娘结婚时提裙子方法
轻轻地提起婚纱前中部,提到高度最好不要影响行走。当你的手没有拿东西时,一只手拿着婚纱,另一只手作为协助拉旁边纱布,最好不要露出脚面。而且不能像行军一样匆匆而过。是不应出现。走路时,上身保持直立,肩膀不要跟着腿摆动,直视前方。
2、婚礼新娘结婚时脱下手套方法
穿着婚纱有会佩戴与之匹配手套。但是,交换戒指仪式上要摘下手套。优雅地脱下手套是这个时候的重点。摘下手套时,指甲应朝向前方,手指应自然并拢,然后摘下手套,轻轻握住手套指尖,从拇指到小指顺次摘下会很得体。摘下手套放在新娘身边地方。假如没有专门的设置靠近新娘的地方地方,方便拿取。仪式结束后,戴上手套退场。宴会中干杯可以戴手套,吃饭时可以摘下来。
3、新娘结婚时应随身携带手帕结婚
即使是在婚姻中,也令人兴奋日子也会留下幸福和兴奋泪水,所以一定要准备擦泪水,手帕,新娘随身带或伴娘随身带。新娘正在擦眼泪。轻轻按压眼睛,注意来回擦拭言语会破坏眼睛化妆。容易激动而流泪。新娘要注意眼妆不要太浓,而且要时刻注意化妆,以免尴尬。
4、婚礼新娘结婚转身回头看
在婚礼上,如果后面有人打电话给你,不要像往常一样回头,而是要动作轻一点,把身体转过来,温柔一点动作是优雅的转身要领,用手握住身后的婚纱中心线,使后部纱线的`方向与转身相反方向转动。向后看时候,不要只转动脖子,身体也一起转动。不要大幅度挥动裙摆,慢慢转身,时刻保持优雅。慌慌乱乱尽量避免转身。
5、婚礼新娘结婚感谢鞠鞠鞠鞠鞠鞠鞠鞠鞠鞠躬
谢谢鞠躬是婚礼上最频繁的鞠躬。动作、客人入场、退场、致祝词都要感谢。一般来说,鞠躬深度代表感谢的程度有多少,但在这种场合不宜深鞠躬。新郎新娘在一起时,两人动作,和谐的步调是最重要的。优雅大方答谢方法:新人行礼时,背部挺直,从头到腰弯曲是一个优雅的动作秘诀。理想鞠躬的角度约为15—20度。头部和上身向下移动需要2秒钟,到达合适的位置后停顿一秒钟时间,抬起头大约2秒钟。低下头时候,视线着落点应远离脚趾约2至3步地。两人要力求步调和谐统一,否则,一个接一个,但是看起来不好看。
6、婚礼新娘结婚优雅,站姿姿态优雅
新娘与其他礼仪相比,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婚礼或宴会上,新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站着的姿势出现在大家面前。挺胸直背,端庄站立:正确站立:站立姿势是脊柱伸展,收腹挺胸,气沉丹田,直视前方是站立要领。双臂稍微向后伸展,使胸部自然挺直。不要把手臂夹得太紧,否则会显得僵硬。而且脚不要紧紧并齐,脚趾稍微分开一定要分开这样,婚纱就可以完美地展现出来轮廓。
不要懈怠疲劳把它带到婚礼现场。一只手无力地垂着,只有一只手随意地抓着花束,这种外观总是错过了美丽哦!
7、婚礼新娘结婚掀头纱
新郎正在为新娘掀起头纱时间,很容易一下子完成动作,所以优雅场景需要温和动作配合。掀开面纱时,新娘和新郎不要离得太远,要自然靠近。新娘腿要前后稍微分开,膝盖稍微弯曲,头部尽量与新郎胸部平齐。新郎慢慢地掀起纱布在这个过程中,新娘仍然保持膝盖微曲状态,眼睛还在往下看,不要急于抬头。新娘屈膝时要注意臀部不要突出。这时,如果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太大,动作就会显得不自然。新郎要注意站立位置,心中默数1、2、3、然后慢慢抬起面纱,放在新娘头后面。当新郎帮新娘整理面纱时,新娘慢慢站起来站直,微笑着面对大家。
8、婚礼新娘结婚敬酒
敬酒时,酒杯应稳定在胸前饮酒时要注意让杯子靠近嘴巴,不要用嘴靠近杯子,这样会显得不礼貌。杯子应该举到脸上前下方,注意不要太高。感谢客人的祝福心情和微笑来举杯,问候把杯子放在胸前位置,在大家喊“干杯”然后把杯子端到脸上此时,注意不要端到与面部平行。位置。注意仪式上站起来的客人,不要抱着杯肚,轻轻捏一下杯腿。杯子应该不和脸重合尽可能高度,保持优雅微笑着,带着感谢情绪。两人都用外面的手持杯子看起来会更好看。伸直手臂就像欢呼万岁一样避免干杯的方式,兴奋,兴奋,情绪还是留在第二次会议上吧,正式的,宴会要尽量保持优雅矜持。宴会上,新人要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无论是在交谈中还是在行进中,酒杯都要始终端在胸前位置。不要一只手拿着空杯子,这样对客人很不尊重。
9、婚礼新娘结婚步态
在婚宴上,新娘需要四处走动,所以优雅步态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有伴娘陪伴帮新娘拖裙纱,但新娘拖着不方便走路婚纱行走的基本要领是什么?步幅与行走又轻又稳:新娘走路:新娘走路:步幅要比平时走路小步子,轻轻抬脚,慢慢落地。注意脚下婚纱,但眼睛不能往下看,直视前方。这就要求新娘在婚礼前练习穿婚纱走路,掌握提纱高度和走路步伐。伸展脊柱,提着丹田气向前走。走路时,左右脚分别走成一条直线。当你手里拿着花束,需要提婚纱时,用一只手提婚纱,另一只手拿花束,拿花束手要作为点缀放在提婚纱上手边,用花稍微遮住,看起来会更自然。
据介绍,在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中国孩子没有准备,只好临时拿出人民币送给外国小朋友。就此,记者向几位武汉选手求证,得知他们也是以回赠“人民币”交卷。
此次世界奥数,中国选手成绩超一流,但身为选手的小学生们自己也找到很多不足。鄱阳街小学5年级4班的付柏宇小朋友,在此次比赛中获得银牌。在建模环节中,他明显感到与外国小朋友的差距。
“我们是5人一组,没有人策划安排,组长自己干自己的,还有两个同学不知道干什么,就我和另一个同学搭档。结果,不是很理想!而外国小朋友,有分工,有合作,进展很好!”
“我们更糟!比赛进行中,我们组员吵起来了”!来自千家街小学6年级5班的'王弘圣同学虽然在此次竞赛中获得金牌,但对团队合作印象很深。
“中国孩子做题数一数二,但在团队和礼仪方面和国外参赛队还有差距。”郭红兵说,在公共场合吃饭时,中国孩子表现得比较活跃,总是很热闹地讨论,有时需要“招呼”几次才能安静下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小选手安静就餐,生怕打扰到别人。
婚庆礼仪
一、婚礼第一项:新人登场鸣炮奏乐
主持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栏桥上伊人来,身披着洁白的婚纱,头上戴着美丽的鲜花,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佳人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当中心贴着心、手牵着手,面带着微笑向我们款步走来。朋友们,让我们衷心的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喝彩——鸣炮奏乐!
二、婚礼第二项:拜天地
主持词: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从简约精练到永恒经典,精彩演绎出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刻!今天是公元20_年月日,现在是北京时间点分。据擅观天象的权威人士说,此时此刻这是成婚的黄道吉日,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那么今天哪,我们的先生和小姐怀着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走上了这庄严神圣的婚礼圣堂!
这正是,才子配佳人,织女配牛郎,花好月圆,地久天长!新郎新娘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有姻缘;——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二鞠躬!
再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三鞠躬!
三、婚礼第三项:拜高堂
主持词: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敬贤白发双亲,接下来是二拜高堂,父母双亲,一鞠躬,感谢养育之恩,再鞠躬,感谢抚养成人,三鞠躬,永远孝敬老人!
一拜父母养我身,——一鞠躬!
再拜爹娘教我心,——二鞠躬!
尊老爱幼当铭记,和睦黄土变成金!——三鞠躬!
四、婚礼第四项:拜谢娘家人
主持词:好接下来拜咱们今天远道而来的亲爱的娘家客人,她们把这一位温柔漂亮的小姐从小养到大,今天呢高高兴兴送到了你们家,在这里咱们首先要向他们道一声谢谢,好,二位新人向咱们今天亲爱的娘家客人深深的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五、婚礼第五项:答谢大红娘
主持词:打鱼要靠网,划船要靠桨,新郎新娘入洞房,怎能离开大红娘。那么请二位新人的介绍人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哪位,您好,我代表二位新人非常感谢您这位介绍人,刚才二位新人说了,如果没有您牵线搭桥,她们今天也不能在这里喜结连理,那么在给您三鞠躬的同时,要由我代表二位新人献上您三句话,好,下面向亲爱的介绍人三鞠躬:
——一鞠躬,感谢您,是吧?——二鞠躬,再谢您,——三鞠躬,不理您,结完婚了用不着您了,开句玩笑,不要新人进洞房。
中国传统婚俗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3.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4.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5.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6.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7.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8.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
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
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招待兄弟。
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9.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
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0.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1.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中国向未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其实,儒家思想中的礼,不都是坏的。比如敬老爱幼,兄弟礼让,尊师爱徒,便都没有什么不好。人类社会是一架复杂无比的大机器,先转那个把手,那个轮子,总要有个次序。中国人主张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条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议。徽宗赵浩作有《文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或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图的下方有四名诗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来条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环境是在阔大的厅园之中,决不似同时期书斋捧茶,或刘松年《卢全烹茶图》、钱选《玉川烹茶图》那样自在闲适。可见,这是礼仪性茶宴。当然,、比朝廷正式茶仅要灵活、自然,而较一般茗饮拘谨得多。由此可见,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上茶会已是经常举动。所以,在《宋史·礼志》、《辽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条”记载。《宋史》卷一百一十五《礼志》载,宋代诸王纳妃,称纳彩礼为“敲门”,其礼品陈学、酒、彩帛之类外,还有“茗百斤”。这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必行的礼仪。
自此以后,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百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元代德辉《百大清规》中,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出入茶寮的规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挂牌点茶,如何焚香,如何问讯,主客坐位,点茶、起炉、收盏、献茶,如何鸣板送点茶人……规定十分详细。至于增堂点茶仪式,同样有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影响掸宗茶礼的主要经典,但同样也影响了世俗茶礼的发展。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更深刻影响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南朝鲜,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这些茶礼表面看被各阶层、各思想流派所运用,但总的说,都是中国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代鼓励文人奋进,向考场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举行“百臾宴”,民间婚礼夫妻行茶礼表示爱情的坚定、纯洁……等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当然,茶礼中也有陈规陋俗,。旧北京有些官僚,不愿听客人谈话了便“端茶送客”,便是官场陋俗。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现代茶礼可以说把议程简约化、活泼化,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好。
最后,我们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凡论条道者,皆好引此诗,但多取中间“七碗”之词,舍去前后。而这样一来,茶人讽谏的积极精神便丢了。卢全彼后人誉为茶之“亚圣”,不仅由于他以饱杨沫洋的笔墨描绘出饮茶的意境,而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治世精神,是对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这首诗,实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表面看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过程,但实际既包括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是讲条的对人际友谊的作用。“天于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含了伦序。有的说从这里便开始讽谏,其实,以卢全这位封建文人说,先明伦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了儒家仁爱和养廉的精神。若说专以帝王、公侯与小民饮茶对比,也未免牵强。诗人首先以礼仪、伦序、友爱、仁,火点出饮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想实际。
中间当然是全诗精华。“一碗喉吻润”,还只是物质效用。“两碗破孤闷”,已经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生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腕之时,人间的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正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时,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饮到最后似有离世之意,但实际上,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飞上蓬莱仙山的。所以,笔锋一转,便到第三层意思,最后是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的关怀与问候。这里,才是真正的讽谏,是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来卢全被称之为“亚圣”也是当之无愧的了。
泡茶 端茶 接茶的礼仪
生活中但凡有朋友或同事到访,出于礼貌,总会给来者泡上一杯茶水,以示友好和关切。炎炎酷日,喝上一口茶水,不仅可以消除干渴疲乏,而且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但泡茶并不是简单的倒杯开水,不是随意丢几片茶叶就算是泡茶了。泡茶还包含了如何泡茶、端茶、接茶等多重礼节,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同时也能反映出主客间的一种情感信息。
首先说泡茶。要选择洁净的杯子,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头道茶首先要进行漂洗,以去除附着在茶叶上的异味杂质,使茶叶保持原有的纯正,选择适宜的开水进行冲泡,泡出的茶清澈透明,既耐看又好喝。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抓杯子不讲究方式,不管手上有没有汗渍,直接握住杯口;有的为图省事,5个手指伸入杯内,一抓一把,也不顾及杯子是否会留下自己的汗渍、指纹,抓一把茶叶放入杯中开水一冲就算完事,这样泡出的茶实在是不太雅观,也不会有人愿意喝。
端茶。通常情况下是两只手端杯子,一来表示对客人的诚意,二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端茶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双手保持平衡,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最好是用盘托杯这样会比较安全,也能保持茶杯的平稳,又便于客人从你手中接过杯子。在给老人或长辈倒茶水时,应该双手端杯,身体略微前倾,表示对老人的尊敬。有的人端茶比较随意,不注重细节,5个手指一齐上,一把拈住杯口或一只手端杯子,递到客人面前,这样做对长辈或来者是不够尊重的。
接茶。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在日常交往中,面对长者给自已倒水,必须要起身双手去接杯子,这样才显得对老人尊敬。如果你不喝茶,事先得给对方一个信息,这样不至于给对方增添不必要的烦劳,也是出于对对方的一种礼节。在接受同事或同辈的倒茶时,可双手接杯,也可单手接杯,但说声谢谢还是不可少的。
现实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接茶者,由于自已身份地位略高于倒茶者,就对对方不屑一顾,认为对方给自已倒水那是应当的,有的手也不伸,身如板上钉丁,尽管倒茶者双手递上,他也会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姿势,哪怕是一句谢谢的话也没有。其实主人端上茶来,对你已经是一种尊重了,你非但不馈之以情,反而冷淡相待,这样做对敬茶者来说是很不礼貌的,尽管你的注意力可能一时不在倒茶者身上,但至少你要表示出接受或者是谢意的姿态,这样也不至于伤害到主人的情感和自尊。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茶待客,需要的是诚意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茶能传情,更能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在笔者看来,无论泡茶、端茶、接茶,只要有了诚意与尊重,泡出的茶才会更加甘甜清爽、耐人寻味。
闽北重视茶礼仪和习俗
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南北朝伊始,茶叶就成为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日常生活用品,列入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古人在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要素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对于茶事活动也有着一整套的讲究,逐渐形成了祭天、祭地等有关于茶的习俗和礼仪。比如,闽北著名的“喊山”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御茶园和当地官员、场工,登临喊山台,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后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表对茶敬意,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仪式中,通仙井的井水会慢慢上溢,甚为奇异。茶农因此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喊山”仪式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中具有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归根结底,这一茶事活动应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闽北人漫长的茶事活动中,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与日俱增,茶文化元素也渐渐融入了生活。在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人们闲来无事,常常聚在一起品茶聊天。烹煮茶汤,捧上小碟,配以花生、瓜子、板栗等零食,对街头巷尾之事或评议言行,或评头论足。这说明,茶在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还表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上。比如,张三对李四说“请你到我家来喝茶吧”,目的是邀请李四到其家里做客,做客的内容包括说话聊天、联络感情等,而不仅是喝茶而已。
茶对生活的'影响,还充分体现在传统习俗上。在过去闽北人的婚嫁习俗中,人们把订婚称为“插茶”,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茶苗只有刚种下时才可移植,一旦生根了再去移动,这株茶的成活率就不高了。因此,古人把订婚称为“插茶”,是取“茶大不移”之意。我们知道,订婚之后便是结婚。在过去,订婚不仅要有父母之意、媒妁之言,还要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证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摆酒席举行订婚仪式,一起商量婚期、嫁妆等事宜。当插茶仪式举行之后,男女双方就将以准女婿、准媳妇的身份开始交往了。
在闽北,每逢清明祭祀扫墓时,人们都会在祖先的墓前摆上一杯酒,奉上一杯茶,意味着有酒喝、有茶品是幸福的事,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在过去,不论红白喜事,人们摆酒席之前,习惯先摆茶席。茶席就是在每位客人的面前摆上一碗茶,再放上一块冰糖,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等人到齐了再开酒席。可见,茶在闽北人的传统习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品茶时十分注重茶礼仪。茶礼仪总体上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相一致的,都有尊者为先、长者为贵,先尊后卑、先长后幼的讲究和说法。具体来说,不论是坐下喝茶,还是站起敬茶,在品茗的顺序上,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这些文化传统都被列入了茶礼仪的范畴。除了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外,茶礼仪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一些外来文化也融入到了茶礼仪之中,比如“女士优先”这个舶来之词,在从前,这个词在茶礼仪中是没有体现的。
茶礼仪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推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正不断融入茶事活动之中,使茶礼仪中的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总而言之,不论是茶习俗,还是茶礼仪,这些讲究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茶 人们常说茶是和谐的饮料,这句话是不错的。酒后使人闹,茶后使人静,茶理讲究表里如一,怡情悦性是茶理的体现。而茶道,实质上就是主观思想进入客观行为的过程。以茶入道,其实是人与茶、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印证的一个过程。
在闽北茶文化中非常的重视茶风俗和茶礼仪。在古时候古人就把茶看的非常的重要,当初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值说,在闽北就有著名的“喊山”等仪式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御茶园和当地官员、场工,登临喊山台,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后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表对茶敬意,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仪式中,通仙井的井水会慢慢上溢,甚为奇异。茶农因此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喊山”仪式在闽北茶习俗茶礼仪中具有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归根结底,这一茶事活动应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闽北人漫长的茶事活动中,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与日俱增,茶文化元素也渐渐融入了生活。在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人们闲来无事,常常聚在一起品茶聊天。烹煮茶汤,捧上小碟,配以花生、瓜子、板栗等零食,对街头巷尾之事或评议言行,或评头论足。这说明,茶在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还表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上。比如,张三对李四说“请你到我家来喝茶吧”,目的是邀请李四到其家里做客,做客的内容包括说话聊天、联络感情等,而不仅是喝茶而已。
茶对生活的影响,还充分体现在传统习俗上。在过去闽北人的婚嫁习俗中,人们把订婚称为“插茶”,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茶苗只有刚种下时才可移植,一旦生根了再去移动,这株茶的成活率就不高了。因此,古人把订婚称为“插茶”,是取“茶大不移”之意。我们知道,订婚之后便是结婚。在过去,订婚不仅要有父母之意、媒妁之言,还要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证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摆酒席举行订婚仪式,一起商量婚期、嫁妆等事宜。当插茶仪式举行之后,男女双方就将以准女婿、准媳妇的身份开始交往了。
在闽北,每逢清明祭祀扫墓时,人们都会在祖先的墓前摆上一杯酒,奉上一杯茶,意味着有酒喝、有茶品是幸福的事,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在过去,不论红白喜事,人们摆酒席之前,习惯先摆茶席。茶席就是在每位客人的面前摆上一碗茶,再放上一块冰糖,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等人到齐了再开酒席。可见,茶在闽北人的传统习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品茶时十分注重茶礼仪。茶礼仪总体上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相一致的,都有尊者为先、长者为贵,先尊后卑、先长后幼的讲究和说法。具体来说,不论是坐下喝茶,还是站起敬茶,在品茗的顺序上,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这些文化传统都被列入了茶礼仪的范畴。除了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外,茶礼仪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一些外来文化也融入到了茶礼仪之中,比如“女士优先”这个舶来之词,在从前,这个词在茶礼仪中是没有体现的。
茶礼仪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推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正不断融入茶事活动之中,使茶礼仪中的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不管茶礼仪还是茶风俗,都有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人茶礼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茶文化。神圣的敬茶土家人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动茶叶。“茶不欺客”,倒茶时依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有份。“茶棍儿起,客到齐。”即茶杯中若出现未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若出现的茶梗悬浮在空中,表示客人到齐了。无论是种茶,摘茶,都有讲究,俗话说“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家有五园(果菜茶竹麻),不愁没钱”;“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等。最神圣的是用茶水敬神灵,除夕敬亡灵、财神灶神等,都必须用茶水。
独特的泡茶与享受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即喝烤罐茶。先架上昂昂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里注满水,文火缓烤,煮出茶汁。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喝茶也讲究“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喝茶时还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后,才吞咽下去。
繁多的茶礼土家人的茶礼繁多。仅就家庭的茶礼来讲,饭前的小吃叫“吃茶”,结婚、做寿或生娃的酒席也叫“吃茶”。待客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等,给人送礼叫“茶礼”。娶了新媳妇,公爹公婆要给茶钱。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天早晨给公爹公婆各敬一杯茶,公爹公婆喝茶后给回礼叫“茶钱”。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是“施茶”,在稻场边放上一缸茶水及茶杯,让过路人随意取用叫“施茶”,此习俗保留至今。
茶艺茶礼
茶与艺
沏茶时在杯中放置茶叶有三种方法。日常沏茶习惯都为先放茶叶,后冲入沸水,此称为“下投法”;沸水冲入杯中约三分之一容量后再放入茶叶,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冲满水,称“中投法”;在杯中先冲满沸水后再放茶叶,称为“上投法”。
对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高,并对茶汤的香气和茶汤色泽均有要求的各类名茶,可采用“上投”法;茶叶的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茶汤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或“中投”法。对于不同的季节,则可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参考应用。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至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
茶与礼
敬茶很讲礼节,首先一定要在与客人寒暄问好、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
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以示尊重。
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乌龙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斟茶,不能露底,茶叶冲泡3次后就应换茶重沏。
开门七件事:闽粤之“茶礼”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但是 ,在闽南粤东侨乡,茶在生计中却有重要位置,当地有句食谣“宁可一日无米,不行一日无茶”。茶在当地生计和外交场所无所不在,并有一套由风俗习气而构成的茶礼:
客来敬茶 当地人热情好客,不管您走进殷实之家或贫穷门户,茶关于来客是必不行少的款待物。“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客来敬茶,显现了当地人憨厚、谦和的道德。
斟七分茶 斟时间茶要均匀,故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茶艺。倒茶时,茶壶伸到杯中,称之“高冲低斟”。说是这样泡出来的茶,不只汤色好,并且没有泡沫,滋味甘醇。一起,斟到七分满就行,有句食谣“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以为欺客或烫坏茶客的手。
摆三杯茶 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套时间茶具。茶盘只摆三只茶杯。有俗话“茶三酒四玩耍二”,是说茶以三人为宜,三只茶杯标志“品”。茶客多也只摆三不摆四。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叩指谢茶 操时间茶者通常不能饮头泡茶,头泡茶当让予老一辈或来客。操茶者要伸手暗示:“请喝茶”!茶客端茶时,中指要托住茶杯底,杯底不能擦触茶盘边缘。主人续茶时,茶客习气用手指叩桌称谢。
以礼物茶 按当地的茶谣,品茶要遵从“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序。”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主人奉茶时通常以客人左面用左手端茶奉上,而客人则用右手伸掌姿态进行对答礼仪。
成婚拜茶 当地人男婚女嫁的礼仪中,不管是祭祖、竭见老一辈等都要“敬茶”。新婚第二天,配偶要双手共捧时间茶顺次向亲族老一辈行跪拜献茶礼。即便在异地不能前来参与婚礼的老一辈,也要遥寄上茶叶。
拜年赠茶 每当新年岁首,亲朋间拜年的礼物,定要四种,谓之“四色”,其间必不行少茶叶。再则,逢年过节大家待客、去油腻用茶量比平常要多,茶叶天经地义成为首选礼物。
漫谈中国人酒桌上的礼仪
酒席上的座位是不能随便坐的:主与次,贵与贱有严格的等级。首先,你不能单独入席,而要同其他客人一齐步入。进门的对方是上席。有三个座位最重要;上席中间座位是东道主坐的——酒席的邀请人或埋单者。右手是贵宾座,一桌之尊贵者。左方则其次。两边与对方均是陪客与次等客人。其实,酒店里酒桌上早已做标记:玻璃杯中用布绢叠的一只鸟,鸟头朝向则是上席。东道主是酒桌上的灵魂,送迎客人、添菜、埋单、发号施令。
第一杯酒要斟满,由东道主起身敬各位。这是一口干的,不喝酒的,第一杯也逃脱不了干系。显示尊重。以后,则相互攻击,防身,看各人本领。
人家敬你酒,最好是起立。再给你添酒,用食指和中指在桌上轻叩两下,以示谢意。起立走动,不要在人家椅前过,应从后背绕。
汤盆是不能用筷子搅的。,用汤勺。有些酒桌上用公筷,有些没有。不能随便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挟菜,最好的方法转动圆桌,不能转动,则将菜盆、或碟递与对方。自己先不要动手挟菜,应跟着东道主的指令动筷。不要对着菜盆或碟说话。要说,用手轻捂嘴。有白灼虾、手撕牛排等,势必会送来一玻璃器皿盛着的洗手水。很多人曾出洋相,将洗手水当汤喝了,还怨酒店小器,说“清汤”里面舍不得放一丁点盐。酒桌上不要手舞足蹈、大声说话。唾沫飞溅会令客人不快。有些菜是按人头分好了的,一人一块(坨、只),不要觉得味道好,抢了别人的指标。一副谗相,人家会瞧不起你。鱼吃到哪算哪,不要翻边。
酒桌上高潮迭起,是几个酒鬼相逢时,什么“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粗话、晕段子脱口而出。有身份的人不这样。
不要在酒桌上咳嗽、吐痰;用牙签剔牙,应用手捂住嘴;不要将自己酒杯里的酒倒往他人酒杯。
若先放碗筷,跟桌上所有客人打个招呼。
酒桌上的潜规则,只不过是场面上的一种应酬。
其实,朋友在一起吃得随便、尽兴就好。
敬酒要注意时机和分寸
不可否认,喝酒的确能够给聚餐增添气氛,联络相互间的感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本来饭桌上都客客气气的,酒过三巡之后,大家就欢声笑语,兴致盎然了。可要大家都喝得高兴,还要讲究时机和分寸。
适当关心同桌饮酒者
一、如果你喝酒的话,不要把“我不会喝”挂在嘴边,小心别人说你虚伪,人能不能喝是可以看出来的,不是靠自己说。
二、遇到酒不够的情况时,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乎乎地一个一个给倒酒,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三、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一、敬酒等领导间相互喝完再开始。
二、除非你是领导,可以一人敬多人,否则一般还是多人敬一人。
三、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敬酒最好按顺时针顺序。
注意别让酒杯空着
一、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说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如果不碰杯,也不要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在敬别人。
二、喝酒前,右手握杯,左手垫杯底,切记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不过如果你是领导,就知趣点别放太低,否则怎么叫下面做人?
三、别让自己的酒杯空着,别人看到你的酒杯里没酒,就会过来给你倒酒。而且一般宴会结束后,总会有个闷杯酒,空着有可能措手不及。
如果不能喝耍点小花招
如果你不太能喝却又不得不喝时怎么办?除过在喝之前要做些准备工作,还要学些挡酒的小花招。
掌握节奏:
喝酒时慢慢来,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聚餐时可能酒类很多,别红酒、啤酒、白酒都不放过,要知道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偷梁换柱:
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适当的时候可以以水代酒。
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到餐巾里。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 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加入了微笑工程,这是一个关于礼仪的工程。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一、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中国婚宴敬酒礼仪在婚宴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宾客想公开对新人表达祝贺之意,敬酒活动于是展开,并且会在男傧相安排之下,陆陆续续进行。在场面盛大的婚宴上,务必准备麦克风,让每一个向新人敬酒的宾客都有麦克风可使用,让宾客就着麦克风向新人敬酒。你会发现,把整个婚宴敬酒过程录影保存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经由录影,如此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将得以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录,并在日后带给你许多的乐趣。
无论是在排练晚餐会抑或正式的婚宴上,敬酒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就如同种种历史久远的礼仪一般,敬酒时,也有若干礼节应该加以遵循。例如:
接受敬酒的人不必喝酒,只须坐在座位上,微笑面对敬酒者。
要敬酒时,如果席间有10位宾客甚或更多,务必站起身来。如果是在人数较少,彼此都熟识的场合上,则可以坐着敬酒。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可以先说句开场白,如“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想向某某先生(小姐)敬个酒”;或者也可以不必说得那么正式,只要声音比正常说话时大一点说“现在我想说一些话”。不过,如果你是以敲杯沿的方式来引他人注意,可千万不要太过用力,像我自己至少就曾经三次用力过度,而把杯子都给敲破。
婚宴上每一次敬酒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因此,应该避免东扯西拉没完没了。向新人致意时,话语中可以表达关怀、幽默风趣、率真感人,甚至可以戏谑,这些都无伤大雅。你的态度可以严肃,也可以机敏谐趣。不过,最重要的是,你应该事先演练一番。
中国婚宴敬酒的次序
1、向新郎祝酒:由伴郎或亲戚友人提出。
2、向新郎新娘祝酒:近日这已演化成向新娘祝酒。
3、新郎的回敬:这包罗对新娘的祝愿,对最先敬酒人的鸣谢,对两方父母的鸣谢,以及向伴娘们祝酒。
4、伴郎的回敬:伴郎代表伴娘们向新郎表示鸣谢。(平常新娘会紧随后新郎的回敬,送出她自己的祝愿,然后才是伴郎敬谢伴娘们)
5、祝愿:主婚人或蜜友送祝愿。
新娘父亲敬酒:代表新娘父母,鸣谢全体来宾莅临,宣告喜宴开端。
中国婚宴敬酒的礼节1、敬酒是婚宴上的重头戏,是新人和宾客互动的时机。在敬酒时,新人应事先了解嘉宾背景,并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是主桌,先敬女方父母和男方父母,再敬其他长辈,然后是次桌。不仅每桌都要敬到,而且桌上的宾客也要一一敬到,不可失礼。通常敬酒的时机是在主桌吃完冷盘和头道菜后,新人开始逐桌敬酒。这时许多新娘会换上旗袍或中式裙褂。
2、敬酒一般从两家的长辈开始,然后是亲戚和父母的同事、朋友,最后是与新人同辈的朋友、同学、同事。这样可以避免各类与新郎、新娘有关系的人有意见,也避免遗漏。要把每桌的每个人尽量敬到,以免没能留下难忘的影像。
3、敬酒时新人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双手为客人端起,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郎、新娘要说声“谢谢”,并再次为客人将酒杯添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在敬酒的过程中,伴郎、伴娘要捧酒瓶或饮料随行,随时斟倒。若遇到需要代酒的时候,伴郎、伴娘也是义不容辞的。
4、敬酒的同时,常常还要向抽烟的人士敬烟。这通常是新娘的任务,其他人不能替代。调皮的宾客会乘机捉弄新娘,或是在点烟时不断吹熄新娘手中的火柴,或是站在凳子上让新郎抱着新娘点烟,更有嘴上叼了数根香烟,要求一次点燃的。在敬酒、敬烟的同时,宾客有时会想出更新奇的招数要求新人当场表演,包括两人同时吃一口菜,喝多杯可乐等。
婚宴敬酒礼仪常识祝酒词: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时间: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敬酒手势: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敬酒仪态: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敬酒顺序:
1、男傧相向新娘敬酒
2、新郎向新娘敬酒
3、新娘向新郎敬酒
4、新娘的父亲向两位新人敬酒
5、新娘向新郎的父母敬酒
6、新郎向新娘的父母敬酒
7、大伴娘或小伴娘向两位新人敬酒
8、新郎的父亲向新娘敬酒
9、新娘的母亲向两位新人敬酒
10、新郎的母亲向两位新人敬酒
11、新娘或新郎的其他亲戚或好友继续敬酒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娱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原始社会
起源于原始人类的两大信仰:天地信仰,祖先信仰。礼仪是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的祭神拜祖仪式。
2、礼仪的正式形成——奴隶社会
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礼制——完备的标志:“三礼”(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
3、礼仪的发展变革——封建社会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礼仪的分类
按应用范围一般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类。
政务礼仪: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所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实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准则。
服务礼仪: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适用于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商界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等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士。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涉外礼仪: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成俗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三、古人的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历来注重礼仪,甚至繁文缛节。了解古人礼仪,对我们了解汉文化大有裨益。
【揖】即为拱手行礼,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作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属于比较轻的`一种敬礼。行礼时取站姿,身略俯折,两手合抱,当胸而稍向下移。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两手合抱时,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但是如遇凶丧则应该反过来。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做“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想你拜首,我要想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势近似于跪,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稍停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跪拜之礼,行礼方法于顿首相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在手后。头触地后必须有较长时间停留。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肴之战》)
【空首】行空首礼时,先取跪姿,然后拱手至地,接着引头至手。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上,而是悬在空中。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空首礼。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跪在席上,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跽】跪时臀离开脚跟,挺身直腰,这时人的身体似乎加长,故叫“长跪”。“府吏长跪告。”(《孔雀东南飞》)跽也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
【居】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像蹲一样。
【箕踞】古 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