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陆游赏析优秀13篇

《示儿》是由陆游所创作的,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示儿》陆游赏析 篇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注释 篇2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及注释 篇3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注释 篇4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中国的领土。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翻译 篇5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示儿》译文 篇6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示儿》陆游赏析 篇7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自己。

作者简介 篇8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示儿》陆游赏析 篇9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中国的领土。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翻译]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示儿》陆游赏析 篇10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赏析 篇11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示儿》原文、及翻译 篇12

《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翻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什么都可无牵无挂。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示儿》注释

⑴示儿:给儿子看。

⑵元:通原,本来。

⑶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⑷但:只是。

⑸九州:这里代指中国。

⑹同:统一。

⑺王师:宋军。

⑻北定:将北方平定。

⑼中原:金兵占领的地区。

⑽家祭:家中的祭典。

⑾无忘:不要忘记。

⑿乃:你的。

⒀翁:父亲。

《示儿》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有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 陆游 篇13

示儿-陆游(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译文: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