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方法和预防法则,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内经》也告诉我们养生是有一定法则的。
《黄帝内经》说,冬季三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此时讲究养藏进补。
应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埋伏、深藏;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使阳气大量丧失。
这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中� 然而,现代文明的人类,却处在一个极不平衡的环境中,生态的破坏、生活的恶习、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生话题也日益热议,全民养生的浪潮已经掀起。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故笔者从中医角度,结合后代医家的认识浅谈冬季养生。
《内经》长寿养生观
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指导。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然而,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总之,《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内容之翔实,经验之丰富,论述之具体,是一篇文章难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顺四时规律,以恬愉为务,饮食合理,守精神,阔心胸的精辟论述,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养生观,勤学多练必会获益。
拓展阅读:《内经》告诉你,男人久坐的六大危害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虽然“久视、久卧、久坐、久立”都是不运动,但“久坐”是不运动最重要的表现。
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容易使周身气血运行缓慢,肌肉松弛无力,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
伤肌
“久坐伤肉”中“肉”是指肌肉。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温养肌肉。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一般肌肉都比较发达。
“久坐则血外滞于四肢肌肉”,即久坐的人血脉在四肢肌肉就停止了,从而导致气血不运行、肌肉松弛无力。
伤脾胃
脾主管肌肉,久坐使气机郁滞,不仅伤肉,还会影响脾的功能。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
而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长期久坐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痤疮等病症。
伤心脏
心为五脏之君主,其功能极为重要。“心主血脉”,即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然而久坐则血脉不行,血脉不行则会导致血淤、血溢于脉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伤颈
颈部是气血通往大脑的管道,颈部肌肉受血脉濡养,血虚则筋骨无以支持。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血淤滞,气血不畅则颈部骨骼不能被濡养,从而导致颈椎病等病症。
易发前列腺炎
长期久坐导致前列腺受挤压,前列腺长时间充血,易发前列腺炎,常见症状就是尿频、尿急等症状。前列腺是控制射精的阀门,也是男人的性器官,前列腺出了问题,射精就不受控制,容易出现早泄,性能力下降等病症。
影响寿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运动可以产生阳气,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于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认为“动则不衰”,运动使人通筋活络、热血畅流,还可以抵抗自然老化。衰老是死亡的前奏,久坐不动者阳气很少,人体的新陈代谢率低,火力不足,不能抵抗衰老,容易让人短命。
由于互联网和汽车的普及,久坐少动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大家在工作学习之余,适当多做些运动,每隔2小时应进行一次约10分钟的活动。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血液循环,保护我们的健康!
内经之养生观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总之,《内经》的养生之道内容之翔实,经验之丰富,论述之具体,是一篇文章难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顺四时规律,以恬愉为务,饮食合理,守精神,阔心胸的精辟论述,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养生观,勤学多练必会获益。
拓展阅读:《内经》教你从出生年月断先天体质
首先,这样的断法,好像是算命法,其实不是!而是来自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大自然的一切动植物都有它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人也在大自然当中,所以也不例外。
以下我简单说说五运六气的重要理论。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行大论》有以下理论:
逢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火会克金。司天代表上半年,所以在子(鼠)、午(马)年,春、夏季出生的朋友,肺和大肠在先天上就比较差些。
逢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土会克水。所以在丑(牛年)、未(羊年),出生在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朋友,肾和膀胱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火会克金。所以出生在寅(虎年)、申(猴年)春、夏季的朋友,肺和大肠在先天上也相对差些。
逢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金会克木。所以出生在卯(兔年)、(鸡年)春季、秋季的朋友,肝和胆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水会克火。所以出生在辰(龙年)、戌(狗年)夏季、冬季的朋友,心与小肠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巳亥年,厥阴阴木司天,木会克土。所以出生在巳(蛇年)、亥(猪年)春季的朋友,脾胃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以乙未年来说,为未土羊年,太阴湿土司天,土会克水,如果是出生在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小孩,在先天上,肾和膀胱相对差些,因为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都是属土的月份,加强了土克水的现象。当中以出生在上半年的辰土月和未土月最为明显。
大自然之中,五行的气随着六十甲子而转动,有时强,有时弱,有时过,有时不及,一年一年地接下去。而今年的气,很大可能受到上一年的余气所影响,所以不能断开把每一年单独来论。要把上一年的气和今年的气互相分析,才能得知我们八字命格的五行之气受到什么影响,健康上应该注意什么。
当我们知道自己先天体质的特征,我们就从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来做配合,达至'不治有病,治未病’的目的。
内经养生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正如《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在生活中,要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要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春天和夏天应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要适应气候变化,如冬天来了,要冷暖适中,过冷则伤形,或易外感风寒,过温则致皮毛开泄,不利于藏精。
要调节好情绪,不过分受喜、怒、悲、忧、恐牵动。要安定居处,调心养性。要节制房事,特别是冬天,作为收藏的季节,保精很重要,精养好了,来年才有精气神。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也不能暴饮暴食,整天大鱼大肉,吃饭只吃八成饱。
这些都是养生的大法,听起来虽易,做起来却难。但为了健康的身体,只要心中树立这些理念,长期坚持,健康一定会与你常相伴。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
《内经》养生观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新的启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未病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 顺应四时
《内经》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的生活起居、体育锻炼,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则,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若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 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喜怒不节则伤脏” (《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必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时时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佳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只有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 合理饮食
饮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五味》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各有所通,分别滋养不同的脏腑,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长养五脏,促进健康,而饮食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奇病论》更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所以适度节制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4 动静结合
《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步于庭”、“导引按跷”。《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静以养神,如“恬淡虚无”,去欲以养心神。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可以强壮筋骨,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总之,《内经》养生理论系统而全面,对于今天仍有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气候变迁、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竞争等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现代医学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WHO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约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阻断这一过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医。继承发扬中医在养生和亚健康方面的优势,不但是拓展中医学术空间的需要,更是人类保健事业的需要。
内经养生精华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养生十要
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足要常搓: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汩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定缩,觉宜伸。
十忌
忌早起科头 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科头,谓不戴帽子)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拓展阅读:内经所谓“气”就是“灵魂”
或许能够得到一丝共鸣。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
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 '《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
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所以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