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还是比较重要的,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一个节气,所以立秋要经常吃一些补血的食物。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每年立秋时间不同,主要是受到地球自转影响。早立秋和晚立秋就是,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所处的时分上的差异。通常的阳历是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它和气温的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而我国古代通行的阴历是依据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在不同的年份和阳历并不对应,有时差别较大,需要设置闰月调整,以适应回归年的长度。由于阴历不能准确反映气候的变化,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又依据太阳运行的角度设置了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节气和阳历是基本对应的。
从分时上分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一般来讲,在立秋当天的24个小时中,立秋发生在当天凌晨0时到中午12时之间,则为早立秋;而立秋发生在当天中午12时到夜时24时的时间段,则为晚立秋。从月份上分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一般立秋均在公历8月份的7日-9日,但是由于公历和农历在时间上有差异,有的时候立秋发生在农历6月份,比如2018年立秋是8月7日,农历6月26日,按月份说这就属于早立秋。也有的立秋发生在农历的7月份。
对于早立秋和晚立秋哪一个更好,这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立秋这个节气的时间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决定的,早立秋和晚立秋都是地球的自然变化,不能简单地判断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影响。
首先,早立秋一般意味着夏季的高温天气结束的相对较早,人们可以早一些享受秋天的凉爽和舒适,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秋季的入耳较快,收获的时间较短。
而晚立秋则相反,夏季的高温可能会持续更久,人们会感到更加闷热不适,但是秋季的时间会相对更多一些,收获季节也会延长,使得一些作物可以有更长的生长周期。
好??
早睡早起护阳气
秋天,天气属于温燥,会损害人体的津液,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症状。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早晚温度将逐渐拉大,晚上人们已感觉到天气有凉的意思,因此睡眠也逐渐有摆脱“酷暑”的感觉。
此后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所以气象专家称之为多事之秋。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即可能发生腹泻。婴幼儿在这个季节是腹泻的易感人群,3岁以下的小儿容易发生“秋季腹泻”。
立秋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因为早睡有利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秋天也是锻炼的好季节,要加强室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少吃辛辣多吃酸
中� 这是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还要禁寒凉。因秋天多风燥,饮食要多喝粥。
防暑降温要继续
近来一直多雨,天气闷热,暑气逼人。所以,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
一、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撤除。此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二、寒凉饮食要减少———西瓜、黄瓜要少吃。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吃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三、饮食营养要加强———可适当吃肉食。人们不能只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事实上,到了立秋可以适当吃一些肉食,有许多食品如鸭肉、泥鳅、鱼、瘦猪肉、海产品等,既有清暑热又有补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还须防治“空调病”
炎炎夏日,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有人患上“空调病”。在立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一、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调在除湿档。
二、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中医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
三、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胃肠功能较弱,如经常腹泻的人,不宜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预防胃肠疾病
秋天,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食物易发生霉变,因此,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在这个季节打开封闭式包装的食物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时间较长,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不要吃。经过清洗的水果更易发生溃烂,所以应现吃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