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知识点总结优秀30篇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二:

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文科选修: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

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理科选修:

选修2--1:1、逻辑用语2、圆锥曲线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选修2--2:1、导数与微积分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3、复数

选修2--3: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3、统计:

高考的知识板块

集合与简单逻辑:5分或不考

函数:高考60分:①、指数函数②对数函数③二次函数④三次函数⑤三角函数⑥抽象函数(无函数表达式,不易理解,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立体几何:22分左右

不等式:(线性规则)5分必考

数列:17分(一道大题+一道选择或填空)易和函数结合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30分左右)

计算原理:10分左右

概率统计:12分----17分

复数:5分

数学学习计划 2

20xx年的中考已经过去,新的一届学生又将迎来初三,直面面对中考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期望在初三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如何利用暑假时间学习数学,以及学习哪些内容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学习时间上说,同学们在休息之余一定要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每天用来学习数学的时间不一定很长,关键在于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一定要能够保证,每天学习一小时数学连续学4天,与一天之内连续学4小时然后后面3天完全不学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家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心浮气躁,同学们要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是全神贯注的。暑假数学的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重视课本知识: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万变不离其宗,数学也不例外,数学里面的这个“宗”,就是课本,因为所有的学习知识都来源于课本,考试的内容有时高于课本,但是基础知识点还是不会变化的,考试的试题就是课本知识的衍生物,要一点一点去挖掘试题背后的东西,找到其中要考试的重点是哪部分。所以课本还是不能丢的,不能一味地去做一些试题而忽略了课本这个根本。暑假里同学们在预习新课本知识时,不应当只是把书看一篇就算完了,还应当把每节配套的练习题做一下,因为只有做了习题才能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要学会正确地纠错: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出错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这里面就涉及正确纠错的问题。暑假的时间相对充裕,正是我们纠错的好时机。但是数学的改错绝对不是简单地用红笔把得数改正就可以的。正确的纠错应该是首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是自己对题目的分析有问题还是运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其次大家要把自己的错误记在心里,时时强化自己的记忆,纠正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最好是把错题单独抄在一个本上定期再重新做一遍,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做好总结:

学习之后的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总结是对知识进行升华的过程。很多同学也知道要进行总结,但是需要总结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在这里建议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总结以下几点:

1、总结旧知的知识结构。

数学每一章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大家应该把这个知识体系总结出来并利用这个知识体系,记忆和掌握数学的各种定理和知识点。

2、总结自己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点。

大家可以重新回忆自己出现过的错误,看看哪些地方是自己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往往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就是自己的学习漏洞,如果运算有问题就强化运算能力,如果是知识有漏洞就把知识再回顾一遍,并适当地配合着知识做一些练习。

数学知识点总结 3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8,15,17);(7,24,25);(20,21,29);(9,40,41);……(这些勾股数组的倍数仍是勾股数)。

二、证明

1、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

(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3、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需注意:①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②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来,掌握计算方法。

数学知识点总结 4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初中学习方法,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高中地理,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如图,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数学知识点总结 5

1: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适用于所有直线

K=-A/B,b=-C/B

A1/A2=B1/B2≠C1/C2←→两直线平行

A1/A2=B1/B2=C1/C2←→两直线重合

横截距a=-C/A

纵截距b=-C/B

2:点斜式:y-y0=k(x-x0)适用于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表示斜率为k,且过(x0,y0)的直线

3:截距式:x/a+y/b=1适用于不过原点或不垂直于x轴、y轴的直线

表示与x轴、y轴相交,且x轴截距为a,y轴截距为b的直线

4:斜截式:y=kx+b适用于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表示斜率为k且y轴截距为b的直线

5:两点式:适用于不垂直于x轴、y轴的直线

表示过(x1,y1)和(x2,y2)的直线

(y-y1)/(y2-y1)=(x-x1)/(x2-x1)(x1≠x2,y1≠y2)

6:交点式:f1(x,y)m+f2(x,y)=0适用于任何直线

表示过直线f1(x,y)=0与直线f2(x,y)=0的交点的直线

7:点平式:f(x,y)-f(x0,y0)=0适用于任何直线

表示过点(x0,y0)且与直线f(x,y)=0平行的直线

8:法线式:x·cosα+ysinα-p=0适用于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

过原点向直线做一条的垂线段,该垂线段所在直线的倾斜角为α,p是该线段的长度

9:点向式:(x-x0)/u=(y-y0)/v(u≠0,v≠0)适用于任何直线

表示过点(x0,y0)且方向向量为(u,v)的直线

10:法向式:a(x-x0)+b(y-y0)=0适用于任何直线

表示过点(x0,y0)且与向量(a,b)垂直的直线

11:点到直线距离

点P(x0,y0)到直线Ι:Ax+By+C=0的距离

d=|Ax0+By0+C|/√A2+B2

两平行线之间距离

若两平行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Ax+By+C1=OAx+By+C2=0则

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d为:

d=丨C1-C2丨/√(A2+B2)

12:各种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1)点斜式和斜截式都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2)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

(3)截距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或过原点的直线;

(4)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不能同时为零。

13:位置关系

若直线L1:A1x+B1y+C1=0与直线L2:A2x+B2y+C2=0

1.当A1B2-A2B1≠0时,相交

2.A1/A2=B1/B2≠C1/C2,平行

3.A1/A2=B1/B2=C1/C2,重合

4.A1A2+B1B2=0,垂直

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6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数学知识点总结 7

高考数学解答题部分主要考查七大主干知识:

第一,函数与导数。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第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第四,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第六,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

第七,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数学高考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复习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掌握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并形成记忆,形成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所有数学考试最终落在解题上。考纲对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考查要求,而解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高考复习必须把解题训练落到实处。训练的内容必须根据考纲的要求精心选题,始终紧扣基础知识,多进行解题的回顾、总结,概括提炼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对通性通法的。认识,真正做到解一题,会一类。

在临近高考的数学复习中,考生们更应该从三个层面上整体把握,同步推进。

1.知识层面

也就是对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再认识、再记忆、再应用。数学高考内容选修加必修,可归纳为12个章节,75个知识点细化为160个小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纵横交错,互相关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考生们在清理这些知识点时,首先是点点必记,不可遗漏。再是建立相关联的网络,做到取自一点,连成一线,使之横竖纵横都逐个、逐级并网连遍,从而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2.能力层面

从知识点的掌握到解题能力的形成,是综合,更是飞跃,将知识点的内容转化为高强的数学能力,这要通过大量练习,通过大脑思维、再思维,从而沉淀而得到数学思想的精华,就是数学解题能力。我们通常说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转化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题意的能力等等,都来自于千锤百炼的解题之中。

3.创新层面

数学解题要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我们称之为“函数的思想”、“讨论的方法”。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线,我们可以用函数的思想去分析一切数学问题,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从图形问题到运算问题、从高散型到连续型、从指数与对数、从微分与积分等等,这一切都要突出函数的思想;另外,现在的高考题常常用增加题目中参数的方法来提高题目的难度,用于区别学生之间解题能力的差异。我们常常应对参数的策略点是消去参数,化未知为已知;或讨论参数,分类找出参数的含义;或分离参数,将参数问题化成函数问题,使问题迎刃而解。这些,我称之为解题创新之举。

还有一类数学解题中的创新,是代换,构造新函数新图形等等,俗称代换法、构造法,这里有更大的思维跨越,在解题的某一阶段有时出现山穷水尽,无计可施时,用代换与构造,就会使思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思路顺畅、解答优美,体现数学之美。常见的代换有变量代换,三角代换,整体代换;常用的构造有构造函数、构造图形、构造数列、构造不等式、构造相关模型等等。

总之,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强、逻辑结构严密的学科,它有规律、有模型、有式子、有图形,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看清了模型、了解了式子、记住了图形,数学就会变成一门简单而有趣的科学。这种战略上的藐视与战术上的重视,将会使考生们超常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等数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高等数学学习技巧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平。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习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习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 有钱难买回头看 。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8

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

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9

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平移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11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数学知识点总结 12

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9)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5、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数学的学习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逐步形成“ 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高中数学知识点有哪些

1、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3、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4、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5、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6、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

对于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性,当ω>0时,由于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 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 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ω<0时,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7、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8、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9、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x)是等差数列。

10、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11、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 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12、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13、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近而定。

14、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15、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16、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

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

(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

(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

(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

(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17、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3

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数学知识点总结 14

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A,若A≠?,则?A;

若且,则A=B(等集)

集合与元素

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有限子集的个数:

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练习题:

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数学学习计划 15

1、第一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一章,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无穷小量的比较;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第二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二章1-3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本周主要任务是掌握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牢记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会用递推法计算高阶导数。

3、第三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二章 4-5节,第三章1-5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2.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3.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4.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5.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a,b]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 时,图形是凹的;当 时,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本周主要任务是掌握分段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由参数方程确定函数的导数。会根据函数在一点的导数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会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会根据洛比达法则的几种情况应用法则求极限。掌握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一和第二充分条件。会计算函数的极值和最值以及函数的凸凹性。会计算函数的渐近线。会计算与导数有关的应用题[边际问题、弹性问题、经济问题和几何问题的最值]。

4、第四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四章 第1-3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求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

本周主要任务是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不定积分的公式[牢记一个函数的原函数有无穷多个,注意+C],会运用第一,第二换元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掌握不定积分分部积分公式并应用。

5、第五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五章第1-3节。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2.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

3.掌握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定积分广义换元法。

本周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会根据不定积分的性质做题。尤其注意积分上下限互换后积分值变为其相反数,定积分与变量无关,可根据函数奇偶性计算定积分等性质。

6、第六阶段复习计划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五章第4节,第六章第2节。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2.掌握定积分换元法与定积分广义换元法。 会求分段函数的定积分。

3.掌握用定积分计算一些几何量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了解广义积分与无穷限积分。

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16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数学知识点总结 17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集合叫做椭圆。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椭圆上的点M满足集合,,且都为常数。

当即时,集合P为椭圆。

当即时,集合P为线段。

当即时,集合P为空集。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时,焦点为,焦点。

(2),焦点在轴上时,焦点为,焦点。

知识点三椭圆方程的一般式

这种形式的方程在课本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但在应用中有时比较方便,在此提供出来,作为参考:

(其中为同号且不为零的常数,),它包含焦点在轴或轴上两种情形。方程可变形为。

当时,椭圆的焦点在轴上;当时,椭圆的焦点在轴上。

一般式,通常也设为,应特别注意均大于0,标准方程为。

知识点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

1.定义法

椭圆标准方程可由定义直接求得,这是求椭圆方程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当问题是以实际问题给出时,一定要注意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因此要恰当地表示椭圆的范围。

例1、在△ABC中,A、B、C所对三边分别为,且B(-1,0)C(1,0),求满足,且成等差数列时,顶点A的曲线方程。

变式练习1.在△ABC中,点B(-6,0)、C(0,8),且成等差数列。

(1)求证:顶点A在一个椭圆上运动。

(2)指出这个椭圆的焦点坐标以及焦距。

2.待定系数法

首先确定标准方程的类型,并将其用有关参数表示出来,然后结合问题的条件,建立参数满足的等式,求得的值,再代入所设方程,即一定性,二定量,最后写方程。

例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且经过点P(3,0),=3b,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3、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且经过两点,求椭圆方程。

变式练习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方程;

(1)两个焦点分别是(-3,0),(3,0)且经过点(5,0).

(2)两焦点在坐标轴上,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焦距为8,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2.

3.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4.求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两点的椭圆标准方程。

知识点五共焦点的椭圆方程的求解

一般地,与椭圆共焦点的椭圆可设其方程为。

例4、过点(-3,2)且与有相同焦点的椭圆的方程为()

A.B.C.D.

变式练习5.求经过点(2,-3)且椭圆有共同焦点的椭圆方程。

知识点六与椭圆有关的轨迹问题的求解方法

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解是一种很重要的题型,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利用代入求球轨。迹,其基本思路是设出轨迹上一点和已知曲线上一点,建立其关系,再代入。

例5、已知圆,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向轴作垂线段,点在上,并且,求点的轨迹。

知识点七与弦的中点有关问题的求解方法

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称线段为椭圆的相交弦。与这个弦中点有点的轨迹问题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因此解此类问题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如“设而不求”法,其主要特点是巧代线段的斜率。其方程具体是: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坐标分别为、,线段的中点为,则有

①式-②式,得,即

通常将此方程用于求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例6.已知:椭圆,求:

(1)以P(2,-1)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2)斜率为2的相交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3)过Q(8,2)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1.设为椭圆的焦� 做作业或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决不放过,建立一本错误登记本,以降低重复性错误,不怕第一次不会,不怕第一次出错,就怕下一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

防错。达到:平时作业、课外做题及考试中,对出错的数学题建立错题集很有必要。

2、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3、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

4、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

5、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新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

6、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怎么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8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数学学习计划 19

要学好数学,要把握好以下几要点,对于数学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养成肯定 有促进的。计划地去学习,有目标才动力去学习。

(一)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及时检查落实。

1.制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

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水平,掌握那些知识等,这 些都是在制定学习计划前应该非常明确。

3、长期目标和短期安排要相互结合好。应先制定长期计划,据此确定短期学习安排,来 促使长期学习计划的实现。学期计划,半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4、 要合理安排计划。 计划不能太古板, 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适当调整。

5、措施落实要有力。可附带制定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以便监督自己如期完成学 习目标。

(二)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 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 ,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

1、预习的最佳时间是晚上的 8:00 到 9:00 这一段时间,单科的预习的时间一般控制 在 15 分钟到 30 分钟左右。

2、课前预习:先看书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 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 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注意该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课程的内容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在学科体系 中的地位与意义,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 练习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时掌握的情况,最后再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听课。

(三)听好每一节课,解决疑点,吸纳新知。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授,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认 真听同学们的答问,看它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老师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强调 的语气, 听老师对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 听懂重点、 难点剖析 (尤 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每节课的小结。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 接受老师某种动作的提示、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集中注意力,避免走神,学习目标要明确,增强自己学习自觉性。课堂上用心思 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领会、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老师在讲例题时, 在脑海中跟着老师,每一步都得自己想通。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 考,大胆的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也可避免走神。同时有利于知 识的记忆。

手到: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就是在听、看、想、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 点,记下讲课的要点、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课前 疑点的答、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的分析。 笔记要有重点。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划线(直线、曲线) 、圈点、作标 记、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如红色就比较显眼) 、记录的格式不同、书写的字体不同,这些都 是记笔记的好方法。

(四)做好小结或总结,提升对知识的领悟。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框架,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倍速在章末有归纳) 。学会总结是数学学 习的最高层次。平时放学回家,坚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并做相应的练习题以 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知识系统地小结,具体如下:小结的频率:最好就是每周一次,将本周所学的知识进 行系统归纳。小结的内容:可以把识记知识(如概念、公式等)系统化,也可以对题型作归 纳,并附上自己的解题心得和注意事项等。当然可以参考章末小结。

(五)做练习题强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 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

(六)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要注意劳逸结合, 这也是保证时间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数学学习计划 20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以中考说明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第一轮复习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数形结合的题目,要求能画图能做出。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夯实基础。一般中考试题按易:较易:中:难=4:3:2:1的比例,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说明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与说明,绝不能好高骛远。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多归纳、多总结。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集中、归类,重点难点热点突出复习,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可对平时遇到的难点、误点设立专题。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以题代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可适当穿插过去的小知识点,以引起记忆。

4)专题复习可适当拔高。没有一定的难度,你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不要过于多和难。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演练,查漏补缺,俗称考前练兵。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要贴近中考模式。

(2)归集错题,查漏补缺。

(3)适当的“解放”自己,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后期题量不宜太大,要轻松解题、居高临下解题,能跳出复习的圈子看试题。

(4)调节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5)心态和信心调整。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对自己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回归课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迎接中考。

总之,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发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提质减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题带一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知识点总结 21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数学学习计划 22

如果说刚上初一大家起点是一样的,那么,经过一年的学习,初二阶段就是成绩的分水岭,同时,初二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初二所学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初中数学的一般,因此,学好初二数学十分关键,初二数学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二数学需要同学们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如果初一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补漏的学习习惯,那么,一定要在初二养成,否则,到了初三学习节奏更加紧凑,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第二,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初二数学更需要掌握恰当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归纳总结,发现数学规律。尤其是针对错题,一定要重新认真思考,理清思路

第三,随着数学知识的引入和不断深化,让很多同学都很难适应,这也导致了初二数学成绩开始两极分化,而且个人成绩容易波动很大,这就需要同学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以一时的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

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23

一、 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最大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破解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数学知识点总结 24

一、认知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及应用、通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以研究量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学习离散数学的目的是为学习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描述工具和理论基础。

1.定义和定理多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定义、定理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核心。在学习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实体则是大量的定理和性质。在考试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定义和定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要真正理解离散数学中所给出的每个基本概念的真正的含义。比如,命题的定义、五个基本联结词、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三个推理规则以及反证法;集合的五种运算的定义;关系的定义和关系的四个性质;函数(映射)和几种特殊函数(映射)的定义;图、完全图、简单图、子图、补图的定义;图中简单路、基本路的定义以及两个图同构的定义;树与最小生成树的定义。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学好离散数学是至关重要的。

2. 方法性强

在离散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和掌握离散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做题时,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知道了一道题用怎样的方法去做或证明,就能很容易地做或证出来。反之,则事倍功半。在离散数学中,虽然各种各样的题种类繁多,但每类题的解法均有规律可循。所以在听课和平时的复习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具有规律性的内容。在平时的讲课和复习中,老师会总结各类解题思路和方法。作为学生,首先应该熟悉并且会用这些方法,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对于一道题,进可能地多探讨几种解法。

3. 抽象性强

离散数学的特点是知识点集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这些定义的抽象性,使初学者往往不能在脑海中直接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不管是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会在每一章中首先列出若干个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和定理的直接应用,如果没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离散数学确实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离散数学的学习中,要注重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今后从事各种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学习离散数学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多学、多看、认真分析讲课中所给出的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再加上多练,从而逐步得到解决。在此特别强调一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结论,是学好离散数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同学们要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忆和理解所有这些基本定义和定理。

4. 内在联系性

离散数学的三大体系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学科,但是这三大体系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认真的分析可寻找出三大部分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和规律性。如:集合论、函数、关系和图论,其解题思路和证明方法均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何应对考试:一般来说,离散数学的考试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为了考核学生对这三部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试题类型一般可分为: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证明题。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性质和结论、公式及其简单计算;计算题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运用技能和速度,要求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和步骤;证明题主要考查应用概念、性质、定理及重要结论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要求写出严格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学习离散数学的最大困难是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在离散数学中,假设让你解一道题或证明一个命题,你应首先读懂题意,然后寻找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当你相信已找到了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你必须把它严格地写出来。一个写得很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是一系列的陈述,其中每一条陈述都是前面的陈述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的。仔细地写解题过程或证明是很重要的,既能让读者理解它,又能保证解题过程或证明准确无误。一个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应该是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表述简洁的。针对这一要求,在讲课中老师会提供大量的典型例题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和训练,能使同学们学会在离散数学中处理问题的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一旦掌握了离散数学中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和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由于《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课,且是由几个数学分支综合在一起的,内容繁多,非常抽象,因此即使是数学系的学生学起来都会倍感困难,对计算 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大家普遍反映这是大学四年最难学的一门课之一。但鉴于《离散数学》在计算科学中的重要性,这是一门必须牢牢掌握的课程。既 然如此,在学习《离散数学》时,大家最应该牢记的是唐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习过程是一个扎扎实实积累的过程,不能打马虎眼。离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离散数学的关键是对离散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有关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对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算的运用,并要多做练习。

《离散数学》的特点是:

1、知识点集中,概念和定理多:《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概念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不管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会在每一章节列出若干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则是定理和性质。

2、方法性强:离散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大大提高我们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从而今后在学习任何一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时,都不会遇上任何思维理解上的困难。《离 散数学》的证明题多,不同的题型会需要不同的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构造性证明法),同一个题也可能有几种方法。但是《离散数学》证明 题的方法性是很强的,如果知道一道题用什么方法讲明,则很容易可以证出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 探讨几种证明方法,从而学会熟练运用这些证明方法。一般来说,由于这些概念(定义)非常抽象(学习《线性代数》时会有这样的经历),初学者往往不能在脑海中 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这往往是《离散数学》学习过程中初学者要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他们觉得不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一开始必须准确、 全面、完整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定义和定理。具体做法是在进行完一章的学习后,用专门的时间对该章包括的定义与定理实施强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本课程的抽象能 够适应,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25

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数学学习计划 26

1. 建立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初中进行了29章知识的学习,所有章节的知识在中考都会有涉及到。中考的考察方式不会利用一道题目单一考察某一个知识点,考察多个知识点时也不会明确体现会利用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解答。如何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初三的学习过程中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出来。不仅仅是要构建出所学过的知识框架,更要建立起相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 归纳总结题型。

初三的学习科目众多,依靠作业进行知识巩固的效率过低。尤其是数学,题目多种多样。及时的进行题型的归纳总结,发现题目之间的共性,发掘同一类型题目的统一解答方法和思想,可以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全等,可以归结为四种题型。

3. 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初三的学生要面临的不只是一年后的中考,上学期期末进行的元月调考,下学期期中进行的四月调考和五月调考,都是阶段性的重要考试。提前进行真题的练习,适应综合性题目的解答思路,这样才可以在这些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一,重视课本知识: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万变不离其宗,数学也不例外,数学里面的这个“宗”,就是课本,因为所有的学习知识都来源于课本,考试的内容有些高于课本,但是基础知识点还是不会变化的,考试的试题就是课本知识的衍生物,要一点一点去挖掘试题背后的东西,找到其中要考试的重点是哪部分。所以课本还是不能丢的,不能一味地去做一些试题而忽略了课本这个根本。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须要合同将课本的知识点和例题弄明白,书后的每个练习都要认真地做一遍,这样才能说我们基本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

在暑假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有很多同学在对数学进行预习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我把书看了就是预习了,我觉得只有在看书的基础之上能够将课本上每节的配套练习解决才算真正的预

第二,要学会正确地纠错: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同学一错再错,这里面就涉及正确纠错的问题。暑假的时间相对充裕,正是我们纠错的好时机。但是数学的改错不是简单地用红笔把得数改正就可以的。正确的纠错应该是首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是自己对题目的分析有问题还是运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其次大家要把自己的错误记在心里,时时强化自己的记忆,纠正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能够把孩子每天犯的错误单独抄在一个本上定期让孩子再重新做一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做好总结:学习之后的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总结是对知识进行升华的过程。很多同学也知道要进行总结,但是需要总结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在这里建议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总结以下几点:

1.总结旧知的知识结构。数学每一章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大家应该把这个知识体系总结出来并利用这个知识体系,记忆和掌握数学的各种定理和知识点。

2.总结自己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点。大家可以重新回忆自己出现过的错误,看看哪些地方是自己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往往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就是自己的学习漏洞,如果运算有问题就强化运算能力,如果是知识有漏洞就把知识再回顾一遍,并适当地配合着知识做一些练习。

总之,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持之以恒与良好的学习方法缺一不可,数学也不例外。大家也可以利用暑假总结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点总结 27

1、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2、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A?B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一般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3、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的分类(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

(2)按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无限集

关于集合的概念: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判断一些对象时候构成集合,关键在于看这些对象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一切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数学上,实数直观地定义为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

1.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元素又不太多,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例如,由两个元素0,1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元素的排列又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出几个元�

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

无限集有时也用上述的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1,2,3,…,n,…}.

2.描述法:一种更有效地描述集合的方法,是用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

例如: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

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性质把正偶数集合表示为

{x∈R│x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x∈R│x=2n,n∈N+},

大括号内竖线左边的X表示这个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元素X从实数集合中取值,在竖线右边写出只有集合内的元素x才具有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的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性质p(x)描述为{x∈I│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例如:集合A={x∈R│x2-1=0}的特征是X2-1=0

数学学习计划 28

在过度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让孩子了解小学和初中是差别的,在心态上要发生变革,要意识到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跨越,区别非常大。

从知识的角度,在小学就是套方法,初中更加注重从概念的素质去理解问题,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小学的知识是一块一块的,相互之间联系不是很大,它更偏重于技巧和题型,小学课本只是告诉了基本方法,但难度并没有上去,没有学到素质的东西。而初中的知识更强调体系感,知识上难度更大。

在考察方面,小学比力偏重于结果,初中一方面强调概念的体系性,另一方面更强调过程。

学习要求上,初中的知识看起来比力简单,但是其实他的应用是非常复杂的,它的拓展性很强,变革灵活。这是和小学有很大差另外。小学的知识虽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形,但是基本模型都见过了,也都差未几了。初中更强调理解,对于理解和应用的变革更多些。

在心态上,刚上初中学生都会觉得知识特别简单,就不认真学,觉得本身都会有理解,但是真正考试上遇到知识上应用的题,就很容易失分。再加上现在学的计算题,同学们都觉得简单,其实在现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计算的练习是远远不敷的。

这就是阶段同学们面临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要有意识,有认识:认识小学和初中有很大的差别,不克不及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去说规划,规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这些差别。

第二:就是把踏实下来把计算练好,重视概念。初一这个阶段没有须要让学生见特别多,特别花的东西,初一是一个练内功的阶段,把各方面的基础打好了,后边才能拔高。

第三:心态上不要觉得这些知识简单,更加强调解题过程。

第四:对于初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要慢慢有意识的建立起来。

数学学习计划 29

第一课时:分式

1、理解分式的概念,懂得如何判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2、掌握分式应满足什么条件?

3、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简单的约分、通分

第二课时:分式的运算

1、掌握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法分式运算

3、掌握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4、会根据分式相关法则进行运算

第三课时:整式指数幂

1、掌握基本的整式指数幂的性质

2、会根据性质进行运算

3、会利用性质解决实际应用

第四课时:分式方程

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2、掌握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3、学会如何检验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运用

第五课时:复习第十六章所学内容,通过题目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的运算。第六课时: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第七课时: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会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复习第十七章所学内容,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第九课时:勾股定理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学习勾股定理

3、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

第十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学会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2、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

第十一课时:复习第十八章所学内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第十二课时:平行四边形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会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

第十三课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会对特殊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

第十四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1、掌握简单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2、掌握简单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第十五课时:梯形

1、掌握梯形的判定和性质

2、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性质和简单应用

第十六课时:复习第十九章所学内容,掌握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

第十七课时:数据描述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表达的含义

2、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与方差

3、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十八课时:全面进行总复习,通过题目的练习和讲解,掌握初二下册基本内容。

数学知识点总结 30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