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是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1、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3、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皎然《山雪》
4、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来鹄《惜花》
5、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6、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7、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
8、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杜甫《晚晴》
9、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刘长卿《送韩司直》
10、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岑参《暮秋山行》
11、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王昌龄《灞上闲居》
12、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13、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李中《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14、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15、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岑参《晚发五渡》
16、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陆龟蒙《京口》
17、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李山甫《南山》
18、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齐己《塘上闲作》
19、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贾岛《送人适越》
20、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
21、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李端《春游乐》
22、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23、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杜牧《西江怀古》
24、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25、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韩偓《夕阳》
26、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27、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28、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李咸用《湘浦有怀》
29、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杜牧《秋霁寄远》
30、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崔峒《登蒋山开善寺》
31、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32、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储嗣宗《南陂远望》
33、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李商隐《白云夫旧居》
34、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35、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原文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翻译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江上(五言绝句) 宋朝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江上》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江上》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船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作天”这特定船节令特点,描绘江上船作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船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船并不在要再现什么作声作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情,用景衬情:猎猎船西风带来作船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船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船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船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感笛,吹过乱山东。”特定船季节、特定船景物,触动了诗人船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船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感笛吹送船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船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船船,看着江上船风光,作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船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船,听船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船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船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船化虚为实船手情。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作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船小舟传来感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船作意,勾起作者船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感笛,这些特有时令船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船“江上作意图”,具有鲜明船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船“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船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船《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船。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船曲拆。
《江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 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尝鲈鱼的美味。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这主要是着墨于“但爱”二字。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作者关怀民瘼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两句诗,笔锋陡地一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叶扁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浩淼烟波中的情景,从“一叶舟”与“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我知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欲露还藏,尽在不言中。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苦、苦,作者的同情深、深、深。
总之,《江上渔者》在艺术表现上似淡实美,欲露还藏,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翻译/译文
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春雨绵绵,陇亩之间纵横的水流,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柳想要留住春寒却因太过柔弱而护不住。
赏析/鉴赏
“连天芳草雨漫漫”,下笔便勾画出一个莽苍的空间: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雨漫漫,既见雨期之长,又见雨区之宽,正是春雨特点。此句领起下文。
“野水宽”是“雨漫漫”的必然结果。春雨绵绵,陇亩之间纵横的水流,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鸥边,鸥鸟翱翔的水边。据说古时候有爱鸥者,每日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闻之曰:“汝取来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列子 黄帝》)。这里暗用典故,喻诗人乐于归隐,生活悠闲自在。全句明写春雨,暗抒心志,虚实相生,极为含蓄。
以上雨景,气象莽苍宏大。后两句笔锋陡转,雨霁天晴,又一番景致: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这一切暗示,美好的春天即将归去。诗人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扑”字,生动传神,颇具人意。写春风扑救落花,落花因“扑”而起,情态毕现。风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这里却说风在扑救落花,挽留春色,出人意表,饶有意趣。“春寒”,植物生长缓慢,花期延长。天气暖和,春花早开早谢。柳棉飞扬,是春色将尽的征兆。
把“柳绵”设想为卫护“春寒”而生,构思新奇,但“柳绵”微薄无力,“春寒”护不住,花期“欲尽”留不住,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之情也流露而出。
构思的新颖,语言的脱俗,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情画意浓郁多姿,富有特色。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翻译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
走马:奔跑的骏马。
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变态:改变形态。
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微径:山间小路。
缭绕:回环旋转。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创作背景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
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花前人自乐,桃李岂须言。
4、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5、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10、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11、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12、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
16、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7、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18、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长灵苗。
19、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20、好乐当年开口笑,此心无事愧重霄。
21、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
22、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23、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24、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25、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26、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27、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8、千灵无结?,万卉不摧荣。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29、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30、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31、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32、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33、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34、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35、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
36、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
37、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38、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嵘。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39、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40、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41、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42、密密天上语,忽忽人间有。与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间。
43、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44、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45、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46、渺渺云霞开绛节,鸾凤答空歌。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47、西都尚有名园处,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
4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9、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50、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THE FISHERMAN ON THE STREAM
You go up and down stream;
You love to eat the bream.
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
Perilous wind and waves.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和对百姓的怜爱。
1、《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6、《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草》
译文: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咏鹅》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
作者: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悯农》
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儿》
陆游(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春日》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过华清宫绝句》
作者: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5、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6、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7、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8、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9、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10、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13、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1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6、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17、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
18、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
19、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
20、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
5、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7、风波:波浪。
8、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
⑤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⑥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⑦风波:波浪。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约作于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4、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5、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一首记事诗。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鲈鱼,是一种身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口大鳞细、味道鲜美的鱼。味道鲜美是鲈鱼特有的属性,因此,人人爱吃,就不限于“江上往来人”,作者只写“江上往来人”,是因为“江上往来人”能够看到江中渔民捕鱼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把“人”和“景”结合在一起。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互为转折关系。
意思是说,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前因后果十分清楚,可见诗人思维活动多么符合逻辑性!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宋朝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译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远隔,山下晚霞铺满天际。相留相送时只见满眼都是缤纷的落英,蓦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来浇灌我的愁肠。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轻烟笼罩,草木葱笼,一片苍茫。
天色将明,滴漏,听起来分外清晰,眼前的灯焰在一寸寸地逐渐缩短,一夜未眠,隐隐又闻到了马蹄上野花的余香。恍若那漂浮的云朵,飞舞的柳絮,我又将拖着孤独疲惫的身子向潇湘而去。这一生不知有多少风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离、羁旅天涯中度过的,连梦境都是那样的凄凉。又是暮春时节,面对脉脉斜阳,我伫立无语。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注释
暮云:黄昏的云。
沃:浇。
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市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势如雁之回旋,故名。相传雁飞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
潇湘:潇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别称,在湖南省南部。
迤逦:一路曲折行去。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赏析
这首词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还是返不了呢?“烟树正苍苍”便暗示: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作者用三个字的短句,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然而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写的是未来的旅程。词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诗文中较为常见的;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将词人心中的留连眷念之情刻画了出来。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有了这两句,就能总揽全篇大旨,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人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
葛长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隽飘逸。这阕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得愁肠百转,深沉郁结。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气脉贯通,气韵生动,实是词中珍品。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创作背景
葛长庚是个道土,常年四处游离,足迹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广。这次远去他乡,好友前来送别,彼此恋恋惜别,依依语语,再三地互相嘱托。分别在即,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1、村居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3、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一作: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4、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5、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2、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3、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4、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5、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6、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7、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
8、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9、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
10、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
11、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12、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13、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14、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5、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毅然出走"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