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一。見小曰明
【原文】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⑥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⑦,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見小曰明。”(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象笋”。象牙制作的筷子。②箕子,名胥余。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传说箕子晚年前往朝鲜居住,死后追谥為大圣王。③加于:放到。土铏:铏(xí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一件像个黄沙大碗,説是帝舜当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 huò):豆和豆叶。泛指粗劣的杂粮。菽,豆子。藿,豆叶。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旄(mào):旄牛(即牦牛)。⑥卒(zú):终了,结局。⑦肉圃:各种肉类装点的园子。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铜格子。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博雅》临,大也。故事解读;从小处知大处,家具是讲究配套效应,一张好的地毯就要与好床好桌椅配套。这样总共要花很多钱,人的习惯也如此,一个小的习惯就要与其生活配套。所以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所以人要注意这一点。
二。舜耕历山
【原文】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②。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③。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⑤,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⑥!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⑦。故曰:圣人之德化乎!⑧”(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历山:根据“舜耕历山”的传说,自称是舜耕过的历山,北至黄河逐鹿,南至浙江上虞,西至山西永济,东至山东济南,全国共有二十一处。侵畔(pàn):侵,侵入。畔,田界也。—《说文》。②期年:旧读(jīnián),一周年。甽亩:甽(zhèn),田边水沟。亩,田中高处,垄。甽亩,即田中垄沟。③坻(chí):水中的小块高地。④东夷:历山东部地势平坦而广阔的地方。苦窳(yǔ):苦,通“盬(gǔ)不坚固”。窳(yǔ):粗劣。⑤官:职责。⑥信:果真,的确。⑦躬藉处苦:躬,亲身,亲自。藉(jí):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之田。自周初始,统治者就很重视农耕,并直接参加农业劳动,史称“王耕藉田”,一般于早春择吉举行。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及各级农官皆持农具,至天子的庄园象征性地犁地,推犁次数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⑧德化:用德行感化人。故事解读;舜是一个好官,能为人民做实事,帮助人民。真正好的人就是为人民办实事,说实话的人。朝廷上官员很多而只有心里想着百姓的人才能得到百姓拥戴。
三。西巴释麂
【原文】孟孙猎得麂①,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麂②,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③,复召以为子傅④。其御曰:“曩将罪之⑤,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麂,又且忍吾子乎⑥?”故曰:“巧诈不如拙诚。”(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孟孙:春秋时鲁国大夫。麂(jǐ):鹿科的一属。本属共9种。中国分布有3种:黑麂、赤麂和小麂。②至:到达。③居:《集韻》通作其。④子傅:儿子的老师。⑤御:侍从。曩(nǎng):以前。⑥忍:残忍;忍心;狠心。又且:又怎能;岂能。故事解读;巴西子是很有仁义的人对动物有爱惜之故能得到孟孙信任。而现代喜欢动物很正常,许多人爱狗猫。喜欢动物并不能代表其仁义,有人就爱动物而不爱人。
四。箕郑示信
【原文】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①”曰:“信名,信事,信义②。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③,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救饿:出自《韩非子》难势第四十:“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活;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②名:《玉篇》号也。号令也。名者,即今之文字也。又称说,说出。事:引申为职守;政事。政府施政的事务。义:仪制,法度。③逾(yú):过分。超越法度。怠(dài):疲塌,荒废。故事解读;箕郑以信义立国,诚实守信,强调责任制,言行一致,注重实事,实效而不是做雷声大,雨点小的口头文章。要取信于人不能让人家失望,真正的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五。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③。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⑤”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⑤(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曾任齐国相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隰(xí)朋:齊庄公的曾孫,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大夫,任“大行”之职,是齐国重要的外交大臣。孤竹: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帶,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今冀东地区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中原霸主齐桓公,齐桓公北伐救燕,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②失道:迷路。③得道:寻找到归途。④山之阳:山的南面。山之阴:山的北面。⑤蚁壤:蚁穴周围防雨水的浮土。仞:古代计量单位:周尺八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⑤不难:难,难堪的意思。师:效法;学习。故事解读;老马识途就是因为其经历的事多故能识途而不迷返,老蚁常居山里故知水源。管仲等人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的学问知识。韩愈文章中说过,士大夫
六。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①,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②,不可类也③,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客:指外来的画师。②罄(qìng):显现。 ③类:通“颣(lèi)”。缺点,毛病。《集韵》音垒。偏也。故事解读;鬼是最容易画的,因为没人见过鬼,是纯粹靠想象出来的。画鬼就是画没见过的东西,靠脑子想出来,发挥自己创造力,所以说画鬼是好的。
七。富贾买璞
【原文】宋之富贾有监正子者①,与人争买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③,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④。事有举之而有败⑤,而贤其毋举之者⑥,负之时也⑦。(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①贾(gǔ):商人(古时‘贾’指坐商,‘商’指行商)。②百金:形容钱多。亦指昂贵的价值。《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何休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璞:未经雕琢的玉坯。③佯(yáng):假装。负:通“赔”(péi)。赔偿,补偿。④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毁瑕:毁损造成的缺陷。④溢:溢价。⑤举:施行;办理。⑥贤:胜过,超过。⑦负:放弃。时:时机;机会。故事解读;这故事看出了富商的精明,他在买东西时将美玉损坏,这样就没人要了,然后再自己拿出钱买,买回时再用心雕琢。当然美玉缺一角是难看些。可是富商还是加以开发利用而成宝贝。所以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人要做事做好事,能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不管事情如何总比不做要好多了。摸着石头过河,总归他走过,比没走过的要好。
八。卜妻为裤
【原文】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①,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像吾故裤。②”妻因毁新令如故裤③。(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为裤:为,做;制作。②故裤:故,旧也。——《广韵》。③因:依据。令:使,让。故事解读;卜子妻子是很机械呆板的人一定要按照旧裤那样穿着,甚至将编好的新裤弄成旧裤。这样的行为很可笑,其人妻真是愚笨。做事情要讲究实际不能总是教条主义。这与前面所则所说的宋人一样,死心眼。
九。击鼓戏民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①。饮酒醉,过而击之也②,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③。居数月④,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楚厉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长子,东周初期的楚国君主,警:报警信号。为:将。与:表偕同的意思。跟别人一起。②过:错误。③罢:归,返回。④居:当,在。⑤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故事解读;击鼓戏民是一中拿自己信义开玩笑的事,随意欺骗人家感情,将人家当做猴耍,拿人家不会再相信你。比如做了件好事,不讨好,就没人来救了。所以说言而有信,言出如山,没有信义的人是会被别人抛弃的,就像那个一天到晚喊狼来了得孩子,三次一来,狼真得来了,没人来救,羊群被吃完。
十。文侯守信
【原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①,明日,会天疾风②,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③。(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魏文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②虞人:又单称虞、山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泽草木鸟兽牧猎的职官,早在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便有关于虞人掌管山林草木鸟兽的记述。期:约定。明日:第二天,次日。会:恰巧,正好。③犯:顶着;冒着。罢:取消。故事解读;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要取信于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连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去要求别人哪。
一:讳疾忌医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二:滥竽充数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寓意: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三: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四:买椟还珠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
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寓意: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五: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寓意: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故事中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这种人存在的`,比如说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他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这样古板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打破常规。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晚期的韩国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新郑,他也是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是当时的韩王歇的儿子,从小天资聪慧,手笔也非常的有才学,虽然口吃,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却非常的善于著作表述。
韩非子生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之纷,不幸的是韩国也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眼看着韩国越来越衰弱,韩非子也曾觐见韩王,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可是却被一意孤行的韩王拒绝了,这也使有志有谋的韩非子非常失望,但是韩非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思考着“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也探出了法家之路。而后来的秦王听说了韩非子的政策于是写书请韩非子并且后来重用了韩非子和其法家之政策,最终,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韩非子的思想在秦国受到重用后,当然也引来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与羡慕恨,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反对“儒家”思想,他一直认为人与人争夺就是为了利益,依法治国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导致了秦国时期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
尽管如此,法家思想在历史乃至现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整理了国家政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治理了风俗习惯管理并控制人口,它也是法律的发源点,但是法家也有不足,它反对礼制,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在经过秦王的重视后,往往轻罪重罚。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①,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②,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③,曰:“举烛者,尚明也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在这篇寓言故事中,韩非子讽刺了当时学者的托古改制,虽然这些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基于历史而得来的。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着眼于实际,绝对不能靠误打误撞获得成功。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出身韩家贵族。与李斯同事荀卿。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人主要不动声色地掌握赏罚大权。对于势的理解和运用,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即“抱法处势”,“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要牢牢地控制住政权,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统治人民,“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五蠹》)。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成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工具。韩非,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学大师,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法治思想和他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确曾起了进步作用。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补充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构成的总根源,韩非的历史观是反对复古主义的, 韩非对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还提出了“参验”的方法,就是用考查比较得到证实的方法。韩非还从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自己新的伦理学说和社会观点。他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并发挥了性恶论的观�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晚期的韩国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新郑,他也是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是当时的韩王歇的儿子,从小天资聪慧,手笔也非常的有才学,虽然口吃,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却非常的善于著作表述。
韩非子生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之纷,不幸的是韩国也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眼看着韩国越来越衰弱,韩非子也曾觐见韩王,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可是却被一意孤行的韩王拒绝了,这也使有志有谋的韩非子非常失望,但是韩非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思考着“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也探出了法家之路。而后来的秦王听说了韩非子的政策于是写书请韩非子并且后来重用了韩非子和其法家之政策,最终,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韩非子的思想在秦国受到重用后,当然也引来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与羡慕恨,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反对“儒家”思想,他一直认为人与人争夺就是为了利益,依法治国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导致了秦国时期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
尽管如此,法家思想在历史乃至现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整理了国家政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治理了风俗习惯管理并控制人口,它也是法律的发源点,但是法家也有不足,它反对礼制,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在经过秦王的重视后,往往轻罪重罚。
韩非子著作的《韩非子》也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法治”思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之路。他的文章也十分的精密,政策推论有理,构思严密,韩非子也善于运用许多寓言故事讲出大道理,幽默却也耐人寻味。
《五蠹》全文近七千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是体现韩非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内容是根据他对古今社会不断变迁的看法,论述法治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态度。韩非的议论,深刻周密,不尚空谈,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归纳出结论,使自己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史料》 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 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子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犹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据史料可考,韩非子的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韩非子,原名为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的公子,法家学派的大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师承儒学大家荀子,荀子对法家思想的专研颇深,韩非子深受影响,且韩非子深受道家经典《老子》的熏陶,他将道家经典、儒家的法学和商鞅的变法理念相糅合,自成一家,最� 后世尊称他为“韩非子”,“子”为尊称,如“孔子”、“孟子”一样,“子”表达了后世对他的尊敬。他的相关法学思想受到极大的肯定,成为法学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书总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为中国历任朝代所关注,是历朝历代国家法律的基础。韩非在法学的学问造诣极深,举世仅有。他曾多次向韩国君主谏言,虽然没有得到重视,但韩非这名字却深深印入秦国君主的心中。为了得到韩非,秦国甚至出兵韩国,可见韩非在法学思想上的造诣之深,他的法学思想在那时影响之大,他为当时的封建君主提供了富国强兵的方法,最直接的使国家得到发展。
韩非子不仅是指他的名字,更是指他的著作,《韩非子》一书。他的名字因为他的思想� 韩非子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心声。韩非子和他的著作《韩非子》被那个时代深深的记住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中原,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的一重大转折点,然而这历史转折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一个人,那就是韩非子,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法家反对儒家,并且试图将儒家推翻,秦国时期的焚书坑儒就可以见得。
在战国时期末的韩国,势力是当时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韩非子就是当时的韩国贵族,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韩非子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但是却被韩王拒绝了,天子聪慧,文笔可谓是大手笔的韩非子于是自己悟出了如何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著作《五蠹》、《韩非子》等书籍,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指明灯;韩非子是当时最出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散文家,但是韩非子也是死在他太有才华,他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受到重用,也遭到了李斯的嫉妒羡慕,最后被李斯秘密毒死。
他的造诣非常的大,在两千年前就将中国引导入“法治社会”,也是现在法律的发源点,法的根本维护了君权中央的权利,也维持了社会人文人口关系;他也是一个出名的教育家,许多让人受益匪浅的名言名语都出自于他,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守株待兔”等等,他的文章结构非常的细密,精确的向人们描述了其中的意义,不过也有很多学者也认为韩非子是一个阴谋家,在他的文章里面,大多数都在描述着阴谋,政治,君权。
猜你喜欢:
韩非,也叫韩非子。约出生于公元前280,死亡于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禹州市人,是当时的韩王室诸公子之一。
依据《史记》的记载,韩非非常精通“刑名法术之学”,和秦国丞相李斯一样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所以不擅于说话,但他写的文章非常好,就连李斯也觉得甘拜下风。韩非的一生他的著作很多,大多收集在《韩非子》一书当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伟大哲学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因亲眼看到战国后期的韩国的贫瘠和薄弱,多次的上书韩王,希望韩王能够改变当时不依法治国的情况,但是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韩王采纳。韩非当时以为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所以便没有再次上书,继而写书,最有名的当数《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因为韩非的书流传到了秦国,而且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所以秦王派兵攻打韩国以此来威胁,逼迫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他出力。韩非只因在秦国受到重用,就受到了秦朝李斯的嫉妒。所以李斯、姚贾跑到秦王面前诬陷于他,最�
韩非虽然自杀在云阳也就是当今的陕西淳化县西北方向,但是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 李斯手上发扬光大。 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等各家的一些看法,以法治思想为核心,总结了前期法家的一些经验,就形成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互结合的政治思想系统,因此被称作“法家之集大成者”。
猜你喜欢:
司马迁指韩非子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司马迁在《史记》评曰:“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毛泽东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子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晚年毛泽东曾和他的侄儿毛远新有过一次关于读书学习的谈话。他说:你说的《韩非子》我年轻时就看过几遍,其中的《说难》、《孤愤》、《五蠹》都能背得下来。这个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法家。
近代陈启天和常燕生则提出要参考法家理念用以治国。常燕生指出在《法家思想的复兴与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一文的结尾他得出结论说:“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法家思想的复兴,就是一个新法家思想的出现,对于这个结论,我可以毫不犹疑的向全国民胞保证”。
梁启超则提出“只有法家的法治主义才能救中国”。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