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精选2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1

(二)(4分,每小题2分)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4、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案:

23.D

24、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诗文解释 2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3

(二)古诗词阅读(6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

7、细读全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4

(二)古诗词阅读(6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

7.细读全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注解 5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古诗原文级解释 6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崔颢黄鹤楼全文 7

崔颢早年的时候写的诗都比较艳俗,写了很多关于女性的诗篇,因此他受到当时人的轻薄。后来崔颢去了边塞,眼界变得开阔起来,从那时候起,他写的诗篇开始雄浑起来,后来果然成为了著名的诗人。像黄鹤楼一诗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脱离了艳丽的意境,而是描绘出一种悠久历史的沧桑。

黄鹤楼一诗就体现出了崔颢的才能,这首诗被后 而且诗仙李白也是非常推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来李白游览凤凰台的时候,还模仿着崔颢的手法写了一首凤凰台。例如凤凰台一诗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就是模仿了黄鹤楼崔颢一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工整,但是读起来却朗朗上口,有着一气呵成的味道,读起来让人的思想进入那种缥缈的环境中,感悟历史的沧桑。例如诗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看起来并不工整,但是却把那种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崔颢也正是凭借着这首诗,在唐朝诗人中脱颖而出。

崔颢的诗 8

崔灏是唐代一名才情卓著的大诗人,崔颢的诗也是后人追逐的对象,其中他的《黄鹤楼>已� 崔颢的诗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他早年时游历四海,经常传出一些绯闻来,当时的人都为他所不齿,但是后来去了边塞,他精神视野大开,风格开始变得雄浑自然起来,在诗中也开始描述一些祖国边疆河山的风景,不再局限于小情小爱。

崔颢的诗中以《黄鹤楼》一诗为代表,传说中李白看到《黄鹤楼》这首诗时曾经自叹不如,其实不仅是李白,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对于崔颢的才情都是推崇有加,不过可惜这一个有名的大诗人一生潦草也不得志,唐玄宗时期他只出任过太仆寺卿等比较低的官职。

全唐诗收录了崔颢的诗总共是42首,在这42首诗中无一不是精品,诗人一生中的际遇和情感变化都在这42首诗中体现出来了,现存的一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年轻时的崔灏性格有些轻佻,多描述的是男欢女爱之情。

其实写作之人的心性最好判断,他们的心情从他们的作品中一眼就看出来了,崔灏在中年时期从军边塞,诗的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开始表达热爱国家,想要为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晚唐时期的诗人中是很常见的,不过显然崔颢描写的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楼》诗词赏析 9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中“昔人”指费袆,一仙人,相传此仙人就是在黄鹤楼上化羽飞升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升而去,而此地仅仅余下一座黄鹤楼。开篇叙述,用典,一个“空”留下绵长韵味,似悲似叹,一下子就让诗的格局变大了。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应意为乘黄鹤的仙人,仙人从此一去不复回返,只留下无数白云空空留着。连着首联,抒发情感,在我看来此中更是深意,诗人是否在借仙人自喻?“我”是否如同“仙人”一般,对于故乡,一去不复返,仅凭书信和“空悠悠”的思念来与故乡人交流。只道是“一晃四十载,倏忽而逝”,时空交错,唯沧海桑田历久弥新,无限愁苦、惆怅。

颈联:“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句写景,晴日里的川野使汉阳中的树分明,青青芳草在鹦鹉洲中茂盛生长,渲染生机勃勃之景,更是诗人心态平和、宁静的象征,见眼前美景不由得有感而发,此句亦像是高潮前的平和。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故乡在哪?烟波江上使人愁苦。设问,又答非所问,问故乡何在,答我在烟波上很愁苦。似乎毫不相干,却又毫无违和之感,一种磅礴的愁思扑面而来,乡愁乡愁,剪不清理还乱,偏偏诗人就写得如此绵长、深远。

不愧是让李白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诗作,作者崔颢也是让李白都自愧弗如的诗人了。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10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2分)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 ②乡关: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6、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

7、A.,B,C,D。

8、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阅读答案及赏析登黄鹤楼(崔颢)行经华阴(崔颢)长干行·其一(崔颢)长干行·其二(崔颢)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阅读答案黄鹤楼 登金陵凤凰台 诗歌阅读赏析答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11

阅读《黄鹤楼》选段,完成问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的意义。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以名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请你写出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休息

(2)用

2、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3、增强自己提出的这种命名由来的说服力。昔人已乘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楚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12

黄鹤楼—崔颢

作者:唐代,崔颢

黄鹤楼—崔颢原文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崔颢拼音解读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者介绍

崔颢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详情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13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崔颢,卷一《长干曲》已介绍。《黄鹤楼》为崔颢的代表作,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记载,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后写《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欲与之媲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黄鹤矶上,背靠蛇山,始建于三国东吴黄初四年(223),1956年因修武汉长江大桥拆去,现在的黄鹤楼易地重建于1985年。《南齐书·州郡志下·郢州》:“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说荀瑰,好道术,“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至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

前四句写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以吊古。首联破题写仙去楼空。起句借神话传说落笔,以无作有,说得煞有介事,其中“昔人”两字,没有坐实,这就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除上面提到的“仙人子安”、“驾鹤之宾”外,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三国时蜀国的费登仙后,也每乘黄鹤到此休息。次句所写难免渗透出一种遗憾与寂寞之情。

颔联承上“黄鹤去”写诗人凭楼远眺。三句写诗人遥望长空,遐思无限,充满向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四句写所见唯白云而已,而且白云已经飘动千年。诗中一再出现的“空”字颇耐人寻味,可理解为楼是空的,天是空的,传说是空的,历史上风云变换,一切都已过去,似乎也是空的。

后四句回到现实,写所见所感。如果前两句是眼睛向上所见的话,则后四句是目光向下所见。颈联写景。五句写天空晴朗,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川”既可指河流,也可指原野,这里当指汉水及汉水北岸汉阳的`原野。“汉阳”指汉水北岸的汉阳城,今湖北武汉汉阳。“汉阳树”当指与黄鹤楼隔汉水相对的汉水北岸岸边上生长的树。六句写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非常茂盛。鹦鹉洲原为汉阳城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的小洲,后沉没。东汉末,祢衡写过著名的《鹦鹉赋》,死后葬于洲上,因以为名。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艳丽。《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显然诗人“芳草萋萋”四字出此,并引出下文。

尾联借景抒怀乡之情。建安作家王粲《登楼赋》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七句设问,强烈地表达了怀念故乡的情绪。末句写烟波浩淼的景色使他感到家乡遥远,想很快与家人团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使他本来就怀有的乡愁越发浓重了。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生活的基础,所以人们对乡土特别眷念。因此此诗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此诗的最大特色是前四句成功地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如首联五、六两字,同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为仄声字,第四句用“空悠悠”三平声字煞尾,颔联也不讲究对仗。不过读者都普遍觉得写得好,如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称此诗“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远之而已矣。”可见律诗真要写得好,是可以突破格律的约束的。

译文 14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崔颢入若耶溪译文 15

《入若耶溪》是唐代一首著名的写景诗,诗人正是中唐时期才情盛极一时的大诗人崔颢,当时崔灏偶然之间寻觅山水,却发现了一处人间难得一见的美景,所以就用宁静淡雅的手笔表现了出来,这首诗写于诗人中年时期,当时他正郁郁不得志,正想抛却男女之情,投笔从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偶然间看到了这难得一见的美景,所以就用笔记录了下来。

在《全唐诗》中也收录了这首《入若耶溪》,唐代很多文人墨客对于崔颢的才情都推崇有加,就连大诗人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这首诗之后也是赞赏有加,不过,可惜崔灏作为一代文豪却并没有获得很高的官职,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入若耶溪》寄托了诗人喜欢幽静的情怀,崔灏在无意间寻觅到这处幽静的天地,非常喜欢这种没有人世间喧闹的感觉,诗中表达了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味,诗人在看到这处山水时相信心情一定是喜悦的宁静的。

诗人崔颢这一生中经历过3个转折,他年少时性格有些轻佻,所以写的诗大多都是描绘男欢女爱的,中年时没有获得很高的官职,郁郁不得志,而后来他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前去战场杀敌,所以他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这首著名的入若耶溪就是写于他的中年时期。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16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

诗文赏析 17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赏析二: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作者介绍 18

崔颢(h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19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

崔颢简介 20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赏析 21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22

原文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 2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译文及注释 24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 25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看完了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下面一起来练练阅读题,提高下我们的也读能力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