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捕蛇者说》注释最新10篇

捕蛇者说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朽,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通假字 1

非死则徙尔 尔: 通"耳",罢了,助词,表感叹语气。

谨食之 食:通"饲",小心地喂养它。

《捕蛇者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

[原 文]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③;触草木④,尽死⑤;以啮人⑥,无御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⑧,可以⑨已⑩大风、挛腕、瘘、疠(11),去死肌(12),杀三虫(13)。其始,太医(14)以王命聚(15)之,岁(16)赋其二,募(17)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18)。永之人争奔走焉(19)。

有蒋氏者,专(20)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21)为之十二年,几(22)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23)。

余悲之(24),且曰:“若毒之乎(25)?余将告于莅事者(26),更(27)若役,复若赋,则(28)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29)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31)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33)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34)矣。自吾氏三世(35)居是乡(3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37)日蹙(38),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9),号(40)呼而转徙(41),饥渴而顿踣(42),触风雨,犯寒暑(43),呼嘘(44)毒疠(45),往往(46)而死者相藉(47)也。曩(48)与吾祖居者,今其室(49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50)。而吾以(51)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5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53),哗然(54)而骇(55)者(56),虽(57)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58)而起,视其缶(59),而(60)吾蛇尚存,则(61)弛然而卧。谨食(62)之,时(63)而献焉(64)。退而甘(65)食其土之有(66),以(67)尽吾齿(68)。盖(69一)岁之犯(71)死者(72二)焉。其余,则熙熙(73)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74)有是哉!今虽(75)死乎(76)此,比吾乡邻之死(77)则(78)已后矣。又安(79)敢毒耶(80)?”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81)。”吾尝疑乎(82)是,今以(83)蒋氏观之,犹(84)信(85)。呜呼!孰(86)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87)者(88)乎?故为(89)之(90)说,以(91)俟(92)夫(93)观人风者(94)得焉(95)。

[注 释]

①永州:辖区相当于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治所在零陵,即今湖南省永州市。②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这里指蛇的身体。③章:红白相间的丝织品,引申为花纹。④触草木:句前省主语“蛇”。⑤尽死:句前省主语“草木”,⑥以啮(nìe)人:如果咬人。以,如果,连词。啮,咬。⑦御:抵挡,这里指医治。⑧腊(xí)之以为饵:把它晾干用它做药。腊,干肉,这里名词用如意动词,意思是“把……晾成肉干”。“以为饵”,即“以之为饵”,用它做药饵。饵,原指糕饼等食品,这里借指形状类似的药饼或药丸。⑨可以:即“可以之”。以之,用它。之,指“饵”。⑩已:止,这里指治愈。(11)大风、挛(luán)腕、瘘(lòu)、疠(lì):麻风病、手脚伸展不开、脖子肿、恶疮。(12)去死肌:除掉腐肉。(13三)虫:泛指各种寄生虫。(14)太医:皇帝的医生。(15)聚:聚敛,征收。(16)岁:每年,名词作状语。(17)募:招募。(18)当其租入:抵他的租税上缴。当,抵。(19)奔走焉:为这事而奔忙。奔走,为动用法,为……奔走。焉,代词,相当于“之”(此,指捕蛇当租) (20)专:独占。(21)嗣(sì):继承。(22)几:几乎,差一点。(23)貌若甚戚者:样子像是很悲伤。貌,面容。戚,悲伤。者,……的样子。(24)悲之:为之悲,为他悲伤,即同情他。(25)若毒之乎:你怨恨这差事吗。若,你。毒,怨恨。之,指捕蛇当租的差事。(26)莅(lì)事者:这里指掌管赋税的官员。莅,临,从上面临视着,引申为治理,掌管。(27)更:换。(28)则:连词,可译为“那么”。(29)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30)涕:眼泪。(31)哀而生之: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哀”后省略了宾语“之”。生之,即“使之生”,让我活下去。之,指蒋氏自己,译为“我”。(32)不幸之甚:更加不幸。甚。更。(33)向:连词,假如。(34)病:通常表示病得很重,这里指陷入困境,困苦不堪。(35)世:代。(36)居是乡:即“居于是乡”的省略。(37) 生:生计,生活。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38)蹙(cù);窘迫。(39)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两小句是互文,译时要互补。殚,竭,耗尽。其,自己的。出,出产,动词用如名词。庐,田间小屋,借以代“家”。入,收入,动词用如名词。(40)号(háo):大声地哭。(41)转徙(xǐ):辗转迁徙,这里指流亡,逃难。(42)顿踣(bó):累得跌倒在地。顿,困顿,劳累。踣,跌倒在地。(43)触风雨,犯寒暑:这两句是互文,要合译。冒着狂风暴雨严寒酷暑。“触”、“犯”都是“冒着,顶着”的意思。(44)呼嘘:呼吸。嘘,慢慢地吐气。(45)毒疠:能使人染病的瘴气。(46)往往:比比,到处。(47)藉(jiè):草垫子,引申为衬垫,枕压。(48)曩(náng):从前。(49)其室:那些人家。(50)非死则徙尔: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非……则……”,“不是……就是……”。 尔,同“耳”,表示肯定或强调。(51)以:因,由于。(52)悍吏之来吾乡:当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村。悍,凶暴的。之,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时间状语。(53)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这两句是互文,要合译。到处叫骂和搔扰。叫嚣,吆喝,狂呼乱嚷。乎,同“于”,介词。隳突,骚扰。东西、南北;虚指处所,都有“到处”的意思。(54)哗然:乱哄哄的。(55)骇:惊扰,令人惊畏。(56)者:指某种情势。(57)虽:即使。(58)恂恂(xún):紧张担心的样子。(59)缶(fǒu):瓦器,这里指瓦罐。(60)而:连词,如果。(61)弛然:宽心的样子。弛,把弓弦放松,引申为松心。(62)食(sì):同“饲”,喂养。(62)时:按时,名词作状语。(64)焉:之,指蛇。(65)甘:甜,引申为“津津有味地”。(66)其土之有:自己地里的出产。其,自己的。有,指所收获的东西。(67)以:而。连接动作和动作的目的。可译“来”。(68)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尽:使……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齿,年岁,由于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志着年龄的状况,所以借“齿”代年岁。(69)盖:发语词。(70)之:助词,无义。(71)犯:冒。(72)者:表示“……的情况”。(73)熙熙:安心和乐的样子。(74)旦旦:天天。旦,早晨。白天。是:此,指受死亡威胁的事。(75)虽:即使。(76)乎:于。(77)比吾乡邻之死:之,取消“吾乡邻死”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比”的宾语。(78)则:诚,确实。(79)安:怎么,哪里。(80)耶: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81)苛政猛于虎也:引自《礼记檀弓》。苛,本义是小草,引申为繁杂,再引申为苛刻。政,同“征”,读zhēng,赋税;另一说法,政,读zhèng,政治。于,比,介词。典故是这样的: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路去问� 妇人回答说,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说:“那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因为这里没有苛酷的赋敛。”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苛酷的赋敛比老虎还凶残啊!’” (82)乎:于,对于。(83)以:从。(84)犹:还是。(85)信:真实的,不虚假。(86)孰:谁。(87)甚是蛇:即“甚于是蛇”,比这种毒蛇还厉害。甚,严重,厉害。于,比。(88)者:……的情况。(89)为:写。(90)之:此。(91)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便。(92)俟(sì):等待。(93)夫(fú):那些。(94)观人风者:考察民情的人。借指政府官员。人风,民风。唐人文字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该用到“民”的地方,必须避开,而用“人”代替。(95)焉:之,指这篇文章

[译 文]

永州的野外产(一种)不寻常的蛇,周身黑色,(上有)白色的花纹;(这蛇)触及草木,(草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的。但是把它晾干做药,可以治好麻风、痉挛、颈肿、毒疮(等恶病),(还能)除去(患者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收两次。招募能捕蛇的人,(允许用蛇来)顶替他应交的租税。于是永州人都争先恐后地为能捕蛇顶租而奔忙。

有家姓蒋的人,独享这种(捕蛇顶租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怎样,(他)就说:“我祖父死在这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事上。现在我已经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十二年了,好多次差一点死了。”说起这些,样子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抱怨这种差事吗?我可以告诉管这事的官吏,换掉你现在的差事,恢复你的租税,那怎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流着汪汪的眼泪说:“您打算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远远不如恢复我租税的不幸啊。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自从我们姓蒋的三代前住到这个村,累计到现在六十年了。我的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窘迫艰难,(他们)把自己地里的全部出产和家里所有的收入尽数拿去(交租仍然不够),(只好)号啕痛哭地辗转逃亡,(他们)又饿又渴,跌倒在地,(一路上) 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呼吸着致病的浊气,到处都可以见到如此死去的人尸体互相枕压着。原先跟我祖父同住(本村)的,现在十家剩不下一家了;跟我父亲同住(本村)的,现在十家剩不下两三家了;跟我同住过十二年的,现在十家中剩不下四五家了。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捕蛇却幸存下来。(每当)凶暴的官吏来我们村(催租时),到处叫骂和搔扰,乱乱哄哄令人提心吊胆,即使鸡狗(也)不能安宁,(每当这时)我就有点不放心地(从床上)起来,(去)看看我那(放蛇的)瓦罐,如果我(捕)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然后)精心地喂养它,按期献给官府。回来以后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地里的出产,来度过我的天年,(这样)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时光)可以安闲自在地过快活日子。哪像我的乡邻天天有这(被官吏逼死的危险)啊!现在即使我死于捕蛇,比起我已死去的乡邻就已经是靠后的了,又怎么敢抱怨呢?”

我听了(他的哭诉)更加难过。孔子说:“苛政猛于虎。”我曾经对这话有所怀疑。现在拿蒋氏(的遭遇)来看,(这话)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租税(给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捕蛇者说》,以便留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鉴 赏]

这篇文章是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百姓的罪行的。但一开头却写毒蛇的剧毒,既然这么毒,就应该离它远远的,可是奇怪的是:因为可以“当其租入”,人们却争着去捕捉。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接着写蒋氏祖孙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蒋氏的祖父、父亲都被毒蛇咬死,自己也好几次几乎丧命。这—悲惨的家史引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于是想给他更换差事。奇怪的是:蒋氏却更为伤心,声泪俱下地恳求作者绝不要这样做,于是再次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在层层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之后,这才通过蒋氏的诉说,道出了赋敛比毒蛇还毒的实质。文章就是这样波澜起伏,逐层深入地突出中心的。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点明题意,无情地揭露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篇文章在层层设置悬念的同时,还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复地以捕蛇者与纳赋者作比较:捕蛇者“以捕蛇独存”,而纳赋者却十室九空,“非死即徙”;捕蛇者只要“吾蛇尚存”,就可以“弛然而卧”,而纳赋者却时常受悍吏的骚扰,被闹得鸡犬不宁;捕蛇者“一岁之犯死者”只有两次,而纳赋者“旦旦”有死亡的威胁。因此,当蒋氏说到捕蛇的危险时,虽然“貌若甚戚”,而当听到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而且“汪然出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作者通过这样的比较,揭示出触目惊心的赋敛之毒。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虽然文字不多,却起到了使叙事生动曲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主题思想 3

《捕蛇者说》主题思想即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柳宗元生活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时代,经过了“安史之乱”,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统治者为了筹措军费和满足个人挥霍,加紧了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增加盐税、间架税(房税)、货物税等。

由于税上加税,“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愁怨之声,盈于远近”。大批农民纷纷逃亡,社会生产日益凋蔽。贞元二十一年亦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被重用。

柳宗元二十九岁作监察御史在京任职期间,就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集团“。王叔文受重用,柳宗元也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柳宗元等依靠顺宗的支持,着手改革弊政,减轻赋税,禁止宫市,释放宫女,惩办恶吏,选用贤臣。

可是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抗,这场革新运动仅进行了一百四十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结果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他又改贬为永州司马。《捕蛇者说》就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的。柳宗元被贬之后,仍然坚持他革新政治的主张,他曾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内”,因此仍极不满于唐王朝的重赋繁税,希望减轻人民负担。柳宗元被贬谪后,与下层人民有所接触,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且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之类的事迹,因此能以进步的政治观点为指导,为实际生活为素材加以构思。

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旨在说明“ 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文本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相对举而成文。

《捕蛇者说》阅读题及答案 4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当其租入( ) 更若役( ) 谨食之( ) 莅事者( ) 得而腊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若毒之乎(毒: )

⑵当其租入(当: )

⑶谨食之(食: )

⑷君将哀而生之乎(哀: )

⑸可以已大风(已: )

⑹岁赋其二(赋: )

⑺貌若甚戚者(戚: )

⑻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5、文中蒋氏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同步解读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多助之至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故为之说 既克,公问其故

B、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食:谨食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D、观:今以蒋氏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以尽吾齿(齿: )

(2)又安敢毒耶(毒: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0.选文第一段写蒋氏自述遭遇时,以悍吏来乡逼租之急与他自己“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作对比,其作用是 。

1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文言文常识: 5

一词多义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貌若甚戚者: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比得上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作为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

故为之说:写,写作。

可以已大风:止,这里指“治愈”的意思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

则久已病矣:早已

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孰知赋敛之毒……:赋税

可以已……瘘、疠:恶疮

呼嘘毒疠:指瘟疫

当其租入:缴纳

竭其庐之入:收入

岁赋其二:每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年

貌若甚戚者:很,非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谨食之:通“饲”,喂养

今以蒋氏观之: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若毒之乎?:痛恨,怨恨

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余悲之:怜悯,哀怜

余闻而愈悲:悲愤,悲伤

今其室十无一焉:语气词

时而献焉:代词,指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作者的这篇文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得,捉来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到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的样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是,但是

永之人争奔走焉:助词,的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这件事

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关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关系

虚词总结

永州之野产异蛇:的

悍吏之来吾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做翻译。

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词,代指捕蛇这件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词,代指前面的话语

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凭

而吾以捕蛇独存:靠

今以蒋氏观之:根据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便

以尽吾齿:来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语气词兼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时而献焉:代词,代蛇

今其室十无一焉:用于句末,带有估计的语气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吾祖死于是:在

余将告于莅事者:给

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苛政猛于虎也:比

而 (虚词重点)

黑质而白章: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哀而生之乎:递进

而乡邻之生日蹙:转折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修饰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转折

哗然而骇者:修饰

恂恂而起:修饰

弛然而卧:修饰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承接

时而献焉:修饰

退而甘食:承接

熙熙而乐:修饰

余闻而愈悲:承接

捕蛇者说 6

唐代: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7

捕蛇者说

唐代: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唯独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捕蛇者说原文翻译: 8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唯独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古今异义 9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假使)从前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 (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 (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 (去 古:去除 今:到。.。地方)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汪然出涕曰(涕 古:眼泪 今:鼻涕)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日 古:生活一天天 今:(人)出生的日子)

于是(古:在这件事上 今:连词)

原文: 10

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 挛踠、 瘘疠, 去死肌, 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 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 则曰: “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 更若役, 复若赋, 则如何?” 蒋氏大戚, 汪然出涕, 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 饿渴而顿踣。 触风雨, 犯寒暑, 呼嘘毒疠, 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 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 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哗然而骇者, 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 视其缶, 而吾蛇尚存, 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 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 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 有甚于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