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鹊桥仙原文及翻译【最新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赏析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同为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参考资料: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页
今昔何夕,忽闻七夕,广寒宫中痴儿女,欲此一相逢,断魂牵梦月明中。
柔情千觞,愁肠百结,红尘自有久长情,空凝伫霄烟,微风里鬓衰发乱。
曲境春深,往事如烟,多情枉自随花葬
初晨辞旧妇,当宵又洞房,柔情秋风,无情扫落叶,笑君无情。
初晨送君去,当宵郎不归,茫茫旧事,历历乘风吹,笑此情碎。
初晨理红妆,当宵秉烛光,提笔疾书,落笔诗两行,笑月夜长。
初晨剑惊鸿,当宵红颜伴,西决群雄,东起剑苍澜,笑吾猖狂。
初晨见花开,当宵花已落。归来不期,离去后方知,笑不归离。
初晨吟诗醉,当宵夜孤枕,梵音许来,青灯却难熄,笑自难眠。
初晨披红装,当宵乱红妆。先时柔情,后而说无情,笑不言语。
初晨定婚宴,当宵君突离。永久誓言,短暂过今夜,笑天意假。
初晨校铃声,当宵寒窗苦,忘却时间,记得理想梦,笑学生累。
初晨闻君殁,当宵泪不休,肥绿正茂,瘦红地里眠,笑约未至。
初晨念故人,当宵醉新人,素颜催泪,浓妆惹人怜,笑恨浮生。
初晨见漠北,当宵忆江南,朝霞破暝,暮霭楚天阔,笑时荏苒。
初晨词镇欢,当宵群友乐,管理辛苦,成员怜惜玉,笑自幸福。
初晨柳絮风,当宵桃花雨,去年旧笛,今年谱新曲,凭此相聚。
初晨惊古道,当宵叹市闹,青丝娆娆,华发欲飘飘,笑世人嘲。
初晨啸白马,当宵饮霜风,红尘倦客,空门礼佛僧,笑看世人。
初晨笑面迎,当宵陌错肩,有情妩媚,无情心冷淡,笑卿易变。
初晨浮屠断,当宵雷音叹,寺院佛掸,皇庭夜难安,笑华发染。
初晨斋钟鸣,当宵素人影,昏钟长停,晨钟独自行,笑到酩酊。
初晨叹红尘,当宵离别愁,年少风流,暮年梵音伴,笑入空门。
初晨负红颜,当宵不缱绻,长笑轻狂,低愁更忧怨,笑哪时颠。
初晨凭栏语,当宵惜别离, 柔春花颜,凉秋雨微落,笑今生痴。
初晨锄作田,当宵杯邀月,醉当花柳,醒当提笔诗,莫道朝纲。
初晨负红颜,当宵不缱绻,长笑轻狂,低愁更忧怨,笑哪时颠。
初晨凭栏语,当宵惜别离,柔春花颜,凉秋雨微落,笑今生痴。
初晨锄作田,当宵杯邀月,醉当花柳,醒当提笔诗,莫道朝纲。
初晨着战袍,当宵著布裳,年少戎马,暮年慕卸甲,笑叹平生。
初晨寄朝奏,当宵贬潮阳,年少轻狂,暮老鬓微霜,笑指黄袍。
初晨青丝齐,当宵白霜稀,喜著红装,悲叹非君妻,笑我太痴。
初晨隐山间,当宵碑前立,千年已逝,一朝不言卿,红尘不忘
初晨盼君归,当宵夜难眠,尽忠报国,背衣枯骨还,笑江山乱
初晨眼朦胧,当宵思绪重,笔墨未落,纸白脑空洞,笑心忡忡。
初晨花溅泪,当宵乌夜啼。日有所感,夜亦愤笔提,笑尔得迷。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宋代〕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慵(yōng):懒。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颦(pín):皱眉。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草草:匆匆之意。争如:怎么比得上。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不抵:不如,比不上。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范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别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配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贵桥别(《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别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别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贵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体搅别离心绪。别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别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别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体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别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贵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别(《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贵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别(《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范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别,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别(《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贵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词人,但是我还是要谈一谈其人其事其词,给大家留下一个总体印象。
秦观其人其事,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早年豪隽,喜读兵书,慷慨有报国之志,熙宁十年(1077)去徐州谒见苏轼,为苏轼赏识。才学横溢的秦观,科举之路颇为坎坷,曾先后于元丰元年(1078)和元丰五年(1082)曾二度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直到元丰八年(1085)才进士及第。这对满怀抱负的秦观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这有也影响秦观词作的风格。秦观虽然中进士,但是只是作定海主薄和蔡州教授这样的小官,这如何能够施展他的雄心壮志呢?虽然在元祐年间,旧党得势,苏轼被召回朝廷重用,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被举荐,除宣教郎、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好景不长,作为苏轼的门生,不断被卷入“洛”、“蜀”、“朔”的派别之争中,频频受到政敌攻击。先后被贬杭州通判,再贬处州酒税,削秩徙郴州,编管横州,贬逐雷州,晚年被召回京,却病卒与滕州,终年五十二岁。六年之内,连遭五次贬谪,在漫漫仕途中,消耗秦观的昂扬斗志,使得秦观郁郁寡欢,病死他乡。由此可见,雄心壮志凌云气的秦观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在失意苦闷中度过。
秦观其词,作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早年素有壮志的秦观,本应该词学苏轼,但是这一生遭际的悲惨,慢慢消耗秦观的斗志,深重的哀愁紧紧地笼罩着他,使他难于解脱,陷入绝望的哀伤之中,长期郁郁寡欢,于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其词风便与苏轼大相径庭。他更多地接受晏殊、欧阳修和柳永等婉约一派词人的影响,缠绵悱恻,纤细幽微,委婉含蓄,是婉约派集大成的词人。秦观做过一首《满庭芳词》,被苏轼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但是却批评他“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其实,秦观的词虽学柳永,但是秦观的词却典雅含蓄,流丽婉转,避免柳永部分词中出现的粗露与俚俗。秦观的词除受柳永词的影响之外,还比较全面地继承唐、五代词和北宋晏欧词的影响,以描写恋情相思、离愁别恨和迁愁谪怨为主,但是由于其凄凉的身世之感,特别能够理解青楼楚馆中女子的情感,所以他的词不再是空洞的无病呻吟,也不是应歌对酒的玩弄艳词,而是将自己的真情灌注,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词的创作之中。我们来看看后人对秦观词的评价就可以一目然。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沈雄在《古今词话》中引蔡伯世的话,说:“子野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情辞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张炎在《词源》卷下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说:“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说:“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濡染之外。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说:“少游最和婉纯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淮海词》提要中说:秦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其实,一个词人的词风并不是单一不变的,总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秦观的词风也是如此。早年的秦观虽然并不得意,但是毕竟青春年少,对仕途还是抱有希望的,青春朝气尚存,还保留对生活的激情和向往,词风相对来说就比较缠绵婉转,婉丽清新。贬谪之后的秦观,陷入无休无止党争中的秦观,心境就变得大不一样的,朝气蓬勃被消磨殆尽,忧郁寡欢、哀怨悲苦取而代之,相应的词风就变得凄丽哀婉,幽冷凄厉,深沉凝重。今天,我们要赏析的《鹊桥仙》便是其早年的恋情词作,清丽婉转,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脍炙人口的恋情词中去领略它的意境吧!
这首词名叫《鹊桥仙》,此词还题作“七夕”,很明显是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牛郎织女真挚不渝的爱情和悲欢离合的复杂心绪,体现年轻时期的秦观对纯真深挚爱情的美好愿望。其实,从汉魏以来,题咏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诗词很多,诗歌我们不说,其他朝代的词作我们不谈,就是秦观之前的北宋词坛,就有欧阳修的《渔家傲》“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柳永的《二郎神》“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苏轼的《菩萨蛮》“终不羡人间,人间日叙年”、张先的《菩萨蛮》“牛郎织女年年别,分明不及人间物”。先从题目来看,就看不出和牛郎织女有什么关系,再从内容来说,实在平淡无奇。这就显得秦观这首词的可贵和优秀之处来,至于这首词为什么脍炙人口,脱颖而出,流传千古,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一下它的美妙之处吧!
此词上阕前三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给我们描绘一幅七夕的美景,直接点题。天空漂浮着缕缕纤细的云彩,变化多姿,奇巧无比,仿佛是织女灵巧双手的`神奇编制,一方面暗喻织女编织云锦的精巧,另一方面给我们营造人间正是乞巧节的特定情境。一道明亮的光辉划过天际,划过纤云,暗喻牛郎急切地像飞一样奔向织女,一起传过去的还有长期离别的绵绵愁恨。在七夕这一天的夜晚,两人通过鹊桥度过辽阔的银河,来赴这一年一度的欢会之期。前两句,一句写织女,一句写牛郎,既给我们营造七夕的美好氛围,也将我们的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来,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第三句,阻隔牛郎织女相会的银河的辽阔,表现出两人相见的来之不易,也隐含有两人由于长期分离的绵绵相思就像这银河一样漫长。可喜的是,虽然相隔遥远,路途艰难,但是两个相思的爱恋之心终于在这一刻相遇,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多么美妙无比的夜晚啊,让词人深深地感动!
接下来的两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词人的有感而发,从离恨之中醒来,转入到昂扬之中。每年一度的相会,来之不易,尤其珍贵,珍贵的不仅仅是时间和机会,更珍贵的是真挚的爱情。虽然远隔茫茫银河,但是心与心的爱恋让彼此牵挂,距离再远,时间再久,也不能消磨彼此的深挚真情。人间无数的男女之间虽然离得很近,初恋的满口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在时间和距离面前暗淡失色、一击即溃,往往落得分手的结局,难怪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要发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唤和祝愿呢!词人在这里把“一”和“无数”对举,十分的巧妙,这是两个极端,一般来说“无数”大过“极端”,但是事物是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就可以胜过“无数”,这个条件就是真挚纯洁永恒的爱情。同时,词人还借高爽的秋风与纯白的露水来烘托牛郎织女高尚、纯洁的爱情。在这里,这两句,表达词人的爱情观,词人认为只要有真挚坚贞的爱情存在,就算一年一次的相逢的牛郎织女,也胜过那些没有真爱却生活一辈子的男女。词人认为没有真爱,就算在一起也是枉然,他把爱情的深挚坚贞放在两性生活的第一位,这在当时讲求门当户对、光宗耀祖婚姻观念盛行的年代是在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此词下阕前三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表现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柔情蜜意和复杂情感。“柔情似水”,一年一度的欢会,在此刻似水一样绵长和娇柔,像水一样如胶似漆,融合无间,像水一样深沉阔大,浩淼无边。“佳期如梦”,美好的时刻仿佛在梦中一样,这一刻来的多么不容易,让人像是在做梦一般不敢相信,像梦一样短暂而美好,这是由于长期分离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受。“忍顾鹊桥归路”,一年一次的相逢,像梦一样短暂而美妙,他们怎么忍心回顾鹊桥归路呢,怎么忍心再离开彼此呢?一个“忍”字,用的奇妙无比,“忍”其实是“不忍”,饱含着无限的依恋,无限的惆怅,无限的辛酸,无限的爱意!这里由“柔情”和“佳期”中醒来,突然坠入到离别的深渊!
最后两句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收尾,堪称经典,也出人意料。如果词人接下去写离别如何的愁苦的话,我想这首词的艺术水平将大打折扣,将陷入一般的男女爱情之词的陈词滥调。我们的词人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是化腐朽为神奇。虽然这两句话在我们看来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也透露出词人是相信永恒爱情的存在的。朝朝暮暮的相逢相依相守,是属于人间男女的,对于牛郎织女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凡夫俗子整天相守,如果没有真挚坚贞的爱情,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怎么能够幸福呢?虽然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七夕能够相会,虽然他们平时远隔茫茫银河,虽然他们遇到重重阻碍,但是他们是真心相爱,他们的爱至死不渝,海枯石乱,真实的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心互相牵挂,紧紧相依,心心相印,这是何等的幸福,这是凡夫俗子无数次相遇都得不到的幸福!这一刻,在牛郎织女眼中化为永恒的美好和幸福!
总之,这首词在短短的篇章中把牛郎织女的相会表现的优美动人,也表达秦观的爱情观——真挚深切、纯洁坚贞。这首词不落俗套,独出机杼,我想这就是它卓绝千古的原因所在吧!我们以一首乐府民歌结束我们今天的赏析吧!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流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阙赏析:写佳期相会,感叹相逢之艰难与可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以极其简约而又经济的笔墨,以轻盈明快的笔触,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了气氛。在作者的笔下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不禁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和尘世间的人们,仿佛也感动了世间万物为之动容,在这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足见词人对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持的态度。“银汉迢迢暗渡”写的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的夜里悄悄地渡河相会的场景,是情节的推进。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里,作品由前三句的描写与叙述转为议论,进而直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他们虽然难得见面,每年才能有一次难得的如“金风”、“玉露”般短暂的相聚,然而她们却千百年来守候在遥远的银河两岸,经年守望,心心相印,至死不渝。难得的一年一度的聚会,难得的互诉衷肠,互吐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柔情,却要远远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日日夜夜长相厮守。
《鹊桥仙》本是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乐曲,此词的内容正是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的上片描写了牛郎织女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渲染了相聚的气氛,“银汉迢迢暗度”推进了牛郎织女渡河赴会的情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由叙述转为议论,他们虽然难得见面,但在这秋风白露的七夕,他们却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写牛郎织女依依惜别的深情。“柔情似水”取景银河水,形容他们的缠绵深情,如天河中流水一样恒久清澈;“佳期如梦”既说明聚会的短暂,又展现了他们久别重逢后如梦似幻的心境,以至于“忍顾鹊桥归路”,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末两句发表议论,词人深情慰勉牛郎织女: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正是这两句,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升华了本词的高度,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也使整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词中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词人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作品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品注释
⑴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作品韵译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作品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作品鉴赏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句,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词牌说明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因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通常以《淮海词》为准。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格律对照
(上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下片)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说明:平,平声;仄,仄声;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1085年(元丰八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元祐年间(1086-1094)党争,屡遭贬谪。早年游学于苏轼门下,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婉丽精密。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