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感想(精选30篇)
当暖国x的冬天也不知不觉包裹上一丝薄凉,一学期的光景又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身为一名七年级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育理论方面:
一学期来,我及时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灵活掌握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千里”。
2、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学生课前阅读训练,让学生课前阅读、准备,每堂课课前介绍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强了。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认真指导,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纠正。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感悟:
1、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品味。
2、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提高。
四、努力的方向: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2、用自主与探究解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以阅读写作教学为教学重点,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是厚积薄发的艺术,我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在课堂中“说”的训练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说话训练因素,让学生学会“怎样说”,“怎样说得好”,从而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创造能力,也为“写”的训练开辟一条大道,让学生学会阅读。
1、学会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说话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观察,首先学习观察有顺序(从远到近)如抓住方位词,其次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随意性大,注意力不稳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观察顺序、方法,并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学会合理想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空白处”,设计有利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呵护孩子们创新的“雨露”吧,他们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3、学会积累语言。
语言不简练,“土话”过多。这是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毛病。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多听,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字训练。我们所学的课都选自名家名篇,每一篇都是范文。文中句子通顺连贯,用词准确,修辞应用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多读、熟读,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这一年的教学工作在这里也停下了脚步,回首望去,这一年时间很紧凑,六年级毕业班这段时间上确实紧张了一些。所以我在自己教学的安排上也排得比较满,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我也想了一些别的方式进行辅导。在此我想谈一谈此次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
我是一个很喜欢语文的人,从我的学生时代开始,我便喜欢写作,看文学作品。和这些事物在一起,我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它就像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剂调味品,能够改善我生活中的酸甜苦楚,让生活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一些,所以因为这一点,我毅然决然的走向了教师这个行业。我选择教师,是因为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全部给予他人,我也想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奋斗学习,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和人生。因此步入工作以来,我一直都非常的认真,非常细致,不敢对工作上的事情放松警惕,也不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理想。
这是做语文教师的第一年,实习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些基础。通过考试进入学校也证明了自己还是有一些能力的,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珍惜在三尺讲台上的每分每秒。平时的教学我也会想方法进行创新,因为我知道只有创新,才能让教育进步,也只有创新,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前进。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是要求,而自主学习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段工作中,我常常鼓舞自己多参加培训,夺取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去在脑海里勾画一个更大的世界,去一一的探索和追寻。
对于教学而言,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要有恒心。不仅是教师要有恒心,也要培养学生们的恒心。我对写作课是非常看重的,有些学生一到写作课就有些“萎靡不振”,精神颓丧。有个学生有一次跑来告诉我说,他不相信自己能完整的写完一篇作文,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也坚持不了写完这么多的字。从这一点上看,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确实需要提高,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恒心也不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需要立马改正的现象。这种习惯一旦保持下去,整个人的学习风格就会带偏,今后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虽然随着孩子们年纪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所不同,但是学习的习惯仍然会隐隐存在着一些影响的。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会抓紧专业知识的训练,也会在孩子们的人格养成、习惯养成中花费心力,期待他们的成长!
学生在日积月累,老师也要不断的积累,语文离不开兴趣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在自己这短暂而有意义的十几年里,我对数学学科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语文教学的能力还是不太好,对此,我也极为恼火和着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想:怎样来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呢?对此,我似乎总结,也好像探索,更仿佛是摸索,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和学生必须努力的现实问题。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研读能力、品读和精读能力来指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写,这样才能写出富含真情、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是经常反思的,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加上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心得体会《语文离不开兴趣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很不理想。
对于语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要努力的去思考,努力的去挖掘,让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更多的,更好的,更科学的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的,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抓住词语,激发想象
一篇文章有许多重要的词语,老师在教学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几个,让学生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帮助词句的理解,感悟语文的魅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第一段就说:“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笔者让学生抓住“被欺凌”、“被压迫”、“深渊”来想象波兰人民当时的生活。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波兰的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为下文学习奠定情感的基调。
二、紧扣空白,发挥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这样既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段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份特殊的礼物——装满祖国波兰泥土的银杯,希望他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肖邦接过银杯一句话没说只是热泪盈眶。这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尽情的想象:当时肖邦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此时学生想象力犹如开闸的潮水一样,小手一只只举起来。有的学生说:“老师,请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也有的说:“祖国,祖国啊,我无论在哪里都会惦记你的!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可见,学生的想象之门打开后,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了。
三、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课文插图虽是根据课文内容而作,但其内容的信息量往往要胜于文字。利用插图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文第三段肖邦听说起义失败,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这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当时肖邦的悲愤欲绝、满腔热血。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四、引导续写,丰富想象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苏教版的许多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课文结尾,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笔者让学生续写波兰人民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我们教师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推向高潮,就能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五、指导朗读,提高想象
《新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全国知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曾说:“语文,说一千道一万,要将“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有感情的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春雨润物般的渗透。培养想象能力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当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尽情地遨游。我们相信,常此以往,通过这种创造教育,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背负着历史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不能说构成了一套理论,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商榷。
学生是主体,我爱每一个学生。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只有更好。李倩和王欢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潜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三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100分甚至是105分以上的高分,我相信她们的语文潜力是少人能及的。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透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比如范兵兵、邹霞、张小勇等原先成绩平平,但到了初三以至中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校园中就应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有个叫李雷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些小发明,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挤出一些时间,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王华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入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陈果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黄欣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刘钰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语文中考中都取得了100多分的高分。
2、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
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武三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三年以至到初三毕业时从没拖欠过作业,并且还常常给老师推荐作文书,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潜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低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到达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老师是舵手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常规训练三年不断
我把阅读和语言积累称之为常规训练,星期一至星期五每一天选一篇文章,做阅读题4—5个,每一天读一篇佳作,做语言积累(资料概括、选材、构思、精彩语段品析,读后的启示五项资料)这两项训练每一天必做,三年没断。因而我的课堂下课时少了一个布置作业环节因为同学已习惯每一天的工作,不必多此一言,当哪天我说常规训练暂停,就意味着有新的资料。三年来,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六本阅读资料500多篇阅读训练和500多篇佳作积累。
二、不同学段,重点不同
初一学年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以口头语言表达和练笔为主。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是每节语文课的序曲,每位同学不定资料轮流坐庄,遇到不敢说话冷场的同学,下面的同学或掌场不断鼓励他(她),或带给资料帮忙他(她),这样下来,班上的同学都能在公共场所流利的说话,记得苏娜刚入校时,每提一次问,她都要哭鼻子不敢回答,透过一学期的训练,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最踊跃的都是她了。
每一天的练笔训练也是初一同学的必修课,练笔不同于小学的日记,而是把当天你最感受最深的事记下来,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你的烦恼委曲倾诉出来,你的喜悦快乐抒发出来。同学们有了可写的资料,写作兴趣自然浓烈,而且我不定文体,不限篇幅,甚至有保密不公开也不强求,所以同学们有了非写不可的欲望,每一天的练笔我必改。在评改中与同学谈心,交流学习经验,畅谈人生哲理,因而好多同学把我的点评视为珍宝,常常琢磨、品味、自赏,颜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透过这样的训练,我班的同学养成了练笔的习惯,应对作文从不厌弃,甚至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
初二学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潜力。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己感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然后交流,我透过对学生的问题归类,整理出一套出题、答题的规范体系。比如三种不同文体回答哪类题目需用怎样不同的套语,然后具体资料具体扩展,这样同学既掌握了做阅读题的技巧,又组织了规范的答题语言,因而得分率较高。
初三学年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阅读写作同步进行,我往往把一篇文质优美的阅读材料又当作作文范文来讲,讲它的构思,讲它的立意,讲它的语言,讲它的好处启示。这样在学生眼中,一篇范文不仅仅供阅读,还可在写作上借鉴,到达一材两用的目的,这一年学生的作文我从深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学生的作文范文来源于《读者》、《散文选刊》等,而非普通的作文选。
三、考后总结,求实避虚
考后善于总结,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我规定同学准备一个成绩分析本,每次考试后学生作成绩分析,分试题列表得分状况,答分原因,今年的发展目标等,这样历次考试作比较,个性在初三学年每次月考后,同学们分析得十分认真细致,找问题查原因,落到实处,学生的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会上升一个新台阶。
尽管我不是骨干教师,但我得到了学生的爱戴,我不是名教师,但得到了社会的信任,这也是我为人师的安慰和引以为豪之处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做一个受学生爱戴和社会信任的老师,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崇高的称号。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分享初中语文教学取得成绩的喜悦,增强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潜在问题的忧患意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感到十分荣幸。现就今年中招语文试卷的特点、命题思想、学生的答卷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等,谈一些个人见解,供各学校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和指导语文教学时作为参考。
20xx年中招语文试卷特点及评析:20xx年中招语文试卷依然保持了“积累与应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四个版块的结构框架,秉承了往年中招考试的一贯宗旨和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语文积累、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方向的评价,坚持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考生有创见地表达等。和河南省20xx年中招语文试卷相比,试卷舍弃了紧扣课文内容的试题,总题量虽然和去年持平,现代文阅读却由三道大题缩减为两道题,整体容量有所减少,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命题思想。难度较大的语句仿写也没有作为考查题型,传统的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试题也改为辨析判断题。较有新意的题,用楷书写一句学生自己喜欢的或自创的读书格言,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名著阅读题,重在考查名著内容、人物性格,命题者巧妙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新闻压缩”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辨别、筛选、提炼、整合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现代文阅读仍然体现了浓郁的河南地域文化色彩,去年的《乡韵自多情》,今年的《内乡县衙》都是最具有亮点的材料。突出地域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是近年来中招命题的重要变化。病句修改题由过去的单句变为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诊断,从语意连贯的角度去修改,命题更加科学。
中招试卷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吻合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越来越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xx年中招语文考试基本情况:全市共有考生9914人,人均成绩73.35分,(20xx年人均73.12分),人均增加了0.23分,80分以上3232人,优秀率33%(20xx年30.27%),60分以上8140人,及格率82%(20xx年89.71%)。优秀率比去年增加2.73个百分点,及格率下降了7.71个百分点。
考试成绩人均在前10名的学校有:市直一初中79.35分,市直二初中77.36分,市区三初中77.23分,大冶菁华学校76.5分,大冶东施初中75.18分,东金店一初中76.37分,卢店一初中76.18分,东金店四初中75.67分,东金店南店初中75.29分,唐庄二初中74.75分。整体考试成绩略好于去年,校与校之间分数差明显缩小,进步最大的是东金店中心校。我市考生考试情况评析:
根据试卷抽样分析,基础知识,语言积累等客观性试题得分率较高。作文人均分达到了33.36分,相当于84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过去有明显提高。我们的学生很聪明,两个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任选其一,大多数都选择了容易写的半命题作文,而学生不易把握的以“长处”为话题的作文很少有人触及。扬长避短,驾轻就熟,这也是科学的应试策略。但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相对而言得分率偏低。这也暴露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还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低级层面上,理解分析,创新思维等更高级层面的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文教学和复习中还存在盲区。总题量23个小题中得分率不到70%的就有12个小题,得分率最低的只有40%。作文虽然得分较高,而选材新颖,认识独到,思想深刻的优秀作文却寥若晨星。初中毕业生整体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0xx—20xx学年下学期我市组织的教学质量调研显示,初一语文全市人均65.77分,市区七年级较好些,人均76.15分,初二语文人均只有61.93分,教学效果很不尽人意,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的教学环境制约了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由于语文学科是长线学科,语文学习明显见成效需要较长的周期,一些学校在各种考试前夕有意压缩语文教学课时。另外,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校课时排得过满,学生在校时间过长,作业布置过多,根本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再加上我们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一张试卷定高下,语文教师很难有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良好心态,疲于应付各种考试。这些急功近利,短视的做法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初中生每学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事实上我市各初中很少有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学校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极其贫乏。学生阅读量小,知识视野狭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缺乏深刻的有自己见解的思想认识,不适应当前的中招命题趋向,也不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和长远发展。
3、缺乏积极的教改意识,科学教学思想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学生想听的,很多不是老师所讲的;而学生要说的,老师又无暇去倾听。讲什么、怎样讲,基本上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几乎成了一块橡皮泥,任由老师去塑造。长此以往,学生变乖了,听话了,但我们又不得不痛心地发现,他们也越来越呆了,越来越不听话了。
如果把责任都推到语文老师身上,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语文老师其实也越来越呆了。大家可以想想,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心是不是都有些浮躁了,我们的眼光是不是都有些“势利”了,我们不再悉心关注学生从文字中、从文学中得到了多少营养,享受了多少愉悦,我们过多地关注他们的结果,过多地盯住他们一堂课学到了哪几点知识。
于是,春风化雨少了,条分缕析多了;自由生长少了,拔苗助长多了;体味把玩少了,条条框框多了;开怀大笑少了,忧愁烦躁多了;畅所欲言少了,恭敬倾听多了。最后,学生的喜爱少了,厌倦苦恼也多了。功利的语文教育把分数与位次作为学语文的第一目标甚至终极目标,语文的生命必将枯萎。
4、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学语文的人是需要一点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育更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常常高喊采用诱思教学,吸引教学。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常常把体悟的东西当做传授的内容,这样就难免死板。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语文就是生活。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生活化语文,学生便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脉动。
5、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语文学科也是一门专业性、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一些农村中学为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便于评比和管理,很多非语文专业的教师被安排教语文,一个教师只担任一个班的语文课,另外再兼任一门其他学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无法专注于一门学科的教学,专业水平难以尽快提升。另外,优秀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极大浪费。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语文专业教师也是客观实际。但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既然从事了语文教学,就应该让他们专下心来,熟悉语文教学的特点、一般规律和方法,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教学建议:
1、贯彻一个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个别,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还要参与目标制定和作业布置。评价时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论教,重视实效。
2、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在很多场合的公开课上,教师上完课后,最大的一个遗憾就是还有一个精彩的环节未展示或未完成。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新课程环境下都是在课堂上重视以学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却显得平淡而散乱,缺乏起伏和高潮。应该说,这种现象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重点不突出所致。突出重点要求教师要明确诸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拓展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重点环节不惜时间,力争让学生有所得。
3、实施开放教学,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灵性,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在答题中显现出来的视野封闭、思维僵化、灵活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等毛病,反映我们的教学在开放、自主、创新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统领我们的教学,知识的讲授、能力的操练都要向学生个体开放,向鲜活的生活开放。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与情境,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训练能力、拓宽视野、提高素养。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与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要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教学。今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出自课外,课外名著的推荐阅读已经成为传统的题型。这一切,再一次传递这样一个潜在信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从教材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从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多阅读,读经典作品,读时文;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功底,增强学生的积淀。充分利用语文课外读本,以及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时文、美文,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作文教学要把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写作技巧并重。纵观近几年的中招作文命题,在立意上引导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其主旋律,但由于平时作文教学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措施放在写作技巧方面,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导致了学生不会从寻常的生活中去挖掘有新意的素材;在选材上千篇1律;在对生活的认识上浮漂浅陋;在反映生活方面,或不清晰,或不深刻。这一切看似写作技巧问题,实质上还是学生人格的折射。加强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力避无中心作文或与话题无关的作文出现,更不能雷同化。 初中语文教学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问题和不足,只要我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风雨过后,必然又是一番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又是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短暂的歇一歇了。这一个学期是教的高三年级的语文,一共带了两个班,高三__班和__班,这两个班的基础情况都差不多,经过我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学期的教学,可以说是十分紧张繁忙的,但是也是十分地充实的,所以对于这个学期的语文工作,我也是充满了感慨,现在我就我个人的工作谈一谈我这个学期,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是临时接任的语文教师,我最开始应该是带的高一的语文课,但是这个学期有一位老教师退休了,学校觉得我的教学经历算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将我调到了这两个班级,继续教高三的语文课。前面我就是刚刚结束一届的语文教学,所以对于再一次教高三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我知道高三的孩子前面刚刚结束学业水平考试,他们很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面轻视起来,而他们还有两个学期(加上这个学期)就要参加高考,所以我知道我这个学期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继续重视起学习来,至少在我语文的科目上面不能够掉以轻心。高考要考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是针对的整个高三的学习,所以把所有的复习工作放在下一个学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知道,在这一个学期里面,我就要在一边上新课的同时,教他们考试复习好以前几个学期的语文。
教语文这么多年,我对语文工作还是有一点认识的,我们教学生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考出一个好的语文分数?是也不是!短期的目的肯定是考一个好成绩,但是更加长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上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气质,所以我在教自己学生语文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所以这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子做的,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会提前跟他们说好,让他么自己去学习这篇课文,然后上课的时候抽选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课,之后再给同学评价,分析优缺点。这样子做可以然他们自己去学习,可以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这些,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感想,因为这学期这样的做法得到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所以在下一学期我会再接再励,继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识字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因为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单单识字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那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五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获得了一点经验,得出了一些结论:激发孩子对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那怎样才能做到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呢?我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轻松多了。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话题,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越学越开心。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又合群,跟谁都能交朋友。根据这一点,在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的称为“小朋友”,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在识字过程中也变成交朋友的方式,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在“玩”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保持兴趣,就不能单单以一种形式进行教学,不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没了。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这样能对促进学生学习。游戏是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在课堂中,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游戏,让学生把课“玩”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
在教语文《我想去看看》、《两点儿》、《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又进步》、等新课,都可以穿插活动,动作“演一演”等,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熟读、熟背。在复习学生字笔顺时。可以用“绕口令”、“小组比赛”等游戏。复习组词可用“找朋友”、“词语开花”等游戏。从而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虽然入行五年,但还是在边教边学,从中摸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近几周,按照中心校的安排,在全镇开展听课评课交流活动。小结如下
首先,在选择课文时,老师都选择难度适中,并倾向于自己擅长的文体,展示自己。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地准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他们具备了名师基本的素质,自然地教态,流利精炼的语言,并能恰到好处地调控课堂。同时,又展示了各自的特色。
其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几点:老师的那份从容,那份自信。总觉得这一点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用激情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点几位老师都做得非常好。另外一点是老师在课下备课非常认真。对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平陌小学的韩松焕老师的课,语言非常简练,准确,最好的一点是对文本的挖掘非常深刻,到位。足见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这次听课活动,我们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惑,第一,我们上课,尤其是语文课,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我们是否想过,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那些知识。我们是否仔细斟酌过每篇课文实际的教学目标?第二,要想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一提到互动,我们想到的只是分组讨论,除了这个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采用?难道每节课的互动只能用这单一的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丰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总感觉,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太单一,就只是讲课本上的东西,很多知识不能扩张开来,让语文和生活脱离了关系。
其实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却把它变成了固定的文字标本,不能活化。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然后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而新课程要求的是以上培养和形成的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
如今,我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想想这几个多月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对我的语文课来说吧!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 90% 。看到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丝欣喜。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够自主探究,甚至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时,做好学生的督促学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尽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愿去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
2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减负工作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乐”相结合。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3 、知识的点拨与补充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化。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就适当地做出点拨和补充。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能让他们在模棱两可的答案中徘徊。
4 、学生的预习环节。
我认为学生的预习应当是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预习的大范围模块,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块进行预习。而并非直接给学生练习式的提纲去预习课文,这样的话并没有完全解放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解放我们的教学模式,反而锁定了学生的思。,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难题。
1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少部分学生不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只会滥竽充数,这样下来还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全员参与”。让较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讨论、交流时,那些学困生就无话可说,不会讨论。不只这样,反而还把部分优等生拉下泥水去,到头来他们也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了。
2 、在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学生在举手发言,这时如果都要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一发言,这样就会影响了展示汇报的时间,更影响了教学进度。若是不让他们发言,那也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了。
3 、至于“让全员参与”这个节骨眼上的问题,我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和实现。因为在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多的只是平时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就只是一种煎熬,难耐无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学生当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达到 90% ,并没有达到“参与式”教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 100% 。
以上情况引起的原因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欠佳,他们会做但无法用口语将它通通顺顺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他们无法把自己内心知道的讲给别人听。特别是来自村校的学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时常把语句倒着说,不用说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事了,就用汉语完整地与同学、老师说通一句话都觉得很难。
现在为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鼓励他们都说话,哪怕只说出一句来,只是为了先培养好他们能用汉语交流的关键问题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还不能给他们指定。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能有兴趣地认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不管说对说错也都会争着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了。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几个多月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应倡导“大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否则学不好语文。传统教育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多变的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这课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设想自己处于逆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艰难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变的更坚强——甚至,你可以改变环境!你就是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这样学生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庄子的《逍遥游》时,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庄子的逍遥理解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么在平凡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从而揭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积极互动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 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导学生由课文选材联系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背影”。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广泛应用
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四,拓宽知识
拓宽知识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
经过此番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够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会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我从事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语文教学在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属基础课,起着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因此,就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总以为只有专业科目才是重要的,语文是可有可无的。但就目前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实在不容乐观。一些中专毕业生连一份自荐书都写不好,一些参加工作的学生连写份通知都不会。这些严峻的现实引发我们对中专语言教学的深思。该如何解决当前中专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由于各种类型的学校及不同的专业担负着培养本行业的初级技术人才的任务,故而从学校的领导者的'指导思想到教职工的服务意识,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把语文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使语文教学备受冷落。从而导致学生也轻视了语文的重要性。
2.教师授课随意性大。由于没有可供具体参照的培养目标和升学压力,不少中专语文教师认为中专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只要专业课教师讲好就行了。教师的这种思想倾向必然导致授课时的随心所欲,不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各行其是,任意发挥想像,只要学生爱听,有趣味,能逗笑,评教好就行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原则,授课无深度。
3.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降。上中专后,不少学生劲头锐减,语文作业草率应付。有些学生认为,在中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都写过无数遍了,上中专就无须再认真练习。因此,不愿动脑,怕写作文,导致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素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号召,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为例,做出教学分析,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及其特性,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个话题。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能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既能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能够衡量教师教学的成败,本文选取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来探讨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分析,浅谈几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授课的导入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导入既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绝对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节语文课的开端,如果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那直接会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小学生的特殊心理更是如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中,作者董明明写道: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讲究课堂开头的艺术,最好在教授这节课的开始就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设计和开头引导上下功夫,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如果开始就平铺直叙讲述全文,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但是如果老师做善意的引导,譬如:“你有没有听过维也纳的音乐?有没有看过维也纳的图片?”这样小学生会踊跃地发言,并且告诉老师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插图的巧用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好的插图给予学生更多的直观性,生动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注意在课堂中针对课文增加有关插图,老师适当地用图片加以引导。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讲课的需要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很多事先准备好的插图,包括动态的幻灯片,如奥地利的视频,西方音乐器材的图片等等,对此感到陌生的小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样做,学生在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文时思路更加清晰,更易把握维也纳的状况。这篇课文有关音乐,西方风情,如果没有这些漫画的话,直接向学生讲解维也纳,就会使学生产生抽象的感觉,小学生不是成熟读者,肯定不能直接从阅读文本想象到陌生的西方城市,因此增加这些插图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我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图画上画了些什么音乐器材?这是哪个城市呢?为什么题目叫音乐之都维也纳呢,这个城市为什么和音乐有关呢?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了,兴趣激发出来了,大家兴致盎然,思维飞跃,都想一读课文而后快。这样,学生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另外,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本身就附有大量的教学插图,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功能向学生实施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疑问、情感教育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韩愈说过,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接触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西方旅游过?有没有看过奥地利的视频?这篇课文里,音乐之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课文中的维也纳。”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他们发现维也纳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美感,就会激发兴趣,从而掌握了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作为教师,可以采访一下学生:你眼中的西方城市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旅游的经历?你有没有学习过什么音乐?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踊跃发言,在相互交流中受到情感教育,达到与课文教学殊途同归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情境的创设常出现这样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设有对话情境,但无助于教学,或有助于教学,但情感教育太过于冗繁。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兴趣的提升还与一个重要的问题相关,即情境需与心灵对话。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多增加讲典故的次数,以奇引趣;精读古代的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担任曼搭小学五年级班的语文教学。任教一学期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课时我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课堂上也特别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比如说常写错别字,写文章病句多,表达不清晰等等。本学期我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如对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有比较法,有重点突破法,有归类法等等。总之是想办法让学生记住易错的字。在整个过程中都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研究。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时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我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是在课堂上我经常忽视了这点,几乎没有示范读,学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二、指导学生写作不理想。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起作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个学期,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相长,乐此不疲。其具体打算是:
1、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本学期,我担任曼搭小学五年级班的语文教学。任教一学期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课时我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课堂上也特别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比如说常写错别字,写病句多,表达不清晰等等。本学期我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如对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有比较法,有重点突破法,有归类法等等。总之是想办法让学生记住易错的字。在整个过程中都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研究。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时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我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缺乏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是在课堂上我经常忽视了这点,几乎没有示范读,学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随着新年的临近,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06、107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我坚持耐心、细心、有责任心的原则,真诚对待每位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学校坚持推行课堂改革,由于经验欠缺,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设想没有具体实施或者执行的很仓促,但整体上基本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本学期知识性教学主要侧重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并能区别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专业性知识。情感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信念、爱国情操、个人修养等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拓展知识面,同时联系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
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氛围也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学生学习情况
知识性学习方面,学生整体上能把握教材基本的知识结构,大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拓展知识训练。能力性学习方面,本学期侧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每天的背诵书写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情感方面,通过综合拓展训练与写作练习,学生基本能形成自己的认知,通过自我感知,选材分析,能够达到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形成自我独立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经验总结
1.力求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为宗旨,根据教材训练重点,掌握每单元训练的项目和每课教材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精心思考和设计教材,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教材内容,并利用闲余时间向书本学习,以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
2.坚持问题导学,发挥小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始终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各学习小组的作用,上课时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合理提问、诱导,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始终坚持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3.情境体验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我校实施新课改的实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语文活动的尝试。小组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了语文知识竞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出题,自己主持,全班参与。还组织学生品评相声中的语言,观看正规演讲比赛,模仿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考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也提高的学生学习的信心。
4.学习反馈与课后辅导。批改作业是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因此,我坚持以面批为主,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采取个别与集体辅导相结合形式。利用课下、自习等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个别学生进行专向辅导,改正教学过程的不足,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5.在学习中改进。在日常教学上,有疑必问。并且坚持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备课中,各个章节的设计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6.在实践中探索新课改。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新课标,思考教学改革的方法,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思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1.理论与实际存在的差距。设计的教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完全实施,因此,在今后备课时,留出足够的变通环节,教案设计更应灵活,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使教案更好的适应与教学。
2.课堂氛围对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良好课堂氛围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这个度,甚至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这就要求在以后教学中,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由于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有时会忽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些学生易脱离学习主体,自己独立于集体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引导,多进行思想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也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坚持每天做工作,并及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继续探求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背负着历史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不能说构成了一套理论,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商榷。
学生是主体,我爱每一个学生。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只有更好。李倩和王欢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潜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三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100分甚至是105分以上的高分,我相信她们的语文潜力是少人能及的。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透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比如范兵兵、邹霞、张小勇等原先成绩平平,但到了初三以至中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校园中就应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有个叫李雷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些小发明,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挤出一些时间,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王华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入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陈果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黄欣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刘钰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语文中考中都取得了100多分的高分。
2、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
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武三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三年以至到初三毕业时从没拖欠过作业,并且还常常给老师推荐作文书,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潜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低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到达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9月22日,我参加了在莒南县第八中学召开的x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共安排了两项内容: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与点评;初中语文教学规划和课堂教学规范。
22日下午,是课堂教学观摩,共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写作教学《文从字顺》,执教的老师是莒南县第六中学的王娟老师。她从学生的习作《军训中的一幕》入手,借助于这篇习作,总结出了文从字顺的几点要求:用词准确,语句完整,语序要恰当,搭配要合理,朗读可以纠错。老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收放自如,没有废话,注重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第二节课是阅读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执教的是罗庄区册山中学的高新丽老师,课堂的环节是由故事导入,之后便由整体感知到研读赏析,重点放在了研读赏析的环节。这节课重点突出,教师严谨认真,目标定位准确。第三节课是文言文教学,题目是《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执教的老师是蒙阴县第三中学的邵霞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老师教学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另一篇文章,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容量较大,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运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好。
23日上午,首先是县区教研员对这三节课进行了点评。然后听了x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庞云龙的专题报告:《初中语文教学规划与课堂教学规范》。从这篇报告中,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课堂教学的几点规范:面向全体学生;熏陶感染,独特体验,积累应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呈现;关于“读”;课堂教学评价现象;多媒体的使用。
课堂教学的几点规范,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这几点规范落实在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个人具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能一辈子读书,从而一辈子受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
中之重,切实抓好。
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四周以来,我发现我们辛苦编的学案发下后,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按要求去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们三个语文老师一起想办法,最后决定先交给学生方法,再培养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方法
1、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即按学案自学),让学生定向发展。
例如:阅读课,可以安排为: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自思(重点、难点)——自结(积累基础知识要点)——自练(各类习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应有局限性,而应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内课外一齐抓。
2、自学中充分利用第三者。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在安静中学习,干扰少,学习的效率高。但是有时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说在学习时,只是学习者与文本的接触,有时文本内容的某些点会成为学习者的盲点,或者说引不起学习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利用第三者来学习就可能会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学习会更深入一些,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所以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学过之后,请一个学习的伙伴来抽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当有人要抽测自己时,自己平时的学习认真程度和记忆得准确程度都会大大地提高,对大脑皮层的刺激程度明显加强,所以找一个抽测的伙伴也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借助测试题目通过做学案上的测试题目,会使自己尽快地抓住重点和难点。然后,依据重点和难点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做到有目标地学习。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培养习惯:
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三个坚持——坚持阅读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以上的要求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就要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学生的自学能力才真正提高。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的,我们期待着。
一、基本情况
本期,我主要担任初一212班和208班语文教学,两班共139人,男女生各占半壁江山,学生基础参差不齐,212班有一部分尖子,但数量不多,还有7、8个学生基础特别差,字还没有小学一年级学生写得规范,208班大部分比较差,因为他们都是从农村来此,小学可能不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普遍字都写得不美观,而且阅读与写作能力都不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没有自学、预习的习惯,不知道怎样听课,作业错了也不会主动去修改。针对这些情况,我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习惯。每天安排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朗读时间,早读课,一定让学生有朗朗读书声,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也用来训练朗读,课堂上,也要求自己一定让学生有读书的机会,有时还利用晚自习前预备铃时间读一些《弟子规》等课外文章。
2、预习习惯。开学初,我就把预习重要性做了强调,每天我都会抽一定时间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给学生体验预习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上,我都设立了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对做得好、效果好的给予掌声和鼓励。
3、自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学的习惯,等老师来讲,等老师来督促我做,督促我记,帮助我总结,帮助我归纳,所以对于自学能力的培育,我反复给学生做了强调,并采取系列措施帮组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认真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机会,给学生分析课文,讲解课文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对于督促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写作的习惯,主要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并且对日记的质量做了要求,从书写、篇幅、语言都做了要求。每一次考试,不管是期中考试、月考等大考,还是单元测试等小考,都要求学生写总结,把经验教训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二是改变教学风格,从兴趣人手,打造乐学课堂。
以前我的课堂比较呆板,缺乏生机,主要是授课语言生硬僵化,枯燥无味,课堂形式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经过自己的反思,我这个学期我大胆的改变教学风格,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上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我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是,没有笑声的课就是失败的课。在教授知识点时,我就会较劲脑子组织生动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同时我也给自己的课堂规定没有学生的参与的课时失败的课,每一节课,我都会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展示欲,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改变作业批改形式,摸索快捷高效反馈形式。
如果按照传统作业批改形式,作业的周期会很长,两个班140人,单作文一项,就要至少两个星期,还有日记、课堂作业、基础训练、单元测试等大量其它作业根本无法估及,高效无从谈起,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采取作业自批形式,周期短,效果好,老师学生都能及时了解知识学习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我不会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采取抽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作业情况,收集信息反溃当然单元小考,为了减少错误,给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我会尽量自己批改。
四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语文要求学生有广阔的知识面,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发动学生积极捐书,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找一些课外的经典名篇让学生朗读,比如《弟子规》《诗词名句》等,还让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则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向校报投稿,办好每一期黑板报,积极参加语文竞赛活动。
三、工作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本期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课堂生动起来了,学生普遍喜欢语文课了。很多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作业质量都较开学初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较快,拿208班和210班相比,在开学初做的摸底测试中,成绩远比不相上210班,但在后面的几次测试中,208班就有了明显的提高,期中考试和竞赛考试就超过了。212语文班平由第四名也上升到了第三名。在学校组织的语文竞赛中208班有3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212班有4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
四、主要经验
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习惯
二是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三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
四是要督促到位
五是要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差生学习习惯培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今后要坚持习惯培养。
课堂虽生动但还不够精致稳定,把课堂尽快形成模式,构成固定板块,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些学生在自改作业时有敷衍现象,下学期需要加大教育和督察力度。
反馈的信心没有详细记录,不便归纳整理,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尽量把实践提高到理论层面。
语文课是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工具课。它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马蒂有这样一句话: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经常有人在“虚荣”与“光荣”面前选择了前者且沾沾自喜,这是无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要改变这种不良倾向,必须奠定坚实的爱国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加重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我仅就《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各位教师共同探讨。
一、抓好语言文字,通过正反比较培养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形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爱国主义具体事例,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因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必须抓好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的字、词、句、段来领会中心思想,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因为,小女孩是‘冻死”的,所以,课文中多处写到了“冷”。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冷’,字的词语,然后,启发学生用关键字“冷”字组词造句,并说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学生从自然界的寒冷,认识到更寒冷的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才会被冻死。这样促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剥削制度的罪恶本质,并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较,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利用电教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理解课文内容的情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既能加强语文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又增加了课文的感染力。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少学生认为只不过是个故事而已,很难产生真情,领会其中道理。为了让学生体情悟“道”,教学中出示投影片,给学生展现出如下情景: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大年夜,小女孩坐在墙角,面带微笑-消死了。对面橱窗里的烤鹅、鲜花……接着,启发学生回忆自己过大年夜的情景,并与之相比较。从而激起学生由“鸣不平”转向极大的愤怒,至此,该课的思想教育目的水到渠成。
三、利用语文学科的内容开展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了安徒生的这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组织学生召开了主题中队会,《我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对学生进行两种社会制度对比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同学们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使其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队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可以说,已经把这课的思想教育推到了顶峰。
因此,面对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下一代,在已经跨上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暑假里看了大量武侠小说,对书中描绘的“内力”颇感到好奇,于是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关于“内力”的资料,发现人们还是对内力认可的比较多。我也认为所谓的“内力”虽然听起来玄幻,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便萌发了自己修炼内力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以下是对自己近半个月来修炼内力的心得体会。
之所以会选择道教的练功方法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练内功的方法很多,有的是像少林一样通过练外家功夫逐渐积蓄内力,还有的是像形意那样内外兼修。考虑到我是在校学生没有很多的时间练外家功夫,而且我希望快速的把内力修养提上去,所以我只能采用道教的呼吸吐纳之法。其次,我受到课文《逍遥游》的影响,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破感到好奇。因此,我最终选择了道家的修炼内功的方法。
虽然是选定了道家的发展方向,但是道家修炼的方法也有很多。以下两种是我试过的方法:
一、打坐,即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主要是在晚上熄灯以后进行打坐的修炼。虽然那时万籁俱静,但要真正做到断除妄想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尽管我采用了数息的方法,但是通常是打了十分钟就想看一下手表,由此乱了心智。现在的我毕竟还是思想多了点,经常打坐的时候会想一些矛盾论的东西,要想真正做到断除妄想,难啊!
二、呼吸吐纳之法。指通过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或伴随发音来调整身体各部机能的气功锻炼方法。可能和深呼吸有点相似。这种方法应该说还是挺有效的。我在练习了一个星期之后即可以做到闭气3分07秒,比原来进步了1分多。而且我在练习吐纳之前只能扎马步2分钟,而练习吐纳一周后就可以扎马步4分钟了,比原来长了一倍。(在这两次测试之间我没有长期的扎马步。有的人每天坚持扎马步,就像陈雷杰那样,扎了一个月以后也可以扎10分钟,但他靠的是腿部肌肉的耐力,是外家功夫,而我则是靠内部气息的运转,二者是不同的。)通常来说马步是检验人内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呼吸吐纳对我来说还是见效的。
虽然我的内力在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了一些进步,但是接下来的期中考试却使我的这些努力都白费了。可能是由于考试的压力,我可以感觉到自己体内的气息很乱,没有之前修炼时的稳定,气息很难集中在丹田。期中考试的结束标志着我的“内力”实验的失败。
事后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认为内力不能有很大进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现在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都让我难以做到清心寡欲。环境因素制约着我内力的进步。其次,我修炼内力的同时也希望修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能够更加沉稳,从而在考试中少犯低级错误。我希望通过修炼内力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然而道家本身就崇尚清心寡欲,也就是通过练功减少我的欲望,当然也包括对考试成绩的欲望。所以我的出发点就是和道家思想相违背的。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我修炼内力的失败。
我的实践说明,要想在现在的环境中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不过或许我可以尝试印度功,就像圣雄甘地一样,通过静默、素食、禁欲等手段来达到修炼心性的目的。
一、认真实习、熟悉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实习老师,我谦虚谨慎,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并谦虚地向她学习。见习的一周里,我认真听好她的每一节课,并做好听课笔记,了解老师的上课风格和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等,学习老师上课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告诉我:初二(7)班(我所任课的班)的学生很活跃,课堂上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做到几点: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考点;二要理清思路,合理分配时间;三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
见习的时候,我不仅通过听课去了解自己所实习班的学生,还通过自习看班时间和课后的接触,去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并且通过批改他们的周记、作文,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和内心世界。经过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研究,得知自己所实习班初二(7)班的整体语文水平还可以,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他们的课堂纪律和学习氛围比较好,课前预习也比较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教学,喜欢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了解了这些情况,我知道,面对这一班学生,讲课不能讲得太深,要注重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照顾整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他们上课比较积极发言,气氛活跃,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 联系生活、认真备课
经过见习,我对组织教学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学生的相关情况。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开始写教案,做到"因材备课",不但注重课内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传授,还注重引导他们把语文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我利用学生军训一周的时间,认真钻研了语文教材和翻阅了大量资料。首先,我根据"课标"的理念去观照语文教学,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反复阅读、领悟教材,对教材中不合理的内容大胆批判,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翻阅大量资料,去伪取精,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能多一点接触鲜活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实习备课过程中,做到备"两头",吃透教材,熟悉学生,认真备好每一环节。第一,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确定教学目标。第二,理清教学思路。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语文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三,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创造、发现、体验。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寻找切入点,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第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考虑到我所任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喜欢互相讨论,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开展多-维的、立体的对话,预测学生可能遇到情况,做好准备,灵活处理。
三、 活跃课堂、注重生成
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信心自然也有了。不过,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既要让学生学地轻松愉快、生动有趣,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为此,我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反映,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一) 活跃课堂
为了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采取了多种比较新颖的导入方式。例如,在上《最苦与最乐》的时候,我让学生齐声高唱《军中绿歌》,让他们振奋精神,然后乘机抓住歌中所表现的军人职责为切入点,导入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怎样看待责任的。而在上《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诗歌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他们很快就说出了一大堆,我让他们尝到一些甜头后马上导入:不同的赏月者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月亮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感,为了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对话,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力求具有可行性、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整个学习气氛。总之,尽量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频举,小口常开",让学生在课堂上或"砰然心动"或"豁然开朗"或"浮想联翩",使课堂充满着真诚的对话,热烈的讨论,琅琅的书声,愉快的笑声。通过良好的对话,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还学着去调动自己的热情与激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借助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充满着轻松和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二) 注重生成
我深深明白:好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着个性的气息,语文课堂不是教师对教案的复制过程,也不是教师把别人的教法在自己的课堂里再现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好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自然生成。
我根据学生上课的反映以及他们的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恰当的调整。同时,我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且尊重他们的体验,这有利于课堂的自然生成,收到一些意外的效果。如,在上《纪念白求恩》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写这篇意图,有些学生说"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是和教案一致的答案,我满意地点点头。不过有些学生却反对,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向白求恩学习,因为谁也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到的都是笨蛋、笨蛋"。我首先肯定了反对意见的合理性,并表扬了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再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读者对象去分析,最后让学生讨论在今天的社会应该怎样看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加深他们的思想认识。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见解,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才能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 认真反思、加强辅导
每上一节课,我虚心地听取指导老师、同学的意见和接受学生的建议,认真地反思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通过学生的反映和练习,检查教学质量,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还通过写教学后记,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并为弥补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
根据学生基础不够扎实的实际情况,我注意加强课后辅导。我充分利用自修课、早读时间,给予他们适当的辅导。针对我们班语文水平两极分化,差生比较多的现象,我制定了具体的辅导计划。我将基础差的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的,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学生,针对他们,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固定的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学生,针对他们,我适当耐心引导,多鼓励他们。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总的来说,一个多月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语文教学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准确目标,找准切入点,设计好问题。同时,要上好一节课,就要顾及全体学生,而不单是个别学生参与课堂。短短的一个多月,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深切地体会到: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去做一件事,你就会成功。当听到指导老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肯定,看到学生都乐意听自己的课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说不出的感动与欣慰。有了这些,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20xx年11月9日至11月15日,我和本校的三名教师来到六朝之都——南京,参加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区教师教学研究会、中国教师报、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以及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
本次大赛的选手共有40名,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大赛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这次比赛让我深切地感受了课堂上教师丰厚的语文底蕴以及学生们较高的语文素养。老师们充满鼓励的评价,带有赏识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向上,无论从知识传授还是教育做人等方面都令我们赞赏。从教师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能够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体现教师踏实、朴实的教学风格,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兼顾,使我们能看出教学每一环节紧密相连,层次清晰,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升华,并针对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陈志明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简直是一节炉火纯青、酣畅淋漓的课,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自然流淌的诗意语言,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展示了他丰富的积累,深厚的底蕴。整堂课宛如一首歌,教师的“导”如一个个琴键,敲击出和谐的节奏,引导学生在如音符般美妙的文字中品味、吟诵。看似“平实”的课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动力,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整节课简洁干练、浑然天成,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可谓智者的课堂,赢得了会场1500多名观摩教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时也赢得了所有评委的一致高分。
最后,“万人迷”高林生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四题》更是给赛场锦上添花,为语文教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更加关注教学目标;
二、更加关注教学资源;
三、更加关注教学流程;
四、更加关注教学方法。
听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得到的启发却是永久的:只有平时勤于钻研,乐于思考,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活动建构教学论倡导构建“生命课堂”,强调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存在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促进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让置身其中的第一个人都体验到幸福和需要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构心情境体验 为中心的范型。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崭新的变化,情境教学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颇具生命力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以往常规、单调、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不会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会难以提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果,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情境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导入情境
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五花八门,各显其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一)故事导入
(二)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当然导入情境法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专家、教师的共同探讨。 课文的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教授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这是所有教师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课堂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二、课堂情境教学
1、让现实生活走进文章,以情动情。
初中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的文章,所以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自己的亲身体验像润滑剂那样,不断加速运转,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真正地理解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轻松愉快。
2、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语言与文学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图片、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4、课堂中形象的“角色”扮演。
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后老师随即指出平时同学们在作业中,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的写话、说话不具体,不完整的毛病,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在名词前加上一些确定具体意思的话,意思会表达的更加具体,句子更加丰富,这种直接形象的教法使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并从“角色”扮演的亲身实践中收获重要信息。
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努力积极探索,创造出适合学生并且富有感情的课堂情境,那么学生便会自主探索,愉快学习。
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要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活动,引导智慧地表达智慧的人生。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写教案,用教案,煞费苦心,却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怎样把学生教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为目的,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怎样才能会学”。以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我感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还值得我们去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人人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而言,它着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要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使“学案”更好地发挥其有效、高效性,我们认为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认认真真学理论、增强素质更观念。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案教学”进行了几次专题培训,使我们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得更深更透了,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小组合作、学案导学”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摸索,进一步更新、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扎扎实实搞教研,切切实实提质量。
本学期我校所有年级、所有科目全面推开了“小组合作,学案教学”,为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开展集体备课、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等活动,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但“小组合作,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研”这块沃土,在实施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出其有效性、高效性。使教师们成为使用“学案导学”教学的行家能手。
总之,“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乘着“小组合作、学案导学”这股东风,在努力中前行、在学习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