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工作感悟(通用3篇)
首先感谢师姐给我这次参加调研的机会哈哈,非常高兴能够参与本次人大调研活动。其实我与许多大一的师弟师妹一样,是第一次参与田野调查,在本次调研中担任督导角色。
“不好意思打扰了,谢谢您。”这或许是调研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紧张与兴奋中屡遭碰壁,一扇扇门被敲开,甚至来不及看清屋内人的面容...一扇扇门又在眼前被闭上。“师姐你都不知道我当时有多沮丧”,在鼓励师弟的同时我内心沉默了。
我在反思。是不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和社区沟通到位以协助调研工作;还是社区性质差异、社区工作人员效力不足等导致拒访率较高;又或是这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正不断加速着人与人之间的远离、加剧不信任感........
即便如此,大家的热情仍令我动容。记得有位师弟从早上一直坚持到傍晚,整整进行了九个多小时的调研终于完成任务;还有师妹一直找不到符合条件的调研对象,“师姐我们再去找找”,也坚持到了傍晚时分........各种问题与坎坷,在所有参与调研的师弟师妹和大二督导的一起努力下,第一天的任务基本圆满完成。
感谢X老师提前为我们联系好了各社区负责人,于是我们总结经验,在联系负责人时更强调我们的需要,如具体的租户信息、相关人员引导等等。确实效果显著,特别是做最后一个社区时,在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调研顺利了很多,看着师弟师妹们迅速完成并且都还挺乐呵地来交问卷时,我真的挺高兴的。
遭到了各年龄层人们的冷漠拒绝,见到了苦苦维持生的的赤贫人群,体会了社会的阴暗面,但我更希望可以与师弟师妹们一起以社会学专业的视角看待这些,在保有人文关怀的同时做到价值中立,去批判地对所见所闻进行思考。透过问卷,从客观数据考察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差异,反思造成空间差异的可能性因素;通过调研,去真正地接触社会、直面社会,亲眼观察繁杂社会的多面性。
或许这就是社会调研、田野调查的真正意义吧,做到费孝通先生所致力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用眼睛切实地去看,再下地走一走,不然空无实际,又何谈理论呢。“学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愿刚入社会学大门的大家,包括我,都会继续保有对专业的热忱,在这条大道上并肩前行。
这不是我第一次做调研,却是我第一次以督导的身份参与这次调研。
在人大的这个项目中,切身实地开展入户调研工作的同学才是主角,我仅仅作为一个间接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与你们在此时此地一同努力。
有些人在遭受到拒绝后倍受打击,却硬着头皮继续做着努力;有些人固执地奔走一天,只为回收满意的问卷;有些人遇到配合的受访者,对比之下赞不绝口;有些人遇到家境困难的对象,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施以援手。还有更多的我没看到的你们,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结果做出努力。
这次观察你们调研的经历,就仿佛看到了之前的我。被拒绝的也许会感到愤怒和委屈,被接受的也许会充满温暖和向往。而你们心中的想法,或许以为能够管中窥豹窥视社会凋敝,或许心存善念希望帮扶弱势群体,又或许有其他另类的想法。
不知道这是否是你们第一次真正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但这应该是你们为数不多的一次,通过观察和收集真实数据感受社会事实。这只是简单的入户问卷调研,而以后,你们面临的是结构更复杂的问卷、种类更多样的人群、道路更曲折的目的地。但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也会亲历更浓厚的温情、直观更庞大的社会体系,以后的路还更长。
不管你们想法与感受如何,我希望这次调研只是你们走向更远的路上的一个开端,我希望无论遇到什么未知的困难,你们都可以坚持走下去,用最质朴的思想,记录最真实的数据,体味最浓郁的情感。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师兄和师姐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参与调研工作的同学的努力付出、理解和配合。
我一直很赞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社会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池子,如果只是用几句话或者几个模型来概括它,未免太可惜了点。
我一直觉得,做社会调查,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碰,是学习社会学最为关键的。这次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下到城市里做田野调查了,但每次下田野都总是带给我了一些不同的观感。我总是喜欢关注些细节,例如在操着标准“川普”、在北京的西北菜饭馆里做剁椒鱼头的厨子,在天津长得形同古代衙门一般的清真寺,在义乌抽着阿拉伯水烟的中国青年,在延吉帽儿山下跳舞的人,等等……我觉得,这些正是我们在做田野所希望追寻到的。这是一种最为生动的烟火气,这是生活。
这次作为督导参与调研,任务也相当的艰巨。这次在带领大一同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帮助新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学的专业之中?经过两周的调研我才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一次、参与一次、感受一次、理解一次。我想,这也是一种“理解社会学”吧——真正能理解社会的渠道,只能是去亲自的参与到它当中去感受。从这个角度看,带领大家亲自走入到了社会的.“烟火气”当中,比收齐209张问卷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