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导游词(精选27篇)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
旅客们:在个园景区筹划时,园主人凭证首要游览蹊径顺时针偏向部署了春、夏、秋、冬到处假山石景,立意新奇,用材风雅,布景融洽,布局精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光序列中,时令特性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迪部,夏山是睁开部,秋山是飞腾,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精密的章法。
列位旅客:个园的假山归纳综合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清白而如妆,冬山灰暗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尚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构筑。四序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隐瞒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尺度:“皱、瘦、透、漏”,好像已成定论,这不外是一样平常的叠石能力,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组成四序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差异殊俗;更难堪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独的个别截然分隔,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光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隆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如统一幅构制庞大的画卷,组成美的调和。
旅客们:个园的首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大概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叹息:扬州个园,简直是园林中的英华之园。
十月一日,为了使欢乐的国庆节更有意义,我们一家特地来到扬州的个园游玩。
来到个园,四处遍布着一片片翠绿的竹林。远远望去,那青翠欲滴的竹林好似一朵朵绿黄色的彩霞飘落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竹子的种类很多,有龟甲竹、凤尾竹、毛竹、箭竹等,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粉的“翠竹图”。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泉水丁冬,瀑布飞流。只见眼前呈现出一座由色彩斑斓的太湖石搭建而成的夏景假山。在那假山下,有一个清澈见底的鱼戏池,池上流着一道只有一米宽的小瀑布。池下,浮萍齐开,在透着半紫色的浮萍下,隐藏着一条条可爱的小鲤鱼,有红的,黄的,白的,白中带红的,多得数不胜数。
向右一看,在一棵有一百八十年悠久历史的老杉树后,露出一座金黄的山峰。它是由黄山那高大的山石堆积而成,好似一座闪闪发光的金山。在那黄中带红的假山中,有一道神秘的山洞,可它不是每一个山洞都通往山下的,它有一个秘诀,叫做“大洞不通,小洞通”。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大的山洞入口不能直接下山。只有小的山洞入口才能直接下山。可小洞山路 十风狭窄、陡峭。很少有人能正着身子走进去的。
在夏景假山和秋景假山之间,横着一座宽大的楼阁,它全长五十米左右,因为它横抱夏、秋两山,所以人们称它“抱山楼”。在抱山楼上,由一支有老年人组织的音乐队,正入情的拉着二胡、弹着吉他,吹着喇叭••••••组成了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
向后一看,在一座由红木搭建的茶室前,呈现出一块块形状各一异的太湖石,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形状,十分逗人喜爱!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杨州大盐商的住宅,十分富裕。表现了那时的黄家在扬州的声誉很大。
啊!个园!它那一片片翠绿的竹林,一座座高大的假山,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黄氏有佳儿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品叠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数步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 山
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立于此地,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十二生肖闹春图;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园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鱼骨石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时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呢。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黄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黄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 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亦称“枯水”。
黄石丹枫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 时光的流转。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抱山宜雨好搂台
个园的园林建筑景观颇有《园冶》中“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宵之上”的意味.
丛书楼
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阔11.6米,深7.15米。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抱山楼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而个园是扬州遗存住宅园林之最,也是此语最好注脚。
宜雨轩
透风漏月向西数步即可见四面空灵的“宜雨轩”,面南而筑。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20xx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
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各位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生态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20xx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20xx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xx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xx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
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冰峪沟导游词南京导游词导游词欢迎词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各位朋友,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源】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朋友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朋友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多姿多彩,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朋友: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朋友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朋友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朋友: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朋友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扬州个园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_。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各位游客: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xx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 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xx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xx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黄氏有佳儿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品叠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数步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 山
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立于此地,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十二生肖闹春图;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园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鱼骨石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时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呢。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黄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 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黄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 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 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 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 ,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 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 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亦称“枯水”。
黄石丹枫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 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 时光的流转。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 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 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抱山宜雨好搂台
个园的园林建筑景观颇有《园冶》中“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宵之上”的意味.
丛书楼
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阔11.6 米,深7.15米。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抱山楼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而个园是扬州遗存住宅园林之最,也是此语最好注脚。
宜雨轩
透风漏月向西数步即可见四面空灵的“宜雨轩”,面南而筑。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穿过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砖门楼,这就是何园大门,进入大门,就来到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东花园的过院,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部分。东部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两座厅,南面嵌有“凤穿牡丹”砖雕的厅,我们称其为“牡丹厅”。这幅砖雕是扬州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正中还刻有牡丹、凤凰等图案,四周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东部所有建筑群中,最精致的要数北面的船厅了,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滥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游客们,当您看了这幅祖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脑内荡桨。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绕山行,遍植梅树,山上有座小亭,过小亭可登串楼。远远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图。如果把风火墙比作画家笔下的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通思。这就是东园。请自由参观和拍照。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