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32篇)
本课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只有不断地勤于实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反思到实践的跨跃。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创建“各抒己见”、“不懂就问”、“相互质疑”的学生言论氛围。
课堂刚开始时,有些孩子稍有“胆怯”,出现思想顾虑,担心问题的回答不得要领,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更规范,平常课堂上的争抢发言明显消失。孩子们想保持好纪律,却丢失了生动活泼的本性。
以后教学中以此为目标,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议、补充、修正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2、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个别孩子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问题的回答衔接不紧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3、加强孩子们课堂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使之“习惯成自然”。
最后我想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本课设计我按照散文板块:叙何事?如何写?抒何情?这一阅读思路,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竞猜入手,引入课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备课时,试图把这一课上作展示课:展示搜集成果、展字词自学成果、展示问题探究成果、展示文章探究结论,达标测评五大板块来结构课堂,以此来体现这篇自读课的“自主”教学模式。
对这堂课的“学习过程”设定,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课,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代之以六大板块:第一教学板块──激趣导入,简介作者;第二教学板块──自学字词;第三板块:通读课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第四板块:──研读5、6段,对西洋画和中国画进行区别;第五板块:──研读爸爸的参与作用;第六板块:──品味语言;第七板块:——探究结论(阅读体验)——总结中心。让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我也由此体会到了“板块”式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我在备课时也充分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内容、实施方法等。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到这节课的主题是:“游戏中产生的艺术美”,所以在设计课堂时,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为了让课堂的45分钟轻松度过,同时又能把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融会课堂中。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 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5、板书设计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骑牛比赛》这篇课文比较短,结构凝练,意义深刻。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野性大发、只……就……、尽管……还……、疯狂地上下蹦跳、牢牢”等许多词句突出了骑手的技艺高超。因此,抓住这些词句,帮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感受比赛的精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骑手的话虽然简单、平淡、但发自肺腑,意味深长。领悟骑手的话意是教学的难点。
在整个第二课时中,我在三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一是课文的第一小节介绍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并让学生思考:“你从哪句话知道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学生很快找到“赛场周围挤满了人,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我又追问“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南美洲人特别看骑牛比赛?”学生又准确地找出是“挤满了人”和“兴致勃勃”。接着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话读一读,学生很自然的在朗读时重读了这几个关键词。朗读效果较好。 二是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主要是“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这两句话,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不过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影像资料,学生对一些词的理解并不到位,如“野性大发”、“疯狂地上下蹦跳”。导致学生对“技艺高超”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 三是骑手最后说的话“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 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预设的那么理想,学生只是回答说“我知道骑手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我引导学生说“为什么他会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呢?”学生不作答。我又追问“如果他坐在家里还会从牛背上摔下来吗?说明他平时一直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说出骑手平时在家里经常练习骑牛。接着我总结“做任何事,只有经过刻苦练习,才能取得成功。”从这个片段中看出我班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培养。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 教学《长相思》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初读诗,咬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三读诗,读出印象;四读诗,读出大意;五读诗,读出情;六读诗,读出境。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
如“山一程,水一程” 寥寥数字,山高水远,长途跋涉的孤寂无聊的军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读出词的大意时,我抓住作者“身在何处”与“心在何处”作为突破点,体会到作者身与心分离的那种思乡之情,而后,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时想象作者故园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风雪交加的军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园,鲜明的对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就可谓“意到情成”了。
古人写诗词“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长相思》这首词,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我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埙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教学古诗词,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体会意境时,我运用了语言描述、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一、审读题目促思维
在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读分析,先板书“泸定桥”三字,设问:
泸定桥架在什么地方?它是座什么样的桥?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利用上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并小结: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必须用“飞”一样的速度跟敌人抢时间,同时必须从敌人手中把泸定桥“夺”过来。
二、板书要点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课文的段落层次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本文紧扣课题中的“飞夺”展开故事情节,围绕“飞夺”依次讲了“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教学时根据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夺桥”战斗发生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同时教师予以讲解指导。讲读课文时从“时间紧”“路途远”“敌我双方赛跑”三个方面弄懂“抢时间”这部分的内容,从“桥险峻”“敌猖狂”“红军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险”这部分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借助板书,借助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三、精读重点悟中心
“飞夺”二字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课文中“抢时间”“攻天险”这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教学“抢时间”一段,先要求学生明确“抢时间”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学生了解红四团行军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冒雨行军”一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想当时当地的情景,以加深对红军战士崇高品德的认识。同时设置如下思考题:红军在行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大雨浇灭了火把,敌人宿营了,红军为什么还继续前进,这说明了什么?
因此领悟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攻天险”一段,具体要求学生理解红军攻夺泸定桥的经过,指导学生按照: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进→三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熊熊烈火→消灭守桥的敌军这一过程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体会红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一、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不足,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二、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注重品词析句,应该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标准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不再姓“语”了。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而我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素质。
《小露珠》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色,立足教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通过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辅助以声情并茂的图片,提炼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随之引导学生能否用别的词替换其中的动词。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换的理由,进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展开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教学第2——5自然段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除了文中这三种小动物,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小露珠,愿意跟小露珠打招呼?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跟小露珠打招呼,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
3.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教学时,抓住“格外精神”这个词以及相应的中心句子,让学生由句子感悟到植物为什么喜欢小露珠。还有抓住“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等词句进行对比练习,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4、利用文本资源,有效进行课堂整合。
课文第7自然段讲了小露珠的消失,而第1自然段写了小露珠的形成。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小露珠的形成与消失,我大胆创新,抓住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写了植物喜欢小露珠呢?从第6自然段直插第7自然段,并把两个自然段进行了整合,合二为一并适当插入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准备的也不是特别充分。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仔细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各位评课教师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让我获益匪浅。例如,在教学2—5自然段中,指导学生朗读很不到位,学生气氛比较沉闷,没有给足学生朗读的空间。在学生回答错了以后,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6自然段在设计时总感觉有些欠缺,但总找不出原因。经各位教师一评,我恍然顿悟。原来自己在设计时找出了重点句子,但是没有利用多媒体出示出来,再加上自己由于紧张,忘记了总结本自然段的内容,所以使人感觉到很散乱,没有中心。
总之,本节课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演、评、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在执教《祁黄羊》一文之前,我看到网上不少老师对“祁黄羊是否出于公心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教学反思。
我们班孩子一向思维比较发散,教学设想中我预测到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当学生都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表示赞成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说:“祁黄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还推荐他,是想让他送死,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报杀父之仇了。”他说完,下面一片惊讶声,有的孩子感叹道:“祁黄羊还真是诡计多端呀。”有的孩子义愤填膺地说:“原来祁黄羊是这样个人。”还有的孩子举着手叫着:“我有不同意见。”于是我请了举手地几个孩子说说不同意见。一个孩子说:“祁黄羊又不是诸葛亮他不会算,怎么知道解狐病了?”另一个孩子说:“解狐要是病好了,祁黄羊岂不是会被解狐杀了,他怎么会这个傻推荐解狐呢?”还有的孩子说:“如果祁黄羊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当中军尉的时候就可以找理由杀了解狐,而不是辞去职务之后,还要想这么多办法。”“不同意”几个孩子又跳了起来。“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他当然会注意他的情况,他生病一定知道。他病的快死了也一定知道”“他当官的时候不好害人,因为那会别人抓,所以在辞去官职的时候,想个办法除去他的杀父仇人,免得以后解狐来害他。”“不对”有几个孩子说了话。“如果祁黄羊知道解狐都快要死了,祁黄羊还用得着去谋害他吗?你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祁黄羊推荐要死的解狐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中军尉,他很狡猾,没有直接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让主公以为他是个公正的人。”当这个问题提出时,我已经在网上朋友的贴在中看过了,我班果然也出现了。几个孩子说出了不同意。“如果祁黄羊这个时候推荐他的儿子,别人还不是要说的”“书上说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这一段又说了祁黄羊又想了想,郑重地说”说明他对待这件事很认真,不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他想好了就推荐自己的儿子,他就会马上说。”此时,我的评价是“很会读书,能联系课文中一个细节,找出自己说话的依据。”为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帮助学生读书体会。我指导“你们联系祁黄羊辞职的原由,再想想,他会不会因为祁午是他的儿子而推荐他?”学生读第二段,“不会,因为祁黄羊多年争战,腿落下了毛病。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说明祁黄羊有着很高的本领,当他也受了很多伤。如果,他的儿子祁午没有什么本领,上了战场,就会被打死或者打成残废,那岂不是得不偿失。”“祁黄羊生活的时候,是诸侯争锋的时候,如果他派上一个没有本领的儿子做了大官,自己的儿子没有了,国家也保不住,那不就得国破家亡吗?所以他不会这样的。”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质疑的时候,我们不能硬生生否定学生的质疑,也不能含糊其词的赞成他的质疑,因为,在学生成长其间,我们应该以较为“阳光”的思想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较为正确地价值观。我们只有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步入文本,进一步展开思路,进一步读懂文本,进一步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的问题就不攻自破了。我们借助的工具不是空谈,还应该文本。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 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这篇课文是讲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给予人们的启示: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训练得来的。
这篇课文不好上,主要是因为:1.骑牛比赛学生比较少见;2.有很多难理解的词,例:特别、热烈、兴致勃勃、野性大发、技艺高超、尽管等;3.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把握不好停顿的位置。正因为这样,教学时对课文做过多地分析和讲解,只有从学生出发,真正为他们着想,这样才可以获得课堂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还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领会文本内容 。
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在读中升华认识、升华情感,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励志天下 )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 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____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蒲公英的梦》是一则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讲述一棵生长在城市街心公园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她的愿望在梦中实现了。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
这篇文章是以童话的方式来告诫人们环保有多么重要,课文内将蒲公英和椰子树伯伯都化身为人,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引出环保问题,课文从蒲公英担心开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开花的现状进行思考,结尾以梦境的形式出现,更衬托出蒲公英开花的心愿只能在梦境中实现的悲痛心理。
这 篇文章内容较清晰,文体学生比较喜欢,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蒲公英担心开不了花地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图片的方式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渲染,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现在的环境已经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此处让学生自己想象除课文中的 汽车尾气、河流污染、噪音外还有什么环境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及问题的回答更能真实的反映出环境问题的刻不容缓,加强了环保意识。学生在体会了环境问题 后,就更能体会到蒲公英的担心,让学生作为蒲公英想象着能开出美丽的花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让学生感受到蒲公英梦里的快乐与高兴。在教学过 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
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 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 “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 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采取分角色等多种方 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 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 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等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 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让事实 来说话是最好的论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轻易与作者产生共 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 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了环保意识。
4、品词品句,练习词句。
学习语文,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中,重点练习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我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效果不错。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回忆和概括,并出示梅花鹿和金丝猴形象的卡片,复习导入的设计直接明了。再者,学习课文时,我采用起因——过程——结局的故事结构逐段分析课文、朗读课文来展开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在学习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观点。本文的重点段是第2段,但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也是个重点,不能忽视,只有理解到他们开始都觉得自己本领大以至后来都失败了,从而体会心情的落差,才能读出他们后来的得意扬扬和失落,甚至读出最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本课中我采用了以读析文、以读代答,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如:大象伯伯几次的提问;梅花鹿和金丝猴的回答等。重点句、段就多读自悟,其他部分就以教师引读的方法带过。每一个环节结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总结。结尾重点抓课文的理解、想象、拓展延伸,并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渗透德育教育。我设 计了一个思考环节,让同桌表演梅花鹿和金丝猴认识到错误以后会说些什么,同时也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到合作就在我们身边。本堂课结合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上完这一课,本人通过反思,也看到了这一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讲解第1段时,学生只能理解到梅花鹿跑得快,金丝猴会爬树是他们的本领,并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到这些是他们的优点,是由于朗读不够,所以理解不够深入到位。而且第1段并不是重点段,讲解过多,重点不突出。
2、在指导“得意扬扬”和“垂头丧气”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朗读方式较少,其实在试讲过程中,我采用的朗读形式还比较多,由于学生理解不到位,导致了我的慌乱,从而漏掉了小组读、比赛读。
3、在第4段中,理解“为什么笑了”又没有到位,结合图片才能正确地理解。
4、在让学生扮演梅花鹿、金丝猴和大象伯伯进行表演时,我的小结也没有重点突出合作的重要性。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量利用一切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是感觉也没有到位。
6、本课堂我的评价和表扬力度还不够,自己的激情也不够,再加上已是第四节课,可能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太集中了,导致本课气氛不活跃,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读书没有激情。
7、教学速度过快,主要原因也是重点段不深入,是本课最大的败笔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简单看法和评价,如果还存在其它的问题,希望各位前辈能给予指正,我一定努力改进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搭船的鸟》讲的是作者和母亲乘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雨过天晴之后,作者发现船舷上有一只漂亮的鸟,他仔细的观察鸟,发现鸟是搭了他们的船在捕鱼吃,在母亲的告知后知道了那是一只翠鸟。
我第一课时上的比较成功,第一课时我主要的目的就是认生字,读书课文,并且明白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朝着三个目标的方向,我安排的教学内容很适当,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小组内读,最后指名在全班读,经过这么几次的读,大多数的同学基本上能读熟了,再让他们认读生字,并且离开课文内容和词语意境去认生字,巩固的更好,最后的时候,小组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到了要保护动物,保护鸟类等,还有一些同学说的很好,把课文内容很好的说了出来,有一些话说的不完整,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说的很好。
在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吸取了上次课的经验教训,严格控制自己的语言,我发现更多的让学生去说可以说的更好,课堂的效果更好,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我不在把内容说的深了,不把问题问得深了,我把自己当做二年级的孩子,和他们共同去探讨问题,和他们融在一起。
我渐渐地明白了,其实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学了多少,发现了多少,真正的领悟到了多少,我会更加努力,进步,去了解孩子的认识情况,把课上的更好,让学生理解的更好。
一、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谈话“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为。”的句式发言。
二、整体入手,把握重点。
《童年的朋友》全文围绕着“形影不离”这个关键词展开描写。上课伊始她就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引导学生联系课题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
三、直奔重点,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品词赏句,体会情感。
课文重点段——第三段很适合用来落实读懂文章内容的训练。而在阅读教学中,则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来展开,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形影不离?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在练习指导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联想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自主读懂自己喜欢的句子,感受小作者与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对小熊的爱,提高了朗读的有效性。
《百花园七》教学反思 赵利娟。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语海畅游”部分的一、二题,学习目标有两个:1、了解多音字;2、学会用音序法查字典。
上课时,我直接引入新课。教学第一题时,我先指几个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读出“乐”、“量”、“转”、“种”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同时纠正错音,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因为以前我跟孩子们说过,所以有的同学说出这叫“多音字”。然后让学生齐读四组词语,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说出“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它们什么时候读什么音?”学生又说出了“长、了、行、少、数、重”等许多多音字,令人刮目相看。
接下来教学用音序法查字典。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字典,学生们比较好奇,积极性很高。首先说出在知道一个字的读音,还想知道它的意思,可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领着学生找到“汉语拼音音节索引表”,告诉学生它的排列顺序就是《汉语拼音字母表》里字母的顺序,然后以“该”字为例讲音序查字法的步骤,这个环节我让同桌两人小组合作,不会的可以问同桌,进行地比较顺利。接下来再查“往”字在字典的哪一页。同学们按照步骤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表”中找到了“W”,又查到了“wang”这个音节,音节后面是“汪”,这时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说“老师,字典上没有’往’这个字!”这时我告诉他们:每个音节后面的字都是按照一声到四声的顺序排列的,刚才查的“该”因为是一声,所以直接在音节后面出现了,而“往”字是三声,我们先要找到“汪”所在的页数,然后往后面去找“往”字,在我的点拨下,孩子们陆续在字典上找到了“往”字。接着放手让学生查“过”字在字典的哪一页。在查这三个字的同时,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花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由于校舍改建,现在的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课堂上无法给学生展示鲜花的图片以及关于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资料。在教学《花钟》前,我有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搜集有关花钟和各种花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首先,我从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学习入手,提出问题:课文中介绍的花钟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会想这些制成花钟的花是什么花呢?我相机提问“组成花钟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词语的优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儿开放时美丽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并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这种写法,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描写具体。
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鼓励学生课下查阅不同鲜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并模仿植物学家也做一面花钟。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说明这课比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来我设计了第一自然段学习完成后,模仿作者描写鲜花开放的写法进行小练笔,由于急于赶课,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没有落实到位。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课文的第13自然段关于外祖父对梅花秉性的阐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学伊始,我让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
接着以读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来,然后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泪”,体会外祖父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课时围绕“珍爱梅图”和“赠墨梅图”体会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小小少年的心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课题是《梅花魂》,我首先问学生课题《梅花魂》从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这时我在课题魂字的底下批注精神二字,我紧接着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精神?”学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品读思考:“从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了梅花是不畏严寒,寒冷对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对梅花则意味着生存。面对严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体会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不仅如此学生还体会到了,这不仅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华儿女,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他们顶天立地,从不肯低头折节,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于是我问:“中华儿女千千万,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数不胜数,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学生纷纷发言,列举出了许多的古今我国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让他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来有语气的朗读第十三自然段的时候。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同学在读到“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句话的时候,突然举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她”字用错了,应该用这个“它”。
从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体会深深的思乡情。
通过对爱国心的理解,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课文在向我们介绍外祖父爱国的同时,还在向我们说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我追问:“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恋祖国,思念家乡?”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学习,在汇报中,学生将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联系在了一起进行了体会,从这三次落泪学生体会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眷恋祖国。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我的设计是学生一个一个的进行体会,但联系起来更能体会到外祖父的思乡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给我的这幅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 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话的”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 “搭”字在课题中的含义。李雨蒙站起来就说是 “搭窝”的意思,因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就让她坐下了。在这里我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学完课文后自己判断,这个字在课题中是不是她刚才说的意思。不过好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李雨蒙回答了一开始我提出的问题,使她和大家都真正明白了“搭”字的含义。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小鸟的美丽和可爱展开讨论,它为什么美丽可爱?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我又及时的让学生按照书中的写法进行了仿写,使学生在习作方面进行了锻炼。体现小鸟的可爱,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一下子”、“没一会”。这两个词都是说翠鸟捕鱼速度快,用的时间短,学生在这里又补充了很多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如:“马上”“突然”“立刻”等,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衔”体现了翠鸟捕鱼的技术很高,通过词语的替换,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巧妙。
我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力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觉得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一、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通过抓重点词语,词语的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体会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三、仿写练习,教给了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以后在备课的时候不只要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回顾《天安门广场》全文的教学,首先是觉得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做好准备,因为是带两个班的语文,加上开学初杂务比较多,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理由。结束全文,读着孩子们的习作——《我们的学校》,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课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导孩子去仔细咀嚼课文中对天安门广场上个建筑物的描写。(1)作者描写了广场上的哪些建筑物?哪个写得最详细?(2)各建筑物分别有什么特点?(3)听录音,欣赏图片,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建筑物。(4)读课文,头脑中想象画面。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认识方位顺序。引导完成课后练习(5)面对如此宽广,壮观的广场,你想说些什么?
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几个方面,仔细引导孩子仔细品味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学生读得 一次比一次认真,动情。那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轻易就在朗读与说话训练中流露出来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为得意,所以引来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读完二、三自然段后,我出示了仿写的第一小节:
我们的学校位于东安镇育才路1号,是东安真最漂亮、最崭新的学校。
然后请孩子根据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写我们的学校。由于对这群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们喜欢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地讲,而真正请他们站起来发言了,往往词不达意,絮絮乱语。于是我任由他们自由练说了几分钟,再请他们讲,结果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于是我像刚才那样耐心而细致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为他们已经心领神会了,便继续上课。
学完全文,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园,就会想起学校的六一盛会为校园增添了祥和与欢乐。满心期待孩子们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写好《我们的学校》。可结果却不尽然。找了几个孩子询问原因,有的说,回家写时,已经记不清学校的具体面目了;有的说,似乎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更多的学生说总觉得自己写的没有你课堂上说的好,所以就写不下去了。原来我过分地牵引也是一种羁绊啊!
一补:
一直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朋友又说,让孩子写校园的确难写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应该尝试花点时间将这次作文指导进行得彻底些。
既然孩子对校园熟视无睹,那么我明天就用照相机,根据作者看天安门广场的顺序拍我们的校园,先是站在校门口拍大门,拍豪华气派、高大崭新的教学楼,让孩子看到教学楼前的花坛与雕塑“志”。再到教学楼顶层按照方位顺序取景拍照。
然后制作课件,把校园搬进教室,我只告诉我们我拍照的站脚点,让孩子在潜意识里知道要有顺序地写。不给框框,不给铺垫,有孩子们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张照片的内容。思考后作广泛交流。
我想在再现情景,指导观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孩子会有进步的!期待着明天能补救。
这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意犹未尽,相信同学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每个天真的孩子都喜欢故事,所以我就把他们带进童话世界。再加上画简笔画是我的强项,看着老师笔下生动的小动物跃上黑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同学们当小老师讲重点生字是我非常满意的地方,因为他们“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我们平时的功夫没有白费。
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起因――过程――结局的故事结构来展开教学,课堂上更加有了活力,学习主动,思维活跃,朗读热情特别高,真是其乐融融。在学习“得意洋洋”和“垂头丧气”时,同学们那一喜一悲的反差表演,那么逼真,那么生动。当然,最让我得意的还是同学们提出的那个“大象伯伯不比本领”的问题,这么好的学生是我的骄傲,每节课我都喜欢让同学们提问题,因为他们的精彩表现让大家快乐,也让我这个老师快乐无比。
在最后部分,我原本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对梅花鹿和金丝猴说些什么?可是一方面时间已经有些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既然都说得这么好了,完全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所以干脆去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读书。
《鲸》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课文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教学时,考虑到鲸对于学生来讲是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首先,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他们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特点.组织他们自读课文,认真体会鲸的特点.之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读,并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最后,我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要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分别画出鲸睡觉,呼吸,进食的样子,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让他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通过作业训练,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课文主要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小时候因专心看书,把米饭烧糊了的故事。课文围绕“神童”的“秘诀”展开,说明陈毅学习成绩优秀,成为“神童”的“秘诀”是勤奋,从而揭示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文 中的主人公——陈毅,是建国后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学生对他却不大熟悉,所以刚开始上课,我简单地对陈毅做了一些介绍,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文本。整 个课堂围绕“秘诀”展开,学生们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来了解这位勤奋好学的“神童”,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陈毅的榜样作用,学生不仅了解了他的学习方法,更从字 里行间体会到了陈毅那刻苦勤奋的精神。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几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方面。首先从导入课题上,我采用了先从“秘诀”着手,通过理 解词语的方式直接引入课题,我自己觉得是比较自然的。再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对课题进行质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看课题质疑,学生从不同角 度提出了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即“秘诀”到底是什么?因此,就由找“秘诀”入手,解决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解决学生最需要的,帮助 学生有效地学习课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从陈毅的学习方法引入到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汇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更明白陈毅成为“神童”不只是因为他学习勤奋,还因为他掌握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学生的学习。最后我比较满意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对词语理解的教学。 在这节课中我比较关注词语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习了“秘诀”、“名列前茅”、“总是”、“总算”等词语,我用了找近义词、查字典、造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但是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仍存在许多的不足。首先就是学生的指导朗读方面的指导。朗读这方面一直以来都是 我班学生的弱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朗读的拖沓、缺乏感情,所以这也是一直以来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可能自己没有给予比较有效地指导,虽然学生在朗读 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需改进。再次就是我在进行点评时的语言缺乏,这一直是我自己想改进但是好像又无从下手的地方。每一次学生给了一个答案,如果是对 的,我总是说“好的”、“不错”、“你真聪明”等词语,但是当学生给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我却不能很好的给予点拨,引领他得到正确的答案,我好像遇到这种情 况,总是说“你再好好想想”,我自己也意识到其实这样根本无法使学生理解问题,但是我自己可能因为教学经验比较浅,无法给予他更好的点拨,这是在接下来的 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向有经验的教师所学习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做到有效地点评。最后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是 很好。我观察了我们班学生的表现,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是比较少的,也许他们是中年级,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么活跃。但是我也观察过其他班 级学生的上课情况,我发现我们班学生活跃性还是较低的,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我了解要懂得多鼓励、夸奖学生,激发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
这些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作为老师不可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重要的环节,本人非常重视。这篇课文很美,内容浅显、描绘的画面却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韵律的美感。在引导读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泽像清泉那样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泉水的几次说话要用轻松,自豪的语气来读。为了读中求乐,“引读、分角色读、合作读、配乐听读”是本人在本课中引导朗读的一个特色,学生很快乐。
写字教学是二年级教学重点。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师生互评、生生互相评、并重点授之写字的方法。(老师的范写尤其重要,让学生亲临老师书写的快乐,或许真能直到“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运笔方式与情感流露,使学生有渴望试写的感觉,其实写好字是一种语文修养。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教学中我教态亲切,语言柔美。我认为课件设计得很美,板书设计简练直观,多而不滥,运用得十分有效,直观形象。我能用较好的信息素养,增强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整堂课上的很顺,环节清楚,过渡自然,给听课的老师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整节课上得有趣。学生的识字,朗读都很不错,可见平时对学生的双基训练扎实。
但在让学生上台表演金黄的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这一环节对课堂教学中收不到太大实效,可省去。将剩余时间放在最后春天这一自然段的朗读和说话上。整堂课将更完美。还可多用一些美丽的图片来指导低年级学生说话。课堂上学生出现问一些本课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是要予以保护我可运用教学机智将学生的问题引回到课文中来,为课堂教学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