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忠诚与背叛反思(通用3篇)
9月4号的午时,学校校组织学生党员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此次的观影堪比党课教育,受益匪浅,感慨颇深。
近几年,内地影视关于党的主旋律献礼片层出不穷。异常是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大片子大腕云集,众星闪耀。雄壮的战争场面,逼真的政治风云气氛,足足吸引不少观众的眼球。而相比之下,十八大献礼片《忠诚与背叛》既没有耀眼的群星,也没有大幅的战争场面,且表现的历史纵深也只是短暂的一瞬,可是那发人深省的回顾和反思,却也是毫不逊色的。
从情节上来讲,这部电影构思巧妙,没有太多的动作,却将忠诚与背叛两个字的深沉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娘对儿子背叛的无奈,有同志对情人背叛的心碎,有兄弟从忠诚走向背叛的痛心疾首等等,没有人能够阻挡革命前进的步伐,所有人都坚信,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透过电影,我们看到了共产党成立的不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浴血奋战,更看到了共产党员就算牺牲也要支持革命的无畏精神。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在忠诚与背叛的天平上,能够称量出一个人灵魂的重量”。
在影片中总是反复引用了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句话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一篇作文中的话,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研究》。文中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我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有些人从来到这个世界或许就带有与生俱来使命感。他们注定是要成为抛弃个人利益,成就大我的导师圣哲。一个中学生,能够在十几岁的年纪就想得写得出这样振聋发聩、千古流传的名言,能够指引着无数之后人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能够揭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注定永远存在的真理,这难道是预示一个伟大的诞生吗?而又是什么精神样的一种力量能支撑着一个人,如王荷波他们那样,在当年清党的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一个党派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当年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个个都是才学俱佳,文武双全的社会精英,想要一份体面的职业和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环境不是很难的事情。
王荷波和杨匏安就是这样一种中国共产党人。1925年5月1日,王荷波已经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以这种身份名望,想在当时国民政府谋一个高官厚禄不是难事。杨匏安1923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中国党团书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等职,以这种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唾手可得。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精英,在权力名望地位财富等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抗拒的诱惑下,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环境恶劣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能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的富强民主独立而奋斗,甚至献身。
“我们会有自我的党旗吗?”“会的。”“是什么颜色呢?”“我想应当是红色的,因为革命是要流血的。”这也是我对影片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时至今日,当我们这些学生党员,坐在学校的偌大的师生活动中心里松软的座椅上,看着荧幕上展现当年的腥风血雨和残酷景象,很难理解当年同样在武汉这个城市发生的那一幕: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三教街(今日的鄱阳街)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王荷波和杨匏安以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出席会议,与其他与会代表一齐,制定了挽救党、挽救革命的正确方针。那份政党存亡的凝重氛围和挽救危难的历史感,不禁提醒我一个事实:如果没有当年这一批不计个人安危的志士唤醒了民众,改变了风雨飘摇的局面,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貌,我们会在哪里?在电影的结尾,王荷波应对着叛徒的出卖,从容说到“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我代表共产党宣布判处你死刑!”忠诚与背叛,历史的长河将会把这些革命的先驱放在闪亮的位置,照耀在我们继续前进的路上,而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求富贵的叛徒们必定遭到后人的唾弃和责骂!
有句话这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关于忠诚和背叛的反思,是居安思危的警钟,更是坚定信心,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撑。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提高,这个事业必将永远存在。这个事业不以政权的更迭而改变,不因政党的存废而转移,不为金钱权势地位所动摇。谁为这个事业为最高追求,谁将永远存在于世界和民众的心中。
人的一生,不管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起点和终点几乎都是一致的。只是时代不一样,过程不一样罢了。可是自身的信仰是个要坚持的东西,无论你是处于哪个时代,无论你的生活是否处于低谷,无论你应对着怎样的抉择,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坚守一份信仰的纯洁。
《忠诚与背叛》经过真实感人的故事、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同志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纪监干部为党的事业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看完《忠诚与背叛》,我思绪颇多,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热血和活力所动容,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一个人,如王荷波、杨匏安那样,在当年清党的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一个党派的生存和发展弹精竭虑,死而后已?正如影片中王荷波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也正是这群人放弃了权利名望地位财富,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环境恶劣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会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富强民主独立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回望历史,革命先烈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他们的伟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当前,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坚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坚定共产主义梦想信念,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上,克难奋进,勇往直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摆正位置,以强烈的使命感、职责感和荣誉感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解放前夕,国共战争风起云涌,共产党高歌猛进,不断解放全国各地。国民党困兽犹斗,丧心病狂,疯狂屠杀革命人士,在陪都重庆,地下党坚持斗争,印发《挺进报》,发布共军胜利消息,甚至突破封锁,将报纸直接寄到了国民党官员办公室,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气急败坏的国民党,严令特务机关务必铲除重庆地下党,以儆效尤。在国民党特务的重重查捕下,地下党一个细小的失误,最终导致重庆地下党被连根拔起,几乎全部灭亡,教训十分深刻。
18岁的青年党员陈柏林,因心地善良,不知防备,误信潜伏在身边的“红旗特务”姚仿桓,以为姚很进取,于是计划发展姚入党。在带姚去见党内联系人“老顾”(任达哉)时,被特务一举抓获。陈柏林誓死不背叛,老顾反而一打就招了,牵出老顾的上级“杨清”(许建业)。许建业无论被何种酷刑拷打,都誓死不暴露组织,但却轻信看守陈远德(陈实际是专门派来的特务),幻想经过陈远德送信出去,给组织通风报信。陈得到密信,立刻报告特务机关,于是在陈的秘密藏匿点查获许多重要资料。尤其重要的是,特务在许建业家中布点监控,一举抓获还不知许已被捕的中共重庆地下党工委书记刘国定,以及与许建业有经济往来的钱庄经理李量才之子李忠良和余天。李忠良经不起几下拷打,就可耻的叛变了,供出重庆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重要人物刘国鋕和余永安,许建业被捕后10余天内,地下党与特务机关发生了一场追捕与逃亡的生死博弈。博弈的结果是,4月16日,余永安叛变,供出了他的上级“老张”,4月17日,诱捕“老张”成功,稍经拷打,“老张”招供,原先他是重庆地下党工委副书记冉益智。这一天重庆地下党的正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同时叛变,130多名地下党员惨遭灭顶之灾,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6月11日,由于冉益智的出卖,川东工委书记涂孝文在万县被捕。其实之前,组织多次警告涂孝文要迅速转移,以防暴露,但涂自以为万县离重庆还远,安全没有问题,继续在万县过着悠闲的日子。被捕后,当特务左志良用手枪顶着他的头,威胁说再不交代就要搞死他时,涂孝文仅有的一点抵抗崩溃了,他又把川东地下党的情景招供了,书记叛变,全党遭殃。
刘国定解放后原想逃往香港,后因害怕在香港无所依靠,最终还是于1950年初向成都市军管会自首。归案后,刘国定和冉益智一样,竟厚颜无耻地向政府“表功”,说自我叛变后没有全部交代,还是“保护了相当多的同志”、“请求宽大处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1951年2月5日,刘国定被判处死刑。
读罢此书,我们不禁问自我:我们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信仰又有多坚定?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我们会坚守自我的信仰吗?我们能能保证我们的忠诚吗?《光荣与背叛》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