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汇总35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5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暑假期间我认真读了朱永新编着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感触很深,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它的引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虽说没有多大的建树,但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总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情操高尚、心胸宽广、有正义感充满爱心”,使每一个人能够幸福的生活每一天,过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平平淡淡过一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能够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

教育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使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理想的教育不应该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教育更应该是全程的教育,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亮丽的“底色”。教师应当体会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教师应当是使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引路人,根据学科特点,我要做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了解体育与健身的理论知识,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几种健身娱乐的技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做一个智慧的教育者,需要虚心学习,勤于反思,注重积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参照他人中认识自己,在认同他人中改变自己,在怀疑他人中成为自己。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那一种形式能产生特色效果就有生命力,就能为我们用来更好的因材施教,营造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是啊!每个人都有理想,更应该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并努力使梦想成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从教育而言,我想理想第一位的便是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吧!在《我的教育理想》的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中,从八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理想素质。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要想做好教师职业,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惟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有所学、更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这样才会永不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每天的忙碌让我很少有时间抬头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思索忙碌究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我要带领孩子们去往何处?对于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怀特。海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也许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师才会不停的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以后你们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现在不幸福,将来怎么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现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定理,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把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崇高,应该是教师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为这样才对新教育那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触。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更决定了一间教室中几十个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关心教师们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还怀有那种教育理想,是否会全身心的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正像怀特。海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而这里的伟大崇高,我想不仅有圣贤的那些被人传颂的故事,更有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等。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又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同时,教育是让人们掌握知识的一门艺术,所以教科书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话,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已十分明确,不重视智力训练的民族注定在劫难逃。”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国之中,我们只有不断进步,变成强国才可能不被欺负。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训练的话,可能就会消亡,而我们的教育对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本书还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学习。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求知。

“学生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接触不同的课程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没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千万种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划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符合自然环境的,最适合人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越高。同时拿婴儿举了例子,认为婴儿学习语言概念这些内容特别难,但是他们能掌握,而我们之后的教育,却没有婴儿学习语言、概念那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没有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成功的刺激,也没有做到专注、投入导致的。而且作者既反对笼统的学科,又反对现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论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觉得并没有多大的指导效果。而且我认为幼儿学习语言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学习效果比较好,当时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生存,适应这个社会。而长大之后的学科,目的是什么呢?不学习影响生存吗?学生觉得非得学习不可吗?这些都能影响学习效果。书中有些内容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学过的很多知识很有可能是用不上的,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经过训练的,这个对我们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阅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自我的反思能力一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性。范梅南先生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来自头脑的知识。那这种能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呢?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敏锐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与观察,如果都能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习惯,我想,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需要一定和经验有关、和一个人的学识有关、和价值观、道德观有关、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也许我们都曾经缺失,但可以借助《教育的情调》的启迪,慢慢摸索重新上路!

教育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却深刻了起来。几天来我专心阅读了李镇西的教育专著《我的教育心》,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工作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这本专著

在教我如何当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激情会思考的好老师。

一、思想上的转变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字里行间是李老师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颗“童心“。正如李老师在书中讲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纯真、热情、好奇、良知……一个平庸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师的童心会很快随着时间的退役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事教师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尽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失败。

二、做一个不断进取专业性的教育者

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像李老师那样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做一个不断进取专业性的教育者,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如果没有思想,我们有些教师就会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读书是一种幸福,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但光读书还不够,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希望我能在实践中磨练,走出更成稳的脚步 !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动则呵斥,嘲讽,并且以“爱学生,就要爱在心里”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这段学生的肺腑之言,如同一声厉喝,让我震惊、彷徨。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喜欢上了总是面带微笑,总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上的冯老师。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今天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这是比较实用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章。怀特海主要说的是教育是有周期的,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课程。这个概念一定不能机械的去理解。作者在最后也说“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很多串成的网,这些先不回按照统一的标准编织延伸。”

他将这种周期分为:浪漫阶段,广泛认识无序的素材,有所领悟,很兴奋;精确阶段,系统准确的用文法和规则将无序的素材进行分类,形成概念,解释分析出其他的不显而易见的事实;综合运用阶段,用文法和规则去认识更多的事物,与世界互动。这个周期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的,大部分时候针对不同的领域相互交织,但在16岁之前最密集发展,并且有一些规律可循。但是作者又作了提醒:这三个阶段之间不是界限分明的,是相互孕育转化的。

幼儿期的周期是最早的最自然状态下的发展周期,这个周期的难度大大超过以后的一些发展周期,这也说明了教育不必由易到难,也说明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不是匀速向上前进的。

幼儿期第一个发展周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口语。浪漫阶段他认识了解不同的物体和物体间的联系,精确阶段他开始用口语试着向他人描述他的观察,综合运用阶段他理解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用这些简单的概念再去发现周边的世界,并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他人所说的名称、概念、规则。这个周期结束,孩子会说话,观念可以归类,感知能力更加敏锐了。

幼儿期智力发展中掌握口语的周期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的专注集中,不像后面的周期要受到学校课程教育的碎片化影响。而且这个周期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会得到充分的鼓励。关于专注我的看法是,这个周期是孩子开始自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他专心的观察,专注地摆动那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物时,要尊重他的行为和想法,尽可能少一些打扰、打断,这对他今后的专注度也是有相关意义的。

在八岁以前,关于语言的学习任务和智力发展还会继续上述的循环,一直到八岁左右。随后渐渐进入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浪漫期,各种概念、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和艺术性,以语言声音形状颜色,涌入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刺激他们的鉴赏力,激励他们去活动。”通常到十二三岁,孩子学会利用母语,利用已经掌握的能力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时候的精确阶段会重复出现,孩子掌握书写、拼写能力、记忆一些简单的事实,这些对培养他的专集中很必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浪漫阶段,“决定了他们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

当这个阶段接近尾声时,大约在11岁开始,孩子需要在精确知是的获得方面增加注意力,语言成为他专注学习的内容。怀特海针对的是英国的教育,所以他建议学习法语和拉丁语,他还建议把历史的学习融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而不要做“大量系统的精确记忆细节的考试。”

12岁左右语言的精确阶段也是科学的浪漫阶段的开始,科学的重要本质是讲科学用于具体的实物,以研究来进行科学的训练。15岁时,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开始了。这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进行科学方面的学习,相对减少语言学课程的关注,通过阐述机械物理化学代数几何学的概念原理来把他们之前浪漫阶段的实物研究融合在一起。这时候语言进入了综合运用阶段,语法的学习告一段落,语言开始用于广泛的阅读和表达。这个阶段大约到十六岁半(好精确啊)。

怀特海对之前的这些教育周期最后做了总结,说这样根据生命的节奏进行教育,学生可以既专注学习又保持活力。“理科生既能得到难得的文学教育,又在最敏感的年龄开始养成在科学领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婴儿到成人阶段的大周期中,“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前十二年的学习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中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从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综合运用阶段,“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从这个论述来看,小学阶段的补课是多么要不得啊,扼杀了孩子将来精神世界的源泉啊。

特别喜欢最后的这些话,“当你丢掉课本,烧掉笔记,忘掉为考试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大学的功能在于使你能够摆脱细节而保留原理”。“智力的培养无非是人在执行某个活动是,大脑以一种满意的方式进行运转而已。“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一个成人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时间流逝,这本书依然焕发着动人的馨香,不但没让人感觉到过时,反而日久弥新。

以下是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批注,与君分享:

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责任重大。老实说,除了少数一些具有天赋的教师以外,我认为,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沿着精确学习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时又没有某种程度的兴趣的减少或损伤,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幸的两难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又会扼杀首创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毕竟,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美感,对于所实现的完美境地的审美感。这一想法不禁让我想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是否对艺术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我想,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样,在被学习困扰时,不禁提出一个疑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或许有人会说,考试会考;也许有人说这说不定在今后的什么时候就会用到。学生如果这样来看待学习,他所学的依然将是僵化的、呆滞的知识,因为他找不到该知识在当下的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它,无法让它生动起来。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为实用的,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路边的招牌是语文;阅读的书籍是语文;电视里的广告词是语文;春节时贴的对联是语文。语文培养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听,是语言的信息的接收,别以为听人人都会,有的人说话引经据典,有的人说话一语双关,有的说话还有弦外之音,你都听懂吗?说,是语言信息的输出,别以为人人都会说话,说话也是一种艺术,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学会说话,让不同的人都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什么时候该慷慨激昂陈词,什么时候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用词遣句、语速、声调、姿势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给学生提供一大堆知识的碎片,而是要让他们对其应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揭示了教育另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森林。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种对知识的运用,关键就于根除科目之间、知识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善于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了解某一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方位,以帮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怀特海强调,“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很强调良好的课堂纪律,以便将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一班学生的脑子里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是这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也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有内在的结构和秩序。我们是因为教的方便,人为地将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课程,通过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一步步地去学习。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必须要引导学生将某一具体的知识放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中去学习,让其明白知识对理解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但如果学生缺乏整体意识,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内部结构和内在逻辑,不能够站在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上思考一棵树的生长,他是做不到这些的。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

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

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

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打击,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变成头脑简单,做事鲁莽之人。所以,我在课上和课下,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要动脑筋,多思考。不仅要求自己反思,也时常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

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的实用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学习到的东西却藏而不用是不应该的。书中还说到"理解即宽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应服务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发现和应用,而不是与生活相脱离。如果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不能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那这样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谈,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这就让我想到,之所以反对和制止学生看那些言情武侠小说、漫画等,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倡导"看好书",也就是看有思想内涵,有实际意义的书籍。

另外,结合自己所教的科目来说,并不是就课本讲课本,而是要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活灵活现,也才能够更加凸显出学习课本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

无论如何,理论指导总是与亲身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这条道路上,我需借助这些正确思想,在其指导下大胆采取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但书中充满智慧的语言却久久萦绕在脑海。

该书分别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谈了理想中的教育。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清晰地记着,在“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一年五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

是啊,扪心自问教了十一年书,可真正用心去教的有几年呢?很多时候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育塑人灵魂的神圣职责。我想“用心”的前提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朱教授还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写教育日记,也是用心的体现,如一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产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再总结得与失。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项链。是啊,用心积累这点滴,长此以往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啊。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的。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在寒假里,我读了《生命教育读本》。因为学校有要求在假期阅读,在开家长会时也推荐家长看这本,就拿起书,泛泛的翻了一几页,后来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错,就干脆坐下来细细品读,认真体会。

生命教育讲的是帮助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与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看后觉得,这本书所阐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生命教育是一门学问,也像是门艺术,也是让所有家长、老师时时刻刻无法回避的日常琐事。

我们的身份很是双重的,即是家长,也是老师。很多的家长都觉得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还说交给老师我们放心,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要打要骂随便,绝不袒护。家长要养育孩子,不仅是要养孩子,更要育孩子。不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长。养育孩子从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我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孩子。怎样穿衣,怎样更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的事,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表示痛苦和愤怒……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担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半途而废,孩子上学就把教育任务完全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石头,需要家长的辛勤劳动,需要老师的挖掘,才能成为一件惊世作品。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遗传、环境等很多外因和内因注定了孩子成长的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读这书,收获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读这书,如获至宝。闲暇时间我会在读,在领会,在品味。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今后该走的路。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来自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伟,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他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钱捐物。假期里,老师带着学生步行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老师再对于后进生万同的教育过程,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有耐心和童心。后进生万同屡犯错误,李镇西老师仍然敦敦教导,不离不弃。让他当班干,在国旗下演讲,课堂上《烈火金刚》,让万同一步步成长起来。尽管万同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万同去选择了当兵,准备考军校,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李镇西老师所教给万同的,让他成为了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该是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中国台湾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中国台湾,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中国台湾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谈到这本书,我想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教育理论感兴趣,曾把1912~1928年发表的一系列讲演编辑成《教育的目的》(1929)一书,他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做促进发育的观点。与杜威和沛西能一样,赞扬理智和卓越。强调“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也就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充分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活与活力,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他的思想对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下面,我们试对其干点做简要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还是进行知识的传递?那么什么是文化?怀特海说: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育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这时,我总是要想起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想起那一代文人学者百家争鸣的景象,想象这些文人学者在各大学堂教学时满怀的理想、激情。我想这跟怀特海所说的文化是相应的。他要的是教师这样的满怀理想、充满激情投入的教育生活;他要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思想、自身感受美、自身情感认知等融入教学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思想活动,才是文化的传承。这就相当于人们对理性的探索,当社会形态更趋向于合理化的时候,人们对非理性的探寻。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很多学科,每门学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结果就是消极的接受一些没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没有联系的概念。儿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是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儿童应该从他一开始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如今知识的细致、分化,科目的精确、分类,人们忘记了当初追寻这些知识时的理想和激情,敢于固化经验的教授,强调理性和精确,这正是怀特海所言的“呆滞的思想”(事实上,这和怀特海后面所说的自由—纪律—自由以及浪漫—精确—浪漫的循环是相对应的。科学的发展呈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当至精确时期时,却容易因精确而留恋,导致经验的僵化)。因为科目细致的分类,所以强调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须透彻。这使我想起现在各个学校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而导致学生学不好达不到理想水平的现实。现在很多专家要求老师研究一门学科就要研究的透彻,那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且有好的成绩。

征对教师学科研究不精的问题,怀特海论述了科学及知识的有限性,强调经验及思想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而且还要付诸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够与其它有用的思想融为一体。另外,强调科目的整合,但贯穿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儿童的自我发展最重要,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理解思想概念并应用现实生活,面对现在、理解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也就是说,现在是过去慢慢形成的,但却又是未来形成的基础。所以,怀特海强调,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让经验僵化!而统一的考试正是扼杀了知识的活力,扼杀了文化的精髓。所以要根除各科目之间致命的分离状况,思想概念犹如一根主线,导引各个科目的彼此融合。教师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说,教育者与伟大事物,伟大事物与伟大事物,伟大事物与被教育者的彼此联系。

所以说文化与专业知识有着截然的不同之处。文化是思想活动,所谓思想,是包含着智力、情感认知能力的关系,所谓利用、证明、检验,与其他思想的有机融合,都是在展开这个关系,将生活融入。即使是专业化,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精神活动特质中最朴素简约的特质——风格。对教育而言,风格就是每一个个体所体现出来的自身的独特性。可体现在细微的一个活动当中,比如课外活动中,每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的天真,有的自然…美术课上,孩子们各自形成的表达风格——写实、抽象、简约等;可体现在一个人个性上的特征倾向,比如内敛渐成的觉察和敏锐、外向渐成的圆润表达等;比如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专业倾向性,个人在各专业领域体现出来的做事风格、审美特性、思维方式……一切更彰显个人独特性、彰显个人力量感的方面。怀特海认为在风格之上,知识之上,还有一种东西——力,而风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约束。我觉得,正是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力量感,形成的这个“我”,“我”所体现出来的坚定、自信与力量。这个“我”就是现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过去的所有。正如海特还所说“现在包含着一切现在存在的东西。现在是神圣的基地,因为她就是过去,也是将来。

通过我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大量感受音乐的浪漫阶段。而浪漫阶段就是孩子直接去感受、体会、领悟,但是这仅仅是去听音乐吗?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一章中所揭示的,把音乐仅仅当作一个“东西”或“知识”,不知道它还承载着全部的文化背景。那么谁会把这个文化背景呈现出来,当然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来展现这个文化,让孩子们整体去感受、体会和领悟。所以教师带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去表现音乐,很多老师就误认为要孩子机械的模仿!

模仿,要看是老师强求的,还是孩子主动受感染的。我们可以想见来到一个俱乐部,看到那些边歌边舞的人们,自己也会不自觉的舞蹈起来,当然最初的就是去模仿他们的身形与步伐!我们受感染的是他们内在对音乐的感受!或者说受感染的是整个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我想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应该也是如此吧。婴儿对周边成人的语言的感受,不止是听取某个词汇自身,而是连同说出这个词汇的所有背景一起感受和理解的。这种模仿是主动的、欲求的。这样来说,音乐语言与口头语言各有各的的特点,其浪漫时期就不在同一个时期内。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浪漫时期内,也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小循环。教师用自身对音乐的表现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自己身体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是的,当老师翩翩起舞或沉入音乐时,孩子也会不自觉的带着自己的身体进入,雀跃欲试。之后,不管是故事乐谱还是图画乐谱,都是在帮助孩子将对音乐的最初感觉精确化。

回到怀特海关于浪漫—精确—综合的论述,浪漫—精确—综合是螺旋循环的,而且还是循环包含着的。生命处处包含着“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各自环节中又各自包含着小的“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但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的确是一张千丝万缕的线织成的网络,要让孩子去体会和感悟教师对音乐的理解,那么教师最先达致表现的精确和综合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说明浪漫阶段,要能感受到事物之间隐约可见的关系,才能引起或产生继续寻求的欲望!那么这个被体会和感悟的环境、条件必须能够呈现这样的关系才行。就如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因为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至感受和细节中,能够体会到它与之的各种隐约可见的丝丝相应与联系,才产生了一遍一遍细读的需要,促使自己逐字逐句的理解和揣摩,然后自然渗透于自己的直觉,使面对生活时,不时体会到它!印证是多方面的,这种印证恰恰又印证了怀特海所说的利用、检验和面对现在。那么这说明,对于没有读过《教育的目的》的人来说,如何展现它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去感受、体悟,让他们进入对《教育的目的》的真正的浪漫时期呢?

怀特海从儿童最初的浪漫体验,第一个精确阶段掌握口语,从这自然循环期,到儿童循环周期,到青少年的循环周期,到大学教育,他大体勾画出了从婴儿阶段到青年这段时期教育发展的过程,他不仅描述了整个生命大的循环,还描述了每个小循环里的循环,强调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和包含的循环周期。在此论述中,怀特海循环过程内的自然发展,尤其是婴儿的自然循环期,怀特海与蒙台梭利一样,强调了人天性里的对周围环境的自然专注,天性好奇和探索,那么成人这个时候以非自然的形式指派给孩子任务,破坏了这种生命发现的节奏,明明处于浪漫时期的孩子,有着自然的好奇和专注,但成人以自己精确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就破坏了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节奏,所以也就失去了专注集中,这是传统的教育的弊端所在。也是很多现在的老师和父母所犯的错误!这就是怀特海所谓的给予无节奏的关注,积极的关注应该是顺应这个循环的节奏提供环境支持孩子。

怀特海同时注意到了课程是如何破坏这种节奏的。他说我们应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其实也就是如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强调的一样,强调课程的整合,但强调贯穿其中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从婴儿到成年的整个发展时期形成了一个大循环周期,在这个循环期里,课程也体现了从整合到分科再到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怀特海说蒙台梭利的成功之处就是承认浪漫期在发展中的地位。但是蒙台梭利并没有处理好浪漫期感受、感知的多向性,他的教玩具操作是朝向封闭性操作的!但是瑞吉欧课程却又偏向了数理图形方面的循环,而相对忽略了包括文学等在内的艺术方面的循环,课程没有体现了诸多方面的整合。正如怀特海所说,生命的格格方面,都呈现了“浪漫—精确—整合”的循环反复,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人的发展,万物在这样的循环中诞生。

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很深的另一点就是关于大学的教育及智慧的培养,怀特海认为大学是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大学教学应使学生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生成智慧人格;大学课程应着眼于融合,使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趋于平衡;大学教师评估在于学术的思想价值,管理上应去“商业化”。大学是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挣脱与冲破旧有大学的兴盛与繁荣。怀特海认为,造成这一灾难性后果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大学在服务于国家时所发挥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思考、理解与定位,大学何以存在?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过不同的主题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洪堡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它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低层次的教育提出既定的知识。……在高层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理由探求知识。”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这样不仅可以明确教育目的,更为研究教育提供重要价值。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怀特海强调,尽管传授知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但这种传授方式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式、程序化、灌输式、模式化的,而应当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师生共处于一个平等、协商、对话、融洽的情境之内,孕育于自由探索精神之中的方式。

大学课程应着眼于融合,使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趋于平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化、技术化、职业性教育愈显突出与重要。这种教育形式在满足社会大工业生产需要。怀特海认为,要克服这一困境与危机,大学应建立起着眼于综合、交叉、互融的课程体系,进而在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之间达成协调与平衡。在课程设置上。怀特海认为。在国家教育系统中应主要设立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类型。这三种课程类型都具有各自的缺点与不足,文科课程“过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科学课程趋于专门化,技术课程则易于丧失想象力。因此,惟有将此三种课程类型相互交叉、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智力与性格达到均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作者对于各科目之间联系问题、现在与过去,以及对幼儿期青年期各个时期的教育观点、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教学与课程设置、大学教师评估与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剖析与解答,对后世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如今,他的这种真知灼见明显被后现代思想家所继承、延续和张扬。怀特海的教育观对我们的启示很多。

1、科目之间应该联系紧密消除分散现象。

2、我们应努力的把握现在,积极创新,不能太多的重视过去。

3、认清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教育。

4、大学是对想象力的训练。我们应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充满朝气、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家园。是放飞最具挑战性、想象力的舞台。大学教育必须把对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培植、唤醒、激发与提升作为首要任务。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与罗素的大名相比较,我们对怀特海的了解,是伴随式的。

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整个哲学大厦外的随手之作。正如皮亚杰出于对“认识论”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儿童智力发生领域,怀特海出于“演讲”需求陆续写了《教育的目的》。作为献给学校教师的劝解,它阐述的是博见洽闻者对教育常识的梳理。它的启示并不过时。

在茅于轼为本书所做的推荐序言中写到:“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同时,茅于轼指出,学习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老师所需要的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

怀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确: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自我发展亦即一个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发地从自身出发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能力。

怀特海强调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时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彻。针对儿童,他说:“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那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在这种心理氛围中,他们运用材料,自由发挥,逐步从思维上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与先贤们的交流是一种伟大且令人激情迸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那就是现在,而先贤们到达这个地方的先后顺序并没有什么意义。”

注意这里所说的“现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广阔的思维感受,就如同“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真理般的命题,对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即,所有已经成型的知识与方法皆为此时此地而存在,我们选择性地认识,激发,再认识与激发。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统一的校外考试非常有害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统一考试的弊端造成了人们在不同地理、风俗、境遇、个体差异等前提下,为追求一致性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多数人在大一统的教材和考试中,变得比较被动,思维僵化,兴趣索然,有一些人会放弃对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怀特海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他的话针对的是百年前的英国,但也适用于更多时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另外,怀特海坚持对审美的培养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们具有对风格的追求意识,进而对人类生活中的“创造”产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艺术和创造是相伴随的概念,无论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那些在各自领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对审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怀特海强调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他意识到极其重要且常人很难理解的问题,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把较难的内容往后放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早已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总结。但怀特海与他们不同并且进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强调智力发展阶段的循环特性。他借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认识的“正”、“反”、“合”概念,将智力发展的阶段规定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即大量感受、精确认识、运用实践,三个阶段。

浪漫阶段是指孩子们懵懂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不知所措却兴奋异常,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孩子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时候对幼儿和儿童来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感受机会,大量的自然环境、游戏材料,动手和参与过程。此时他们无需“规定”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类、性质,亦不进行任何训练,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须对大脑中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需整理,这就要求进入精确阶段。这一阶段,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各种概念被分类,条理化和系统化。这时候,你只需在某一领域或类型中,获得必要的训练即可。掌握了思维的方法,能够运用知识于不同的客体对象之后,孩子的大脑会发生质的变化。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

到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利用分析和综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类信息中寻求潜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将知识的边境向前推进一点点。这一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候知识的细节退却到下意识的习惯中去了。重要的是对方法的运用。

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从具体特殊的实例到对一般概念的了解,这种对应关系在幼儿期正是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发音的对应来训练的。之后,人又必须学会从一般概念向具体事例的运用的转变,即所谓的综合运用。如果通俗来讲的话,这有点类似培根的归纳,得到某种共性后,又以演绎的方式将之推演到个别事物中去。

在怀特海看来,尽管智力发展有阶段性和循环性。但初期的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识王国里遨游和激发大胆生动的创新,尽管它也缺乏精确阶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约束。这就涉及到幼儿教育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关乎自由的开放性和关乎训练的规范性。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间会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训练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而我们的教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实施“过分严格的训练”,让孩子对教室、老师、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视学校如同牢笼。

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或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是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在精确阶段也并非没有浪漫。真正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自由和训练之间的那种确切的平衡,这种平衡能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谓平衡的原则就是: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确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在所有的教育阶段,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它关注运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就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你亲眼目睹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因此,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游戏、,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比较重要。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实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标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教育也不是好教育。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宽阔而又有所坚守,丰富而又清纯,富有而又淡薄,有情趣并有境界。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那么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最后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尊重鲜活的生命,徐徐前行,用心探索,是对学生的成全,更是师者自我价值的成全。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在这个权威缺失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去为自己创造一个权威。纵观此书,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观点有:

1. 孩子生来存在天赋上的差异。

2. 越早进行早期教育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不断递减的。

3. 教育是社会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4. 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拿什么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寻觅的教育宝典,从何而来?教育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此句话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负在家长身上的重责!本书作者也说到:“从某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的,莫如说石油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事实根据。”教育要从早从小开始,早期的教育是黄金时期,不可错过,同时我也坚信“无论什么样的人,上天都必然赐予他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能!”

最后,要指出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刻能体会出浓浓的爱意,能体味出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能体会到"父爱如天空,母爱如大地"的深情厚谊。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阅读过这本书的教师,不仅能把这份深沉的爱献给自己的子女,同时也能把它献给广大的学生。我同时坚信,爱是创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学习,别听学校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菲拉.费.毕尔肯比尔,他本人说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抵学校之前的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认自己教育思想比较开放,自然成为名正言顺的读者。

只看了一眼,《学习,别听学校的》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我并不惊诧,德国人以严谨而著称于世,更何况,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名作家,她绝没有凤姐那种恬不知耻炒作的勇气。她所说的,定能反映德国学校教育的一些现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真的叫人汗颜。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但如此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外籍华人获此殊荣,真的是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肯比尔认为:“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但随便问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几个是愿意自觉主动学习的。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磨灭了孩子的一点点的学习兴趣。老师累,学生苦。

肯比尔还主张 “适时合作、讨论”、“深入浅出、简化知识”、“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学校”等等。肯比尔也主张,孩子应该走出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游也成了奢望。孩子就如囚禁在笼子中的小鸟,缚了翅膀的笼中小鸟。赵德成教授曾讲了小鸡学飞的故事,其实,有时并不是小鸡不想飞,而是小鸡被缚的太重。

肯比尔特别向我们介绍了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的确是这样的,老师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让孩子在家里自由地学东西 。为什么?肯比尔说:“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句教师一定要还给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学校整体来说真的是不自由的,学校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那样地自由,班级授课制自创办之日起,其实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相信学校,孩子将会忘记自由,忘记了自由,就会把自己的人性忘记,就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了。

以上几个片段,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的后面标的是10.2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四、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专著,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一个接受过程甚至是反复练习的过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一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赞扬,就能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一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透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简介: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02、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

2、 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

3、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向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4、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当理想降低到实践的水平时,其结果便是停滞不前。特别是当我们把智力教育看做仅仅是获得机械呆板的大脑能力,看作仅仅在于对有用的原理作系统的叙述,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尽管在对课程大纲无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回避那不可避免的时间短缺的徒劳的努力中,将会进行许多活动。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众多的知识主题绝非一个人所能够掌握。罗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各种科目,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毫无希望的。知识的科目太多了,每一个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证明。也许这种知识材料的过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对重要原理处于一种愉快的无知状态,使世界变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 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20xx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

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看的,在我通读朱永新先生的这部著作之后发现,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的勾勒。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行,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长——那么你“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人。”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为什么?因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因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真实做法呢?我们的家长在分数上钻了牛角尖,有时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我们,迫不得已也会加入到其中队伍,拿分数不自主的评价起学生。结果当然就是,学生成了悲剧的主角。搞了一学期的素质教育,也就在此功亏一篑了。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读完《新教育》第二章,使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说要培养大写的人。有了特色,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考试考得好,我舞跳得好,他字写得好,谁也不比谁差。一个人有特色,就有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他的社会行为也会相应地有了自我规范。

新教育实验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行动”也是十分重视的,他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之为“有思考的行动”,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行动在反思中进行,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条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成长。

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我们很快驶入航道,并收获着充实与快乐。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3

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我的性格,都决定了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还没有受到世俗熏染的孩子们。但是很多年过去了,我遗憾地发现:面对一个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能力恰恰是我不具有的 。我越来越渴望自己拥有这种点石成金的爱的能力——教育的智慧,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真正的老师,有能力捕捉到学习生活中的一次次 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所以,作为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渴望自己快快成长。

带着这种渴望,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垦荒之旅。从一开始我就喜欢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他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一个把自己的身心都献给了教育的 、身体力行的、充满悲悯情怀的、高尚的人!当我读他的作品时,我的内心常常充满感动。正因为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充满了向往,所以在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当发现孙云晓的时候,当我看到他提倡的“一切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的时候,当我感到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专家的论著那么深奥,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实在在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他。

《教育从尊重开始》这本书几年前我曾翻阅过。几年后的今天,我选择了再次阅读,完全是由于这本书的书名和主要观点:教育从尊重开始,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在这本书里,孙云晓结合女儿孙冉的成长过程,通过自己敏锐的教育触角,将自己深切的生活体验,为我们总结出很多教育箴言。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主张少年儿童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做中学”。我通过孙云晓的教女经历感觉到,其实不仅儿童,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要想学好任何事情不都是在“做中学”吗?起初的孙云晓面对女儿的胆小怯懦,也曾和我们大家一样怒气冲天,口不择言。他之所以成为教育专家就在于,他不仅仅事情过后善于深刻反省,而且是说到做到。是通情达理的女儿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反思、感悟成就了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成功不正验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不都在”做中学“吗?

《教育从尊重开始》这本书里的理念与思想也贯穿于孙云晓的其他著作中。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孙云晓的”教育从尊重开始”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尊重”这样解释:1.尊敬、敬重;2.尊重并严肃对待;3.庄重(指行为)。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尊重另一个人,是唯恐“尊而不够”的,这是和命令、指使、呵斥、责骂 风牛马不相及的。学校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被称之为教育。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教师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动辄命令、指使、呵斥、责骂,并不是教育,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

关于“教育从尊重开始”,我想从自己说起。记得小时候上学,没有像现在的“择校”现象,都是就近入学。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特别多,或许因为班里孩子多的原因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班里总有一些不安分的、玩儿心很重的同学,每天都要做一些被大人称之为错误的事情,惹班主任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生气,甚至发火。于是,有时是课下,大部分是在课上,老师们就会对这些同学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有时候是拿班里的好孩子作为参照物来批评他们 ,如何如何不争气,总是大错常犯小错不断;有时候直截了当就是人身攻击,呵斥怒骂是家常便饭。从小我就是老师、家长眼中听话的、乖巧的好孩子。所以,常常被老师赞美,时常成为老师批评坏同学时的参照物。按理说,或者换其他人,会为此沾沾自喜。但是,老师啊,他怎能知道,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形之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同时让坏同学破罐破摔、更加自卑。所以为了让老师高兴,为了不辜负老师对我的赞美,小小的我一直在各方面追求完美,尽自己所能全力做到完美。我害怕犯错误,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犯了错误,老师的失望与责骂,我怎能受得了。事实上,我几乎很少犯错误。所以,童年时的一次“错误”至今记忆犹新。一次考试,作为学习委员的我有幸帮助老师发稿纸,一人两张,用来抄写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试题。我小心地掀起两页纸要撕下来。但由于用力不对,稿纸从中间被撕破了。我小小的心咯噔了一下,怕被老师看见,赶忙扯了下来,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用。虽然用这两张残破的稿纸考了一百分,我并没感到喜悦。从那时起,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感到痛。

今天,当看到孙云晓的“教育从尊重开始”,我怎能不心生感慨!卢勤在《好父母,好孩子》中也曾说,“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教师对成长中的孩子所犯的正常的错误,动辄责骂呵斥,这并不是教育!没有尊重哪来的教育?殊不知呵斥怒骂的结果是三方受害:老师自己、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同时还有老师心里的好孩子!但是,现在想来,是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啊,而人恰恰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啊!作为一名强势学生我没有犯过错误,谈不上老师对我的放纵。但是作为一名和弱势学生一样同样需要成长的孩子来说,我失去了多少成长的好机会啊!不敢犯错误让我从小就敏感谨慎、胆小怕事,凡事追求完美,甚至吹毛求疵,从来不会说一句伤害他人的话。但是另一个大胆的、热情的我告诉我,这样多么委屈自己多么累啊!在《教育,我有话要说》里,丘广欣就说过,“适值生命成长季节的学生,如果真的不犯任何错误,也许会更加让人感到可怕。”

其实,我自己也是才明白“教育从尊重开始”这个道理。回想过去,成为老师的自己不也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是一顿责骂,还自认为是为学生好。多么无知啊!幸亏现在我醒悟了。虽然我教育知识贫乏,虽然作为教师我能力有限,但是我牢记着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不会忘记自己儿时的经历,还有自己花季雨季的精神挣扎。理解是尊重。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从生活关心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所以,我要对我的孩子们充满理解与爱怜,宽慰与鼓励。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永远记得在自己人生的美好阶段,有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欣赏自己。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4

上学期学校成立了数学教育工作室,我有幸成为了工作室的成员。校长为我们每位成员购买了《教育的目的》一书共我们学习。凭心说,我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当我拿到这本书,特别是还要求边读边写读书笔记时,我很是无奈。回到家中,吃完晚饭,趁着孩子练琴的时间,我拿出这本书坐在沙发上开始为了所谓的作业看起来。结果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竟然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不自觉的一页一页地翻阅着。从那天起,我决心要好好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写读书笔记的任务,而是为了自己重新被唤起的教育热情。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全书共七章156页,最精彩的部分是前三章。

每天我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文化?根本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或许我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当初受的教育和我给予学生的教育是一样的。以前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更好的初中,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当自己的孩子问我,妈妈学习有什么用时,我顿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是正确的。这是怎么了?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教与学的结果都必然是可笑无聊的。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它是根,决定着一切。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所以,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们奠定生存的基础,而文化为人们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这番话让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正如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段话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呢?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寒假期间,为了这次读书交流活动,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这本书,对文中的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第一次读比起来认识更深刻。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后再读这本书时可能还会又有新的认识。好书就是这样,让你百看不厌。

过去看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且自身的深度记忆并不好,有些书看完没多久就只剩下零星片段或直接忘了。写读书笔记无疑是再次加深记忆的首选方法,在自我提升中起着莫大的作用。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谢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让我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校长对成员们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让我不得不在压力中产生动力,在动力中逐渐形成好习惯,在好习惯中逐步提升。希望自己不负重望,珍惜难得的平台,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我素养。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5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