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事迹(汇总31篇)

医生事迹(精选31篇)

医生事迹 篇1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0xx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xx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

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0xx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医生事迹 篇2

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xx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__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说:“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医生事迹 篇3

余琳欢(1995年生)——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给我走开!”1月29日,余琳欢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天起,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队员。

凌晨3点上班,上午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这个25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刷微博、看新闻,眼瞅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又急又难过,当时就报名来支援。”没过多久,余琳欢便被选中。

入院后,余琳欢与另外两名护士照顾40多名患者。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上药抽血补液……十几天奋战下来,如今的余琳欢心里有底、手下不慌。“戴着两层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余琳欢说。

2月14日,余琳欢护理的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她非常兴奋:“特别开心,这是我们团队战斗的'成果。”

最近几天,余琳欢明显感觉许多患者变得更积极乐观。“前两天给一位大叔送药,他突然说了句,你们都来了十几天了,想家吧?等疫情过去,再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游。”余琳欢鼻子一酸,却还是露出微笑:“当然想家,但这里更需要我!”

医生事迹 篇4

20岁正是人生的花样年华,也是爱做梦的年纪,20岁那年我从护校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对人生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憧憬着自己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想象着自己身着圣洁的白衣、头戴燕尾帽,在整洁明亮的病房里温柔耐心的为病人做宣教、仔细认真的做治疗,一切都是计划好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护理工作,但当我真的走进医院时,现实将我的梦想击的粉碎,因为我被分配到了急诊工作。

急诊室的工作紧张而忙碌,不仅病员流动性大、病情复杂、变化快,而且家属容易情绪激动,更是给我们的工作增添了更大的压力。我们不但要随时处理突发状况,还要经常面对那些生离死别的场景,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有的不仅仅是压力,还有紧张恐惧和焦虑。刚刚值120车班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的情绪,电话铃一响,我就条件反射般的心跳加速、全身紧张,总是担心“万一病人病情特别严重,扎不上液怎么办?”、“耽误治疗怎么办?”。我知道只有业务能力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所以我抓紧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加班加点练习各项技术操作,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尽快的熟悉和掌握了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在急诊工作中,由于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还未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常常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戒备心理,甚至还会产生误会。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120调度的派车电话,京承高速进京方向发生严重车祸。接到指令我院迅速出车到达现场,事发现场一辆保时捷与一辆大货车追尾。当班大夫和我迅速上前查看,只见保时捷副座上的人满身是血,已经失去了意识,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把伤者抬上救护车。此时伤者的呼吸、血压、脉搏均测不到,我们立即给予加压输液,行胸外按压并迅速转往上级医院。由于病人出血严重,加上车速又快,在车内进行各种操作十分困难,一路上我和医生艰难的保持着身体平衡,轮流为伤者做着胸外按压和其他抢救工作。等到把伤者送入县医院急诊室后,我和医生已经累的满头大汗,体力接近虚脱,而衣服上、鞋子上也都沾满了鲜血。

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收拾整理,就接到了伤者家属的电话,语气强硬的斥责我们说伤者价值几十万的手表落在了120车上,怀疑是我们医护人员给拿走了。当时情况紧急,在为伤者测量血压时,我们把他的手表交给了保时捷的司机,之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抢救当中,根本没有注意司机把表放在何处。可家属根本不听我们的叙述,就是一口咬定手表在120车上。我们医护司三人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赶紧又在车里仔仔细细查找了一遍,确实没有。在和家属反复解释和沟通后仍没有得到解决,家属不但诬陷我们偷了伤者的手表,还扬言威胁说要当做刑事案件处理,当时我们真是百口莫辩,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无奈,只好等待警察来处理。漫长的1个小时后家属又打来了电话,只说了句“手表找到了”便挂断了电话。听着电话断线后的“嘟、嘟”声,我的内心涌起了阵阵酸涩和失落,但是我默默的给自己打气,这毕竟只是患者中的一小部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做到无愧于患者和家属,用我们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理解的!

虽然急诊工作忙碌又辛苦,但是往往只要病人的一句感谢、一声关心便会让我们的辛劳疲惫之感一扫而空。去年中秋节临近中午下班时间,我正等着接班同事来和我交接工作,就听楼道内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唤声,一男一女搀扶着一位中年男子快步走来,只见那名男子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青紫,我们立即协助家属将患者扶入抢救室。当时患者已经意识模糊,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到患者有过敏性哮喘史,在游玩过程中突然发病。了解病情后医生迅速开出口头医嘱,吸氧、开放静脉。情况紧急,我立即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吸氧、给予静脉穿刺,患者手脚冰凉,冷汗淋漓,双手的血管细弱不清,穿刺困难,但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还是保证了穿刺一针见血,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遵医嘱给药后,患者症状出现了明显的缓解,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久,但是看着患者家属感激的眼神,我仍然为能够成功抢救病人而感到欣慰。

一周之后,我们接到了患者写来的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这无疑是紧张工作中的一剂强心针,在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这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要让我自豪。患者及家属回馈给我们的感谢和支持也成了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不论遇到怎样困难的情况、怎样脏累的工作,只要想到患者和家属那欣慰的笑容,我们都会充满昂扬的斗志、全力以赴的和病魔进行斗争!

一转眼我在护士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9个年头,这期间下过社区站、进过内外科病房、从事过急诊急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我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明白了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自己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护士工作虽然辛苦、繁琐,但是成为一名护士,让我对人生、理想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懂得了理解、尊重、爱与帮助,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规划,无论在哪个岗位,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做好护理工作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

医生事迹 篇5

时维萍,女,31岁,20__年6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__年12月进入康宁医院参加工作,现为地区康宁医院精十科医生。从医以来,她始终把精益求精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秉承“医者为民,医者爱民”的精神,全心全意服务患者,赢得了领导的认可、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在大家的印象中精神病人就是无缘无故打人、骂人,很多人都不想干这个行业,她也有过犹豫和担忧,但是当看到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救治归于正常后,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精神科工作,时维萍深有体会:“要想为精神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要表现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必须用心去服务病人,医患之间不仅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关系、亲人关系。”

有一年秋天,时维萍例行查房,她看到一名病人坐在床头瑟瑟发抖,问了护理人员才知道,衣服带着不够,病人家属一时联系不到。时维萍知道住院的精神病人大多来自农村,患病后家庭愈发困难,因此,病人缺衣少穿的现象很常见。她回家翻出了自己的衣服,让病人穿上,也动员科室职工把自己的旧衣服捐赠出来,接济贫困病人。最让大家乐道的是她的“激励治疗法”,精神病人大多不好动、不愿动,为了帮他们早日康复,医院多采用“工疗”“娱疗”等方法,时维萍常常让一些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拖地、扫地等,然后自掏腰包买些火腿肠、奶粉等食品给他们吃。其实,大家都知道她这样做一方面是帮助恢复病人的自我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病人增加营养。她就是这样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守着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在平时诊疗中,她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遇到行动不便或无人陪护的患者,她总是会上前搀扶一把,帮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买来日用品送至病床前。有时还护送康复出院的患者到医院大门外,殷殷叮嘱注意事项,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是她的亲戚。有时患者为了表示感谢,会邀请她一同吃饭或送礼品,但她总是婉言谢绝。从医以来,她从未收过患者任何财物,更没有以工作之便侵占公共财物。长期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时常无故遭受到精神病人的辱骂和攻击,可她从不因此而冷落病人,始终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在时维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李大钊的格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成。”她用这句话始终激励自己,并为此不懈奋斗。因地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需要,20__年10月医院成立了精十科,主要接诊地区轻症精神障碍患者,这在地区乃至南疆都属未开拓的“荒地”。当时医院找到了时维萍,她爽快地答应了,她说我们年轻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于是她利用业务时间钻研工作,摸索治疗规律,很快适应了工作。

时维萍深知学无止境,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发生过因技术问题引发医疗差错事故,患者零投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特别是医院心理科成立后,在科主任的培养下,她既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又要协助主任提高科室医疗质量、处理科室行政事务,每天抽时间把年轻医师的病例审查一遍,并将病人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用纸条写好,夹在病例中,提醒主管医师。工作忙时她住在科室,从未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医生事迹 篇6

,女,xx岁毕业于中医药大学xx学院中医系结合专业,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于2019年8月,经“三支一扶”考入xx县xx镇卫生院,从事内科、妇科、药局、心电科及防保等辅助科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于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于东宁县人民医院心电科学习有幸获得主任带教,认真学习的态度受到了主任及其他带教医生的好评。

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考虑理论知识需要经常更新,我又再次考取了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班,其次:我在日常工作中,在行动中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一)心存感激。

(二)为患者减轻痛苦。

(三)不利用职业作缺德事。

(四)保守秘密。

一个好的医生只有德艺双馨才能有能力救治他人,手艺的提高来自于临床的经验的积累和勤奋的理论学习,而对待患者的态度如沐春风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疼痛,古语有“医者父母心”,让患者痛苦而来,微笑而归一直是我服务和工作的宗旨,患者就诊,是信任我,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作为医生的我,在值班时有儿童来诊治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因为儿童不能叙述自己的病痛,小点的以哭闹代替,做心电的患者,上了年纪的,我帮助他们翻身有时脱掉袜子,从来没有嫌弃,在大内科的急救中,尤其是服毒患者,我不嫌脏,不怕累,还耐心的做服毒患者的思想工作,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在那一刻我用我所学,救治了一条生命,我的灵魂得到升华,也更加爱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是我工作的前提,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使单纯的医患关系变成了亲情关系,有时患者只是来咨询,这时我总是耐心解释,使他们满意而归,给患者消除心中的疑虑也是我的快乐之源,在非常简陋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我争取为患者把好第一关,保证及时就诊,及时定诊尽量作到不延误患者病情,遇急重患,及时转诊,总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在对待同事关系上,业务中我们经常沟通,如有不明白跨科的问题我总是虚心向他们请教,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待同事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每逢节假日同事要求和我串班和亲人回家团聚,我都会欣然同意,保证同事节日期间顺利回家。

然而工作中总是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我想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总之,在组织的关怀下,在领导的帮助下和同事的支持下,我在我热爱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成绩面前,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无怨无悔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崇高而平凡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做一个守护人们健康的忠实卫士。

医生事迹 篇7

有一种追求,看似平凡无奇,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一种追求,看似朴实无华,它却辉煌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热爱中医,甘于奉献。作为一名40岁左右中医门诊医生,他看上去还那么年轻,但是他的中药却是远近闻名,他就是中医院医生周道春。

说到中医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们印象中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医要来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些事,让人着实领教到中医中药的神奇,也让笔者真正近距离认识了周医生。一位朋友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因为颈椎病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激素类药物,西药这方面是不能考虑了,很多理疗项目也不能做,除了针灸。无奈神经压迫症状太严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针炙,治疗效果自然不明显,症状越发严重。她让笔者带她找周道春医生看看,据说这位医生素有“周半仙”之称。笔者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接触过周医生,碍于朋友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周医生。虽然中药没有副作用适合养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笔者还是侧重于西医。看了检查单,周医生详细四诊之后开了五副中药,笔者看了下也就几味中药,也没开西药。他只是将中药煎服法详细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办法吧!这是周医生的原话。老实说,当时也就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只是希望能帮朋友做些事,至于效果自然要看吃药后才能确定。在陪朋友就诊全过程里,至始至终周医生都是面带微笑心平气和,这样的医生有时本身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朋友回家就开始煎中药喝,第一天没有什么变化,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给笔者,电话那头她兴奋告诉笔者,感觉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没有之前那样僵硬了。笔者听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几味中药,有那么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药之后,迫不及待的让笔者带她再去找周医生,去时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边等,一边看他给病人看病。周医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稳,无论病人如何多,始终坚持认真耐心,有时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状态不好的,都是亲自搀扶病人就座。后来听朋友说她又去复诊几次,最后一次去时,周医生说不用吃药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坚持颈部活动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颈椎病没再复发过。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次笔者先生同事到他办公室玩,谈及脸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药是不敢吃也不能涂,但是脸部痒痛症状却很明显。曾经如花似玉容颜现在变得红一块白一块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终不见效果,先生就建议她试试吃中药调理,反正中药也没多少副作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说上次笔者是半信半疑,这次找周医生则有点想挑战的意思。周医生在详细四诊之后还是只开五副中药,依然谦逊地说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觉皮肤不痛不痒症状好些就再来。几天过去没有接到电话复诊,想必这中药也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没再多问。没想到后来笔者先生告诉她说同事吃了中药效果很好,脸部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不好意思麻烦笔者,她自己找周医生又开了中药,还一直在吃呢。为了美她打算坚持吃一段时间中药,最重要的是她从周医生那里懂得一个道理,像她这样的皮肤毛病更多的需要内调而非外治。这以后遇到难缠的问题都喜欢让病人找周医生,他都是只开五剂中药先吃吃看,这句话已成了他谦虚待人的口头禅。

作为一名医生,他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能用中药解决的尽量不开西药,能不用检查的就不检查。在病人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有时候病人实在太多了,就让家人将饭送到单位,简单吃点再接着看病人。因为有很多病人很多来自农村,难得上来看病,不忍心让病人等太久。即使节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他就到医院来上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生病也不能分节假日,人家也是没办法。”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周医生满满的责任心和爱心。

医生事迹 篇8

安冠魁,男,44岁,现任医务科科长、体检中心主任、内科主治医师。近年来,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中,他严格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敬业爱岗,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带领体检中心全体人员,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全院职工的一致称赞。

一、 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并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培训。医院成立体检中心后,由安冠魁同志兼主任。体检工作需要利用电脑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以及综合分析,对于电脑,他是一个门外汉,连一简单的电子表格也不会做。为了工作需要,他努力学习电脑技术,每天提前1小时来到医院,查找资料,上机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他已成电脑方面的专家,许多体检用的表格和软件都是他自已制做的,为医院节省了大量资金。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工厂企业的职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区政府要求,我院决定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这项新的工作,我区以前从来没有开展过,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安冠魁同志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举办、省专家授课的培训班,并取得了职业健康体检资格。但短短的7天培训,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为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他不断向上级专家请教,学习法律法规和职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经过他和全体体检中心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院取得了省卫生厅批准的职业健康体检资质。每周一下午,他都组织医院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观看吴春荣等专家的讲座,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转变全院职工的服务观念,培养党员干部的敬业精神。他更是带头建设学习型党小组,带领体检中心党小组和全科职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坚持创新,大胆探索,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健全有效的学习制度,营造了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在安冠魁同志的带领下,体检中心全体人员以开拓“职业卫生健康监护市场、保护企业职工健康”为活动载体,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务求实效,为医院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部分从业人员体检办证从卫生监督所划规到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我院又承担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任务,许多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要求我们到企业为职工体检,安冠魁同志带领科室成员每天6点从医院出发,奔赴厂矿企业,为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有时中午12点多才回来,还要分析体检结果,常常中午不回家。5月份取得职业健康体检资质以后,体检科的任务更重了,除承担本区内企业职工体检外,我院还承担了东明几家工厂的体检任务。在东明石化体检期间,正直炎热的盛夏,由于用的是新开发楼房,里面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安冠魁同志带领科室成员不畏酷暑,坚持工作。为了不给企业增添麻烦,他们自带筒装水。有一天,由于天气闷热,做电测听的同志有些中暑心慌头晕,暂时下去休息,这时他亲自上阵给职工查听力,由于听力室密不透风,不大一会,他也感到心慌头晕,但为了工作,他还是坚持给工人查完才下楼休息。同志们看到他面色苍白都为他捏了把汗,随即扶他坐下,待喝了杯水后才稍稍缓解。回到医院后,同志们去休息了,他还要进行综合分析体检结果,编写体检报告。自活动开展以来,已先后在牡丹区、东明县、曹县、开发区完成职业体检8000余人次,从业人员健康体检8000余人次,普通健康体检5000余人次。同时,他还兼着急诊值班。夜以继日地工作,使他很少过上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把精力献给了他钟爱的医疗事业。他带头发扬“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作为一名党员,安冠魁同志能够忠于职守,积极奉献,时时刻刻把党对他的信任,作为自已不断前进的动力,尽职尽责地履行着党员义务,他用自已的行动积极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我院医务工作者树立了楷模。

三、 抓好班子 带好队伍

他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认为,要想搞好工作,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科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为科室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在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对科内人员,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抓起,根据每个人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考核。通过加强管理,使大家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对职工严格要求,多鼓励,少批评。常和职工谈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职工思想觉悟。由于他以身作责,每次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外出体检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许多同志从体检中心走向了领导岗位。面对所获得的奖励和取得的成绩,安冠魁同志深深地感觉到,成绩总是属于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他会更加努力,继续探索和不断追求;为了党旗的颜色更加鲜艳,为了不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加无私奉献、锐意进取。

医生事迹 篇9

王平,20__年8月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参加工作,12年以来一直坚持在在结核防治工作一线中,一直坚持“对病人负责、对工作热忱”的态度,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日常工作中,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人病情,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做病人的贴心人。由于政治意识强,思想上进,工作的勤奋,得到了领导、同事们及患者的一致好评,曾荣获地区五一先进工作能手,代表新疆代表队参加全国结核病技能竞赛,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始终把患者当家人

王平在诊疗时,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细致操作。遇到行动不便或无人陪护的患者,他总是主动搀扶送行。结核患者大部分为贫困群众,有的患者没有钱买生活用品,他会主动尽自己绵薄之力,大家都以为是他结亲的亲戚。有时患者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会给他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水果等物品,他总是婉言谢绝。绝不会收受患者一分钱财乃至一筐蔬菜,更不会以工作之变侵占公家财务。

爱岗敬业的标兵

王平深知学无止境,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不能很好为患者服务,要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目前不典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可达30-40%,更需要过硬的基础及临床经验,特别在20__年中积极开展电子支气管镜常规检查及治疗,率先在地区开展电子支气管镜冷冻及球囊扩张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避免患者长途去乌鲁木齐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明显降低肺结核过诊率及漏诊率及误诊率,减轻患者的疾苦。各县结核诊治队伍多为年轻队伍,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一步外出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多次参加对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尽自己所能把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传递到基层结核防治医务人员中,让患者足不出县就能把常见问题解决,同时也避免了因人口流动造成交叉感染机会。作为一名医生不能让一名患者放弃,查房时,他就主动地拉拉病人的手,扶扶病人的肩,给病人一个微笑,认真听取病人的叙述,耐心给每一位病人讲解注意事项,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病人无理取闹、讽刺谩骂事件偶有发生,这时他总是换位思考,并做好解释工作。他除日常工作外,经常加班与患者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的想法,消除他们的困惑。

科室建设的“主心骨”

他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认为,要想搞好工作,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要注重科室团队建设,提高科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为科室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在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对科内人员,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抓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考核。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王平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地区结核战线的医务人员,他始终坚信,没有追求与理想,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缺失人生航线的坐标。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为2035年消除结核病贡献一份力量,为美好的医疗卫生事业努力是他人生的奋斗目标。

医生事迹 篇10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 冰看一下! 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 。高烧不退的小 阿革兰 ,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 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 阿革兰! 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 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很多活死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医生事迹 篇11

x大地上有一位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好医生。她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医德标兵、x省劳动模范、x省优秀共产党员、x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x市特等劳模、x市先进模范人物、x省x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x77年毕业于医学院,从事妇产科工作至今已有35年。35年的风风雨雨、默默耕耘,35年的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她把全部的智慧、精力和汗水都倾注在了她所热爱的医学卫生事业上,用爱心迎来了上万个鲜活的新生命,用智慧挽救了上千个濒临垂危的生命。自x年担任科主任以来,她带领妇产科一班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使三医妇产科逐渐享誉整个,享誉x大地。妇产科多次被评为省卫生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单位、x省“青年文明号”、市先进集体、市三八红旗班组、医院先进科室和x年度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

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了她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当一名好医生是她不懈的追求。她不仅努力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而且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乐于奉献,体现了白衣天使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尊敬和好评。“术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真实写照。在她的考勤表里,从没有病假事假,也不分上班还是休息,她总是坚持节假日上普通门诊,急诊抢救随叫随到。即使是担任医院副院长职务之后也一如既往。x年元月1日中午12点,正在家休息的接到手术室的紧急电话,一位双胞胎产妇因胎盘植入引发产后大出血,生命垂危。她二话没说紧急赶到了手术室,此时产妇因失血过多已处于休克状态。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休克已有1小时,手术风险很大,不少人为吴院长捏了一把汗:这样特殊的日子,这样危重的病情,以她如此特殊的身份,如果病人出现意外,她的形象和名声肯定会受到影响并遭到误解。但此时已将个人的荣誉和名利置之度外,只把抢救病人全部放在了首位,她带领医护人员持续奋战22个小时,成功地将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更具有高尚的医德。她长年穿行在社区、工厂、农村、门诊、病房和手术台之间,数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无怨无悔。她以她的模范行动和优秀品质,以她的艰苦创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以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式的情怀,感动着,感动着广大人民。有一次,为一女职工妇检时,发现其患了宫颈癌须立即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和家属缺乏对疾病的认识,甚为手术的成败担忧。为此,三番五次上门,不厌其烦地为患者介绍同种疾病的手术成功率,消除了患者的疑虑。手术前的那天晚上,家属往口袋里塞进一个红包,便转

身离去了。知道她们此时的心情,为的是表示感谢,希望她明天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手术。为了使病人心情稳定,便于手术,没有声张。第二天,当她成功地为患者做完手术后,连忙叫来患者家属,当面退还了红包。当家属接过那原封未动的红包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出院时,患者家属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义诊风范暖人心,无私奉献显真情”。

敢于管理,也善于管理。她通过营造团队精神、强化环节管理,使妇产科成为了一个团结向上、不断创新、战斗力强、人才辈出的集体。为方便病人,她率先在全市开辟母婴同室温馨病房,在院内先后推出了“三不依靠六周到”的服务方法、责任护士书面承诺服务制等措施,使优质服务不断步上新台阶。x年起为减轻病人负担,她又推出了“二短一少”的服务措施,缩短了病人术前准备时间,缩短了病人平均住院日,减少了病人平均住院费用。x年至今,一直将家庭电话公布于社会,让病人通过电话预约就医,预约复诊,预约手术。x年至今在x晚报上开辟了《信箱专栏》,为广大妇女进行健康指导及疾病咨询。优良的服务、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慕名求医的病人源源不断,三医妇产科病床数由54张增加至164张,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均在全市高居首位。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几年来,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达40余项,有数项填补了省内空白,有7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她本人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20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发表,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和三等奖二项。x年以来,妇产科有8人分别被评为市、医院青年岗位能手、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省优秀护士。近三年来,已走上医院领导岗位的仍收到了50余面锦旗、280余封感谢信,同时她也退还了5万余元的“红包”,拒绝了3000余元的药品宣传费。在她勤政廉洁精神的带领及感召下,妇产科工作人员拒绝吃请、拒收红包已蔚然成风,2年来妇产科医护人员累计退还红包达1万余元,深受广大患者的赞扬和信任。

x年9月,担任x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此时的身兼数职、担子更宽,但她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分管科研教学工作,即围绕“科技兴院”做文章,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办了在职研究生班;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到医院讲座教学;组织医院学术委员会指导评审科研课题,使医院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她分管的护理工作也是硕果累累,x9年至今,全院涌现出了10个优秀示范病区、50余名护士之星,护士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病房整体护理水平渐趋提高,她被全院400名护士视为可亲可敬的大姐。

常常说,如果我必须在医生、科主任、副院长三个角色中作一个选择,我会选择医生。曾经有人给算过这样一笔时间账:每周她要上五次专家门诊,接诊多名患者;组织两次病区查房,指导在院病人的治疗;还要完成10台左右病人预约和点名手术。再加上作为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的行政事务,她的时间被病人和事业排得满满的,但无论多忙多累,她始终牢记一个医生的本职:治病救人。没有时间,她自己挤时间,她的日历里没有双休日,更没有节假日。因为她心中,永远是病人排第一。

是一名刻苦钻研的好专家,是一名明礼诚信的好医生,是一名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她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正影响和带动着整个科室、整个医院,她是全院职工学习的榜样。她的“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明礼诚信,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在三医扎根、开花、结果。

undefined

医生事迹 篇12

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三十余载坚守临床一线,甘之如饴,如痴如醉,以不懈的技术钻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无私的爱心奉献换来了病人的爱戴。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从不喊累;

技术上,他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他就是--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自幼立志做一名医生,对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神圣而美好的向往。1987年大学毕业后到--地区胸科医院内科工作,1992年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大家都知道,急诊急救,是生命的绿色通道,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是一个工作繁忙、急危重症病人多、突发事件多、纠纷多发的科室,工作加班加点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干这个科室,但是他依然服从领导安排来到急诊科。当时的急诊科刚刚成立不久,还不成规模,业务发展还很渺茫,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劝他找找领导调到骨科或者心内科工作,但他憨厚一笑,说工作总得有人干,急诊科也需要医生,就这样他来到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他从一个年轻的医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与带领下,--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已经成为--山区急救医学中心,是--市重点学科,这些年他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急救医疗人员,为--市北部及周边市县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急诊科收治的往往都是病情发展迅速、病种复杂、诊断困难的急危重症病人。对这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更是需要争分夺秒,无论是值班还是在家休息,他接到科室求救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第一时间为病人救治,无论遇到什么样病人,他总是沉着泠静应对,科室医护人员常说,只要李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他常说患者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我们,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遇到那些不能描述自己病情的重症患者,他总是认真查体,仔细诊断;

遇到那些由于着急而暴躁激动家属,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遇到那些因醉酒打架闹事的患者,他总是尽力安抚,想方设法让病人尽快得到救治;

遇到那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病人,他总是帮助翻身脱袜从不嫌弃;

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放弃在家里的一切冲锋在前,20__年他为抗击非典与家人隔离,在医院一待就是一个月,由于工作突出他被沂水县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农村出身的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体谅病人的疾苦,更体谅病人的难处,他从来不给病人在经济上增加负担,他从来都是能用便宜药品治好病的,不给病人用贵药,从来不给病人过度化验检查,点点滴滴为病人节省,在同行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死亡线上拉回不计其数的病人。看到一条条生命从自己手中活过来,他时常高兴的像个孩子,他总是说救活一个病人自己的灵魂也可以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在他心中医术可以前行,但医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了他的口头禅,因此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坚守,他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说,至今病人一声真情的“李医生”,依然会让他动容,因为那样的呼唤满含信任与理解,是最纯朴的东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业务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懈追求,精益求精,从不满足

对他来说,技术没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潜心临床诊疗的同时,对科研和技术总是身先士卒,带头攻关,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承担--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一项,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十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五篇,参编著作四部。20__年他所带领的急诊科加入--省胸痛联盟,并进行了全国胸痛研究,20__年9月他有幸参加了由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组织的中国胸痛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编写。近年来他作为--省急诊界著名专家经常在学术交流会上进行讲座,受到同行好评。

虽然他的业务水平在行业中已经得到了认可,但他从不不满足,一直不停的学习,他经常说,精湛的业务水平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有力保障。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善于开动脑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山区农药应用广泛,有机磷农药中毒也是常见的急症,传统治疗是清除毒物,应用特效解毒剂治疗,解毒剂是指抗胆碱药阿托品及复能剂,应用阿托品的原则是快速达到阿托品化,然后再维持一定量的阿托品应用,一般病人的治疗也得常达七至十天时间,危重病人时间会更长。他研究发现抗胆碱药及胆碱酯酶复能剂都不能解除体内农药,只是对症处理,他通过认真研究中毒机理,创新的规范了救治用药,使大部分有机磷中毒患者,由住院十几天减少到二至三天左右,死亡率由原来的7%以上,下降到2%以下,花费由原来的一万元左右,减少到一千元左右,该项目通过医院科学委员会鉴定为国内首创,推荐到--市科技局立项研究,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荐到--省科技厅,--省科技厅作为--省科技发展项目立项研究,省内专家鉴定为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在省内外各级学术会上介绍引起轰动。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诊治了无数的病人。见惯了生离死别,但他始终保有爱心。他常说“没有爱,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急危重症患者尤其需要关爱”。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成功抢救了大批急危重症患者,经常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表扬信和锦旗。曾有一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医生曾告知这个病人无治疗价值,劝其回家,但这位患者家属不愿意放弃,慕名来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检查后明确诊断,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疗,病人奇迹般的好了起来,至今多年未曾复发;

还有一位敌敌畏中毒患者,一直昏迷,在某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十天不见好转,后转入某省级医院治疗近一个月仍不见好转,专家讨论结论是该病人治疗价值不大,但家属仍不死心,询问该院专家还有没有擅长治疗中毒的医院,专家告诉家属说--市中心医院治疗有机磷中毒水平最高,你可以过去试试,但一定要到急诊科找一个姓李的主任,家属辗转来到急诊科找到他,经过他精心治疗后痊愈出院,当时在同行业引起轰动;

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一口服一斤甲拌磷(3911)自杀患者,该院对此类患者治疗没有成功的经验,听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治疗这类病人效果非常好,洗胃后用救护车直接送来我院急诊科,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治疗痊愈出院,家属出院时掏心窝子说:“我们当时从大城市向县城医院转诊时心里没有底,没想到李主任水平这么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连省内专家谈起--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时,都说李主任治疗有机磷中毒全省第一。

北方地区冬天农村习惯于煤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很多,严重的中毒患者治愈后常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轻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重者昏迷,治疗难度非常大,他积极开动脑筋,在总结国内外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加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这一改革收到了巨大成效,使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程缩短,治愈率明显增加。

注重专科建设,打造一流急诊急救团队

急诊科经常承担大型车祸、集体中毒等事件的抢救工作,因此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救人于水火,救人于危急,生机转瞬即逝,因此必须加强团队协作,作为--市急诊急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他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时常说“一个好的团队可抵得上千军万马”,因此他对塑造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合力高度重视,一直致力于打造急诊急救专科团队,承担着科室住院规培医师、全科医师、进修医师及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手把手的严格带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20__年急诊科被评为住院医师规培先进科室,他被评为优秀教师。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对于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响曲,对于医者,同样是经历生与死考验的人生之歌、灵魂之曲。医生,对于别人也许只是一份简单的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对他,却是一份为之倾注、热爱一生的事业,他扎根于临床一线,不求虚名,无私奉献,用精湛的医术带领他的团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古道热肠,见义勇为,受到当地群众称赞;

他兢兢业业,以纯真质朴的医者情怀救死扶伤;

他说艺多不压人,干技术需要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是做医生职责和本分;

他人到中年考取博士,成为县级医院为数不多的博士医生。他就是--市见义勇为英雄、--县道德模范、--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医生事迹 篇13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见到了各种病人的疾苦,高考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在五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老师表扬。20__年7月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人生的新篇,跨入了职场生涯。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生生涯,他勤奋工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病人。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20__年,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人,甘于奉献。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医生事迹 篇14

他经常在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他经常走在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虽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38年如一日悬壶济世,走村串户,送医送药,随叫随到,村民记住了他,更离不开他。他,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芦溪县银河镇xx村卫生所医生易。

19xx年,易xx高中肄业,便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19xx年,在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指示下,当地政府决定在每个村选拔一批年青人,培训一批农村医生,兴办一批乡村卫生所。当时,xx村里没有乡村医生,群众看病要到10多里外的乡镇卫生院,非常不方便。就这样,易被村里选派到宣风医院参加初级卫生保健培训班学习。培训结束后,易回到xx村当起了赤脚医生,这年他还不到20岁。

19xx年8月,他自费参加省里举办的乡村医生函授班,使自身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9xx年xx月,他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易始终感受着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他常说,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了我,是村民推荐我当医生,做人要讲人品,行医更要重医德。因此他从不给患者开大处方,并坚持做到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对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易习惯在村内开展巡诊,以走村串户送医送药的方式为本地群众治病。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上门或打个电话,他总是立即接诊或挎上医药箱就出诊。

“病人快断气了!请易医生救命!”一个寒冷的冬夜,易睡下不久,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他匆忙穿好衣服,挎上急诊箱,一口气跑了3里山路赶到病人60岁老人钟慧香家。他来不及喘口气就开诊,原来是急性胆结石。易赶紧展开急救,病人逐渐恢复气息,那天晚上,易医生待在老人身边整整一夜。

“我尽量开中药,因为中药温和,副作用小,价格也便宜。”易为病人健康着想,总是优先选用中药。这些年来,他从不收取病人的出诊费。对于那些长期卧病在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不计报酬上门进行护理和治疗。对一些没有家属陪伴的病人,易还会让妻子为他们煮饭,照顾他们饮食起居。对于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他经常免除医疗费,还不定时地为他们体检,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与易医生同时代加入村医队伍的人,很多因为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清贫早就改行了。但是,易对自己的事业却从未动摇过。他说,“既然选择了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我就要对得起身上的这件白大褂!”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承诺。

走进易诊所,几本手写的医疗日记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日记每本都有几十页,在这些日记里,详细记录着数百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从医38年,易足迹遍及xx村的每一个角落,累计接诊病人十几万人次,出诊上万次,出诊行程两万多公里。他了解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易笑言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但他希望把卫生所一直开下去,为乡亲们的健康点一盏希望的灯。

医生事迹 篇15

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工作中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保持着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精心呵护、对病人真切关爱的优良品德,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事业矢志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尚风范。

多年来,他始终以敬重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在医院,除了临床工作,他还刻苦学习钻研,使他在全面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的同时,还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他积极参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20xx年被聘为“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急性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装置首席协作专家”、“国家十三五H型高血压临床协作研究项目研究员”、“河南省卒中学会急诊治疗分会委员”。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一段漫长的治疗过程,病情反复甚至复发的'情况经常出现,由此给患者家属带来的经济、心理、精力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郭大夫处处为病人着想,每次接到病人的求助,他都会热心主动帮忙,出钱出力在所不辞。就这样,坚持以一颗诚信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记在心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医生事迹 篇16

李小李,女,1967年9月出生,现任方城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曾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称号,多次被县卫生局评为“十佳护士”,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院为家,无私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专业知识水平,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李小李同志时刻按照护士长职责,严以律己,勤恳做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持以科室为家,每天坚持早来10分钟,晚走半小时,按照操作规范,合理安排护士和护工的交接班,培养护理人员的全面素质,使她们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基础护理技能,针对新生儿科患儿特点,研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她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科室全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做到了让领导和同志们满意,让自己满意和让患者满意的“三满意”,患者满意率基本达到100%。科室工作多次受到保健院领导班子的好评和表彰。

李小李同志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以身作则,恪尽职守,样样工作走在前,她把自己大部分精力和感情全部投入到了工作中,时刻以身作则,模范带领科室全体护理人员,有条不紊地开展护理工作,样样工作走在同志们的前面,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同志们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坚持每天早来晚走,检查督促值班人员认真搞好交接班,并做好护理记录。为了科室工作,她常年坚持一天24小时保持通讯工具畅通,不论是节假日或礼拜天,甚至是凌晨一两点钟,只要电话一响,及时耐心地为值班护士解疑释惑,特殊情况下,保证随叫随到。多年来,已经记不清牺牲了多少个休息天和节假日,反正是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礼拜天。工作中,时刻做到想为患者家属之所想,急为患者家属之所急,把患儿家属当做自己的亲人,始终让患儿在这里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质的服务,并且发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针对极个别患者家属家庭极度贫困的实际,积极主动和科室主任商议,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降低收费或者组织科室人员捐款为患者筹集部分医疗费用,使患儿家属感激不尽,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保健院的外部形象,树立了保健院“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和以实际行动抵制“一切向钱看”不良风气的精神风貌。

李小李同志业务理论扎实,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她在认真做好自己值班工作的同时,适时抓好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手把手地对新进人员和护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传、帮、带,经过不懈努力,科室全体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技能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人人都能够胜任独立上岗值班,个个成为新生儿科患儿护理的行家里手。

20多年的风风雨雨,20多年的无私奉献,20多年的微笑服务,她苦过、累过、彷徨过,但每次都没有改变自己心中永恒的誓言,她说过:“干护理工作,我既然选择了它,我就要把它干好,我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语言,但是我无怨无悔!”这些年来,她以人性的光辉和自己的努力工作,在医患之间搭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也为白衣天使这个神圣的称号,抹上了一道圣洁的光辉!

医生事迹 篇17

45年前,他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回海岛做乡村医生;45年间,他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记住每个村民的基础疾病,曾夜里抱着氧气袋,乘渔船送病人急救;曾抬着打6颗钢钉的手臂,坚持坐诊;曾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他们吊盐水到天明……

他叫吴秀明,宁波象山石浦的乡村医生,海岛居民口中的亲人“老吴”。潮涨潮落,人来人往,他青丝变白发,在海岛尽头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响应号召,去最艰苦的地方。

吴秀明扎根海岛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岛度过的。

南田岛是宁波地区居住人口最多的偏远岛屿,也是吴秀明的家乡。1976年,21岁的吴秀明在象山人民医院医士班学成毕业时,学校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满腔热血的他毅然回到南田岛樊岙公社卫生院工作。

有一年,吴秀明参加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他和同事在海岛最偏远的水糊涂村、杨柳坑渔村和金七门渔村整整住了一个月。那里没有电,他们就自带发电机,昼夜加班,挨家挨户摸排,查出了金七门村有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妇女患有结核病。

按照规定,国家给他们提供药物免费治疗3年。3年期间,每月都要给他们送一次药,还要定期把他们接出来,坐船去石浦拍片复查。

这个重任落在了吴秀明肩上。那时的南田岛,很多乡村都是荒山野岭,道路难行,每月送药谈何容易。每次,吴秀明都要从樊岙翻过三道山岭,走近2小时山路才能到金七门村。有时回去晚了,还要走夜路,吴秀明便背着医疗箱,拿根竹棍,边走边左右拍打开路。

吴秀明这一坚持就是3年。而为了每个月的约定,吴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宁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车,他硬是一大清早从宁海出发,步行了8个小时到象山泗洲头,再辗转回到樊岙,就为了准时给他们送药。

遭遇厄运,却放不下朝夕相处的海岛居民。

1986年11月,已经结婚,儿女双全的吴秀明,调到了东门乡卫生院。卫生院在东门岛上,与石浦隔海相望,那时没有桥,进出海岛都靠坐船。

当时,乡卫生院设在潮汐一来就会被淹的土地庙,没有自来水,都是向村民买井水喝。后来迁到现址,名称更名为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也从以前的1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连接石浦和东门岛的铜瓦门大桥通车后,同事们都选择了下班后回到石浦家里。

尽管吴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还是选择平时住在岛上,每周才回一次家,他的理由很简单:岛上20__多人,签署了家庭医生协议的有近700人,他们都是老人,年纪大了发病时间不固定,卫生服务站晚上离不开人。

于是,便有了吴秀明多次在夜里抱着氧气袋,陪伴病人乘着渔船,乘风破浪,赶往石浦急救的镜头;也有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们吊盐水到天明的经历……

35年的朝夕相处让这里的村民接纳了他,如今,每户居民家里有多少人、有些什么病,他一清二楚。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对海岛居民病情了如指掌的医生,却对自己儿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__年3月,吴秀明的老伴因为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一个月刚缓过劲来,又查出儿子患了胸腺肿瘤,病情凶险,稍有不慎将导致终身瘫痪。

儿子正当壮年,孙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怎会遭此厄运?要是平时自己常回家看看,早点发现儿子身体的异样,肿瘤还会这么严重吗?吴秀明内心满是自责,四处举债,又把石浦的房子卖了,花了近40万元给儿子做手术。

好在儿子手术很成功,在上海治疗半个月后回到石浦,休养了一个月才渐渐恢复。那一个月,吴秀明请了假,天天骑摩托车回家照顾儿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不幸摔伤,导致右臂肩胛骨折,手臂上打了6颗钢钉。

这次吴秀明住了整整一个月医院,但他也很不安:已经一个多月没去上班了,海岛卫生室怎么样了?那些患者的病情是不是稳定?对面山岛上刚做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老王现在恢复得怎样?东丰村的老陈上个月血压高得吓人,他降压药有没有坚持吃?……

一想到这些,吴秀明坐不住了,坚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务站,一边给海岛居民们看病,一边让医院派来的实习医生开单拿药……

“热闹”晚餐,却是6年来的第一次。

吴秀明的敬业赢得了医院领导的信任。20__年他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继续留在海岛卫生服务站工作。

同样,他的敬业赢得了海岛居民的爱戴。大家知道他手臂里有钢钉,不能吹冷风,所以后来夏天大家来看病、挂吊针时,都强忍着说不热,吹吹风扇就好。实在忍不住了,打开空调,也要把吴秀明“赶出”输液室。

近日,记者跟随吴秀明乘船到对面山岛巡诊时,那里住的9户人家看到吴医生来了,像见到亲人一样将他请进屋里。临走,岛上的居民们又拿出自家种的橘子、青菜送给吴医生。

回到东门岛卫生服务站,记者参观了吴秀明的宿舍: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几个收纳箱,还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橱和一把用来切中药药片的刀。

得知记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饭,吴秀明下了班马上忙活起来,拿出冰箱里自家带来的皮皮虾、冬笋、鲳鱼等,下厨烧了六七个好菜,看到买的一瓶椰子汁不够,他又准备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买一瓶。

记者心有不安,劝道:“我们就3个人,不用弄这么多菜和饮料,浪费了。”

但同行的通讯员却拽住了记者,偷偷地说:“这是6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在服务站陪着吴医生一起吃饭,平时他一个人都是有菜没鱼、有鱼没菜,一锅饭烧了吃两天的,晚上也找不到人说话,吃点饭,看看电视就睡了。今天老爷子高兴,就由着他吧……”

吃完饭,我们向吴秀明告别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了。东门渔村村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渔村道路一侧的霓虹灯格外耀眼。回首望去,吴秀明站在路边向我们挥手道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又越来越清晰。

45年前,他响应号召到偏远海岛做乡村医生。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很多人不懂他为什么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但身上的白大褂懂得他的选择。

海岛上,有人上岸,有人离开,潮涨潮落,人来人往。而他青丝变白发,把45年的坚守,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打着钢钉的臂膀在海风中颤抖,而他问诊的手温暖依旧。一生俭朴清贫、敬业奉献,他把医生二字镌刻在海岛乡亲的心里。

医生事迹 篇18

微笑服务换真情—记三十三团医院优秀护士小玉。

时光中会不会有永恒的感动?很多人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这样一位护士,她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但她用青春书写着生命的感动。她用真挚的爱心,为患者拂去满身的伤痛;她将朴素的笑容绽放,为患者增添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她将青春定格在燕尾帽下,用奉献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3团医院护士——小玉。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粒沙可以验证大地的苍桑。”小玉是一名普通护士,在医疗行业无数护理人员当中,她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凭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腔热情,在15年的护理生涯中,无怨无悔地追求当代白衣天使的使命,她用理想的信念、勤奋的态度和病人的沮丧、绝望做着交换,用自己的微笑抚慰病人伤痛的心灵。她就是这片大海中涌荡的浪花。

小玉是1996年从北疆塔城嫁到33团,成为了该团医院的一名护士。那时的小玉刚从护校毕业。她怀着满腔的热情,履行着白衣天使的诺言,融入到33团医护工作的行列中。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33团医院,缺医少药,且医疗条件差,住院的患者既有团部的,也有连队的,但对她来说,都是一样的面对,一样的执著,一样的专心。她用炽爱温暖着病榻上的疾病患者,用满腔真情感动着每一位病人的心灵。

今年7月份,一名86岁的男性患者张书孟,由于年老胃肠功能失调,数天未排大便,腹胀、肛门坠胀折磨着这位老人。为解除老人的病痛,医院安排由小玉护士行灌肠术,灌肠中坚硬的粪团阻碍导管导入,小玉护士就用手指抠出坚硬的粪团,然后灌肠成功,患者排出很多淤积的粪便,老人很高兴,闷闷不乐的心情顿时放松。

几天后,又一名3连的84岁女性患者孙惠民,亦由于年老胃肠功能失调,急需医院行灌肠术,当时坐卧不安的老人,异常痛苦。为尽快解除老人的病痛,又是小玉护士为其灌肠成功,但由于老人不能下蹲,排粪便时排了一地,奇臭无比,但小玉护士却搀扶着老人足足20分钟。老人排便成功后,面容显得平静而安祥,连声道谢。小潘却说“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做的。”随后又将地上的粪便清扫拖地干净为止。她的一举一动,感动着医院里的每一个人,而小潘护士却面带微笑地说:“我们的灌肠工作取得收效,我们没有白忙活。”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如果说她没有顾虑,那是不真实的。毕竟她已为人妻、人母。但是,她没有选择退却,却选择了坚守。她深知: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今年4月,她的父亲因突发的车祸去逝,这给远在33团的小玉以沉重打击,原本约定在今年春节回家探亲的小潘,却因工作需要没能在父亲生前最后尽孝,而留下了终身遗憾。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小玉在医院工作15个春秋了。这15年的光阴里,长长的病房走廊、宁静的病室,到处都留下了她的汗水和足迹。每天给病人测体温、打针、发药、铺床、输液,给重病患者翻身,常常超时工作,但她从不言苦,她在苦中感受呵护生命的快乐,在累中体会自身价值的意义。她觉得全心奉献才是她最美丽的时刻。

工作中的小玉还是一个有“心”的护士,她认为选择了医护职业首先要具备和病人沟通的技艺,那就是“微笑”服务。工作中的她总是面带笑容,无论进病房给病人治医学,还是平日闲暇,只要面对病人,她始终以笑相迎,认真询问,耐心解答,并与同事们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有不少患者风趣地说:“看见潘护士的微笑我们的病痛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默默的奉献和辛勤的努力,总会换来大家的认可。在小玉热心投入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勤勉奉献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她多次被评为33团医院“优秀护士”。面对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她将荣誉化作了对护理工作的挚爱,对患者的关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出更多感动生命的乐章!

医生事迹 篇19

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医生事迹 篇20

27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深受同仁和病人的好评。曾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科里曾经住过一位常年卧床不起103岁高龄的老红军。这位老人年岁大抵抗力差,肺部严重感染加上顽固的心衰,导致肾功能衰竭,并出现高钾血症等其他症状。因其存在前列腺增生、造成尿道狭窄,排尿不畅。老人家遭受的何种痛苦可想而知。在安慰老人的同时与其聊天来缓解他的痛苦和紧张情绪,经过多次努力,老人家终于排尿顺畅了。

20xx年,她的儿子面临高考,却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一时间无法正常上课,连走路都不方便,还需要专人照顾,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然而,安排好孩子住院后就立即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20xx年的一天,急诊送来一位肖姓老年脑出血患者。由于患者是一名环卫工人,发病时倒在马路边,被120紧急送来医院。她接到病人后,只说了一句:"救人要紧,先治疗,别等他家人来了。"直接为该病人垫付了医药费。最初三天联系不到患者的家属,她就为病人买来饭菜,并亲自病人喂食。后来联系上患者家属,家属得知事情经过,非常感动,来到医院后第一时间把住院费交上,并送来感谢信,对她表示万分的感谢。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很多。遇到医疗费用不足的患者,经常帮忙垫付,生活困难的患者跟她诉苦,她也会慷慨相助。

她始终坚持为病人着想,坚持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不为金钱所动,不开大处方、不收病人的红包,是医疗队伍中廉洁行医的好模范。

来感谢信,对她表示万分的感谢。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很多。遇到医疗费用不足的患者,经常帮忙垫付,生活困难的患者跟她诉苦,她也会慷慨相助。

她始终坚持为病人着想,坚持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不为金钱所动,不开大处方、不收病人的红包,是医疗队伍中廉洁行医的好模范。

医生事迹 篇21

,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xx省x市x村人。自20xx年至今担任x村卫生室医生,十几年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20xx年刚毕业,陈x丽同志曾经在xx县人民医院、xx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领导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

20xx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陈x丽同志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烧正住在县医院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卫生室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十几年来共接诊病人不计其数,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爱心是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记得20xx年的一个晚上半夜,天刮风,下着雪,村民陈桂荣,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家人打电话给陈医生,陈医生意识的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氧气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编吧,,尽量写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气肿,肺心病,

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陈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他个人投资十几万元,建成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做好卫生服务工作,现在已为辖区1226口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为辖区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在老龄化趋势加快情况下,尤其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年人建立了身体“晴雨表”。

20xx年12月1号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陈阿丽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陈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铺村卫生室被示范化卫生室等荣誉称号。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陈阿丽同志为自豪,以陈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医生事迹 篇22

我作为一个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深深的为之动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与弘扬,看到了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品德和追求。作为一名医生,光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我作为一个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的检验工作者来说,更应该学习王争艳医生的精神。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的思想品德;坚持以忠实服务荣,谋取私利为耻;坚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宗旨,刻苦专研,忠实服务于病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文明礼貌服务,同情、关心、体贴病人。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学习,通过学习和回顾,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认真履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检验操作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做好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确保所发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

我们要把王争艳医生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努力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为卫生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医生事迹 篇23

男,土家族,省县人,生于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取得乡村医生资格,1988年继承父亲的嘱托一直奔波于镇村的每一个角落,开展医务方面的常规工作。他在县南大门最边远的乡村——村坚守整整20xx年,全村11个村民组,他不知跑了多少遍,无法用数据来体现。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人民的健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继承父嘱立志乡村

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熏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因父亲是一名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者,常常教导我们医生要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等道理。因家庭兄弟姊妹较多,作为大哥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助家务,很多时候半夜三更和父亲穿梭于乡间小道,为生病的人看病。看到了村由于极度贫穷闭塞,经济极为落后,村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念。于1997年9月,为了实现这一信念,父亲就叫他自费到卫校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和高血压患者管理情况”、“高危孕产妇管理动态表”、“婴儿管理动态表”以及“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管理动态表”,这些表格内逐一登记着需要关注的村村民的姓名、上次检查时间、健康状况及服药情况。“作为国家提供经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他免费为所有签约村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做好登记和随访工作。”

医生事迹 篇24

该村山高人稀、交通不便,有村民1302人,其中,7岁以下儿童100人,育龄妇女23人。在这个偏远而又贫困的深山村庄中,有一位瘦小而精干的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他常常走家串户,为儿童打防疫针,为孕妇做产前检查,为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不论风雨、冰霜,在蜿蜒泥泞的山间小道上都会看到他的背影。他就是xx县洄水镇联沟村卫生室医生黄花松,男,汉族,中专文化程度,现年56岁。

其父也是'赤脚医生',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亲眼目睹了村民忍受疾病折磨的状况,看到人生许多的悲欢离合,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贫穷而看不起病,许多人患病后,只能慢慢等死,他便立志长要努力学习医术,用最便宜的药品,最准确的诊断,最热情的服务为村民减轻痛苦,减轻经济负坦。他说: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亮丽或灰暗。1975年中学毕业后,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到安康地区卫校学习>临床医学班学习。毕业后,很多同学在外找到了待遇丰厚的工作,让他一块去,但他想到了缺医少药的家乡更需要他,怀着让村民少一些泪水,少一些委屈,少一份痛苦的信念,于是便回到了深山小村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

从基础做起--改善就医环境

俗话说的好,说得好不如做的好。1979年卫校毕业后,他将村卫生室的工作承担起来,为了防止用铁针头引起交叉感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他便给病人及儿童使用一次性针管,按进价收费。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为了保证给孩子们接种到有效疫苗,国家为他配置了一台冰箱用于储存疫苗,使接种儿童能按时接种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该村卫生室房屋简陋,面积狭小,只有16平方米,且药房、诊断室、治疗室都在一间房内,不符合医疗用房要求,20__年他贷款5万元重新修建了村卫生室,使村卫生室的医疗用房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设立了单独的药房、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增添了诊断床、产床等常用设备。有了宽敞明亮环境和常用诊疗设别,凭借自己精湛的诊疗技术,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了诊断,妇女病和高危孕妇得到筛查,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大大降低了本村及相临几个村的孕产妇死亡率。

从点滴做起--抓好社会卫生工作

在社会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头等大事。由于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村民对预防接种认识不够,村民没有主动到村卫生室打预防针的意识,加之外出务工人多,他情系着农民工子女,关注着留守儿童,于是他背上冷链背包挨家串户给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并向村民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功夫不负有心人',慢

慢的,村民们也理解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接种不光是为他们自己的小孩,而是为全村儿童的健康安全负责。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怀着一颗红火的心灵,将爱奉献给每一位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工作33年以来,每年平均为200人次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其中为流动儿童接种100人次左右。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99%,建证建卡率达到100%,无一例儿童漏卡,从未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他经常到孕产妇家中做产前检查,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由于地处偏僻,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人都认为女人生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孕妇从不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更不用说到医院分娩。为了改变这种落后观念,他苦口婆心,一趟又一趟到孕妇家做思想工作。如孕妇王女士,得知怀孕后他就上门给她做产前检查,宣传产前检查和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但王女士一直拒绝进行产前检查,怀孕3个月后,王女士突然出现腹痛及阴道少量出血现象,他知道后急忙赶到王女士家,进行检查发现是因过于劳累有流产迹象,嘱咐她卧床休息、不要下地干活,并开了一些安胎、止血药,经过休息,胎儿保住了,王女士开始接受产前检查,也同意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经常他不懈的努力,很多家庭的产妇慢慢接受了产前检查,也知道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33年来,他每年都要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共对60余例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筛查并及时转诊,对500余名孕妇进行了常规检查及指导,对300余名产后妇女进行了产后访视和指导。使该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33年来,联沟村从未死亡一例孕产妇。

从认真履行职责做起--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他利用黑板报向群众进行家庭及个人卫生、妇幼卫生保健、儿童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性传播疾病及结核病、地方病等卫生知识宣传,利用给病人就诊,下乡出诊的机会,面对面为村民进行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食用碘盐、防氟(砷)炉灶的正确使用等健康教育和指导。利用上级发放的各种宣传单、宣传画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在村中醒目位置及人群集中地域刷写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标语6条,并对本村群众性聚会如婚娶、丧葬的食品卫生进行现场监督指导。通过他30多年的辛苦努力工作,该村村民的健康意识逐年提高,地方病、多发病逐年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用真情做事--用爱心为病人服务

33年以来来,他共诊治病人5万余人次。在为病人治病过程中,他不开大处方、贵处方,对患者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为方便群众就医,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及坐机号码都公开张贴在村卫生室大门上。20xx年3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有位产妇因为家里穷而未能到医院去分娩,产妇发作后由于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小孩生下来就没有哭声,没有抢救的基本设施,他只好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用嘴从小孩嘴里一口一口吸出羊水,成功抢救了这名小孩。

20xx年冬天,患者张某因患直肠癌,癌肿转移至前列腺引起小便不通,经常半夜三更因尿不出来而疼痛,冬天天气冷又没有车,从村卫生室到张某家需步行1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每次疼痛导尿,都是随喊随到,从来没因为天气冷或者因天黑路不好走而不去给病人导尿。村民倪老汉,儿子、儿媳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80岁的老娘,20xx年夏天的一个午夜,雨下的特别大,倪老汉突然腹痛腹泻,在厕所没有力气站起来,打电话找到已经劳累一天入睡的他,请他上门去给看看,他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带上急救药品,打着手电筒顶着大雨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之后诊断为急性肠炎,于是把液体输上,一直观察到病人病情有所好转才回家,等他出门时,天已经大亮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在农村卫生室中病人经常是赊账,有时一连几年都收不回药费,但他从不因为病人没有钱而延误病人的治疗。遇到很多危重疾病处理不了时,而病人家属又拿不出来钱,他总是先借钱让其检查治疗,虽然村卫生室经济效益不好,但他在进药过程中从不因为贪便宜而非正规渠道进药,而是一直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药,遇到药品有霉变过期的他都一律销毁,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

随着新农合政策的有序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执行,老百姓因为家里太穷而付不起药费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诊疗疾病中,他严格遵守诊疗技术规范。所以从医33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一起医疗纠纷。

自20xx年'新农合'惠民政策开展以来,他积极向每位村民宣传'新农合'政策,随着门诊统筹报销启动以后,为方便农民就医,6年来,共为1000余名参合患者报销了门诊统筹费用,并按要求对报销病人的费用进行公示。

学会关爱,是做医生的第一步。他是一个善良、忠厚的老实人,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村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体现了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同时,更显现了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信念。他用真情、用爱心为村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也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好评,他常说,成绩和经历只能说明过去,关键在于如何开创未来。如今,他日夜忙碌着,为确保村民的身心健康,他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后记:自20xx年启动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以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结合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规范村级,提升镇级,建强县级'的思路,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推动和落实,全县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医生事迹 篇25

小彭,男,44岁,大专文化,村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高粱村人。自1998年担任高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一、情系农村,服务百姓无怨无悔。

20__年,他在参与统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务时,有一次晚上出急诊,由于雨天路滑,不幸跌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尽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带伤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到病患者家中督导消毒杀菌,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群众看到她有时痛得直冒冷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得到彭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二、扎根农村,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20__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他积极配合上级,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六室分开、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并实现了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

同时,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已为辖区20__多名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特别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成为老年人的贴身健康顾问。

三、支持改革,利为百姓谋。

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医生没有丝毫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

作为村医,还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医,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众,做出正面解释,还帮忙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生事迹 篇26

,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xx省x市xx人。自20__年至今担任x村卫生室医生,十几年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20__年刚毕业,陈x丽同志曾经在xx县人民医院、xx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领导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

20xx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陈x丽同志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烧正住在县医院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二、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卫生室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十几年来共接诊病人不计其数,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爱心是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记得20__年的一个晚上半夜,天刮风,下着雪,村民陈桂荣,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家人打电话给陈医生,陈医生意识的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氧气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编吧,,尽量写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气肿,肺心病,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陈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三、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他个人投资十几万元,建成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做好卫生服务工作,现在已为辖区1226口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为辖区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在老龄化趋势加快情况下,尤其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年人建立了身体“晴雨表”。

20xx年12月1号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陈阿丽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陈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铺村卫生室被示范化卫生室等荣誉称号。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陈阿丽同志为自豪,以陈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医生事迹 篇27

本人于19xx年毕业于医学院,被分配到x医院已经十四年整,是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为我提供了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给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展示,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表现在工作中一贯支持领导的各项工作,由于我们单位人员不足,有时适当的调动科室的工作在所难免,单位领导考虑我主要学的西医,于一九九六年后又让我进修了b超和心电,在此工作岗位中我恪尽职守,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考虑理论知识需要经常更新,我考取了医学院本科班,其次:我在日常工作中,在行动中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一)心存感激。

(二)为客户谋福利。

(三)不利用职业作缺德事。

(四)保守秘密。

一个好的医生只有德艺双馨才能有能力救治他人,手艺的提高来自于临床的经验的积累和勤奋的理论学习,而对待患者的态度如沐春风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疼痛,古语有“医者父母心”,让患者痛苦而来,微笑而归一直是我服务和工作的宗旨,患者就诊,是信任我,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作为医生的我,在儿科患者来诊治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因为儿童不能叙述自己的病痛,小点的以哭闹代替,做b超和心电的患者,上了年纪的,我帮助他们翻身有时脱掉袜子,从来没有嫌弃,在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有一位怀孕7个月的孕妇要流产,敲我家的窗户把我叫醒,我及时赶到医院做完b超,找到妇科医生,顶着雪花,回到家时天已放亮,在大内科的急救中,尤其是服毒患者,我不嫌脏,不怕累,还耐心的做服毒患者的思想工作,有一位服毒患者我和值班的同事看护了一夜,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在那一刻我用我所学救治了一条生命,我的灵魂得到升华,也更加爱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是我工作的前提,我的科室只有我一个人,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也没有休息日的概念,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使单纯的医患关系变成了亲情关系,有时患者只是来咨询,这时我总是耐心解释,使他们满意而归,给患者消除心中的疑虑也是我的快乐之源,自从新农村合作医疗走进了千家万户,我的工作量突然增多,而且非常繁琐,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的工作从最基本开始抓起,从合作医疗本登记开始,一直到患者就诊,转诊,事无巨细。在非常简陋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我争取为患者把好第一关,保证及时就诊,及时定诊尽量作到不延误患者病情,遇急重患,及时转诊。有一位老年妇女来住院,行动不便,我下完医嘱单后主动到药局帮助她取药。一直送到处置室,静点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从新农合开展以来,有转诊到区里或市级医院的患者我帮助联系后分文不取,特别是进入十一月份以后,每天下班的时间总是推迟,我总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在对待同事关系上,业务中我们经常沟通,如有不明白跨科的问题我总是虚心向他们请教,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待同事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每逢节假日同事要求和我串班和亲人回家团聚,我都会欣然同意,保证同事节日期间顺利回家。

借着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春风,我们基层医院条件艰苦,设备落后情况很快得以改善,我会继续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凡事以集体荣誉为重,患者永远是我心目中的上帝,同时我想,过去的那些不能代表我的成绩,我会用心完成我的本科学业,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我所喜爱的医疗行业,同时,更新思想观念,打造全新的服务理念,团结各位同事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在医院的领导带动下,在二〇一四年蒸蒸日上,请各级领导监督我。

医生事迹 篇28

是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十二病房)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她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士学位,20__年取得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被聘为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是中华医学会会员、辽宁省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辽阳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辽阳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4年,始终牢记“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神圣誓言,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以仁者爱人的品德感动着每一位患者,以用科学严谨的作风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医护队伍。她不仅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更是广大患者的贴心人。她深知要服务好患者首先必须有精湛的技术,因此在医疗技术、技能上针对本专业的难题,不断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她主持开展的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一针一片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LADA、动态血糖监测鉴别黎明现象与Somogyi效应等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给社会和病人造成沉重负担的实际,她参加全国2型糖尿病饮食及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观察性研究,并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知识宣传,针对不同类型从饮食、运动、用药、治疗、巩固、预防等方面开办讲座,免费发放资料,普及健康知识,还在糖尿病日、碘缺乏日走出医院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她每年收治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人千余人,抢救急危重症数百人。成功抢救肾上腺皮质低功、甲亢危象、糖尿病高渗状态合并昏迷、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垂体瘤术后垂体低功、嗜铬细胞瘤合并高血压危象等疑难重症。并针对疑难重症病例开展临床研究,先后在国家级学术会议及医学杂志上发表“14例内分泌性高血压误诊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的临床特点”、“肾上腺皮质危象2例救治体会”、“糖尿病合并甲亢23例临床分析”、“老年房颤196例临床观察”等10余篇论文,不断地总结着治疗体会和效果,使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紧紧跟上患者的实际状况,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深得患者的信任和赞誉。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十分重视科室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下级医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无私地进行传帮带,在科室开展业务讲座、查房指导、岗位成才、技术练兵等活动,促进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坚持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把医疗质量保证体现在每一个病例中。多年来,她领导的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也从未有因质量问题、服务问题导致投诉或上访的件,医患和谐。她在医疗工作中心系百事姓,针对内分泌系统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易复发、费用大给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的实际,总是以积极的开导,耐心细致的讲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费用,针对每一位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最佳效果、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案,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她所领导的科室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患者满意度非常高。成为广大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就医的首选科室,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和患者的充分信任。

她所领导的内分泌科的服务在患者心中如润泽的甘霖,和煦的春风,焕发出和谐与勇气,复苏了无数患者枯萎的心灵。科室开办的“糖尿病宣教”、“知识讲座”、“胰岛素笔救助卡”等,体现的是医者对患者人性的关爱和尊严的敬重。20__年春节刚过,内分泌科收治了一名来至福利院的患者,名叫张学平。这名患者幼年患小儿麻痹留有严重的后遗症,40出头的他一直在福利院生活。近10年他患上2型糖尿病,因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长期营养不良,又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情日趋严重,发展为糖尿病综合症,双目也已失明,生活自理面临极大困难。对待这样一位特殊的患者,主任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她立即组织抢救和对症治疗,并制定了一套特殊的“治疗”计划。由于患者身边长期没有亲人陪伴,很少有人与之交流,形成的孤僻性格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走进病房,千方百计的开导,嘘寒问暖的体恤

和精心的治疗,让这位患者逐渐除去了畏惧和自卑。张主任每天安排医护人员到病房与他交谈,让他感觉到家的温暖。张主任还在“患者沙龙”活动中,动员同室患者配合开展了一次拆装胰岛素笔的比赛,让这位失明患者掌握了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技能。当这位患者就要出院时,他竟哀求主任:“让我再住几天吧,我不愿回院”

领导的科室,医护人员全部是女同志,她带领全科同志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巾帼精神,使内分泌科不断地发展壮大,出色完成事业赋予的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科室连年被评为优

秀科室。她本人多次荣获院优秀科主任、优秀共产党员、诚信服务标兵,还荣获了“辽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辽阳市首届健康卫士”、“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__年被评为“辽阳市名医”,20__年被评为“辽阳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崔医生,您真是一位好医生啊,是您让我脱离了疾病的折磨,谢谢您”。 二、医德高尚,无私奉献 内科患者因平均年龄较大,老人居多,思维方式较古板,难以沟通,无形中给她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她总能领着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做好每位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不少患者为了答谢她,悄悄地给她送来了红包,但都被她一一谢绝了,仅20__年她就拒绝收红包近千元。 古人云:“不积轨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她的思想品质来自她不停进取的自我修养,优秀的工作成绩来自她日积月累的努力,高超的技术水平来自她近20年来毫不松懈的临床实践。她和其她的女人一样,也是为人之女儿、妻子、儿媳和母亲,但由于医疗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加之内科工作繁忙,她常常不能按时去接送孩子上学、下学,更谈不上忙家务、伺候家人了,在她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没有娱乐,没有清闲,甚至很少能坐下来与女儿和丈夫吃一顿团圆饭,更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为了自己所钟爱的医疗事业,十多年来,她不知付出了多少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牺牲。 她于20__年8月份被医院派往哈尔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一年,专修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在进修期间她整理了学习笔记数万字收集医学材料近百本。回来后,被医院提升为内科副主任,她非常重视科室医生和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她为全科医生和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经常利用查房时间给科室的医生讲解所学到的新知识,把自己潜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科里的医生。她曾多次给全院的医务人员讲授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复苏等方面的知识,使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院职工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于20__年一年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是上

一年的三倍,住院人数是上一年的一倍,仅12月份营业额就达11万是去年同期5倍左右。在20__年全区以煤代木工程中,受区卫生局和医院的委派,为全区广大居民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抢救知识,使全区人民对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将中毒事件的发生降到最低点。 作为一名科主任她能够做到团结科里的同事,尊敬年长的老同志虚心请教、听取意见,关心年轻的同志,她曾经特意从哈尔滨买来业务书籍送给年轻的医生。她还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每来一位患者她都想办法让患者即能治好病又能少花钱,她所在的科室曾经收治了一名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家里经济困难,住院押金的一千元钱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为了节省药费她与主管医生仔细研究用上了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高高兴兴的.出院回家了。 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但她时时刻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呵护着每一个生命,她让自己从晶莹的水滴中,全方位地折射出绚丽的光芒,无声地照在人们心田里。 鲜花、掌声、荣誉这一切都未能使她止步不前,她深知,更重要的任务在等待她去完成,她要把白衣天使的意识深植在心中,把爱和温暖洒向每一个人。

张黔丽,女,苗族,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8月参加工作,贵州凯里人,大学学历,医学学士。1991年7月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1年8月至1997年9月在黔南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任医师,

1997年10月至20__年12月在黔南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任主治医师,20__年01月至今任黔南州人民医院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20__年5月至今任黔南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是贵州省医学会内分泌学暨糖尿病学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

该同志从事医疗工作20年来,始终牢记“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神圣誓言,一直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长期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擅长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在处理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重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处理内分泌专业疑难、危重病症丰富的诊疗能力,能成功抢救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亢危象、糖尿病高渗状态合并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腺垂体功能低下等疑难重症,是本地区内分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和品质,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广大患者,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作为黔南州医院内科二党支部组织委员,一名党的基层工作者,她始终走在群众的前面,心系群众、关心群众,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作为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视科室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下级医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无私地进行传帮带,在科室开展业务讲座、查房指导,促进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坚持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把医疗质量保证体现在每一个病例中,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内分泌科不断地发展壮大,出色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年来,所在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患关系和谐。

作为科主任,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病员提供优质服务。开展了糖尿病的系统、规范治疗,对糖尿病病人进行饮食、运动、药物、教育、病情监测指导。在我院开展了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多数病人已获得临床治愈,率先在我州开展了胰岛素泵治疗。提高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抢救成功率,并在难治性高血糖的控制、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治疗有特效。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主持开展的“胰岛素泵疗效观察”和“糖足愈疡膏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等均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同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工作之余,积极撰写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针对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给社会和病人造成沉重负担的实际情况,两年来,坚持开展每月一期糖尿病专科疾病讲座,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从饮食、运动、用药、治疗、巩固、预防等方面进行指导,免费发放资料,普及健康知识,还在糖尿病日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受到病人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满足病员的需求,她坚持每周上专家门诊,为全州各县市的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患者诊治,经常加班、拖班,坚持为最后一名病人耐心的诊疗,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先锋模范风采。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彰。20__年被评为“黔南州医院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__年获“黔南州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医生事迹 篇29

宋到xx村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他扎根乡村,多年如一日,凭着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得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宋医生深知在乡村行医,必须医疗技术全面。他知道,单凭自己在学校学的那些西医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看病的需求。因此,在繁忙之余,他除了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外,还常刻苦自学中医.针灸推拿等,很快就成了多面手的乡村医生。

xx村八组的饶忠香和余立锦先后因腰椎和颈椎骨折而致高位截瘫,在市内大医院手术后,专家说他们能站起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回家后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宋医生不辞劳苦,每天上门去为他们治疗。他查阅大量针灸书刊.古典医籍,运用中西医结合,内服中药,头针.体针结合穴位注射,配合推拿综合治疗。几个月后两伤者都奇迹般的下地走路,还能象从前一样劳动。他们感激的逢人便说:“如果不是宋医生,我可能这一辈子就要瘫痪了”。

五保老人钟立德八十多岁了,前年因咳嗽.咳血,宋医生为其检查后怀疑“肺癌”,联系队长带其到市内医院进一步检查,经CT检查果然是“肺癌”,而且还是晚期。队长把他交给宋为其安慰性治疗,宋积极地给予对症治疗,并不断的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有时钟立德不能到卫生室来,宋就去他家中为其输液送中药。在宋医生的悉心治疗和鼓励下,钟立德顽强的和癌魔做斗争。如今钟立德仍坚强的活着,而和他同时诊断为“肺癌”的另一患者已经死去快一年了。

治疗活着的生命是医生的职责,给临终病人以人性的关爱也同样是医生的使命,这是宋医生的职业信仰。因此有不少濒死患者还要其家属找宋医生为其瞧病,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尽快赶到。老病号刘隆根肝癌晚期,临终前由于疼痛而痛苦挣扎,已经休息了的宋医生接到电话,立即跑到刘隆根家,当他赶到时,刘隆根还在悸动.抽搐。宋医生轻轻的抚摩他因疼痛而扭曲的面容,合上他半闭的双眼,就象催眠一个幼小的婴儿,刘隆根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他的仪容是那么祥和,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就象熟睡了似的。很多人说医生是不送终的,宋却不那么认为。他说医生既然被尊为白衣天使,就有迎生送死的使命。

宋所在的xx村卫生室不仅要为辖区的村民们治病,还要承担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公共卫生工作。尽管工作量很大,宋都尽责尽职的完成。2019年夏天H1N1流感全世界流行,各地方都认真的开展H1N1流感防治工作。一天下午,宋知悉余家湾有一小孩和来自疫区的人员接触后突发高热,便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迅速赶到那小孩家去诊视,可当他赶到时,那小孩及家人都不知去向,晚上他又连续去寻找三次都一无所获,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和区卫生局领导以及疾控中心联系,并互通查找结果。深夜快十二点时,宋医生又第四次和开发区卫生局翁局长.曹局长等一道再次去查找发热儿童,村子里恶狗乱窜狂吠,宋勇敢的走在前面开路,斥退厉犬。可这次他们仍无功而返,宋只好回卫生室值班候命,局长们接着去挨个医院查找,<百范文>终于在太和医院找到那发热小孩。第二天一早宋又去那小孩家,终于见到了那小孩,宋仔细的询问病情.检查身体,并为其测量体温,体温正常,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热,经治疗已好转,宋及时的把情况汇报给区卫生局,大家才始放下心来。因为他认真务实的工作,第二天在全区防控H1NI流感会议上,得到管委会叶主任和卫生局局长的赞扬。

不论何时.何地,宋都不忘自己做医生的神圣使命。这不,宋于2019年7月4日下午在艳湖公园游泳时,遇到一青年在禁泳区游泳不幸溺水沉入湖底,数百人围观,就宋一人冒着生命危险,连续三次潜入湖底,终于救出了溺水者。此事在2019年7月12日的《十堰晚报》上报道后,秦楚网.东风论坛等新闻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见义勇为的好医生成了很多市民和网上议论的焦点。许多亲友看到新闻后询问宋,他淡淡的回答:“遇到这种事,救人是应该的,何况我还是医生呢。”

宋就这样用他的仁人之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谱写着平凡而灿烂的人生诗篇,他的业绩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199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9年他所在的xx村卫生室被评为开发区“十堰市高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医生事迹 篇30

星期六,时钟走过11:50,已过了午餐时间。

神经内科专家门诊依然忙碌着。不少病人依然在等候就诊。女医生依然笑容可掬,耐心细致,或询问病人的情况,或查看病人的症状,或解答病人的疑问。一切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她就是,1976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在县人民医院内科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业务精益求精,对待病人胜似亲人;她先后被评为金华市“名医”,金华市“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县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医院的“三好”评选中四次被评为“好医生”,她还是邻里亲朋公认的“好媳妇”。多年来,她先后有6篇学术论文在《中华医学》等国家级刊物发表,7篇在省级刊物发表。

走进神经内科病房,一条标语暖人心扉:“把你的烦恼痛苦留下,把我的微笑快乐带走”。这是一种心愿,一种祝福,鞭策全体医务人员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服务患者;这是一种责任,一种动力,激励神经内科团队获得了“文明科室”、“先进科室”的光荣称号。

从1990年至今,担任了22年的内科副主任、主任,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医生。方护士长言辞恳切地说:“石主任待我们就像大姐姐一样。”青年医生小路饱含深情地说:“石主任不仅在工作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生活中也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专科、专家门诊,一坐就是27年。她钻研内科疑难杂症、神经内科业务,擅长治疗中风、癫痫、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病症。很多病人大老远赶来就为了找石医师看病,有的记错了日子宁愿多跑一趟,有的没赶上石医师坐诊就第二天再来。因为工作需要,到了退休年龄还在继续坐诊,有一个常年在这里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不无担忧地说:“石医师,你要是退休了,我到哪里去看病呀?”笑着说:“在医院一天我就会做好一天的工作。”

以前,医院还没有“重症病房”。内科如有重症病人需要会诊,打电话给,无论是休息日还是深更半夜,她都随叫随到。

那天,夜深了,雨很大,接到医院打来的急诊电话。象往常一样,她赶紧披衣下床,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天黑雨急,救人心切,连人带车重重地跌倒在马路上,顾不上擦脸上的雨水,顾不上看看身上的伤痛,她爬起来继续赶路,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旁组织抢救。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她才感到腿部阵阵作痛,低头一看,鲜血已浸染了裤腿。

30多年来,究竟治愈了多少病人,医院记不清了,同事记不清了,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上班路上,被一段积水的坑洼路面拦住了。这时,一个中年男子突然站到她面前,诚恳地说:“石医师,我背你过去吧!”惊讶地望着他,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是谁。中年男子激动地说:“那年,我农药中毒,是你救了我。你救了我的命,我背你一次还不行吗?”说:“抢救病人是我们医生的责任,你不用记在心上的。”中年男子见她执意不肯,就飞快地跑到桥下抱来了一堆砖头,一块块铺在积水坑里。看着中年男子干干净净的衣服沾满了污泥,被深深地感动了。

有个农村老太太来看病,身上只带了30元钱。挂号用掉了10元,留下回去的路费,所剩无几了。再三斟酌,给老太太开了最有针对性的药,但药费仍然不够。于是,掏出了10元钱给老太太支付药费。老太太感激地说:“石医师,我下次来还你!”像往常一样,笑着说:“不用还,不用还。”这种事情,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每每遇到病人钱不够又急需用药时,她就会帮病人垫付药费。可是,令她没想到的是,老太太果真来还钱了,一次,两次没有碰到,第三次终于找到了。为了还这10元钱,老太太来回三趟花了24元路费。

与其说是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让病人记住了她,不如说是病人的“回报”之举,让更觉得一个医生的责任重大。她常说:对待病人要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只要把病人当作亲人,病人才能把你当成知心人。

医院的`常规工作之余,每年都要到县五保中心,到乡镇、社区、老年大学义诊,进行科普、健康教育讲座。每次去山区义诊,她都会专程去一位瘫痪的老病号家中,探望病情,更换胃管,几年如一日,让老病号的家属感激不已。作为一名高年资的主任医师,除了病房值班,仍然坚持每周两天出门诊,有时出差在外,为了不耽误出诊,她也会千方百计连夜赶回。她说:“很多病人都是从老远赶来看病的,如果我们没有按时出诊,他们就白跑了一趟。”

朴朴实实的语言,实实在的做事,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赖。她不厌其烦地对忧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她耐心细致地为焦虑症病人开方治疗,她和风细雨般的言行让脾气急躁的病人变得心平气和,她真挚诚恳的劝导让顾虑重重的病人敞开心扉。从医三十五年,获得过很多的荣誉,她说:“一个医生最大的荣誉就是得到病人的信任;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治好了病人,给他们减轻了痛苦。”

是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四邻八乡父老乡亲们的心里,石医师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们健康、幸福之路。

都说“忠孝难以两全”,但却是远近皆知的“好媳妇”。的公公患心脏病多年,像亲生女儿一样悉心照料他,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为了能在公公发病时及时抢救,专门为公公准备了一个“急救箱”,一有情况,提箱就走。公公常在夜间发病,无论白天工作多么劳累,深夜天气多么恶劣,都会毫不犹豫地赶往公婆的住处。稳定病情之后,她就躺在公公床边的沙发上伺候着,直到天亮才带着一身疲惫去上班。整整,没有厌烦,没有怨言。公公临终前心满意足地对妻子说:“有这样的媳妇是我们朱家的福分,如果没有爱萍,我早就走了。”

那年,的女儿出嫁,整条街的街坊邻居都不约而同地来“送嫁”,有的送喜糕,有的送红鸡蛋,有的送脸盆。邻居们说:“爱萍人好,她女儿出嫁,我们都要表表心意的。”是啊,送嫁的礼物很小很小,送嫁的心意很重很重,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这,就是,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普通医生,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白衣天使!

医生事迹 篇31

罗,男,汉族,生于19xx年1月,大专文化程度,20xx年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现任xx镇xx村村医,年门诊2019余人次。他四十年如一日,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新窑中心卫生院评为“年度乡村医生先进个人”。

19xx年毕业于崇信县红专学校的他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回到当时的xx村医疗站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也曾经踌躇过、彷徨过,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他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为了尽快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工作,他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积极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xx年他被卫校录取,经过三年的正规专业教学,应对常见病显得得心应手了许多。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样,虽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断自我挑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担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xx村地处山区,村民分散,全村共有居民174户,761人,最远的距离村卫生室10千米以上,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近4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东西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村民疾病发作,他都以最快速度出诊,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他还要再嘱咐几句,才放心地回家。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去了家禽和鸡蛋,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村医工作明显增多,公共卫生服务及新农合工作都要求在电脑上操作,他又从零学起,虽然困难,但多年以来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他的勤恳、热情、细心值得我们学习,他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将青春奉献给了这篇养育他的厚土,更值得赞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