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34篇)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精选34篇)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

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一场宣讲活动正在进行。宣讲内容是拉齐尼·巴依卡舍己救人的事迹。诉者悲痛,闻者泪目。巴合提亚尔·其拉克眼眶湿润地向记者说:“他就是护边员的模范,是我今后做人的榜样。”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接壤。高原之上,山峰林立。一个个山口,则成为了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这里,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作为世世代代在帕米尔高原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祖父都是守护祖国边防的护边员。自然地,拉齐尼·巴依卡从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传承了“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界碑、河流、山沟都留下了拉齐尼·巴依卡的足迹。

一家三代,戍卫边疆近70年,拉齐尼·巴依卡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为“高原雄鹰”。他生前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称号。而他对一家三代所做的事,却用再朴实不过的词句来形容。“是共产党和政府让我们这里的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是做该做的事。”

拉齐尼·巴依卡的脚步停在了1月4日。为营救落入结冰河水的孩童,拉齐尼·巴依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1岁。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回忆起与拉齐尼·巴依卡共事的时光,感慨说:“他生前就是巡逻路上的‘活地图’,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与拉齐尼从小一起长大的麦富吐力·坎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就是这样勇敢的人。”落水儿童的母亲陈晓琴说:“他不顾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们这一辈子都还不清。”

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告诉记者:“失去儿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但他是为了救孩子牺牲的,我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会把我儿子的事迹讲给我的孙子听,让他们一代代传扬下去。”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康厚强介绍,拉齐尼·巴依卡逝世后,社会各界的人士纷纷前往他家送去慰问。乡里的干部也去他家帮忙接待来访宾客,对其家人进行心理抚慰。目前,拉齐尼·巴依卡家人的心情已渐平复。

“高原雄鹰”虽已去,感人事迹永流传。连日来,塔县组织事迹报告团对拉齐尼·巴依卡事迹做宣传。不论是与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熟络,还是初闻其事,拉齐尼·巴依卡默默奉献为国守边、舍己救人所展现出的品德和精神,都感动着每一个人,并将长存于世人心中。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x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xx年,x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xx年,x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x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x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24日上午,救援人员在距井口546米的“四中段”发现一名被困工人,其身体极度虚弱。11时13分许,这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这是此前已经取得联系的10名幸存被困工人之外,新发现的一名被困人员。他又是被如何发现的呢?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他说,面对有限的救援窗口期,救援指挥部按照多种方案并行的思路开展救援,并且每一个方案都有备选方案,为救援上了“双保险”甚至是“三保险”。例如,为了确保足够的钻机及时到达现场,在未确定调运前,就已安排车载钻机在高速路口待命;为了确保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在打通三号钻孔后立马安排打通四号钻孔;甚至,如果井下积水淹没“五中段”后10位幸存人员如何转移,对此也准备好了方案……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x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x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xx年秋,20xx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4

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黄文秀同志的事迹,我被她扎根基层、坚守使命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

20__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令人痛惜。在她名校毕业时,本面临无数的选择,身边不少同学都找到了理想的、不错的就业机会,而她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毅然选择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为家乡的事业奉献力量,这样的魄力少有、如此的选择更甚。在后来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在父亲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百坭村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可谓是“舍小家为大家”,我想这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心里却只装着群众。

刚任职时,她面对着百姓的议论和质疑,迎难而上,任劳任怨,积极学习,多方请教,最终和百姓打成一片,她用脚步丈量了全村,手绘“贫困户分布图”,认真听取百姓意见,笔记本上记满了她的工作安排和心得体会,想百姓所想,乐百姓所乐。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在明知道天降暴雨她,却一心想着百姓的安危和第二天会议的开展,毅然决然的朝着百姓受灾的方向奔去…我想她虽然逝去了自己生命和青春,也无悔于自己选择,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具备的优秀党性。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5

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意义。正因为坚守祖国海防,长存报国之心,才能让国之重器屹立于世界;正因为坚守北疆沃土,担当立德树人之任,才能让人才辈出,孕育出作风过硬的“雷达铁军”。敬仰坦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6

观看视频,几度哽咽,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们震撼,为了救起两名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3岁的儿子还在岸边等爸爸带他回家,父母还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这一天,王红旭老师家人永难遗忘的一天,因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两个生命,拯救了两个家庭,可您再也没有回来。

看视频听讲述,这一天就在这天,本该陪3岁孩子开开心心过节的王红旭老师,因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遇难。事发地点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一对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意外落水。在此危急关头,重庆育才小学的王红旭老师飞奔入水,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最终两个孩子被救了起来,但体力不支的王老师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意外无情,人间有爱。

当发现两名儿童意外落水后,入党申请书周围的群众迅速自发开展了救援行动。大家手拉手,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人墙”。

而在“人墙”最外延的正是王红旭老师。

大家紧紧拉住彼此的手,在滚滚江水中站稳。接着,从王红旭老师手中传递出一个女孩,人墙立刻接力,大家一个一个地传递着生命,将女孩托举到安全地带。

接着,王红旭老师又救起了那个男孩。

两个孩子脱离了危险,然而人群还没来得及庆祝,王红旭老师就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卷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6月2日下午,在距离落水点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王红旭老师,但他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

事发现场的人回忆说,如果王红旭老师放弃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救人。

王红旭老师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痛哭失声,她说,在最后关头,他自己都快没有体力了的时候,他还不忘把两个孩子往岸上推。

这已经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曾经救过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师,工作负责认真,待人友善。当他离去的噩耗传回学校时,全校师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点,王红旭的告别仪式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宝山堂殡仪馆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悼念,人们静默地送别着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舍身有义古渡英杰救幼童,江水无情育才园丁铸大爱”,低垂着的挽联让悼念厅氛围更加肃穆。

在江边,也有群众悼念,献花寄托哀思。

同时,重庆市委宣传部、范文参考网手机版重庆市文明办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

据了解,王红旭老师是家中独子,还有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他救起了别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儿要怎样面对这幕惨剧?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悲痛。

我们无意去责怪任何人,这是一场谁都不希望发生的悲剧。

但是在悲痛之余,仍要提醒大家,特别是在暑假即将来临的当下,身为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让孩子远离危险,防止意外。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7

"用爱点燃爱"。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

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认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主动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室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着更加美好的职业。好老师是学出来的,好老师是做出来的,好教师是通过好学生成就的,好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为做党和人民的好老师而努力。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8

万里长征总有第一步,钱海军“走千户、修万灯、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于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承诺。

1999年的一天,钱海军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区的社区文书陈亚丽。“海军师傅,你是电力方面的专家,以后小区居民有什么电力故障,你能不能帮忙给大家修一修?”“好的,没问题,有什么事情你尽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说完,钱海军就爽快地答应了。

在农村出来的钱海军看来,邻里间互帮互助,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更何况自己有这门技术,帮忙不过是举手之劳。早在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就读的时候,以义务挂箱服务的方式温暖群众的徐虎就走进了他的视线。“为人民服务从点滴做起,贵在坚持。”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钱海军学习的目标。

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钱海军发现了一个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群体:独居老人。慈溪的城区有不少老小区,住在里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边,或是失去了老伴独自生活,不仅生活起居上存在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独无助。“谁都有老的一天,谁都有渴望关心和帮助的一天,趁年轻,我一定要多服务这些老年人。”

钱海军同志,一生都立足本职岗位,心系万家灯火,将“小我”融入服务民生福祉的“大我”,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志愿服务不是兴趣使然,轰轰烈烈,更似润物无声,持之以恒,像钱海军一样将爱融入生活的点滴,积小善为大善,用身体力行以“无私奉献”为核心,彰显大爱无疆之美,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9

20__年8月6日,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在防抗台风“卢碧”中,为了排除安全隐患、保护群众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疏通被杂物堵塞的涵洞时,不幸被洪水和淤积物卷走,因公殉职,年仅44岁。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作为孙丽美同志的家乡人,我们在为她的殉职感到无比悲痛、无比惋惜的同时,都为闽东有这样的好干部好儿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古县村是一个有着3000多人的大村,村民大多以种植蔬菜为生,产业单一,人多地少。如何让古县村发展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20__年出任古县村党支部书记的孙丽美,推动实施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发动村里党员和致富能人办起合作社、建起蔬菜冷库,解决蔬菜销售难、储藏难问题;联系霞浦牙城及福州长乐、连江等地,租用闲置农田6000多亩发展“飞地经济”,介绍100多位村民前去务工,人均月收入达六七千元。

现年73岁的村民杨兆科说,节水灌溉工程解决了水量不够、干旱天无水可用等情况,方便很多,收成也上去了。

杨兆科肢体残疾,大儿子有精神疾病,妻子和小儿子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是双残家庭。为此,孙丽美为杨兆科大儿子办理残疾证、申请五保户,保证日常生活和医疗用药开支;为小儿子安排护林员公益岗位;为杨兆科申请房屋修缮资金、残疾人创业资金、产业扶贫发展资金共计43000元。

“在阿美书记的引导帮助下,我种植了2亩水稻、蔬菜、花生和玉米,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杨兆科说。

在帮助村民增产增收的同时,孙丽美不忘解决村民销售难问题。20__年初,因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古县村实行严格交通管控。而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是花菜销售期,当时有3000吨花菜面临滞销风险,市场价值约1000多万元。

村民孙朝安说,孙丽美书记通过对接县农业农村局获取车辆通行证,对接客商打通销售渠道,并安排贫困户的农产品优先销售,使菜农的损失降到最低。

据统计,三年来,孙丽美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300多万元,进行水利修复及农田改造,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2.4万元;争取资金27万元新建村民健身活动场所和完善党群活动场所,丰富村民的文化休闲生活……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古县村旧貌换新颜。

20__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今年7月12日,樊丽丽作为省派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古县村,就在孙丽美殉职的前几天,她们还在讨论着村里的发展规划。

“丽美书记说,我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要好好商量一下,把这些好东西都挖出来,让老百姓也赚上旅游的钱,吃上不辛苦的饭。”樊丽丽说。

挖掘“温麻船屯”的历史文化底蕴,争取农保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开发后山100多亩荒地、建设食品加工项目,年底前争取硬化村里仅剩的一条200米的黄土路……如今,这些设想,成了孙丽美未完成的夙愿。

“永远不会忘记,她‘心中永远装着群众,眼中永远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样子。”樊丽丽称,将以“丽美精神”为指引,接过她的接力棒,把古县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完成丽美书记未完成的愿景,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30日,宁德市召开学习孙丽美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以孙丽美同志为榜样,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福建省邮政管理局派驻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进兴说,孙丽美同志作为村级组织带头人,是我们驻村干部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将时刻把她作为一个标杆,当成一股力量,矢志不渝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0

刘永坦先生是矢志筑牢中国“海防长城”的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是龙江人民的`骄傲。刘永坦先生40年如一日的专注国防科技事业,带领团队研制出高性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技术“领跑”世界,为我国万里海疆修筑了坚固的防线,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1

危难急重前,党员显担当。疫情防控展风采,谁说女子不如男?

疫情无情人有情。巾帼不让须眉,疫情防控,机关巾帼党员也在做贡献。为了展现机关巾帼党员战"疫"风采和光辉形象,县直机关工委联合县妇联对机关女党员在疫情防控一线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纪委监委党支部王侠:履职尽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传报道。作为宣传部长,在疫情防控期间,王侠同志履职尽责,积极主动做好宣传报道。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她多次联系协调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在县电视台、潼关清风网、县政府网站等公开《关于在全县疫情防控工作中受理检举举报的公告》、《潼关县纪委监委疫情防控期间暂停接待群众来访的公告》等;通过潼关清风网、西岳清风网等及时宣传报道各级各部门纪检监察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向市纪委监委报送我县纪检系统工作开展情况和纪检监察干部疫情一线工作动态。除了干好宣传工作,她还积极参加小区防控值守和督导检查。值守小区她一丝不苟,认真对小区的人员进行检查、登记、排查,重点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并对务工返回人员进行自行隔离,努力守护小区人民生命安全;督导检查她认真细致,重点检查各小区、检查点对重点人员的排查和防控、防控责任落实、重点卡口设置等情况,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组织部党支部丁艳:冲在前,作表率,巾帼也能守好"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丁艳同志主动请缨,担任部机关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共建组组长,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1月31日到岗后,她带领干部深入小区逐户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小区25户82人的基本情况,迅速建立住户人员信息表册,做到不漏掉一户一人。为进一步密切与住户的联系,她主动与小区楼长进行对接,建立了花园小区疫情联防联控微信群,与业主进行在线交流,每天发送疫情防控动态、防护知识,推送购物买药微信销售平台,使群众不出小区门就能收到日常生活物资,更赢得了住户对防控工作理解与支持。她带领值守干部三班轮流值守,无缝对接,对花园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登记点,制作出入登记本和出入证,每户一证,小区人员进出必须出示出入证,并进行严格的登记,非本小区人员及车辆一律禁止进入;坚持每天对小区进行全覆盖消毒两次,通过印发倡议书、悬挂条幅、微信群等形式宣传疫情防护知识,严格守好疫情防控"门"。了解到一线干部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个人防护物品缺乏时,她多方协商,积极沟通,协调到口罩、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送到一线干部手中。她还多次深入村组,慰问坚守在一线的第一书记,为他们送去防控物资,送上组织的关怀。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2

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于10月23日、24日播出时代楷模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在看了他的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今年8月,奋战在抗击台风一线、深入村组开展抢险救援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突遇山体塌方不幸遇难,年仅33岁。他以自己对党和人民炽热的爱,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李夏同志多年坚持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在面对台风和洪水时,他没有退缩,危难时刻挺身而上。看完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深让我陷入到沉思中,我一直在想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什么样的力量来时刻鞭策自己、砥砺前行!毛泽东说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就是因为有过众多的英雄人物为着自己伟大理想而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英雄的品质和壮举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在新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幻中,有无数个有名或无名的英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是全社会之道德基石与楷模,他们为整个社会付出的一切,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要向李夏同志学习,当然和他的精神相比我还差得甚远,但他的`精神会鼓励我前行,我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高尚品格和职业精神,坚守自己的职位,敢于克服困难。他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实事的精神正是我所要学习的,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英雄来自平凡,平凡也造就了英雄,李夏是一个榜样,也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力量。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有学习的榜样,作为人们前进的导向标,指引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每一名党员来说,学习典型,争做先进典型更是一个永远的奋斗目标。作为社区工作一员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要把他不怕吃苦的精神运用到我今后的工作中,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向时代楷模看齐,做不断奋斗的追梦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党员的优良作风,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攻坚克难的社区优秀工作人员!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3

孩子称她为“云朵妈妈”,家长喊她“秒回校长”,同行叫他“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为青少年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面对在改革潮头、黄浦江畔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吴蓉瑾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4

刘永坦院士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为祖国“永坦”永不停歇。他把自己放逐到雷达研究的“荒漠”,率领团队开启了一项填补空白、从零开始的.开拓性攻坚战。我要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中奋勇争先、努力拼搏。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5

他自费制作了500张名片,利用社区服务的机会把名片送到老人手中,告诉老人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

23年来,为了让老人们能第一时间找到他,钱海军从未换过手机号码,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

23年来,钱海军结对帮助过100多位空巢、孤寡、失独老人。只要老人一个电话,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会用最快速度赶到。针对老年人的用电习惯和需求,他还自学了电视机、洗衣机、电磁炉等常用家电维修技能。

服务的时间长了,钱海军车子的后备厢俨然成为一个维修用的“百宝箱”,里面放着日光灯、启辉器、开关、插座、螺丝等各种设备备件。这些材料设备都是他自掏腰包买的,从不收老人一分钱。

每逢周末,只要没有抢修任务,他就会抽时间去陪伴社区里认识的孤寡老人,同他们聊天解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他已有五六个年头没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在钱海军服务过的老人中,有一位名叫赵金伏的新四军老战士,已是耄耋之年。他曾经对钱海军说:“当年,我打仗的时候是扛着枪冲在前面,现在你是拎着工具箱冲在为人民服务的前面,我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6

伟大的时代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需要榜样力量引领,黄大发、杜富国、黄文秀等一批时代楷模的典型事迹,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坚定信仰、当担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代愚公—黄大发。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于1960年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引来清泉不休止”,凿出“生命之渠”后,继续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修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愚公移山精神。“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扫雷英雄—杜富国。1991年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xx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同组战友安然无恙。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然而却失去了双眼与双手。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我们应传承这种舍己为人、不惧危险的精神。

第一书记—黄文秀。20xx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白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期间,她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xx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从白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7

钱海军,男,汉族,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为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他从事电力服务工作30年,从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成长为有口皆碑的“万能电工”。他总结提出“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政府解忧”的“五解服务法”,为社区提供用电咨询、业务代办、纠纷调解等便民服务。他结对帮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帮扶学生27名,服务用户1.3万余人次。他注册成立宁波、慈溪两级志愿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带领1200多名志愿者足迹遍布浙、藏、吉、黔、川五省(区),使“千户万灯”的光明照亮雪域高原、偏远山区、扶贫结对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受到广泛赞誉。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团队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称号。

23年来,钱海军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电工,凭借着一颗热心和一技之长,守护着万家灯火,是无数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贫困学子;在他的影响下,“百姓身边点灯人”的队伍持续壮大,并成了一个服务品牌,如今人数已经由当初126名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这束微光,正在不断放大和扩散,变成了照亮千家万户的一片灯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党员干部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共产党员的光和热,当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照明灯”,让党的温暖之光时刻照耀在群众心坎上。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8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__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__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19

63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个人该如何坚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张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师为了谁,怎样当一名好教师,怎样培养好学生,张桂梅成为了榜样。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张桂梅以实践做出了有力回答。

张桂梅告诉我们,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化育人心,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总有一种力量,担当奉献,苦干实干,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是“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总有一种信仰,为国为民,坚定如磐,那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是“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礼就不办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请提前把丧葬费预支给我,我想把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红土高原一枝梅,铁骨丹心傲雪霜。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赏和尊重。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0

华灯初上,杭州湾畔春风沉醉。物阜民丰的宁波慈溪,家家沉浸在“五一”假日团圆中。一位两鬓灰白的中年汉子,放下筷子,挎上工具包,在妻子习以为常的目送下,匆匆消失在夜色中——就在刚才,一位老人打来电话说“家里灯爆掉了”,他只应了一声“我马上来”。

23年来,无论路途远近,无论逢年过节,他接到老百姓的求助电话永远只有两句话,“我马上来”“闲话一句”(方言,意为“一句话的事”),而后便风雨无阻出现在求助人家中。

他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宁波、慈溪两级志愿服务中心,1200余名志愿者在他的带领下发起“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足迹遍布浙、藏、吉、黔、川五省区,累计开展帮扶3万余次。

钱海军,国家电网宁波慈溪市供电公司一名普通电工,一名共产党员,仅凭一技之长、一颗热心,20多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为无数家庭通上了电、连上了心,守护着万家灯火。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1

吴蓉瑾,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当你走近她,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热爱。

红色传承路上小不点们的“带队者”

9月15日,吴蓉瑾顶着细雨带着高矮不一的一队小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一进门,孩子们轻车熟路地“反过来”带着在场的大人们进行参观。普通话、上海话、英语轮番上阵,而吴蓉瑾就像普通听众一样认真地听着,走向下一个参观点位时,又会自然地与孩子们手牵着手。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

16年前,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红喇叭”。她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党的历史、讨论撰写讲解稿、磨炼讲解技巧,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小学生主动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精神。如今,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逐渐成了一支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2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__年秋,20__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3

每天凌晨5时30分,天未亮,她就站在校园中举着小喇叭高声呼唤全校同学:“姑娘们,起床读书啦。”每天深夜11时,她还在扶着栏杆、紧握着手电筒颤巍巍地上楼下楼,检查每一间教室和宿舍。

11年前,她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犹如她的手电筒,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

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19年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

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也是党的xx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她究竟有什么魔力,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

136个孤儿的妈妈

“如果没有张桂梅妈妈,我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吃苦、自强和感恩。”在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长大的孤儿张惠华近日对记者说。20__年,张惠华7岁,父亲因矿难身故,母亲离家出走,她和弟弟被送到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那天,张桂梅一只手抱起5岁的弟弟,另一只手紧紧地抱住张惠华,亲切地说:“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

高三时张惠华去丽江读书,张桂梅送她到客运站,反复叮嘱:“去了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个一本学校。”张惠华不想让妈妈失望,每天在灯下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最终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现在是华坪县驻村扶贫队员。

从20__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她只能抱着孩子们满院子走。很多孩子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常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跑。孩子们入院不久,都自发地喊她“妈妈”“老妈”。她把孤儿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经常背着幼小的孤儿在儿童之家和学校打扫卫生。儿童之家成为温暖的家,孤儿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

11月20日,记者走进儿童之家,孩子们大都上学去了,只有4岁多的丁小付刚从邻近的攀枝花市看病回来,他患有出血性紫癜,经常去攀枝花治疗。女保育员李光敏说:“老妈最操心的就是丁小付,忙不过来陪他去看病时,就不断打电话问病情。”李光敏11岁成为孤儿被送进儿童之家,长大后考上云南艺术学院幼师专业,毕业后放弃在昆明工作的机会,回到华坪儿童之家工作。“儿童之家需要我,老妈有重病,回来也好照顾她。”她说。

19年来,在张桂梅的呵护下,先后有136个孤儿在儿童之家健康成长,其中10多个孤儿考入大学。

1645个贫困女孩的大学梦

20__年,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张桂梅的梦想招来一些人的质疑和辱骂,许多人也感到不解。

张桂梅从儿童之家的孤儿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看到了贫困山区父母强逼女儿早早嫁人换彩礼的悲剧,看到了许多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因为贫困没钱上高中,不得不去打工谋生。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要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为筹集资金办女子高中,张桂梅四处求助,向社会募捐。有时疲惫、无助至极的她坐在昆明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整整奔波5年,只筹到一万多元。20__年,张桂梅成为党的xx大代表,她在北京开会期间奔走于各大媒体,讲述自己要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在各级党委政府投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终于实现了。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贫困山区的96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开始实现她们继续求学的梦想。

“如果没有张老师,没有女高,我和姐姐都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女子高中工作的周云丽激动地说。20__年,周云丽和姐姐一起考上华坪县普通高中,但在农村贫困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残疾,姐妹俩面临一个或两个辍学的困境。幸运的是恰逢女高建成,她们俩都进入了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已工作。

张桂梅招收学生的原则是,只要是丽江各县农村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即使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她都收下。女子高中的学生不收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资料费,每人还发3套校服和箱子。唯一支出的伙食费也便宜,四五元即可吃一餐。丽江各县农村甚至其他州市的贫困女学生纷纷来报名入学,如今女子高中已有9个班、470名在校学生。

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连续8年丽江市高考升学率第一名,20__年1名学生还考上浙江大学。今年该校又创佳绩,118名毕业生中,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

女子高中的同学们不仅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3年每人还为贫困的家庭节约5万多元,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带动了全家脱贫。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好校长带出的好学校

“女子高中招收的学生基础差,老师也年轻,学校设施也不算很好,为什么高考那么棒?”有人问张桂梅。

“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教育!”张桂梅毫不犹豫地说。

在女子中学校园内,你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们擂鼓一样急促的下楼声,可看到学生们像一阵风一样跑过校园。她们凌晨5点半起床,晚上12点20分休息,中午吃饭10分钟,晚饭半小时包含打扫校园卫生,其他时间除午休40分钟和做操外,都在上课学习,每周只有周日休息3小时。

“如果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我怕她们走不出大山,这种严厉对她们一生都有帮助,将来都不会怕苦怕累。”张桂梅解释说。实际上她比学生更辛苦,她每天凌晨5时15分起床,是为了及时喊学生起床,夏天清晨校园里常有蛇,她早起去赶蛇。每天晚上8点半和10点半,她还打着手电摸索着检查两遍校园各个角落。所有学生都睡了她才睡。

女子高中校园里,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标语,在运动场旁石壁上,绘有鲜红党旗和入党誓词,还有“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巨幅大字。11月20日上午,记者目睹了一场每天都进行得非常励志的理想信念教育。9时40分,下课的全校同学迅速跑到操场上,整齐地跳起舞蹈《南泥湾》,高亢地齐唱《红梅赞》《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最后大家有节奏地齐声喊道:“高三加油!上清华!上北大!”每个同学都热血沸腾,红色的校服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站在一旁的张桂梅举着小广播,激动地与同学们一起歌唱,一起呼喊。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张桂梅说,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斗志,11年来,全校没有一名学生辍学。

“张桂梅和女子高中的实践证明,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华坪县教育党工委书记胥国华感慨地说。

张桂梅时刻温暖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幸却深埋在心底,她年轻时随姐姐从黑龙江到云南迪庆支边,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调到华坪县工作后又患肿瘤,绝望之时,华坪的许多干部职工为她捐款治病,党委政府给她许多关心帮助,对此她一直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严重疾病,可她说:“华坪对我那么好,我要报答华坪,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云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在关于全省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中这样评价。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4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北征战

留下20多处伤疤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

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务农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

淡泊名利

从不计较得失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吃亏。”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5

“我愿意一辈子拎着工具箱,走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作为扎根基层一线的电力工人,钱海军用23年的执着付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成为老百姓最信赖的“点灯人”。

换灯泡、修电表、修电器、通马桶……365天“在岗”,24小时“开机”,被100多位孤寡老人当成“亲儿子”,完成2.5万个小时志愿服务。心无旁骛淬炼技能,一心一意奉献社会。从电力服务出发,又不止于电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小小工具箱,浓缩的是日积月累的精湛技能,凝聚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生活工作的时时处处,浸润“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送去温暖;用年深日久的实干,展示出打动人心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一个优秀产业工人的情怀中,可以看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看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职业操守,看到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

无论风华正茂,还是头发花白,为民服务的.精神不老、情怀常新。在奋进新征程的伟大时代,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都有成才、出彩的舞台。“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正在中国大地得到源源不断的生动注解,将被来自火热生活的无数鲜活故事接续谱写。

心中有人民,肩上有担当。立足本职岗位,心系万家灯火,将“小我”融入服务民生福祉的“大我”,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位劳动者都可以成为促进共同富裕、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道路上的“点灯人”。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6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英雄无悔》,讲述志愿军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家国情怀。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后代徐江娜:这个(位)老英雄,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7

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诠释了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努力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刘永坦院士身上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不可磨灭,作为年轻一辈,必将传承好、发扬好新老一辈的成功经验和崇高精神,潜心研究、精心治学,为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8

23年来,钱海军结对服务了100多位残疾、空巢、孤寡老人,还捐助了27名贫困学生。服务范围也从最初无偿提供电力维修改造服务,到群众无论大小事都随叫随到。后来他干脆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登在了报纸上。

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傅立韵:这个电话号码一公布,在离慈溪60多公里的宁波,70多公里的宁波北仑电话都打来了。

20__年,宁波慈溪电力部门启动了“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西藏日喀则、吉林敦化、贵州安龙和四川布拖……这次,钱海军和他的志愿团队还走进偏远地区,为6000多户人家完成了线路改造。

如今,钱海军已从当年的“小钱同志”变成了现在的“钱师傅”。在他的影响下,“百姓身边点灯人”的队伍已经达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这束光,正在变成一片灯海。

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无私奉献。钱海军同志正是千千万万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点亮的`不仅是万家灯火,还是困难群众心里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时代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年轻干部作为新征程上的新生力量,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风险和挑战,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成长,在应对突发事件、解决重大矛盾时方寸不乱、游刃有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广大年轻干部要珍惜每一次培训锻炼的机会,在学习中积累,在交流中增智,在实干中锻炼,磨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态度,永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以新思想为引领,立足本职岗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才智、贡献力量。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29

不是在服务,就是在去服务的路上。23年来,钱海军拎着他的工具箱从未间断这样的行程。

从社区义工起步,他用一技之长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力维修。“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是百姓的定心丸,而“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亦是他对群众最温暖的承诺。

向内延伸,钱海军自学了电风扇、电饭锅、洗衣机等基础家电维修,他把孤寡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关爱。上百名老人,他定期去检查电器、线路,再陪老人说说家常,顺带调解一下邻里纠纷。逢年过节,他买上礼物去看望,甚至大年三十都与老人一起度过。他服务的老年人,年纪最小的67岁、最大的108岁。

向外拓展,钱海军跟随着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浙江、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地用光明温暖了万千群众心坎。

星星点灯,钱海军建立起正规化的公益团队,带动身边人和他一起奉献社会。他们抗洪抢险,扶贫助弱;他们热心公益,小善大爱;他们还领着7位孤寡老人开启了北京之旅,在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里圆了那些耄耋老人的梦。

所有的足迹都在践行一个初心:“为人民服务从点滴做起,贵在坚持。”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钱海军是一盏“宁波灯”,用一个人的微光点亮了千万家的灯火。同时,那些灯火的光芒映射出了一个高尚而纯净的心灵。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0

刘永坦同志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凝聚匠人精神,其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值得每位龙江人学习、传承和发扬,他是科学路上的领军人,他书写了我们大美龙江的骄傲!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1

20多个年头、7000多个日夜,廖俊波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终不忘心之所向;面对纷繁诱惑始终谨小慎微、坚持原则;面对艰难困苦始终直迎而上、步伐坚毅。在全国上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有利发展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为官者学习廖俊波时代楷模的品质更是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学习廖俊波同志舍己为民、服务群众的品质。廖俊波同志在自己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上,始终以党赋予自己的权利和职责为信仰,做到了责任担当、心中有民。他经常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待工作需务实、对待群众需关爱,对待困难需担当,展现了他工作第一、心中有民、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要学习廖俊波同志铭记党章、坚定信念的品质。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廖俊波同志工作中永不改变的服务宗旨。共产党人要有理想信念,共产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廖俊波同志自工作以来,他都以不变的宗旨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赢得不同时期的先进性,成为我们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勇于担当、走在一线的品质。基层党员干部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最后一公里”,要在各自岗位上尽其责,以担当尽职尽责、以担当走进群众,履行好主体责任。我们应学习他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调查在一线的'务实精神,在自身岗位上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用真情和实绩来回报群众的信任和嘱托,同时营造新时代良好的政治生态。

逝者已逝,生者更当有所勉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的泪水和怀念,是对这位好干部的最好祭奠。廖俊波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政和的老百姓记得他,政和的山山水水也记得他,我们青年干部当以他为榜样,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2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__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__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__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__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3

20__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新时代劳模代表钱海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5月6日晚21点档将播出钱海军同志的先进事迹。

钱海军同志是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1999年开始,钱海军23年来结对服务了100多位残疾、空巢、孤寡老人,还捐助了27名贫困学生。他不仅无偿提供电力维修及改造服务,对群众的大事小情坚持做到随叫随到,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万能电工”“电力110”。党员干部要学习钱海军同志的劳模精神,立足本职当好“点灯人”。

担当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力量,是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奋斗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责任,是党员干部的坚实底色。新时代、新要求,要看到,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许多“硬仗”要打,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正因如此,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就是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肩担道义、胸怀天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时刻把造福人民作为天职,敢负责、能担当,有造福人民的'情怀、发展经济的本领和过得硬的作风,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经营致富本领,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百姓生活好起来。

时代楷模观看心得体会 篇34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为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力量,早已成为刘永坦不断突破、创新的“密码”。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的顽强拼搏精神,看到了刘永坦院士坚信科学可以振兴中华的强国梦想。我们要通过此次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担当使命,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