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日记心得体会热门三篇

家访日记心得体会(精选3篇)

家访日记心得体会 篇1

在现代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习惯于快餐式联络。同事、朋友甚至亲人之间也都会选择手机或电脑等便捷的联络方式。在教育行业中,我们大多时候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与家长联系,可是我们却不能忽略最原始的方式—家访,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更是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在家表现。

周六上午我们学校所有教师在李校长的组织下开展了“走进家庭,关爱心灵”的家访活动。虽然天空不给力,下起了蓬勃大雨,但丝毫未影响老师们的心情,也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虽说我新接手班主任工作,但家访并非是第一次,上学期我个人也走访本班的部分学生,但那时只是觉得新接手一个班级,对很多学生不了解,想通过家访更多的了解情况,没有达到家访的效果。上个月李校长请来了连胜学校的徐校长给我们做了家访培训,所以这次家访之前我们也做了前期准备工作,带着问题走进学生的家中。这次的家访收获颇丰。

一,学生的家庭情况

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和家长都特别热情,希望能和我们老师多交流,所以半天的时间我只走访了6名学生,其中就有5名是留守儿童(3个是双亲都不在家,2个是单亲在家),我没有刻意地选择对留守儿童家访,我是按照路线及家长时间而定的,这也能侧面反映出留守儿童的严峻形势。

二,学生的在家表现

我每走进一个学生家中便会与家长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聊天,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家看电视的时间用的多,在学习上并不主动,只是单纯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我班上的一个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日常作业,比如英语学科每天至少背诵5个单词和阅读一篇课文,这不算作业,而家长对此也未重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都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管,隔代的溺爱导致很多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或老师面前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师眼中的乖学生未必在家就是好孩子,同样的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在家就表现不好。而通过家访我便能多方位了解到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成长。

三,家长的忧心和期望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此他们也都很用心的在孩子的身上,但由于有些家长家庭任务重或者是文化水平不高,并没有有效地监督好孩子的学业。有好几个家长跟我说不懂英语,便不知如何地督促。面对家长们的困惑,我制定了一套即使不懂也能监督的措施。看到家长们舒展开的眉眼,我甚是欣慰。若不是这样面对面的方式,我们之间不会聊的这么深入,我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四,我努力的方向

“可怜天下父母心”,通过这次短暂的家访感受到家长的这份情感,更增添了我们的责任感,也指明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感到肩头的担子又重了许多,也更让我感受到家访之路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访日记心得体会 篇2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也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而家访则是连接这两方面的重要桥梁。

通过这些天的家访,我们了解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等,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家长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班级的总体情况,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说真的,这次家访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教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而且还寄予这么高的厚望,不管怎么样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特别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原来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教师的心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还是注视和关心着自己。一位学生的婆婆说:现在的老师都不进行家访,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但和家长的联系还是不够。我当老师的时候,一个学期至少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一次。只有看到学生的生活环境,才能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才能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并由此谈到学校的管理非常正规,让他们非常放心孩子在校的教育。

这次家访,使家长和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从内心深处非常感激教师。一位学生见到我们的到来,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们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们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在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最后,他们一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我们送出大门口,并希望我们经常到家来坐一坐,聊一聊。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家访日记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是十五周星期四,我和数学周老师决定:去班上男孩胡金沅家家访。孩子家住金银村2社,离学校大概有两公里多点的路程。放学前我叫孩子留下与我们同路,孩子茫然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没说话。

从学校出发时间是下午四点,我们还特意邀请学校王校长一同前往。一路沿着公路走,只是快到家时走了一程斜坡小路,因为天气晴朗,到孩子家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时间。出发前我们给孩子母亲去了电话,母亲说她在街上帮馆子,下班就立即回家。快到孩子家时,母亲闻声出来,见了我们很是客气。本想招呼我们进屋坐,可狭小的两间瓦房实在腾不出地方,于是在孩子伯妈家端了凳子招呼我们在屋外的坝子上就坐。

我们说出了今天家访的目的:孩子这段时间上课老走神,总是一副茫然的样子。也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笑容,小小年纪却心事重重。作为孩子老师的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8、9岁的孩子,原本是天真快乐的儿童,却为何挂着一脸的忧伤。

听了我们家访的缘由,孩子妈妈苦叹一声,哎……接着她向我们讲起了她家近期遭遇的不幸:他们家原本有四口人,父母及两个孩子。去年,女儿在十七岁时生了一场病,那场病让女儿的脑子出了问题,女儿竟在一个深夜离开了家,至今杳无音讯,听来简直不可思议,可现实就是这样。父母为此找了很多地方,可最终是毫无结果。

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孩子的父亲在女儿离家半年后病倒了。说到这儿,孩子母亲指了指堆放在我们眼前的那些红色泥砖,她说这些砖是去年买回来准备修房子的,那时一家人都好好的,女儿正念高中,孩子父亲也在外打工挣钱,为了修建砖房,她一个人请人从砖厂买砖运到公路边,再花钱请人工搬运下来,这些耗费了他们一家的大半储蓄。可没想到,建房还没开始,女儿却病了。女儿还没下落,父亲又住院了,更令她不能接受的现实,医生告诉她,孩子父亲已是肝癌晚期。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孩子母亲根本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可事实就是如此,你不接受它也不可能改变,现在家里除了8岁的小儿子,她该要去依靠谁,找谁商量,跟谁诉苦。她抹干眼泪,强迫自己振作起来。她把儿子寄放在孩子伯妈家,自己去医院照顾孩子父亲,可已是癌症晚期的孩子父亲,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于几个月前离开了他们……

听到这里,我们几位老师都沉默了,眼前这个穿戴干净整洁四十左右的母亲,在一年多时间里却经历了人生多么悲痛的生离死别呀!原本和睦幸福的四口之家,如今就只有小儿子依偎在她怀里。孩子静静地听着妈妈的诉说,眼里闪烁的泪花早已控制不住,凝结成泪水顺着孩子的小脸蛋滴落而下。母亲紧紧地搂了搂孩子,说:“元宝,别哭,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永远陪着你。”那一刻,我的眼泪也不由我控制,我不曾想到,今天的家访会是这样的场面。

也无需多说,我们也已经明白了孩子的忧伤是为何了。那么幼小的心灵,又怎能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失去了最疼爱他的姐姐,失去了最关爱他的父亲,同时失去了两份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多么让人揪心残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家庭,面对孩子和母亲,我们除了安慰,别无它言。

眼看天色已晚,我们起身告别,送行出来,孩子母亲说了一句:老师,你们放心,再苦再累我也要供儿子上学。我也叮嘱孩子母亲,希望她多给孩子鼓励,多讲开心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早一些走出生活的阴影。再现一张天真快乐的笑脸。

家访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老师几度感慨,如果不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家庭,我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健康的心灵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