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通用35篇)
根据园区支部开展向蔡藴敏学习的通知精神,我观看了金山电视台播放的“金山区卫生系统蔡蕴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蔡蕴敏是国内仅有的7个“国际造口治疗师”之一,报告会分别从蔡蕴敏的同事、病人家属、领导、记者、本人五个角度讲述蔡蕴敏先进事迹,从不同视角围绕蔡蕴敏同志“敬业、进取、团队、奉献”四种精神讲述他们眼中的蔡蕴敏。报告会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病人家属小雪父亲的那段讲话,他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蔡老师11个月的上门换药,让她的女儿带着尊严和微笑离开人世。蔡老师让我们全家人坚信:天使之爱在人间!”
不知不觉间,近1个小时的报告会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感动的泪水中落下帷幕。蔡蕴敏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通过观看蔡蕴敏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联想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在信息管理部,每天都有新的资料要输入、电话要回访、信息要更新、班车要带等等工作,日复一日,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虽然你会感到枯燥,有时会感到很烦闷,但只要我们敬业,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发觉新事物,新做法,提高工作的兴趣度,快乐工作;负责好信息管理部的每项工作,团结一致,让园区同事及时了解企业最新信息状态,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使相互关系更加和谐;为园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园区的事业立足基石,蓬勃向上!学习蔡蕴敏同志的各种精神,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发挥、发扬光大。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一题记
20__年的春节,祖国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天空乌云密布,没有往年热闹的气氛,也没有大人的快乐笑容。手机上不断变化的数字让我不寒而栗,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
他两鬓斑白,镜片后一双坚毅的眼神和一张刚毅的脸庞,让人肃然起敬。谁又能想象到,他已经年过八旬了?
本来按照退休原则,他已经不必再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了,但他却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赶往湖北武汉。十七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十七年后,他再战防疫最前线。
你瞧,他坐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时,累得忍不住开始闭目养神了,尽管是打瞌睡时,他也是双眉紧锁,好像在思索着该如何打赢这场“防疫战争”。
他再三提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岁的他仍然二话不说奔向了防疫第一线。其实,他也是为人夫父,也有温馨美好的小家,也有亲人,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国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无一丝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身临一线,他也十分担忧,但一旦祖国有需要,他仍会全力以赴地冲到抗疫最前线,无惧各种风险。
钟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在防疫前线像座大山一样屹立不倒,时刻警示着我们一一中国人绝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迟早要被我们中国人所打败!
钟南山,他像一棵苍天大树抵挡住疫情的猖狂袭击,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发展,庇护了我们,免遭病毒的袭击。他不正像“保护神”一样保护着我们吗?
钟南山,他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们美丽又伟大的祖国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坚强的天地。
钟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战士,同样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样,我十分敬佩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钟南山院士难道不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吗?让我们牢记这场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院士吧!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__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等地。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__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关键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贰 高质量脱贫,要增强“造血”功能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__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__年11月26日,黄诗燕还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湖南全康电子科技公司考察。但这一次,平常总是激情满满全程讲解的黄诗燕,声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了好几分钟……
叁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__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于是,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黄诗燕自己则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书柜变形,建议换新的,被拒绝……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__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从“嘎查书记”到“廷·巴特尔大讲堂” 他无私奉献,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
20__年,为了让自己的好经验更多地惠及牧民群众,廷·巴特尔提议并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几十年中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牧民增收经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20__年,他从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十九大精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现场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在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慕名来学习的有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学习参观团。20__年在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访牧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典范。
他扎根牧区47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草美了、树高了,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千里草原续写!
在网上观看学习了“蔡蕴敏先进事迹报告”之后,感触很深,从蔡蕴敏的同事、领导、患者家属、媒体人及蔡蕴敏本人的不同视角了解她。她在20xx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将“解除病人痛苦,让病人活得有尊严”作为工作目标,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弘扬了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她的先进事迹,我们觉的在以后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勤奋敬业 踏实肯干好作风
蔡蕴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以忘我的境界照顾好每一位病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我们觉的我们就要象她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轫不拨的意志完成各项工作。
二、要养成脚踏实地 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蔡蕴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她通过艰辛工作,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就说明,要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要务实,想实招、求实效。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做到“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
对照蔡蕴敏先进的典型榜样,我们想: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保持一种激情,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滕启刚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扎根基层法院工作30年,历经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派出法庭等多岗位锻炼,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深厚情感,以恒心践初心、以生命担使命,勤勉履职、忘我工作,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滕启刚同志坚持严格公正办案,总是深挖每一处细节,求证每一个真相,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他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主动走进群众中间,用乡亲们熟悉的语言、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创建用心调解、用情疏导、用法释疑的“滕氏调解法”,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切实把纠纷化解在基层。他甘于清贫、廉洁自律,珍惜法官名节,涵养家庭美德,从不用身份和权力谋私利。他崇德向善、心有大爱,不计得失、不慕名利,以赤诚之心、无私之爱、公正之举、廉洁之德树立起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光辉形象。
决定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涌现出一大批品格高尚、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滕启刚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忠诚担当、甘于奉献,表现突出、事迹感人,是深入学习贯彻__、积极践行__法治思想的优秀党员,是新时代人民法官中忠诚敬业、倾心为民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涌现的先进典型。
决定号召,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广泛开展向滕启刚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拼搏奉献,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__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__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__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感动交通”组委会对徐前凯跳车救人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颁奖词中称赞:“人世间,幸得英雄如你。生死攸关之际,铁轨前,呼喊,奔跑,奋力抢回了一个生命,却失去了自己的右腿。生命因壮举而美丽,年轻的你不愧为我们交通人的骄傲!”
时间倒回去年7月6日下午,当时,正在进行调车作业的徐前凯突然发现前方有位老婆婆横穿铁道,眼看列车就要撞上老婆婆,徐前凯立即发出停车指令,随后不顾自身安危从运行中的火车上跳下,奋力将老婆婆向外拉出道心。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凯的右腿却不幸被火车碾压,造成高位截肢。
徐前凯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感动和钦佩。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底,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徐前凯右腿装上义肢后,已可以借助手杖独立行走。徐前凯还表示,希望今年可以通过刻苦训练离开手杖自如行走,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
记者了解到,“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交通运输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涵盖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各领域。活动自20__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年。徐前凯是继新乡桥工段东明桥梁车间巡守工陈忠印、昆明机务段动车组司机王劲达之后,第三位荣获此殊荣的铁路职工。
看过不同栏目的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每一次都很感动,12月11日又看了中央一台的“时代楷模”发布活动,发布云南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委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
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大爱无声。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续写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张桂梅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张桂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其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真可谓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根据省委、市委要求,中心全体老师、党员、妇女都要认真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她注重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学习她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学习她淡泊名利、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开拓精神;学习她坚定信念、执着坚定、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
在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把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作为重要载体,张桂梅,像一团火、一盏灯、一颗星,燃烧着、闪烁着、散发出爱的光芒,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引领她们走出大山。华坪女子高中建校以来,张桂梅帮助了1500多名山区贫困学子走出大山,体现了教育扶贫,在她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勇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忠诚诠释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仁心大爱和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张桂梅同志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开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系学生,心系职业教育,根据现在生源质量问题、社会现实问题,改变一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身作则好作风
他的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每个星期走基层在1000公里以上
走进黄诗燕在炎陵县委的办公室和宿舍,记者很惊讶。
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员多次要求进行简易装修都被他拒绝。宿舍很小,床上用品都很普通。
“宿舍里的东西,都是上一任领导留下来的,黄书记上任后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说,“平时除了接待外,一有时间书记就在走基层,每天都排得很满。”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境界。”黄诗燕多次在讲话中这样说。
“担任炎陵县委书记近9年,黄书记为炎陵发展不辞辛劳,每个星期走基层来回车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说。
“黄书记在炎陵没有私交圈。”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红兵说,“他常说‘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感情就是工作上相互支持,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工作中交往最好的感情’。”
由于常年在县里工作,离家远,黄诗燕对妻子女儿都照顾不上。平时工作忙,也很少有时间打电话。黄诗燕心里总感觉愧疚,每次洗衣服都和妻子视频聊聊天,“等忙完这阵子,就回家好好歇歇!”可这一等,竟等到天人相隔。
在炎陵县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黄诗燕的事迹还在传颂着。他用8年多始终如一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通过学习滕启刚的先进事迹,我认识到他在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与使命中,肩负起了作为法官应有的担当。我深刻体会到向英模学习必须要落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管多忙,现场永远是滕启刚的冲锋阵地,接到案件,他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去调查,查清案件事实。我要学习他对案件的“较真”,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见贤思齐、奋发努力。我要向先进看齐,以先进为榜样,身处行政岗位,要以“螺丝钉”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诚担当镌刻进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将默默奉献书写在平凡岗位里,以扎实可靠的作风,以奋斗拼搏的姿态,主动投身到辽河法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滕启刚工作和生活中的大爱情怀打造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甚至影响着身边人的职业理想。一件件日常工作事迹,是审判一线的同志学习的榜样,一桩桩故事折射的精神也为我们行政岗位干警立下标杆。
我们要学习他“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能满怀激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奉献精神,忠诚审判事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责尽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学习他朴素的价值观,潜心扎根基层30年,牢记为民宗旨,认认真真坚守正义勤俭持家当好法庭和自己家庭的大家长;学习他“心中装着百姓,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体现人民性”的百姓情怀,善于换位思考,踏踏实实沉下身子幽默智慧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他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证候规律,基于证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第三,应该成建制地组建医疗队,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SARS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马克思则讲:“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一—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
20_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_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_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亭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对于一名战士,无法战斗是最大的折磨。即使我们理解这一点,还是不能轻易接受一颗子弹擦着心脏穿胸而过后,3天下手术床、7天开始走动、28天回到战斗岗位!
3天、7天、28天!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多强烈的信念?
他不疼吗,不累吗,不害怕吗?
他没有机会撤下、离开、回归安逸环境吗?
他不知道领导很关心、战友很担心,父母会伤心吗?
不!他有机会离开!他知道父母、战友、领导的关切!可是,他还想要战斗!他是英勇的战士,他没有感觉累,没有感觉疼,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只因为对完成使命有着异乎寻常的执念,只因为对祖国有超越一切的忠诚,在枪炮轰鸣战火硝烟中,他抬头挺胸迈步向前将战位踩在了了脚下!“军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你相信吗?我相信!因为张楠已经用信念把身体打造出了“特殊材料”才有的模样!
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斗志和情操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60岁退休后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当荒山变成林海后,又无偿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移交给当地政府。
纵观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是: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有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有大公无私、谈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切都是这位共产党员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中,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诱惑也不断增多,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信念开始动摇。此时,我们党推出这位忠以报国、诚以修身、勤俭自强、信以立业、德才兼备的时代楷模,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我们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缅怀先进人物,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并以此为标准来调整和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应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医疗事业,自觉地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推进医院的发展,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扎实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创业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来谱写一曲共产党员的生命之歌,留予后代吟唱!
“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黄诗燕,将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立在炎陵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召来者,以启后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3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3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3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贰 “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
20__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当时我觉得自己40岁了,有点本领恐慌,甚至不想干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综合材料后,邀我在大院里散了几圈步,以‘老办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经验,我的心一下就安下来了。”
令贺勇和其他干部都记忆深刻的,还有黄诗燕的博学多才。他记忆力惊人,散步时,《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来。“私下,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20__年,“非典”爆发,也把陈薇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陈薇带领着团队不分昼夜地攻关。
点击播放 GIF 1.6M在先后奋战了50多天后,他们终于如愿研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这种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当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后,没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这100多天的战场上,她没有见到过一次家人。
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忍不住隔屏亲吻。
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陈薇因此一战封神。
20__年,“汶川大地震”。
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同年,北京奥运会。
她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__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对于埃博拉患者的呼救声视而不见,“全球性的不作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
而早在20__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
她敏锐的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14年后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也证明了她当年的先见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支持。
20__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并向世界国家扩散。
而此时,后知后觉的世卫组织队伍,溃败!
欧美多国援非队伍,溃败!
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又是危急关头。
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__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举成功!
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要为她点赞。
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忘我地投入与奉献精神,儿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发后,她的儿子麻恩浩,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到西非做志愿者的中国中学生。
图为20__年埃博拉疫情后,母子两人一起上台领奖
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
20__年,因功勋卓著,陈薇晋少将。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20__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__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__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__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将军披甲出征。
而之后,也就有了我们开篇的故事传说。
“与毒共舞”29年,女将军,威武!
大医精诚,巾帼英雄
已经有太久了,出门时战战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盼头。病毒的问题,完全可以靠疫苗解决。
就像陈薇院士所说:“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
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跟不战而降有什么区别?
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陈薇轻描淡写地答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也有些同事在转业前劝她:“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
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这些东西既能用于战争,也能在和平时期导致疫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埃博拉,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这个愿望很难,但她一直在坚持!她不仅想为中国构建生物盾牌,也想用这个盾牌守护全世界。
她就像青山一样宁静淡泊,忍四时之落寞,渡寒暑之艰难。
当危险来临时,哪怕冒着身陨的风险,也毅然抵挡奔涌而来的猛烈火焰。
不得不感慨,真正担起民族重担的,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流星,而是默默耕耘的国士。
对比某些抱怨环境待遇,在疫情期间避难外国的明星,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像陈薇院士这样为国为民的人,才够资格成为国民偶像。
“为了祖国的明天,我愿做一块普普通通的基石,铺成一条小路,让更多人走向明天”,
就是她践行一生的箴言,也是她过去、现在及未来人生的写照。
如果可以,请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迹。也许某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会用一生追随她的足迹。
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整村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天坑里,因为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中。20多年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民凭借顽强的毅力,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这几天,下庄村村民刘恒保和妻子正忙着给柑橘树除草、打药,六年前,他种了20亩柑橘树,如今已经硕果累累。
除了种植瓜果蔬菜,当地村民还建起了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就在二十多年前,这个被1000多米的悬崖峭壁包围的村庄仅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因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返回家乡。
要想富先修路。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决定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出村的公路,彻底改变村庄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筹集了3960元购买了炸药等物资,肩挑背扛,用大锤、簸箕等简单的农用工具在绝壁上开凿希望。
20__年,历时七年,一条八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到了山外。十年后,毛相林又争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这条“绝壁天路”变成了3米多宽的“四好农村路”。
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而脱贫的道路又在哪里呢?20__年,毛相林四处调研后,决定为下庄村引进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并聘请种植专家对乡亲们进行科学指导。同时,这条修好的出山公路也为瓜果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只用了一年时间,下庄村就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此外,毛相林还在县里为下庄村争取到了乡村振兴开发项目资金,打造乡村旅游,建设具有三峡山村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20__年,下庄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在毛相林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曾经贫困的下庄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当了解蔡蕴敏老师事迹后,我被她的职业精神深深打动,同时也震撼到了我!
蔡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当我看到她照片的时候,她的端庄、朴素,富有亲和力的笑容就大致能感觉出她的为人。20xx年的护理生涯,她基本上是在换药室里度过的。如何让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并让患者就医方便是她时刻关注的问题。
在我在参阅她的事迹时,一张照片一段故事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故事讲述到一位农村的失智老人,来到了她的换药室。因平时家属护理的不是很周全,当蔡老师揭下压疮伤口时的那一刻,惊呆了!伤口上已密密麻麻爬满了正在蠕动的蛆虫。换药室刚来的小护士见状,吓得手中的药瓶都掉了。蔡老师强忍着惊讶和恶心,故作镇定地对其他护士轻声说:“不要叫,不要惊扰到病人和家属。”她迅速找来医用钳子,伏在老人的侧腰前,距离仅有10厘米,小心翼翼地为老人一只只地把蛆虫清理干净。恶臭袭来,连走廊都闻得到,她带上口罩,为老人清理伤口,渐渐地她的嗅觉都变得麻木,闻不到臭味了。最后,她一共捉出66条蛆虫,随后的清创包扎按部就班。
事后有人问:“是什么信念支撑你一定要处理完这些发臭甚至生蛆的伤口?”蔡蕴敏回答道:“总得有人去做啊,干上这一行,就要有这个心理准备,看着病人饱受伤口难愈的痛苦折磨,我真的很心痛。蔡老师表示曾经有过一次,她俯身低头为病人处理创口时,病人肠胃里空气蠕动,大便直接喷了她一脸,表示自己曾经有胆怯与无法面对的时候!
蔡老师的事迹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学习蔡蕴敏的事迹,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招商员:只有勤于学习,注重过程,努力专研才能担当得起招商引资的责任。 特别我们做招商工作的,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要让客户完完全全的信任我们,放心把公司交给我们园区!
有人说,如果你非常热爱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如果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你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
那么什么是爱岗敬业呢?我认为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工作作风。
没有任何借口,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当你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你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员工,我时常在想,我究竟能为公司做些什么!记得刚来单轨公司的时候,我也曾经因为工作上的挫折灰心过、迷惘过,一线工作的繁重和劳累尽人皆知!不知不觉来公司也有两年多了,在领导的信任和指导下,我自己对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识。也更能体会爱岗敬业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是如何的重要。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这就是实现人生理想!
就我个人而言,爱岗敬业具体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是如何当好一名好员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在如何当一名好员工上,我也有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一是服从领导听指挥,从厂内部来说,中层管理者是服务领导、是不择不扣的执行决策部署的一支骨干队伍;二是要能当好助手,能为领导分忧解难;三是要会干工作懂业务,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懂一行,要善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便能更好的融经验于工作中;四是要作风扎实,团结配合,干工作要有吃苦耐劳,讲究奉献的精神,工作过程中也要勤于沟通,善于配合。
公司还处在发展阶段,是一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前景十分美好的公司。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不可缺少的是团队合作、众志成城!作为一名员工,我希望不仅要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更希望和广大的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共建公司美好的未来。
20__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20__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启迪他人,刚柔真我。滕启刚扎根基层书写了精彩人生,用生命诠释了法官廉洁自律的政治操守。
滕启刚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激励着我,我要向滕启刚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审判工作无比热爱,始终站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探索调解新思路;学习他以群众苦为苦,实实在在解决百姓的难心事,时时同民意对表,事事向民心对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审判工作的指南;学习他敬业奉献,手受伤“三指”打字、从不午休、看三小时监控只为找出关键证据……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他的感召下,我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都多了一份责任感,一份使命与担当。作为新入职干警,我将怀揣无限的热情投入到法院工作中,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时时刻刻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向榜样致敬!
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19岁起,廷·巴特尔就扎根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那里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纪80年代,针对萨如拉图雅嘎查过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廷·巴特尔提出“围封轮牧”。
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20__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除夕,这个中国人眼中最重要的日子,再远的路,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团聚的力量。亲人相聚,相互陪伴,如同依偎着生命的根与源,像枝与叶般相拥相偎。可是,这种司空见惯的美好在今年却是无比的奢侈。
疫情的爆发使你们不得不坚守在岗位,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还记得逆流而上的那一天吗?
那天,你换上了崭新的西装,把头发梳成了大人的模样,买来回家的车票,你想终于可以回家和数月未见的家人团聚了,但是在知道疫情之后,你脱下了西装并穿上了白大褂,拿起手机拨打家里的电话:“对不起啊,今年我不能回家过年了,疫区需要我,提前祝你们新年快乐,对了,记得注意身体,”你强忍住内心的悲伤,微微一笑说:“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说完,你就奔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接着工作
那天,你为了方便疫情的工作,你剪了心爱多年的长发,脱去了漂亮的衣服,你专心致志的投入到防护疫情的工作中去。你想,没有关系的,头发可以再留长,短发也是超酷的,漂亮的衣服可以日后再穿,身穿白衣的你依旧最美。
那天,你拿着今年刚发的工资,你想一定要好好犒劳犒劳你自己,在得知疫情的相关需要以后,你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自己又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你想,等疫情结束之后一切可以重头再来。
你可能已经年过花甲,但你知道疫情之后,你用你的毕生所学去研究如何克服疫情;你可能只是一位清洁工,但你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往疫区,自己再前往疫区帮忙;你可能是一位老师,但是你只身前往疫区给你的所有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你可能只是一个军人,服役多年后你终于可以回家,但是知道疫情爆发之后,你又一次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若有战,召必回”你奋不顾身的赶往了一线......
你,你,无数个你,你们来自五湖四海,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逆行出征者”你们将涓涓溪流汇聚成大海,你们将点点星光聚拢并照向四方,你们在疫情来临时用沉默去代替旁人的抱怨,用最实际的行动去抵御疫情的不断侵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们拿起心中的信念作为武器去抵御疫情,你们为众人负重前行,用一袭白衣来守护我们的平安。逆流而上,危险重重,但是你们依旧昂扬而去,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背影。
你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你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你们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你们的平凡造就了伟大。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赞美之词都不足以用来赞美你们。
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和煦的春风定会吹拂梦境的河岸,生命的绿树必将生机勃发,翠荫如烟......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更新相关诊疗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方案。但在这些方案中都侧重中药的治疗,对于中医强调的整体综合治疗没有提及,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没有增加或推荐针灸、刮痧、拔罐等外治疗法,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张伯礼坦承,的确,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药,其他方法在治疗中使用受到条件约束比较大。有一些地区如广西等用了综合疗法。这次,中药注射剂在重症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国家诊疗方案中进行了推荐。特别要提到的是康复阶段,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中医康复方法来促进机体恢复,如太极拳、八段锦、食疗、穴位相关疗法以及心理疏导,体现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优势。
面对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特别是地方方案中推荐的中药预防方,很多人惶惶然,普通健康人群有必要“全民喝汤药”吗?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伯礼说,“我们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中药,没有必要全民喝汤药。中药防治的重点在于调节肌体的功能状态,而不仅是针对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体免疫力博弈、斗争的结果,如果病毒胜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们不主张人人都服用中药来预防。隔离的高危人群或者密切接触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汤药,具体可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推荐的诊疗方案和建议处方。”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感想,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作为一个基层党员教师,将以张桂梅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张桂梅是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也是每一位教师思想、行动的楷模。首先她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的师德:爱岗如命,爱生如子,是一株咬定青山的松树,扎根在教育最基础的岗位上,一去就是几十年。二十多个荣誉,足以证明她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挥洒的汗水和心血,为社会培养一拔又一拔合格的建设者和高技能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桂梅还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人对祟高信仰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
正因为有无数个张桂梅的奋斗,才有力地撑起了国家的脊梁,不断超越,在国际事务中居于举足重轻的地位。作为党员教师,我要以张桂梅为榜样,学习她为了教育事业发展而舍去小我;学习她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奇迹,抒写人生优美的华章;学习她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是1943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的亲笔题词。马锡五担任庭长期间,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执法严正,刚直不阿,他的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20__.6.4,57岁的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积劳成疾去世,他的故事让人们想起了“红色法官”马锡五。
11月4日,滕启刚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个被称为“马锡五式好法官”的人的故事,像暖流温暖着初冬的辽沈大地。
“滕氏调解法”让百姓心服口服
滕启刚30年来从未离开过千山区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20__年到千山法庭工作的王铋程,从滕启刚身上看到马锡五的身影。
“马锡五下乡了解情况遇到农民下地归来,会把农民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拴好,等他休息一会才开始谈;滕庭长经常带着我们把法庭搬到农民家炕头,盘腿坐在炕上从拉家常话开始。马锡五说,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是对你的信任,怎么可以拒之门外?滕庭长把自己的电话对外公开,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倾听他们的诉求。”
就像“马锡五审判方式”给边区人民带来公平正义一样,滕启刚的“滕氏调解法”让千山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20__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镇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村里做了多次工作也没用,气得村书记找滕启刚要起诉农户。
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做完心脏手术,脾气还很暴躁。他找到农户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距离。几次登门交流后,问题得到解决。
有人概括“滕氏调解法”: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对滕启刚来说,所有调解法只有一个核心: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滕启刚整理归档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那是20__年,滕启刚收结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给予张定宇和张继先同志记大功奖励的决定》。
其中,张继先是湖北省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的人。
张继先,女,现年54岁,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张继先同志以超强的专业敏感意识,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是医院救治一线的“带头人”,始终不渝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根据官方消息,张继先是在20__年12月27日把相关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张继先是如何发现的?
20__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在专家门诊时,接诊了家住医院附近小区的老两口。两位老人因发烧、咳嗽就医,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
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其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显示肺上也有特殊表现。
同日,还有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存在同样的发烧、咳嗽和肺部表现。张继先凭着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给这些病人做了多项流感相关检查,结果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
27日,她及时把四人的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在20__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的张继先,凭着一个医生的责任和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她感到“这里有问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我从那个时候(20__年)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
她提到,“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去年12月28日、29日,门诊又陆续收治3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前后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
张继先立即又向医院报告。
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对7个病例逐一讨论,追问到还有两例类似患者,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治疗,也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医院高度重视,立即上报。
据《长江日报》报道,各方信源均证实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在1月29日接受采访时,张继先还曾在病房大哭。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
20__年1月1日市场被查封
2月4日下午5时,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张继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倩采访。
你是怎么敏感地发现疫情的?你现在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有没有休息……一个一个问题问下来,张继先一一作答。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继先没有休息,也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开始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科室有事可以及时赶到医院。
“你为什么要在网上买工作服,不让医院配发?”最后董倩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张继先回答,如果医院配发的话需要订做,而网上买能够很快到货。
今天下午,张继先又接受了“战疫情”特别报道主持人董倩的专访。
张继先说,在她来之前,她所在的医院有18位患者出院,这18位患者全部是在20__年12月11日左右开始入院治疗的,入院时的病情都是中度到重度。
在被问及是如何发现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的源头时,张继先说,医生在填写病例时发现,共同点都是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为了早一天重新站起来,截肢手术后十天,徐前凯就躺着举哑铃,开始练习手部力量,进行康复治疗。第十八天,在父亲的搀扶下,拄着拐杖开始试着走路。
徐前凯每天坚持进行康复性训练,虽然疼痛和汗水伴随始终,但他一如平常坚强勇敢、阳光乐观。20__年11月7日,在医护人员认真细致的帮助下,一副义肢支撑着他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站立——没有拐杖、没有搀扶。
20__年12月26日上午,成都局集团公司在重庆隆重举行徐前凯表彰报告会。会议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新文主持。报告会上,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李翌科宣读了对徐前凯的表彰决定,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岱良和集团公司总经理曾宪海共同为徐前凯颁奖。
坚毅的性格、良好的表现也让徐前凯收获了爱情,20__年8月17日,徐前凯迎来人生重要的日子:他和余光敏登记结婚了。如今,他们的宝宝出生了,初为人父的徐前凯提及儿子,总是满脸笑容。
他说,有家、有了她、有了宝宝,心里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做儿子的榜样,20__年初,徐前凯先后荣获20__年度“新时代成铁榜样”、20__年度“新时代铁路榜样”“最美铁路人”。
徐前凯本人除了参加了成都局和总公司举办全局和全路巡回报告会以及中央电视台“最美铁路人”节目录制外,他还利用空余的时间,靠左腿在床上做平板支撑、踩单车等训练,装上义肢进行康复训练等。
同时,他还利用网络、书籍学习铁路部门的新要求、业务新知识,避免与工作脱节,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
徐前凯树行义之道、怀利人之心、行助人之事,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关键时候敢出手,危难面前勇担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正如20__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词诠释了的那样:“纵身一跃、奋力一抱,短短5秒,刹那间的本能之举,映射出最耀眼的光芒。生命从来不是等价交换,没有‘值不值’的追问,只有‘该不该’的回答——义薄云天!”
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说,生命力使人们前途光明,团体使人们宽容,脚踏实地使人们现实,那么,深厚的忠诚感就会使人生正直而有意义”。最近阅读了《忠诚胜于能力》一书,让我对“忠诚”一词的理解日益深刻。该书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为素材和主线,穿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企业案例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它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这一主题思想。缺乏忠诚,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书中提到:“忠诚是一种义务,忠诚应该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因为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国家给了你人身安全和保障,你就有义务忠诚于国家,在国家面前应尽自己的义务;忠诚还包括对社会的忠诚、对同事的忠诚、对职业的忠诚、对自己的忠诚、对朋友的忠诚、对家庭的忠诚等。其中对自己职业的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忠诚是一种责任,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忠诚就要从自我做起、从工作的细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这种理念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忠诚的人会主动追求卓越,而缺乏忠诚的人最多在“合格”处就停止了脚步。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作为企业发展建设中的一员,就是要从热爱公司、热爱项目部集体做起,像领导常常要求我们的那样,对工作敬业,对企业忠诚。无论在哪个岗位,肩负什么职务,都必须以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己任,用忠诚书写成长的历史,使自己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因为受一点儿委屈,吃一点亏就牢骚满腹、耿耿于怀。其实在很多时候,吃亏是进步的扶梯,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高标准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看来,忠诚应该首先表现出高效率、高效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你无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而是要首先具备一种品德,那就是忠诚。”我们的忠诚就是要见诸于行动,为领导出谋划策,为企业建设多提合理化建议,自觉维护公司尊严,切不可一时冲动,为了一点私利,做出危害公司形象和利益的可耻之举。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为社会、为企业作出贡献。也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和希望所在。
其次,忠诚不谈条件,不讲回报。忠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忠诚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美国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讲时曾说过“不要问美国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做了什么?”是的,不要问企业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企业做了什么?当我们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我们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尽管才华横溢,但总是怀疑环境、批评环境,殊不知,就是因为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才对他的进步和成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精神。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像我们这样的建筑企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流动性大,收入也不算高,但即便如此,我们绝大部分员工仍然在环境艰苦、劳动繁重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我们的企业正因为有像他们这样具有崇高敬业精神的员工队伍,才能在一次次的竞争中夺得胜利,赢得荣誉,取得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施工一线广大员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我们的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如何实现?俗话说得好,干一行就该爱一行。今天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哪怕工作环境再艰苦恶劣,工作内容再枯燥繁琐,我们都应该满腔激情地工作,应该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去爱岗敬业。
一支乐队,需要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才能呈现出余音绕梁的华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才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每一位员工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每个员工的爱岗敬业和忠诚奉献。我们经常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每份工作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都应该本着“努力、努力、再努力,实践、实践、再实践”的精神,把诚信当成习惯,把忠诚作为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实践这些理念,就能获得更多的提高和拓展,就能使我们的事业驶向更宽更远的海洋。
近段时间,好多学校兴起了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的热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三十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她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参加工作30多年来,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着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生生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但却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燃的人生故事传说,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
身为教师的我,在学习了张桂梅的一些先进事迹后,联系自己的实际想想,觉得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和她相比,我确实深感惭愧,还有我身边的一些老师,大多时候都把个人的切身利益挂在嘴上,缺少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精神,有时候学校安排做事,总是各种借口推脱,好像一切事情都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他们只负责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试问这些老师和张桂梅如何能相提并论,怎么有资格和张桂梅老师放在一起比较呢?我们的一些老师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张桂梅老师那种无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我也反思了自己,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培养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我们以后一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20__年12月27日。在炎陵县县长文专文的办公室里,文专文指点着墙上一幅炎陵县地图,感慨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的设计师,政治站位高,富有战略眼光。
“黄书记将炎陵作为一个大整体来规划,提炼出‘四老四地’的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坚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并通过修建102公里的旅游环线,改变了炎陵千百年来东、西、南不联通的交通格局。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炎陵县副县长陈黎明,同样佩服黄诗燕的前瞻性:“山沟沟里的县委书记,眼光放得很长远。20__年,黄书记提出了守住‘绿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选择,实现率先全面脱贫、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梦想。他很有定力,看准了、盯下去,一张蓝图干到底。”
20__年,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__年底的16.57%下降到20__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20__年10月19日,炎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黄诗燕向全体与会人员深深鞠躬,讲话非常动情,很多干部都流下了眼泪。当他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还脱稿说,大革命时期有3万多炎陵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继续努力。
“黄书记为炎陵脱贫而来,为炎陵脱贫而去。”文专文红了眼圈,“你看这幅株洲市地图,从株洲到炎陵,就像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来回近500公里,要花五六个小时。黄书记跑了差不多9年。单是坚持做到这一条,就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