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报告(通用19篇)
一、课题开设目标回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反思我们过往的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梳理一种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顺应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作文教学方式便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由于传统意义的作文教学,大多倾向于共性化的训练,强调训练目标的统一,对于学生作文的思想性的自由确立缺乏信心,因此常在学生的文章当中充塞着虚伪的情感,成人化的表达,我们在作文训练当中,常常很想当然地要求学生去赞扬一种精神,品质,一种思想,而在实际当中,小学生是很感性的,一般不会去进行这样的理性思考,再说,真实的生活中并不会凸现这么多鲜明的教育性,至少,小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达生活里蕴涵的教育性。在对这段话理解中,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个性化人文气质被塑造和被展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由一点一滴的个人感悟组成的,而作文就是展示这种感悟过程的窗口,让学生通过作文,用心记录他们的生活,写真实的,熟悉的,喜欢的,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记录当中同时深化语言文字的学习,才是作文教学应承担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一)、在开题报告中,我们提出了“情景作文”这个概念,一开始,我们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展开过争论,只是想通过这个词语去说明我们的作文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情景”的回忆,去学会记录生活,因为当我们去回忆一件事的时候,大脑总是先浮现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我们把这些画面定义为“情景”。在经过一系列的作文教学著作研读后,我们在张化万老师的“生活作文”,贾志敏老师的“小品表演”作文,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等理念当中寻找到了支撑点,尤其是张万化老师的“生活作文”的概念,一是强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去回忆曾经经历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把作文看作是生活,让学生“开心地回忆,自由地谈论,充分地交流,多向地思考,独立地表达,轻松地展示”,而这个概念就能解释与定位了我们的思考方向。
(二)、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我去用心研读相关的资料,研究各类的教学设计,然后通过实践去进行探讨。下面结合我的一节作文交流课进行谈谈我们的心得与体会。
1、要坚持作文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融入学生的习作指导当中。
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当中,经常主动性地引领学生去回顾一些生活情景,并给某些生活情景赋予主题。在《难忘的篮球赛》作文指导课当中,便是想通过导入语,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当中每一瞬间都有吸引人的情景,关键是留意与观察,我们虽然今天写的是“难忘的一场篮球赛,但又何尝不是一节“难忘的作文课”呢。同时,很多一刹那的生活的场景都会引发我们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很难积累生活素材。
2、 要开发与善用现今小学语文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习作课程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难忘的篮球赛》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协助,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生活情景,并让学生明白,在自已所经历的情景当中,主角只能是自已,打篮球的学生与作为啦啦队员的同学的感受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而当我们想描述一件事情时,应当以细致描写记忆当中所截取的情景作为手段。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我们不断地开发能点燃学生热情的习作资源,除了以上述的视频开展,我也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开展,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表演在公交车上的一幕,通过动态表演,生活当中精采的一面便过滤了出来。我也曾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大操场上,以《我听到了…》作为主题让学生来想象与思考某种生活的情景。
3、让习作技巧的的指导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融为一体。
当学生爱写作文,想写作文,作文便成为学生心灵的一种需要。因此要解决由于过分追求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使学生惧怕作文的矛盾。我们在情景作文指导课当中便关注了先说后写,先从情感体验到写作技巧的指导原则。在《一场难忘的篮球赛》,首先让学生通过谈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再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为什么印象深刻。让学生以自已的方式进行写作,自已去反思与品评,然后再进行写作技巧的适可而止的指导。
4、在情景作文的指导当中,生活是情景作文素材的来源,而情景作文是生活的记录册,又成为作文题材的.再重生。一个生活的情景,经历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往往感受会不一样。我在作文指导课当中融入了这样的环节,把学生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进行一个赏析,例如,我把冯健明的一篇写得不是太认真的日记的其中一段话结合了我的赏析,展示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明白,其实自已曾记录下来的很多不经意的片段也有让人回味的地方。同时在每次的考试前,我都会布置他们看自已的作文,日记,等曾写下来的文字,让他们想想自已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使学生的作文题材能得以重生。
三、研究的一些困惑与方向
在一年多的学习与研究当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但是仍然有着许多困惑,如:我们应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生活信息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当中,即能写出自已的生活,又不偏离目标。日记是情景作文的主要源泉,我们对于日记的训练应把握怎样的方法。
我们将会沿着我们思考的方向,继续去研究与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 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__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__年7月―――20__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__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三)、形成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三、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紧凑,要有艺术化。整个教学环节要设计成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富于节奏。
课题名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20xx年“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调查研究预习课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通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
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在当前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观念上应进一步以生为本,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因此,教师预习的主问题设计与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关系如何紧密联系又有创新;对部分自主质疑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引导调动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初三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此外,引导学生方面,还须大胆放手,做足课前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讲评课的流畅性、艺术性和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果分析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
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一、研究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做到了以人为本,但是在重视品德和智力培养的同时,却轻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对贫困生心里的健康,确定了以贫困生心理教育为内容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校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贫困生较多,但这些同学多数是学习用功,成绩较好,他们因为种种家庭贫困状况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孤僻性格,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出现种种问题。表现为焦虑、攻击、退缩、固执等各种消极情绪反应,造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态,应先了正常学习,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于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有着健康人格的一代代新人。另外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班级管理更见成效。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现在一年一班的贫困生,因为这个班的贫困生占得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以这个班为研究对象,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根源的调查与研究
2、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3、贫困生心理教育方法的研究及运用
4、贫困生心理转变情况的跟踪测试及应对措施的应用
5、对贫困生心理进行有效教育的有关实践活动的研究
四、各项研究达成的目标形成有关贫困心理调查报告:建立跟踪调查档案,编写出心理教育读本,研究出解决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一些能让贫困生心理适应或得到释放的活动方案,撰写出有关贫困生心理研究的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一个班级的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按贫困程度编号入册,建立个人档案,然后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弄清楚他们的心理特点,在通过书籍、网络或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和价值观的引导,给予足够的关爱,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总之,我们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真正让学生得到效益,让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xx820xx9)2、实施阶段(20xx1020xx5)3、结题阶段(20xx620xx8)
七、预期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解并能最终给予解决,是他们顺利走上健康之路。
2、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最终形成文字材料和论文,并能继续使用其理论指导实践。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效率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20xx年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 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xx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申请结题验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先后有50多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时间:
20xx年10月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负责人:
罗
所在单位:
xx镇中心幼儿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但也有不少幼儿受到家长的过度庇护,过分溺爱,所有的劳动事务都被家长包办了,或是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失去了劳动的机会,丧失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失去了劳动的能力。以幼儿园为主渠道,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幼儿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研究过程中,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以幼儿园为主渠道,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认真学习劳素质教育要求及有关理论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1.收集资料。 2.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3.现状调查分析。 4.在明确不同年龄幼儿劳动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5月
1.根据目标和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2.落实劳动教育目标,调整内容,定期评价。
3.组织劳动活动观摩,指导。
4.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及个案研究。
5组织家长学习和经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6月----XX年7月
1.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园教育教工作与幼儿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工作计划将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幼儿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幼儿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更多的了解和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幼儿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一生的幸福坚实基础。
本课题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了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些途径及办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师、家长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产作曲家。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剧作品有《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
《魔笛》是集歌唱剧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绍石编译的《西洋歌剧名作解识》中,其研究的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的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 《魔笛》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的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其中,夜后的花腔、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专业人士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的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的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的花腔、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的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 骤:
1.参考相关资料
2.对谱子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的思考
进度安排:
1)11月查询要关资料
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
4)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
5)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
6)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音乐笔记》
[2]《青年必知艺术知识》
[3]《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4]《西方音乐通史》
时间:
20xx年5月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负责人:
杜三妮
所在单位:
岚皋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近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1)一些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义等,不能准确表述,甚至连平时学生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
(2)一些学生虽然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习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平和数学阅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学习研究国内外文献,学习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文章,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数学阅读能力的标准、衡量方法;
2.学习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3.针对所带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成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学习文献心得体会,结合自己所带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带学生中进行初步尝试,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反馈,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完善自己设想;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 (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1、 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没有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继而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英语。
2、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学好英语重要性认识模糊。他们开始往往是带着新奇学习英语的,但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很快就每况愈下,厌烦心理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成了。
3、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具体表现在:对单词死记硬背;重抄写,轻听读;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抄袭作业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
外在因素:
1.教师对“厌学”学生不恰当的态度
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有偏见,很快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
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或复习单词和课文,更不用说看英语课外书去巩固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
有些家长整天忙,对其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因此,孩子们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则是望子成龙,规定在家里必须学多长时间的英语,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听课状况,却不过问。
(二)、采取的措施:
我在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后,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和转化他们: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2.维护差生自尊,及时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教学随笔《赞扬是一把自信的钥匙》(附在后面)。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差生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为学生寻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
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困生说、读、表演等。如在新授单词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老师先叫优等生个别操练,然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其他学困生也跟着读,一方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现一下自身价值,让他们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练句型时,老师利用旧句换新词的方法,如句型I have,只替换最后一个词,学困生也会积极地来试一试,说得好,及时表扬,说得不太好,鼓励他。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游戏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比如:我在上What's he /she doing?句型时,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其余学生猜What's he doing?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学生觉得既简单又有趣。如在听写之前,提前告诉他们所要听写的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内外时间对学困生反复渗透、反复强调以下英语学习方法:(1)学会听英语。教会学生既要养成听英语录音的习惯,又要养成听教师与同伴说英语的习惯;(2)学会说英语。教会学生养成用响亮声音大胆地说英语,而且要勤说多说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3)学会读英语。教会学生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努力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同时,要让学生认真模仿英语录音,力求与录音的语音语调一致;(4)学会交谈。教会学生养成用英语互相交谈的习惯,做到表情自然,举止得体;(5)学会听课。教会学生养成作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养成大胆举手发言。积极投入会话表演等活动的习惯;(6)学会复习。教会学生养成经常复习所学的新词、新句等英语知识的习惯;(7)教会学生计划好在家英语学习的作息时间表。以上这些方法,学生即使掌握了,要真正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更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坚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老师也需要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等待和家长的配合,直到学生能按英语学习方法的要求去做为止。
5.争取家长的高度重视与配合
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因素是家庭英语学习环境。让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在家进行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的做法是:⑴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完成好每次作业,每次听读的作业都要求签字,证明在家听读了英语。或者把所读的内容录入磁带,老师进行抽查,也可播放给学生听,并进行评价。⑵与学困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另外,老师还要注意两点:A、重视意志培养,保持学习兴趣。学生虽然通过一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愉悦过后还怕困难。这是学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现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困难。;B、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单元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
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如上所述,帮助学困生学好英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学习成绩。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广泛吸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自己,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和发展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生的行列。
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帮助他们却很可能因此而负累, 然而他们的变化会慢慢发生, 这一点我们必须坚信, 尽管可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我们不能期望的他们学业会有戏剧性的变化,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进步通常会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合乎情理的方法,相信这些学困生终究回跳出“困”字,取得一定的成功。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个体的深入研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多学习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自己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把学会知识变成让自己快乐的源泉。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
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
组员: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
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
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20xx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20xx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20xx年20xx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20xx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20xx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
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xx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20xx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九、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化学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讲的激情飞扬,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同时,受升学考试、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为了克服"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被动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构筑初三化学教育优质工程。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题报告《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一位学生由于各自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成绩的不同。面临初三升学的重大压力,希望在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少在课外使用的大量学习时间,来达到减负的目的。
(一)准备阶段:6月--7月初,
研讨课题的研究的构架,调查本校学生多元学习方式与有效学习状况,及其教学实施现状7月--8月准备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9月--11月底,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根据研究方案,在化学课堂中具体实施。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完成相关操作,写好资料,经验的总结。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论文
分析阶段有调查问卷,谈话记录等。
课题展示附有展示用的课件。
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也是令很多父母非常担忧的问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有的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不能独立写出一篇语句流畅,主题明确的文章。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5、题材千篇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4、缺乏想象力。
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教学来看,作文教学都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低、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只有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保持他们爱作文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3-4年级)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探寻出起步作文教学的最佳策略,使学生以后能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使我们当前应做的。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优于书面表达。因此,我想作文的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轻松作文,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其订制合宜的发展路径。我一直在摸索着让孩子如何能爱上写作,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我今年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好面临要引导学生开始习作起步,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我肩上应担负的重任。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灞桥区东城一小原二年级五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3、实践反思法4、用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内容、过程与步骤
研究内容:
教师从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出发,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让孩子不再惧怕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乐趣。
研究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
第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想说、爱说、乐说。
(一)听故事,激发说话兴趣。
(二) 在观察中提高说话的能力。
(三) 续编故事,发展创造性说话能力。
(四)充分利用课本,提高说话的技能。
(五)规范自身用语,展示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让孩子养成“爱写”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让孩子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让“小练笔”成为提高孩子写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看图说话……学生听说的能力得以提高能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学生使学生爱上写作,我觉得在写这件事上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感觉到写是一种享受,要让他愿意去写,让他觉得我写作,我快乐;我写作,我高兴;我写作,很好玩!当学生写作后,迫切需要他人的评价,如果这时得到鼓励,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功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粗改作文,及时对学生的习作予以肯定,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孩子予以鼓励。通过实践我班孩子大约有70﹪能乐于写出自己想写的事,有了主动写日记的习惯。
多样的练笔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入三年级后,从前半学期的几次来看,班里有一半多学生不再畏惧写作,能在每次习作时写出一段精彩的话。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自由地写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由说到写还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当提笔写时却词不达意。要么是语序混乱,要么是过于口语化。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做由口语到书面语的示范,引导。让孩子不光多说,还要多写多练。更多关注语言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矫正。教给孩子写作的技巧,指导孩子多积累书面语言。
2、学生习作有两极分化的倾向,平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写起来也容易些,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起来也经常觉得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多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多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2、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