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一、基本情景
本人任教196、199两个班的物理课,这2个班的学生多数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由于物理是新开设的学科,其本身又有较强的趣味性,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学科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据了解也有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日子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持久,这都是学习的不利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为初二物理教材上册。教材资料共六单元,现就六个单元简要分析如下: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 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全书经过《科学之旅》,认识学习物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程序,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认识“如何学习物理”,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操作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是实
验探究。
三、教学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事。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新课改新理论,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
2、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把学生培�
3、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搞好备课组的研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让学生在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地掌握知识,构成本事。
5、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本事。
6、改革自我的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xx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①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②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①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图。
②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二、基本情况
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八(1)(2)学困生较多。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不够灵活,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本期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7—12章,包括力、力和运动、压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功率。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②、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③、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①、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用课件进行教学。
②、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③、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基本情景
本人任教196、199两个班的物理课,这2个班的学生多数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由于物理是新开设的学科,其本身又有较强的趣味性,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学科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能进取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据了解也有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日子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持久,这都是学习的不利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为初二物理教材上册。教材资料共六单元,现就六个单元简要分析如下: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 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全书经过《科学之旅》,认识学习物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程序,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认识“如何学习物理”,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操作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是实
验探究。
三、教学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进取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4、进取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事。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新课改新理论,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 2。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把学生培�
3。进取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搞好备课组的研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进取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让学生在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地掌握知识,构成本事。
5。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本事。
6。改革自我的课堂教学,进取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2、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式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六、课时计划:
第六章:电压电阻6课时
第七章:欧姆定律6课时
第八章:电功率6课时
第九章:电与磁7课时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 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四板书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结构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1.1摄氏度规定:P45
2.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k)
五.体温计
1.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五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
(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
(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
【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
【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