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行道树》教案【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重点和难点

行道树的形象与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什么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

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行道树的心声。

二、(在看课文之前,老师要检查大家的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查生字词

三、朗读

1、教师示范(注意感情、节奏、速度)

2、学生朗读

四、(大家听了一遍,又读了一遍课文,对行道树了解了吗?)合作与探究:主题和写作手法

1、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等。

2、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人的形象?能举例说明吗?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老师、警察、环卫工人、战士、医生、科学工作者等。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

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生活环境。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生活态度)。

五、(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但是,文章里还有不懂的语句吗?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句子赏析和质疑:

找出你还不明白的句子、词语或文章的内容。

(1)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

象是大大跌落了。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因为他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4)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但是人们获得了幸福,而且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5)“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通过行道树的自白,我们了解了行道树的心声,如果有机会让你和行道树对话,你愿意吗?)扩展延伸:

与行道树的对话。(分组进行,每组至少由两位同学进行分角色对话)

举例:1、原始森林与行道树对话。

2、行道树的孩子和父亲的对话。

3、读者和行道树的对话。

4、烟尘和行道树的对话。

5、一个市民和行道树的对话。

七、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像行道树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布置作业:

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行道树》教学设计 篇2

《行道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教学难点 】: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2.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一种“点缀”?

③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

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⑤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⑥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

⑦“走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到忧愁而快乐的树。”句中的“忧愁”“快乐”矛盾吗?

⑧行道树象征了什么?

3.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发言,教师追问,适当点拨。

四、四、诉说心理话,反思言行

教师语: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一)、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二)、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①现实生活中具有像行道树一样精神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②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大胆联想,自由发言)

六、总结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歌颂他们吧!

《行道树》教案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

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

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

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

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

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

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

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梧 桐

张晓风

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

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

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缥缈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为喻的凤鸟鹓鹐,“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鹓鹐,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

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隐藏在某个湿冷的山阴里。在孤单的岁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听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议:此文与《行道树》同出于张晓风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类散文,都是张晓风诗意散文中的优美篇章,但状物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此文可作为课文比较参照的对象,课堂使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