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性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章中所提到的“友人”。

2.把握文章重点词汇,清晰思维,体会文章独特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把握思路,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本节课的训练主要以略读的模式出现,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如何学习本文,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着重培养学生点名把握重点词汇、感知文章情节、清晰思维、感受文章情感、反复朗读。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1) 导入新课

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 展开思维

通过板书课题“山中访友”,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猜测作者访问了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况会怎样展开。

3) 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紧随其后,思考问题,加深对文章情节的理解。

a. 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 作者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c. 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d.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 词汇学习

教师分别讲解生词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其中生词为: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3. 朗读练习

教师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感性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b.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学生讨论:

我们在第三自然段才意识到,作者要拜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文章中透露出作者与这些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

3. 研究和鉴赏

作者与大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贴近。在山中,他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从这些山中的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认真阅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似乎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了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和我一起唱小诗。

白云:大嫂,是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有着天生的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是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荣光)。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令人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这些山中的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拥有持久而不动摇的坚韧灵魂;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投身于工作和生活中,过上愉快的生活。

②合作探究:

在文章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到一路美景,但为什么他却说自己“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本文探讨了作者如何以童心童趣、丰富想象和新奇的构思来描述自然景观,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并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文章还通过质疑交流等环节,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深切热爱。通过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做人的态度和人生的哲学,更可以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作业要求学生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这个任务不仅考验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

在本次课程讲解中,我希望学生们能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篇散文,能够从中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并且在分享讨论环节中,能够畅所欲言,展开良好的思想交流。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并以热爱的心态对待大自然。

以下是拓展延伸作业: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会轻轻地告诉游人,我是一棵茉莉花树,我成长在这片美丽的公园里。每天早晨,你会看到我亮丽的花朵在阳光下闪耀。每当微风轻拂,我会抖动着我的叶子,与风儿共舞。虽然我无法说话,但我可以感受到你的喜悦与温暖,更可以为你带来一份清新与舒适。我希望永远站在这里,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带来一份不朽的绿色。你会拥抱我,与我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

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

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

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

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体会、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识字正音。

2、完成课后第二题,提前查意思。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作家作品

1、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三、识字正音并朗读

1、联系课后第二题,识字正音并解释难懂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更正补充。

3、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五、分析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回答此题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见“整体感知”),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使学生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以时间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继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可以看出:忽、无何、未见、继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都表明山市变化很快。)

4、作者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夸张:唯危楼一座,直插霄汉;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5、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

6、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7、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六、课后练习讲评

七、作业:

1、生字词带解释抄写三遍。(解释一遍)

2、重点实词及句子翻译。

3、完成同步作业。

4、预习新课。

原文翻译: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4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第一课时以认知性阅读、感知性阅读为主,准字达到读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涵泳性阅读为主,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细细品位妙处的目的。

2、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4、当堂课讲解的有关课文内容,尽量当堂背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可由单元提示直接导入,也可由背诵描写春天的名家名句导入,或者由动人的音乐《春之声圆舞曲》,或由优美的图片名画导入。

2、默读

3、词语教学:

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7、朗读全文。

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

9、作业。

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复习旧课,5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四、五大题,巩固词语。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3、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播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4、伴随音乐,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读《春》,再次体会大师笔法,体会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体会情感之美。

5、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6、语段训练:完成景物片段描写训练《校园的春天》,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

7、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8、课后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成《课课练》。

——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堂片段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 倚门 萌生 希冀 蠢人魅力

链子 依偎 迫不及待 引人入胜 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重点)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它们,最终才能战胜它们。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鉴赏分析。

【教学提示】

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悟主旨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其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病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2、你如何看待杰里的行为?

明确:从整个故事来看,杰里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岩石上时,是杰里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里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里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里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我”,这是杰里做得不好的地方。

3、结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目标导学四:课外拓展运用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提示: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而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教学提示】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复述故事,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