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2×8÷4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34-17+3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二)”中,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

在复习课上,学生常常会觉得枯燥无味,提起做练习更是感到沮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因此,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该教学的目标如下:

1.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从而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和应用能力。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公开课教案:

1. 情境引入: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除法的普遍性以及学习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同时探讨提高能力的方法。

3. 合作计算: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要求小组继续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提供应用方面的例子。

当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黯然离去,在51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学生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却不得法,笑容却已经斜倒在脸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要求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但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这次失败让我深思熟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多引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考虑到81道算式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太多了,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寻找有效的整理方法。我相信他们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一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8

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难点

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 第 9 页

教学过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 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 第 10 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 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 第 11 页

教学过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余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