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3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青蛙: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颜色因环境而不同,通常为绿色,有灰斑。趾间有薄膜相连,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幼体叫蝌蚪,主要吃田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又称田鸡。
2、青蛙的本领可大啦!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它。
3、青蛙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有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3、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4、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5、填空后总结:老师明白了,原来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是自己的身体都在发生变化。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读最后一段。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7课。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新颖的动画课件激趣下,能够主动积极的思维。在快乐读书中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现个性化阅读。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用游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识字,注意语言积累,给学生以
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知道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认读8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8个生字。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池塘课件)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学生发表见解。
3、在这美丽的池塘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演示课件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
4、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故事。
5、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6、学生齐答。
7、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
8、学生书空课题,并齐读课题。
(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学生说识字方法。
3、同学们的识字方法真多,下面就请你们一句一句仔细认真地读,看谁认识的生字多。
4、学生自由读文,自学生字。
5、同学们课文读得真认真,一定认识了许多生字,是吗?那就把你认识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吧!
6、学生逐字汇报自己认识的生字,并说识记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生字课件,并引导学生说不同的识记方法。
7、生字认识了,生字带出的词语你们认识吗?
8、(出示词语)学生读生字、词语。
(让学生自主识字,会读、会认,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识字的能力。
三、课间律动。
播放歌曲《小青蛙》,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四、熟读课文,品评感悟。
1、把生字、词语送回到课文中,美美地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
3、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学生读文,汇报第1自然段写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课文)同学们,仔细观察第2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2、学生比较后汇报。
小蝌蚪的话读得有感情。
4、指名试读。
5、学生读文评价。
6、学生仿照老师练读。
7、指名读文。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小蝌蚪照鲤鱼妈妈说的样子去找妈妈,他们找到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读第2自然段的样子,美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听了乌龟妈妈的话,小蝌蚪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谁来读第4自然段。
2、指名读文。
3、小蝌蚪找到妈妈后,自己是怎样做的?咱们边做动作边读第5自然段好吗?(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
4、学生做动作读文理解词语“一蹬、一跳、蹦到”。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后来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第6自然段。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比评感悟的熏陶,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游戏增趣、巩固识字。
课文时偷偷地跑到荷叶、荷花的后面了,你们能把它找到读出来,并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吗?
2、学生在游戏中认读学生组词、说话。
3、小结:请同学们观察图结合课文说一说蝌蚪从开始找妈妈到变成青蛙,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4、学生看图汇报。
六、布置观察,实际感悟
同学们回答得真精彩,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课后自己养一只小蝌蚪,观察它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好吗?
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读通课文,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四、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谜语,猜猜看?
师: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生:小蝌蚪(师贴小蝌蚪图)
师:真聪明!再猜一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评析: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用这种方式开课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师:快快打开书p151,这篇课文全部都没有注音,大家想不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生1:可以问周围的同学或老师,
生2:课文中有很多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插图来猜一猜。(师给予充分肯定)
生:(自由读全文)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读起来有些困难,没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同学们可要仔细看,认真听。(课件显示故事情节,师范读)
师:多有趣的故事呀!如果让你们再读一遍能比刚才读得更好吗?
生:(信心十足地再读课文)
师:大家快停下来,瞧,小蝌蚪们急着要和大家见面呢!(课件显示一群小蝌蚪,生字隐藏其中)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每个小蝌蚪都背着一个字宝宝,小蝌蚪想考考大家,待会儿出现哪个字就请大家从课文中把这个字所在的词语找出来,行吗?
生:(跃跃欲试)行!(师操作,生根据出现的生字读词语)
(学生活动:1、齐读2、小组合作读记生字3、开火车抽查4、反馈:说说自己最会记哪个字?)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宝宝,我想现在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通顺,你们有信心吗?待会儿我要请最有信心的同学来展示一下。
【评析:一年级学生首次自读没有注音的课文,是有困难的。针对学生自读可能不到位的实际,老师借助cai课件范读课文,让课文文字变成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印象,然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较好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铺平道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瞧,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它们非常想跟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兴奋地)愿意!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吧!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蝌蚪吗?什么样?
生1: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和长长的尾巴。
生2:我觉得蝌蚪很像一个逗号。
师:书上是怎样写蝌蚪的,大家找一找?(师播放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定要把这种可爱读出来,试一试。(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再指名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青蛙妈妈吧!(师指着黑板上的贴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生1:青蛙妈妈穿着一身碧绿的衣裳,很美!
生2:她鼓着一对大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
生3:青蛙有一张大嘴巴,还有四条腿。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点也不象。
师:大家真会观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青蛙的?(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原来青蛙是这样的: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课件出示这三个短语,生齐读)
师:假如现在你是一只大青蛙,你能用这些短语介绍一下自己吗?(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
生1:(戴头饰并做动作)大家好,我是一只大青蛙,我披着一件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你们喜欢我吗?
生:(哄堂大笑)喜欢!
师:快快读一读,反你们的喜欢读出来。
师:你们知道吗?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赶快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
师:用笔将这些句子划下来,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按照顺序找哦!(生活动,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生1:我找到了第一句,在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师:(将小蝌蚪形体变化的三幅图出示于小黑板)你们觉得应该是哪幅图呢?
(生齐指长出后腿的那幅,师贴于黑板)
生2:第二句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第三句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生选择对应的贴图,师贴于黑板)
师:还有吗?
生1:有!
生2:没有!
……
师:再看看书,仔细找找!读一读你找的这些句子。
生1:老师我找到了,在第六自然段,“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师:你读书非常认真,我很欣赏你!谁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用声音告诉大家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生:(我来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整理一下。
师、生: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师边说边用箭头将贴图相连,并在箭头上板书“先”“再”“接着”“最后”)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要开放一个科学展览室,准备在我们班选一名解说员,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有没有勇气试一试?
生:(信心十足)有!
(同桌相互练说)
师:谁是最勇敢的孩子,上台来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生1:(有些胆怯)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青蛙了。
生2:大家好,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身上的皮肤从黑灰色变成了暗绿色,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皮肤也变得更绿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
师:听了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不仅是体形发生了变化,就连身体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说得好,咱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生热烈鼓掌)
师:来,让我们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反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听吧!(自由读全文)
【评析:在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时,老师对教材的整合独具匠心。避开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们的样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学生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
四、设置悬念,结束本课。
师:小蝌蚪找到妈妈并不容易,中间还得到了两位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是谁?下节课我们跟着小蝌蚪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总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对阅读的第一目标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课教学中,教师尝试以读为主线,在每个环节设置一个兴奋点,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喜爱读书,让读在课堂上大放光彩。例如:激趣读(感知文本),教师创设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式读书环境,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的语言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激发孩子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知文本,并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听读(感悟文本),教师改变了过去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重读,哪里该停顿等指导读书的方法,而是侧重于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后练读。拓展读(超越文本),教师通过“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这一句式,引导学生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整节课,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被激活,一篇老童话,被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看图学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四、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妈妈,但又不知妈妈长得怎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介绍的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左边是。
迎:半包围结构,里面的不要多写一撇。书空。
龟:共7笔,上边是,下边是不是“电”。书空。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4、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四、总结课堂。◆
设计意图:经过前面三个课时,孩子们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更加的理解与充满了表演的兴趣,本次活动中增加了荷花、池塘花草及音乐,使游戏多样化、创新性地开展提供了的保障,游戏过程中以集体、分组、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交叉进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投入游戏,激活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将游戏推向了高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内容:《小蝌蚪找妈妈》(四)
活动目标:
1、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
2、大胆的利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游戏。
3、进一步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重点:能根据音乐大胆的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难点:在活动结束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准备:继续丰富游戏环境,增添一些荷花,水草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二、回顾上次游戏,提出要求。
(一)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表演了《小蝌蚪找妈妈》,在故事中你喜欢扮演什么角色?这次你想扮演什么角色?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鼓励幼儿从表情、动作、合作等方面提出要求)。
(二)小朋友们上次表演的都非常的棒,今天凯红老师还请小朋友来表演,在表演之前凯红老师有几个要求:
1、能按顺序进行表演,没有轮到自己表演的时候能耐心的等待。
2、在表演时能大声的进行对话及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3、遇到问题不急躁,耐性地和同伴进行协商解决。
4、表演完的小朋友能安静的观看别人表演。
三、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指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感受表演游戏的乐趣。
(一)按照幼儿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二)师幼共同布置场地。
(三)幼儿开始表演。
四、评价游戏,结束活动:
(一)在这次表演中你觉得谁表演的比较好?为什么?
(二)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怎么把它变得更好?
延伸活动:将头饰等材料放到表演区,供幼儿继续表演。
[教学要求]
一、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激发学习情绪。自学课文。结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理清层次、分段。范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读全文。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揭示课题,“蝌蚪”(kē dǒu))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结合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出示下列词语。
lǐ
鲤鱼 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
guī
乌龟 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
dūn
蹲 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
pī
披 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披星戴月。)
bì
碧绿 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晚上,满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shāng
衣裳 “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四、试读课文。
可采取全班轮读的方式进行。(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节)
五、理清层次,分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先启发学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给全篇课文分段。(学生如有困难可先默读)
提问:课文中写小蝌蚪找妈妈,写了几个小节?(二、三两节。)
中间这两节是写小蝌蚪找妈妈,那么这一段前面一节(第一节)写的什么?这一段后两节写的是什么?这样,课文分成几段?
课文可分成三段:
1.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 小蝌蚪找妈妈。
3.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六、范读课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七、复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2.如果后面又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4.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揭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的原来的水草图上),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鲤鱼妈妈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 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
小蝌蚪找妈妈——青蛙长尾巴
两条后腿 披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露 雪白的
尾巴变短 鼓
尾巴不见了。 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和青蛙都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5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4、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
情境法、演示法、朗读法
六、教学准备:
PPT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2、ppt出示谜面
3、生交流,说谜底。(板书:蝌蚪)
4、板书:蝌蚪,引导学生观察词语的特点。
5、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6、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咱们要不要帮忙?
7、揭题板书
(二)初读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指生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字形。
(3)标出课文自然段,说说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多种形式认读,师相机点拨。
(2)出示会写生字,指导观察字形,正确书写,评议鼓励。
3、巩固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三)再读感知
1、师读课文,生边听边用“——”标注文中的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的。
2、填空回顾课文
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大的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字词
2、听写词语
3、引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朗读,学生认真倾听,想一想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出示画面,帮助学生说话
3、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
(2)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引导学生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1)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2)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3)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3情境填空,配上动作朗读
(五)发散思维。
1、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2、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蹦、跳、蹬
3、播放青蛙的叫声,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4、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5、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出示有关青蛙的资料。
3、欣赏歌曲《小蝌蚪》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