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5篇】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渔父》教案【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渔父》教案 篇1

课前预习学案

1. 预习目标

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 预习内容

(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  )槁(  )  父(  )  闾(  )  浊(   )  滞(   )  淈(   )  餔(   )  歠(   )汶(   )  皓(   ) 莞(   )  枻(   )  濯(   )

二)屈原名句填写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含义:-------------。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

(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三。反思总结

整理积累本节课重点文言知识。—————————————————————————————————————————————————————————————————————————————————————————————————————————————————————————————————————————————————————————————————。

四。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          )

②不复与言(          )

○3是以见放 (       )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学案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qiáo)槁(gǎo )  父( fǔ )  闾( lǚ )  浊( zhuó  )  滞(zhì   )  淈(  gǔ)  餔(bū  )  歠(chuò  )汶(mén  )  皓(hào   ) 莞(wǎn  )  枻(yì  )  濯(zhuó  )

(二)屈原名句填写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结果。

于:    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介词,在。

以 :介词,因为;介词,用,拿;介词,表目的,用来。

(二)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四。当堂检测

1、判断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②省略句    3被动句

2、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2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人)怎能用洁白的身体来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怎能用洁白无瑕的东西来沾染世俗的浊泥污垢呢?

《渔父》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附板书: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渔父》教案 篇3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教案 篇4

一、基础知识

1, 知识填空:

屈原: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  、《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正音;

渔父( )    淈( )     餔( bū )     歠(  )  醨  ( lí )    汶     枻( )     濯(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行吟:

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

扬其波:

啜(chuò)其醨(lí):

怀瑾握瑜:

弹冠:

察察:

汶汶(mén  mén):

皓皓之白:

4:通假字

渔父:

5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2)形容枯槁(形容:)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6: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7,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       )泽畔

②不复与(      )言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二,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讲授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生生互查诵读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精讲点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答: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答: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有效训练,课后复习:

1、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下列各句划线的词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弹冠 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

b.于是怀石 怀:襟怀

c.被发行吟泽畔 行吟:边走边唱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3.下列各句划线的词和现代汉语讲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               b.颜色惟悴

c.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d.形容枯槁

4.选出对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6,默写题(每空1分,共25分)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以浮游尘埃之外,    。

7,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疏通文句,体会情感。

班固离骚赞序

《離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見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見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時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浇ào,寒浞的儿子,暴君)、桀、紂之失,以风。怀王終不觉悟,信反间之說,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讽谏,卒不見納。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

注解:    羿: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原是东方夷人诸部的首领之一,夺得夏权后,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只顾自己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亲信寒浞(hán zhuó)。后来,寒浞勾结羿的亲信随从,杀死羿,霸占了他的财产和妻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战国,   楚词体

2,正音: fǔ   zhuó   chuò    mén    yì     gǔ

3,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扬其波:推波助澜。

啜(chuò)其醨(lí):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

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mén  mén): 浑浊的样子。

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

4,“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5,(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6,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7,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四、略

课后练习:

1,b   2b   3c    4 .b      5c     6略

《渔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