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10篇

寻找时传祥 篇1

教材分析

《寻找时传祥》,体裁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属于广义新闻的范畴, 更看重事件本身的本质与升华。它具有新闻的共性特点——用事实说话。学生学过两篇人物通讯的文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文与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跳出了单纯写好人好事的窠臼,以“寻找”一词表达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追求,耐人寻味地升华了主题。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作一篇小通讯。通讯写作要求做到:

1、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值得报道的人物与事件。

2、必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材,安排场面和刻画人物。

3、要有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来解释事件的本质,感染人,启迪人。

作为小通讯,篇幅短小,题材要求真实新颖,可一人一事,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教学中应力争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学会用事实说话。

2、分析人物通讯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3、感受时传祥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味时传祥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给予本文的厚重主题: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设计如下:

一、情境导入。

有人感叹:“现在呀,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QQ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阿Q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来少了;知道‘周杰伦’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拿破仑’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超女刘力扬’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时传祥的越来越少。你知道“时传祥”么?

二、整体感知(人物分析)

学生读课文。

问:从文中你了解了时传祥哪些事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事例)

明确:对待工作敬业、实在。 每年每天干活的情形。 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 运粪改用汽车后,时穿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益的事。

在动荡的年月里正直为人、待人的事。 插叙了五六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打扫村里大道。 病中坚持置酒向刘主席敬礼。

问:本文塑造时传祥时有哪些特点?

明确:概括叙述与典型事例相结合(点面结合)。鲜明形象地展示人物品质。(第二部分)

细节描写。抓住人物质朴的语言,使其形象更鲜明动人。

用数字说话。分析作用: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使时传祥敬业实在的品质更生动感人,具有说服力。 (此处宜引导学生对数字有具体的感受,通过与实际生活的例子相联系)

小结:人物通讯中人物的写作要求:真人真事、具体、生动、典型。

三、主题探究

导:运用数字,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用事实说话。为了使通讯更准确具有说服力,作者还翔实地记录了他在写作中作的相关采访。作者采访了哪些人?这些人有哪些反应?

明确: 学生——摇头、漠然

老师傅——惊讶、激动又转为愤愤

老伴——激动、黯然

挺有身份的人——笑;有一人单独表达感慨和期待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明确: 年轻人因为时代久远不了解;老一代对时传祥喜爱、怀念,对时传祥精神回归的热切盼望;中年人则从内心发出真诚的赞美和期待。

导: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提到,“一个被师傅一手带大的人,把师傅打了;‘文革’后,他带着妻儿跪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作者不禁思考,是什么力量使他举起了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跪下了双膝?在他看来,这个思考是痛苦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的内容与此有什么关系?

明确: 用散文时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正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背景。我们知道了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会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

导: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本文是其中的一篇。“重访”、“精神高原”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作者“寻找时传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重访”是要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

“寻找”的含义有二:第一,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地做人;第二,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1、教师介绍了解“当代时传祥”朱和平的事迹。

2、学生谈他们所知道的曾令其感动的人物。

五、作业。

写一则校园人物小通讯。注意用具体典型的事例。

六、结语: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已经逝去47年了,但他依旧震撼、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多接触这样的精神人物,为自己的精神高原夯筑基础,即使周围有着太多的动荡和改变,也能够执着自己应有的那份坚持。

七、板书:

寻找时传祥

敬业 实在 正直 本分

点面结合 细节描写 用数字说话

寻找时传祥 篇2

同步闯关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足迹(jì)  偌(ruò)大  沧(cāng)桑

b.师傅(fù)  老茧(jiǎn)  污蔑(miè)

c.颤(chàn)抖  黯(àn)然  捞(lāo)钱

d.感慨(kǎi)  薯(shǔ)干  垒(lěi)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漠然  诚挚  尤其  记忆尤新

b.述说  遣送  跌宕  动荡不定

c.添置  使馆  钳制  名额限制

d.宽敞  随机  狐疑  孤身一人

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972年1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______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院门、屋门都插上,______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13年前这一天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的刘主席一杯:“______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______不信他是个坏人!”

a.还  竟  就  也              b.还  竟  要不是  都

c.竟  又  就  也              d.竟  又  要不是  都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去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b.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c.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更是人民的勤务员……

d.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____________……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a.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人民的公仆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

b.演员、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

c.演员、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人民的公仆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

d.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

6.选出下列讽刺意味最弱的一项

(    )

a.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b.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

c.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d.若干年后,一个“文革”中曾踢打过时传祥的徒弟,带着妻儿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

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

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招278名,实招181名;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

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叠材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这样?!”

今年65岁,曾与时传祥一同背过粪现已退休的任华亭老师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大伙看不起老时那样的,受害的还是大伙!”

就是这个任华亭,5年前退休后,还背着粪桶蹬着板车去那些吸粪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义务掏了3年粪!如今,他孤身一人,家里一件电器也没有,只有两只许多年前的旧木箱和两把刚添置的木椅。然而,几年来却向亚运会、希望工程捐了近万元人民币。“我过得挺好。现在有的人比我过得差。能帮就帮一把。”他这么说。

现任时传祥清洁班班长王立冬,因为“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娶了农村户口的妻子,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那个队,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预约采访之外,记者几次在街上随机采访。一些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有的环卫工人则说,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

……这世界,变化真大!

……

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7.“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指什么?试作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线部分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在文中再找几个例子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怎样理解时传祥妻子的“黯然”和记者的“默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最后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微型作文

你关注过身边“时传祥”们吗?关注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对其中一些人作采访,写成一篇通讯。

参考答案:

1.b(“傅”在此读轻声)

2.a(犹)

3.c

4.c(不好说“更是”,只宜说“也是”,这样就显得相互平等)

5.d

6.b

7.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主要指人的奉献精神不稳定,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

8.画线部分的数字说明了今天环卫工作的现状十分让人担忧。再如某幼儿园老师教育小朋友的话,又如“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的现象。

9.时传祥妻子的“黯然”和记者的“默然”都很现实地表达了现状的严峻与无奈。

10.表达人们普遍的一种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

【拓展阅读】

1.a(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2.d(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3.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4.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5.b(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小说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微型作文】

提示:采访之前一般要先与被采访对象进行预约,拟一个采访提纲。可以一个人采访,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采访。采访时要注意记录,最好是录音,回来再进行整理。

寻找时传祥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字词,体味人物通迅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中感受人物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时传祥勤劳、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人物通迅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在合作中探究感受时传祥正真、敬业。

教学流程

一、导语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成了名闻天下的劳模,享誉京城的知名人物,国家主和总理周恩来接见了他,热情地握住他精糙的手,北京副市长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他学背粪,一时间传为佳话,这个人就是时传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知——《寻找时传祥》。

二、检查预习

1、疏通字词

诚挚(zhi)黯(an)然

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2、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一)阅读全文,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2)全文三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个方面?

(3)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交流归纳,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

归纳写作思路

1、交待历史背景材料,为人物命运营造环境。

2、具体事例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侧重写时传祥下直本份。

3、时传祥精神:敬业、本分、实在、正直。

四、质疑探究

1、课题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2、作者写一篇“过时”通迅,怎样写?请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的用意(学贵有疑,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发言后明确,“寻找”:

1、发掘时传祥身的精神,呼唤人们像他学习。

2、含蓄指出人们对美好精神的向往。

3、同学谈

五、教师评点归纳

六、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体现时传祥精神。

2、课外收集时传祥材料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孙德宏

时传祥精神“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时代呼唤

寻找时传祥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三)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课前查询有关时传祥的资料,课上交流。)

时传祥,20世纪50年代著名劳模,一个名闻天下的掏粪工人,一个曾与被污蔑为“工贼”的共和国主席握过手,一个在动荡年月最终惨遭迫害精神失常而死的“工贼”,一个现代人茫然无知的“过时人物”。作者为什么在现代要写这个人物?而且还用“寻找”这个词?

(二)整体感知

l疏通字词

诚挚黯然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2.阅读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2)全文三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个方面?

(3)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学生白读课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结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三)探究活动

研讨作者在这篇通讯中表达的思想。

1.启发引导: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2.启发引导: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点归纳: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体现时传祥精神?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评点。)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人物通讯

时传祥精神——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从感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领会这篇新闻作品的丰厚内涵和重大主题。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了一个切人点,发掘时传祥身上的劳模精神,揭示出这种劳模精神在现在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突出“重访精神高原”活动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这一部分的行文特点及作者意图。

(学生朗读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引导、点评。)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点明时间及事件,没有具体叙写事件,只是用抒情的语言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作者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的重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报道一个劳模的事迹,而是对当今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做人观念的反思。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通讯的开始就以沉重的笔调揭示人物的命运,既有极强的震撼力,又启发读者深刻的反思,起笔凝重,感情强烈。与一般的人物通讯相比,其主题的开掘更为深刻。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请学生研读二、三两部分,分析讨沦,发表见解。教师引导评点。)

明确:只有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动荡年月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出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这篇通讯通篇追求一种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的事迹时,始终注意用知情人的陈述来表达,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劳模时传祥的事迹,揭示当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事迹与现代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有关语言,揣摩作者开掘主题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点评:

通讯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作者以散文诗的语言,揭示丁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时隔多年旧事重提,引人反思。然后写记者采访时,中学生漠然无知,老师傅惊讶激动,更 是含义深刻。对往事的回忆,引起老人们的愤愤:“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作者虽然未对此作何评论,但他的思想倾向是明确的。结尾含蓄,“写时传祥”遭人嗤笑,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而“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作者追求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是热烈而鲜明的,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惟其如此,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是强烈而又深刻的,这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

(三)总结全文

1.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2.客观真实,布局严整

以事实说话。

3,风格质朴,情感强烈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

(四)布置作业

结合“思考与练习三”,写一篇人物通讯,向同学介绍自己周围具有的时传祥精神的某一人,注意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客观真实,布局严整以事实说话

风格质朴,情感强烈于朴素中见奇崛

于平实中显机锋

寻找时传祥 篇5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偌大 a.ruò      b.nuò                                             (  )

2.老茧  a.jiǎng    b.jiǎn                                            (  )

3.挨打  a.ái       b.āi                                              (  )

4.遣送  a.qiǎn     b.qián                                            (  )

5.诚挚  a.chì      b.zhì                                             (  )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沧sāng(  )   mò(  )然   污miè(  )  chún(  )朴

àn(  )然    糟tà(  )    shì(  )世   diān(  )倒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几十年后,老家的农民大爷还记忆油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    (  )

2.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仿时传祥的足绩,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

四、下面的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请改正过来

1.虽然大雨和狂风一齐从天空中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了纪律之后,这个小组的出勤率有了很大增加,相信过不了多久,可以杜绝缺勤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部电影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围漆黑一片,突然间,只听到一阵猛烈的咳嗽,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文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时传祥家庭生活的简朴?请用曲线标出。

2.“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即将出名而高兴。

b.老人黯然是因为国家不重视清洁工作,人们瞧不起低*伺候人的掏粪工作。

c.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时代仍然需要时传祥精神。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有些年轻人看不起脏、累的工作。所以老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d.老人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而激动,黯然是因为家里过于简陋,没有因为时传祥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而使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3.“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对这句问话你如何作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创造回忆

王鼎钧

上帝在天上坐着,天使在宝座旁站着,俯视下界,但见人群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天使好奇地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找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

过了一些时候,人群变得稀少而静止,这些人或坐或卧,白发苍苍,寂然无声。天使问怎么了?上帝说:“他们已经找到回忆了。”

人储存回忆,一如驼峰储水,松鼠藏粟,植物埋下宿根。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意回忆,是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有人发誓不进公园,尽管那里草早被剪过二十次,他们怕从上面可以看见某一个人的脚印。有人讨厌插花,因为他曾经拿着花圃里买来的上等鲜花,左等右等,直到手中的花苞开放,还没有人来赴约。有人永远不愿再听某一支曲子,有人永远不愿再吃某一道菜,有人永远讨厌某一句口头禅。有些人,他平生有许多事情不堪回首、不忍或不敢回忆,因为他当时对那些事情的处理是错误了,失败了。那些事情一定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一个人,如果必须把生平大事从记忆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凉了。

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不会进入将来的回忆,你可以不必斤斤计较;如果一旦面临“大节”,就得存心警惕:“我将来要怎样回忆这件事?”必须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才好。

(选自《人生试金石》)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熙熙攘攘:

(2)宿根:

2.如何理解“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回忆,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突出“人必须临大节而不苟,才能‘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的寓意所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巧于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分析、评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无论您承认与否,人是活在回忆中的。

b.文章开首以遐想的笔调,写人群忙碌地寻找回忆,直到沉浸于回忆中,点明人人少不了“回忆”。

c.“创造回忆”,其实是创造“现在”的意思。

d.人们不堪回首的往事往往是处理错误了或失败了的人生大事,这些记忆是可以抹掉的,只是心境太悲凉了。

e.本文在表现和深化文章中心的过程中运用了层进法。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a    2.b    3.a    4.a    5.b

二、桑  漠  蔑    淳    黯  蹋  逝  颠

三、1.油—犹  2.仿—访  绩—迹

四、1.改为:虽然狂风大作,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狂风不能倾泻)   2.把“增加”改为“提高”   3.在“电影”后面加上讲述的“故事”   4.把“沉寂的环境”改为“环境的沉寂”

五、(一)1.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2.c   3.在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行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异,也仍然会存在着苦、累、脏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要有人去从事。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之分,都是光荣的。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   (二)1.(1)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比喻回忆可以给人以慰藉和力量,它生生不息。    2.现在创造的价值越多,将来值得回忆的内容越多,要创造现在充实的人生。(意思对即可)    3.①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意回忆,是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②如果必须把生平大事从记忆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凉了。③如果一旦面临“大节”,就得存心警惕:“我将来要怎样回忆这件事?”    4.逆推(或反推、反证)。    5.a、d(因为人们生活在现实中,所以a不正确;因为人们不堪回首的往事往往是处理错误了或失败了的人生大事,这些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所以d也不正确。)

寻找时传祥 篇6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捞出来       洪涝        痨病      劳动

b.黯然         深谙世道    万马齐喑  暗星

c.灌溉         概括        慷慨      马厩

d.英俊         竣工        疏浚      崇山峻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人海茫茫  苍海桑田  惊讶不已  预约

b.诚挚握手  挟菜劝饭  污蔑中伤  垒好

c.翻箱倒柜  记忆尤心  发黄发脆  黯然

d.任劳任怨  多多盖善  拳打脚踢  时兴

3.下列句字中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①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________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

②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________回山东农村老家。

③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今天还________的精神家园。

(    )

a.竟  打发  动荡不定

b.便  遣送  动荡不定

c.便  遣送  日新月异

d.竟  打发  日新月异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a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6.把后面的句子依次填在横线上,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收入并非十分丰厚,________。

在防洪抢险的战斗中,________终于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①难以承受百元上下甚至数百元的票价

②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百元上下的票价

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的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

④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真正纯洁的人

——忆时传祥同志

吕远

清晨。轻轻推开窗子,六月的晨风扑面吹来,醒心而又涤神。我站在窗前,一任微风吹拂。隐约的广播声随风传来,播音员清亮的声音分明在说:时传祥沉冤昭雪!我的心猛地抖动了一下。这消息触动了我心头一个隐隐的伤痛……

十二年前,大约也是初夏的时候,一天清晨,中国音乐家协会派人来找我,要我去写点关于时传祥同志的东西。时传祥同志是掏粪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本单位党组织的领导成员。照说,我早该去写他,但过去一直顾虑他的工种不好表现:只写些“清洁工人志气高”一类的话,觉得太虚;要写得形象些,又怕粪来粪去的生活细节使人厌恶。犹豫之下,终于没有写。这次才赶紧去了。通过相处和了解,我由衷地认识到:这个终生在粪便中劳动的人,实在是一个真正纯洁的人,是一个像莲花一样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高尚的人!我决定要写一个赞歌。没想到,这却是一次以意外的遭遇而结束的、没有完成的伤心的任务。

我最初是到时传祥的工作单位去访他。那是统管北京崇文区的粪便清除工作的部门,是一个相当庞杂繁忙的工作单位。那时他已经是这个单位党组织领导成员之一,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想,他可能比较多的时间是在办公楼里做些指导性的工作。但我走进他的单位,看到的只是一个像乡村场院似的朴素院落。一色的黄土地面,四周是些低矮的房子,存放着清除粪便用的工具和车辆。背街而立的几间陈旧窄小的平房,就是办公室,里面放了几张窄小的木桌木椅。那里的同志告诉我,他有工作出去了。我边等他,边环顾他们的办公室,心想,这个办公室真是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除了墙上挂的锦旗是软的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硬的。正想间,隔窗看见一辆大粪车开进了院子,车上跳下一个穿着粪污的衣服的人,背起粗大的粪桶,提着长长的粪勺,走到后边去了。他身材粗大壮实,走起路来上身微微前倾,稍稍侧起脱发的光头,粪桶便紧挨着他黑红色的脖子。旁边的人告诉我,那就是时传祥同志。……门开了,时传祥走了进来。他坐到桌子对面,一面揩着头上的汗,一面热情地看着我,操着山东口音问:“同志,你要俺做些甚么?”我怔了一下:他见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为别人干些什么,仿佛他只是一个为了群众需要而存在的人!我把来意告诉了他,他沉吟起来:“俺们的事真没有甚么值得说的,俺们就是给大伙掏掏粪呗。再说,还有很多该干的都没干哩。有的胡同还没有厕所,有的院儿里的厕所太旧太破。……建国十几年啦,好些群众还没个好厕所用呢,想起来心里就着急。你也给俺宣传宣传这事儿,推动推动。”随后,他看了看记事牌,说:“真对不起。俺还得赶紧去趟南城。你们先谈着。有什么叫俺说的,俺回头再给你说去。”他冲我憨笑了一下,就急匆匆地走了。一转眼,我又看见他背着粪桶从后面走了过来,仍然微微向前倾着上身,稍侧着光头。我望着他的背影思索起来: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个把掏大粪当作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也是第一个把掏大粪当作自己光荣职责的党的干部。党的干部、人民代表、掏大粪,这三者在时传祥身上是一致的,不可分的。完全不像有的人那样,职位和声望越高,便同平凡的工作距离越大,更何况是掏大粪这样“卑微”“肮脏”的工作!

为了能抓到他的空暇,我们找了个星期天去他家里看他。我们找到的是一间十分狭窄的房子。放着几条蓝底白点的旧薄被子的床铺占了房间一多半,只剩下很小一块地面,他和他老伴便在那儿洗衣服和做饭。他一边做着家务活儿,一边同我们述说掏粪工人的苦难历史,一直谈到他们吃完饭。一般家庭星期天老少聚在一起,饭食总要改善一点,何况他老伴还是带着孩子从外地来看他的;但他们的饭食却只是一碗青菜,几个玉米饼子,大家在地上一个一尺高的小板桌上围而食之。一个人的家庭生活往往是他世界观的最具体的反映。老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的家庭生活,正是他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的纯洁心灵的具体写照。

建国十多年来,他无冬无夏地、挨家挨户地给首都群众掏粪扫污。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稍有空闲就到处问问闻闻,走走看看,了解情况。我到他工作地点去的时候,发现他对大街小巷、各院各户都了如指掌。谁家有多少人,厕所什么样子,他差不多全记得住。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地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许多年来为首都清除了千万吨粪便。我们之所以能干净愉快地生活,就是因为有老时这样一些崇高的人,在默默为我们清除粪污。我曾经问过他,是怎样做到不嫌脏的。他说:“屎嘛,哪有不脏的?可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俺脏脏一人,俺怕脏就得脏一街呀。想想这个,就不怕脏啦。”我当时看着他黑红的面庞和宽阔的前胸,好久说不出话来。这胸膛里跳动着一颗多么火热的心啊!

那年老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为群众已经掏了四十多年粪。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享受过多少家庭的欢乐,大部分时间是独自一人在北京掏粪,妻子和孩子都在遥远的农村。后来他年纪渐渐大了,才把家里人接到了北京。当国家经济有困难、号召农村人口不要留在城市时,他又让老伴和孩子回了农村,自己在北京为大家掏粪。他仍然每天默默地背着粪桶,无冬无夏地在大街小巷里走着。职务再高,声望再大,他也永远是这个样子。不受官气的熏染,不受利禄的侵袭,朴素、纯洁、崇高,永不变质,这就是时传祥的品格,这就是时传祥的本色。相形之下,我感到自己矮小而且形秽。我深感过去不去写他,是百分之百的错误。那种怕写了他们的工种会引起人们厌恶的顾虑,究其实,正是我思想上厌恶他们工种的缘故。

我最后一次同老时分手是在哪一天,已经记不得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同他握别时,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敬重之情。分手之后我回头看他,他正背着粪桶向胡同里走去,依旧是那样向前微倾着身子,稍稍侧着头……那天夜里我想了很久,决心要写一个时传祥的叙事合唱,写他的苦难,写他的解放,写他的光荣劳动和崇高品格。我设想这个节目的合唱队,最好是穿雪白的服装:音乐应该用最亲切、最美的旋律。要让观众感到掏粪工人像莲花一样纯洁可爱……

——原载197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选入本书时有删节

7.作者认为时传祥是“真正纯洁的人”,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加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稍稍侧起脱发的光头,粪桶便紧挨着他黑红色的脖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能抓到他的空暇,我们找了个星期天去他家里看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相形之下,我感到自己矮小而且形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让观众感到掏粪工人像莲花一样纯洁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在写时传祥第一印象时,用了什么手法?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比较本文与《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d(a.lāo  lào  láo  láo  b.ào  ān  yīn  àn  c.gài  gài  kǎi  jiù  d.均为jùn)

2.d(a.沧  b.夹  c.新  d.全对)

3.b

4.d(a“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前加否定词,指差距大。b“处心积虑”为贬义词,不妥;c“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用在此处,显然不妥。)

5.b(a“明令禁止”有歧义;c“看不上”有歧义;d警方“表示愤慨”的对象有歧义。)

6.c(第一句考虑由少到多的顺序,第二句主语要一致。)

7.“不受官气的熏染,不受利禄的侵袭,朴素、纯洁、崇高、永不变质。”

8.(1)“紧”突出了二者距离之近。“紧挨”生动写出了时传祥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

(2)“抓到”形象地写出了采访时传祥之不易,也从侧面写出了时传祥工作之忙。

9.(1)作者认识到自己过去不写他,是瞧不起他;现在经过采访,真正认识到了时传祥的伟大,所以作者自责。

(1)用比喻句写出了掏粪工人纯洁的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与掏粪工人竟有几分神似。

10.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表明时传祥时时刻刻保持“掏粪工”的本色,也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重。

11.本文在写作上是以记叙为主,直接描写时传祥的形象,突出其高贵品质;《寻》文则以间接描写为主,议论抒情较多,目的是呼唤时传祥的精神。

寻找时传祥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三)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课前查询有关时传祥的资料,课上交流。)

时传祥,20世纪50年代著名劳模,一个名闻天下的掏粪工人,一个曾与握过手的“背粪的”,一个在动荡年月最终惨遭迫害精神失常而死的“工贼”,一个现代人茫然无知的“过时人物”。作者为什么在现代要写这个人物?而且还用“寻找”这个词?

(二)整体感知

l疏通字词

诚挚黯然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2.阅读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2)全文三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个方面?

(3)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学生白读课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结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三)探究活动

研讨作者在这篇通讯中表达的思想。

1.启发引导: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2.启发引导: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点归纳: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体现时传祥精神?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评点。)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人物通讯

时传祥精神——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从感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领会这篇新闻作品的丰厚内涵和重大主题。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了一个切人点,发掘时传祥身上的劳模精神,揭示出这种劳模精神在现在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突出“重访精神高原”活动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这一部分的行文特点及作者意图。

(学生朗读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引导、点评。)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点明时间及事件,没有具体叙写事件,只是用抒情的语言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这是我国一段痛苦的、人

鬼颠倒的时代,人们曾经崇敬的人物一下子成为惨遭迫害的对象,人们曾有的信仰、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均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人迷失了,精神家园动荡不安。虽然这些冤案都已平反昭雪,然而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建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的重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报道一个劳模的事迹,而是对当今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做人观念的反思。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通讯的开始就以沉重的笔调揭示人物的命运,既有极强的震撼力,又启发读者深刻的反思,起笔凝重,感情强烈。与一般的人物通讯相比,其主题的开掘更为深刻。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请学生研读二、三两部分,分析讨沦,发表见解。教师引导评点。)

明确:只有*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出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这篇通讯通篇追求一种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的事迹时,始终注意用知情人的陈述来表达,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劳模时传祥的事迹,揭示当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事迹与现代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有关语言,揣摩作者开掘主题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点评:

通讯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作者以散文诗的语言,揭示丁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时隔多年旧事重提,引人反思。然后写记者采访时,中学生漠然无知,老师傅惊讶激动,更 是含义深刻。对往事的回忆,引起老人们的愤愤:“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作者虽然未对此作何评论,但他的思想倾向是明确的。结尾含蓄,“写时传祥”遭人嗤笑,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而“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作者追求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是热烈而鲜明的,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惟其如此,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是强烈而又深刻的,这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

(三)总结全文

1.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2.客观真实,布局严整

以事实说话。

3,风格质朴,情感强烈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

(四)布置作业

结合“思考与练习三”,写一篇人物通讯,向同学介绍自己周围具有的时传祥精神的某一人,注意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客观真实,布局严整以事实说话

风格质朴,情感强烈于朴素中见奇崛

于平实中显机锋

寻找时传祥 篇8

一、 教学目的

1、 掌握寻找时传祥的社会意义。

2、 学习时传祥精神。

3、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寻找时传祥的原因及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等查找有关时传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普遍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这个人就是(停顿) 时传祥(学生集体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

2、 让学生展示有关时传祥的图片及资料,接着谈自己对时传祥的看法。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3、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教师总结:“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代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被人淡忘。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人,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与累与脏,更在于他的认真与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都不会过时。

问题二: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重新唤回时传祥精神呢?

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4、文章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不太讲究修辞,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缘于它的真实性。

寻找时传祥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正是写于时传祥的名字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1995年,作者写作此文时,在中学生、大学生中间问起时传祥,他们已经“双眼茫然”了。但是,从那个踏实做人、讲求奉献的时代中走过来的老人们记得时传祥,在他们的心中,时传祥依然活着。一些接受采访的老师傅提起时传祥,就像是在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既为记者提到这个话题而惊讶,也因心底一段复活的历史而激动。

时传祥生于1915年,十几岁时就从家乡山东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旧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行霸”,时传祥在粪霸手下掏了近20年的粪,受尽欺凌却依然生活穷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大改善了清洁工人的工作条件,既为他们规定了较高的工资,同时又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在环卫一线上配备了送粪的汽车。奋战在环卫工作第一线的时传祥正是为首都的干净美丽做贡献的一员。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时传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汽车减轻了他的劳动强度,他又主动给工作加码,要争取做到“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在工作中更是不畏风雨以群众为先,掏粪的分内事他做,垒好倒塌的厕所这种分外事他也做。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那张会面的照片曾鼓舞了许多工人的心;时任北京市领导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为环卫工人鼓气。一些大学生也来拜时传祥为师,学习他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时传祥的出现是与一个时代相连的。那是一个全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中装着祖国,集体主义的思想造就了一大批像时传祥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人,也推进了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尽职尽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和友爱的,上至,下至掏粪工人,都与一个抽象然而又令人兴奋的“人民”站在一起。那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这篇文章发表于1995年,往前推三年,党的xx大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稳步前行。正如文中所说的,“这世界,变化真大!”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许多始料不及的现象也出现了,一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在解构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渐渐坠入低谷,人们普遍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关注个人生活。社会在变,不变的应该是什么?也许我们首先会想到诚信、认真等词语,可定睛回望现实,违背这些精神的行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难怪,“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时传祥不仅仅是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更以他踏实的作风赢得了老人们的怀念。如今我们要尊重他的劳动,但他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工作中的那股劲头,更是我们应该寻回的“精神高原”。

二、教学教学设计思路

“感人心者必先乎情”,单就文本的写作技巧而言,并无多少过人之处,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在创作过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例如写到采访时传祥的老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人激动中的黯然并不是因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为大家忘记了时传祥,那一句“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的疑问,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而记者的默然,则让读者陷入沉思中。还有一处,作者写道,“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也让我们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上应侧重于情感的教育,在适当的时刻加入对文本的分析。

思路、方法:(1)了解石传祥(2)挖掘石传祥的动人之处(3)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去寻找他(4)品评文章语言风格。

三、课堂实录

执教:

记录:

1.       导语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 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岗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一提起时传祥,同学你是不是也有些茫然,那么,请你跟随老师的脚步,去寻找时传祥,了解时传祥……

2.       介绍人物

师:有哪位同学觉得对石传祥还算是比较了解,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巡视课堂,生不语。

师:看来大家对时传祥真的很陌生。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怀念时传祥?看看他有什么魅力?

(师投影显示石传祥介绍)

关于时传样

时传祥,1915 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l1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一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轴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师:大家看完了吗?

生:完了。

师:现在谁能来给咱们概括介绍一下石传祥?

生:他是一个清洁工,掏大粪的。

生笑。

师:(严肃)我看见很多同学笑了,我向问问大家你们为什么笑了?

生:老师,掏大粪的很脏的。

师:如果按你们这个理论,老师完全可以瞧不起你们的父母,因为大部分同学的父母都是农民,如果这样我想你们也不会高兴的。大家说是吗?

生:是。

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职业来区分对人的态度。越是干艰苦工作的人,越值得我们尊敬。大家现在想一想,时传祥到底是*什么打动人的?

生:我觉得是他的敬业打动了人,因为现在像他那样敬业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大家都在渴望有石传祥那样的人来工作。

生:我觉得是他的勤恳。现在的人总说社会风气坏了,但是在说的同时总是在做着破坏社会风气的事。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想起了几年前国家大力宣传的一个人——李素丽,大家说李素丽有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她做好的就是那些很平凡的小事,但她把那些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几十年这就不容易了。大家说是吗?

生:是。

师:这就和我们学习一样。你可以认真学习几分钟、十几分钟,但是如果几年一直认真学习那就不容易了。正是因为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同学们的成绩才有了区别。大家现在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副标题——重访精神高原。

生:大概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为大家所推崇。

师:文中有没有表现这样意思的语句?

生:有。

师:是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大家都能像石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现在像石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大家在心底还是渴望那样的精神的。

师:理解的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寻找石传祥实际上是寻找?

生:石传祥身上具有的那种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人们都渴望这种人的存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和人交往,是不是更能引起心灵共鸣?所以,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认真学习,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以诚相待。

师:文章的主旨总是通过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大家在看过这篇课文后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句子吗?

生:没有。

师:是的,这篇文章中运用的语言是明白如画,非常朴实。但它有没有淡的如同白开水呢?

生:没有。

师:想一想为什么没有?

生:我觉得它是用内在的精神打动了我们。

师:那么这种内在的精神是怎么表现的?

生:作者通过很多数字和现实结合来体现这种精神。如在列举了北京环卫系统连年招不满工人的数字之后,是环卫局干部颤抖的述说,“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今天,人怎么这样?!”枯燥的数字之后,是鲜活的生存状态。

师:说的非常好。另外,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也与现实很好地结合。作者还原了时传祥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展现了我们现如今生活中与时传祥相联系的一些典型事件,因为真实,两个时代之间的张力也得到了表现,这篇文章也令我们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话,“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甭想去超过它。”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下去后找一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案例评析:

本课是一节语文味较淡的,教师在处得的时候将精神的感染与熏陶放在了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着思想教育。本来在当代许多课改专家的意见中将这样的课是批评的一无是处的,因为在课改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工具,所以,在今天将语文课中对人的思想教育视为大忌。殊不知,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新课标指出语文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只要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所得,即使上得语文味很淡又有何妨。何况,在就本文实际而言,做为语文味的一面,在内在含义与写作技法上是较为明晰的,所以,单就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方面应该是成功的。就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而言,也是合格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就课堂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做的不够好,在话题环节的过渡上有些生硬的感觉;要更自然地引导学生的发言。

寻找时传祥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大   诚挚(zh)  揣(chuǎi)着  黯(n)然

老茧(jiǎn)   淳(ch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

(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2)  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3)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4)  干点什么不(5) 比这体面?

(6)  这世界,(7)    变化真大!

(8)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9)  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10)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11) 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八、教学后记:

在讲《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重点是放在五个“w”上的,五个“w”是由西方新闻界的五“w”演化而来。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普遍觉得很新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我的设想,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自读感悟的,所以我讲得并不多,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讲一下,比较了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以及重点要讲的五个“w”。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对比。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运用“对比”的方法。这节课的缺点还是和前几节课一样,有点前松后紧,刚开始讲的时候还比较有条理,但是讲了大半节课后,讲得就有点凌乱,不过学生还是很配合的,从总体上看效果不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