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1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要求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

具体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水平要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搜集

知识性:理解

根据必修模块2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章是解决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这个问题的。所以应该在如何利用上做文章。本模块前5章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本章集中讲述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但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大米)、各种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分析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能力目标:

1、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学会运用和分享信息;

2、尝试将生物学原理和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解决的模式带领学生分析教材和课前收集的育种实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使学生了解遗传学原理应用的同时,还能关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导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小结检测四个环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育种方法,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解决这两个内容时,我都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归纳总结;习题反馈。

(一)导入

以美国学者的“中国威胁论”和袁隆平的宣言营造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PPT课件展示育种工程的四个实例: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太空椒、转基因抗虫棉和乳汁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牛,引出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并且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一、杂交育种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教具:两穗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穗具有子粒

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穗具有子粒少、抗黑粉病性状。怎样利用这样的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子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

2、讨论方案、共同研究采用问题式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附:设置的问题:

1、怎样将子粒多和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结合到一起?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引出杂交育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杂交后可能出现几种性状?

——引导学生回顾自由组合定律,目的是训练学生将遗传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并且总结杂交育种的优点。

3、性状是受什么物质控制的?

——回忆基因与性状的关�

4、性状的重新组合过程中有没有新基因的出现?

——这是杂交育种的一种局限,同时为后面进行诱变育种的内容作好铺垫。

5、得到所需性状后可以将种子直接卖给农民作为良种吗?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知道杂交育种的最终是要得到纯合子。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如果不能的话,那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总结杂交育种的另一个局限:育种时间过长。

7、如果子粒多(A)对子粒少(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假定两个亲本玉米品种都是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遗传图解。

——要求写清楚每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简要说明。展示学生的答案,学生互评,规范作图。

3、归纳总结,形成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有关杂交育种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包括:杂交育种的概念、依据原理、常用方法以及优点和缺点。

4、习题反馈,活用知识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假设现有长毛立耳猫(BBEE)和短毛折耳猫(bbee),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你能否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BBee)?

1)运用什么育种方法?

2)依据的原理是?

3)方法步骤?

(重点标注与植物育种不同的部分,请学生总结育种过程。)

补充介绍杂交动物中国荷斯坦牛的培育。

由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引出诱变育种。

二、诱变育种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教具或图片:一穗具有黄粒性状的玉米。

问题:怎样利用现有的玉米品种培育出具有黑色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呢?

2、阅读资料、讨论研究

课前布置兴趣小组同学搜集有关航天诱变育种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并且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阅读生物兴趣小组课前搜集的有关航天诱变育种问题的资料及教材P100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有关诱变育种的有关问题,附:设置的问题:

1、新品种中有没有产生新基因?

2、空中诱发基因突变的条件有哪些?

3、航天诱变育种有哪些优点?

4、地面上有哪些因素可以诱发生物体产生基因突变?

5、诱变育种有哪些局限性?如何克服?

以航天诱变育种为典型,解决诱变育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对已有知识进行应用。

3、归纳总结,形成体系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形成有关诱变育种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包括:诱变育种的概念、依据原理、常用方法以及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4、及时反馈,巩固知识利用教材P101练习3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结、检测

小结本课知识: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点。

检验学习效果:

1、课堂检测:通过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的掌握程度。

每小组设计一套育种方案,小组间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评出胜方案。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取胜。

附: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

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民要求的新品种,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每小组设计一套育种方案。

已有的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B小麦的矮秆不抗锈病纯种,C水稻的迟熟种子非生物材料:根据需要自选

2、课后练习:丰台目标P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2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   DNA

分子量104   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及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和特点是学生学习遗传的基础,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上一节内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DNA的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学过核酸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家探索基因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学习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五、学习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0篇)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0篇)

第一部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部分并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DNA分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DNA分子双螺旋的模型,师生共同观察归纳出DNA分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完成相应的模型构建过程。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过程。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1.DNA分子的元素组成有哪些?

2.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脱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质组成?碱基有哪些?

脱氧核苷酸有哪几种?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A

T

G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单链)

C

在图一中画出一条链中脱氧核苷

图一

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A

T

G

C

模型构建3:DNA双链(平面结构)

1、在右图中画出DNA双链中另外一条链。

2、两条单链如何排列?外侧是什么?内侧

是什么?

3、碱基之间如何配对?通过什么化学键连

接?

模型构建4: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结构

师生结合下面问题共同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本支架:在主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结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侧骨架如果一条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另一条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两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磷酸和碱基数目相等,长度一样,排列反向。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有碱基A,另一条链必有碱基T与其配对,一条链上有碱基C,另一条链上必有碱基G与其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G数目越多,分子结构越稳定。在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的总数与嘌呤碱基的总数相等。A+G=C+T。这可作为判断单、双链DNA的唯一依据。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对和GC对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课下要求学生用硬纸板为材料,借用于剪刀、针线等来完成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买到做DNA分子结构的教具,每四个同学一组,通过合作来组装出DNA分子,并在下一节课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动手,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想象出DNA分子的结构。

九、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1.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DNA分子的碱基计算

十、自主检测

1.DNA彻底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是(  )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5、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下列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  )

A.(A+C)/(T+G)

B.(A+G)/(T+C)

C.(A+T)/(G+C)

D.A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够概述出染色体片段缺失与染色体片段重复的概念。

2、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说出染色体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3、通过阅读教材,能概括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难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猫叫综合征患儿哭啼的小视频,提问:患儿的哭声和正常婴儿的哭声有什么区别?

(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讲解:猫叫综合征是人的五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追问: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有哪些类型?

(二)新课教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多媒体展示染色体片段缺失与重复的变化过程图,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概括出染色体片段缺失和重复两种变异类型。

播放染色体易位的动态图,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1)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这种变化与交叉互换有什么不同?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了另一条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

教师补充易位的概念,同时明确交叉互换是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部分互换,在时期上也不同。

分发果蝇卷翅形成的资料卡片,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变化?

(染色体片段发生了颠倒)

教师补充讲解倒位的概念。

过渡: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对生物来说有怎样的作用?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意义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三)巩固提升

表格的形式整理对比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收集4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实例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案 10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