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最新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
1、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2、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2、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3、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教学目的
1 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2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3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
1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 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 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①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②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③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⑥屏人间(戟楱お睿┯铩—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留作业。
1 归纳各段大意。
2 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层次。
1 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 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
(板书见192页)
3 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好(“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单独)
②约车骑百余乘。(套、备办)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不满意)
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表被动)
(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
(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②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
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三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矫魏王令(假传)
②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
③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
④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
(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
第9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
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
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
(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
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②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③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
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
练习:
1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2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
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
2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3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
4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
略。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
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附〕板书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铺垫)
公子(位显达贵)侯生(位卑贫寒)
虚左、执辔坐上、不让
引车、色和入市访友
色终不变与客久谈
引为上坐、为寿坐上坐
第三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
椎杀晋鄙──情节高潮
信陵君却秦救赵——情节结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战国时期形势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信陵君在忠君爱国与兄弟友情之间的艰难抉择。
能结合文本特殊情景理解侯赢与朱亥的性*格与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际关系与是非观念,培养对国家、对友谊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速读全文,把握文意。
1、信陵君为什么要救赵国/
2、信陵君救赵国得力于几方面的帮助,为什么能得到帮助?
3、信陵君救赵国后为什么要留在赵国?
4、你认为侯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哪些细节刻画他的个性*?
二、整理积累下列字词在文中的`不同用法与意义
过微 乃故就 独 下 辞 存 从 资约
【通假字】
坐通座 座位;
俾倪通 睥睨 斜眼看
决通诀 诀别;
乡通向向着;
【古今异义】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往请,欲厚遗之 终不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微察公子 遍赞宾客 过客,以观公子 欲就公子之名 数遗公子书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平原君让公子曰约车骑百余乘
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而如姬最幸
【同形异义】
胜之所以自附于婚姻者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三、练习与实践
1、巩固字词知识
2、 找出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特点,翻译并归纳其特点。
第二课时
一、口述全文
二、谈谈你对稳重人物的评价
三、写一段文字,欣赏本文写人选材以及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艺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