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2分钟自读)

(三)检查预习:

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习,今天又有一个早自习,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习情况的检查。(学生上台答题,教师纠正,7分钟)课后练习三中要求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不知现在有多少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背诵。

(四)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2、那么如果有所待、有所依托、有所凭借,还能说是顺其自然吗?还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缚吗?那就绝对不是庄子所憧憬的“逍遥游”了。

究竟“逍遥游”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有谁达到了吗?我们可以吗?怎样才能达到呢?这节课就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寻到答案。

3、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作者大笔一挥,以巨鲲大鹏开头,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找位同学把这几句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①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①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6、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逍遥游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遥游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逍遥游了。)

7、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逍遥游,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逍遥游”,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

9、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逍遥游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逍遥游,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逍遥游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五)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逍遥游教案 篇2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 积累

1.重点词语

怒:奋发 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

斯:则,就 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

夭阏:阻塞 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

枪:触、碰 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

控:投,落下 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

效:显才能 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

比:合 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

正:本所应有 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 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

果然:饱的样子 范例讲解:腹犹果然

众人:一般人 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风 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 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二】翻译课文

逍遥游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二课时:

导语: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强烈,但同学们小小年纪也品尝过许多不自由的痛苦,来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静心想想自由是什么,你有没有自由,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是什么,庄子的追求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作者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也许就隐藏着作者痛苦认识,那么真正的逍遥游是什么呢?

第二、重点难点解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并思考庄子内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逍遥游”真谛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笑谁?前面四种人,那么他“举世……”心理素质相当稳定,至少参加高考没问题。庄子认为他达到逍遥了吗?从后面句子“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对他也有轻视之心,庄子有个观点叫齐物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荣子算不得逍遥,因为他还能分辨还懂得区分,心中还有名利观念,还没达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遥者。那么谁是真正的逍遥者,他自己吗?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谁更可取?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