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过电脑操作的相关知识,如下是细致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整理的12篇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文章。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教学
农村学校的职业教育有着他的特殊性,学生的生源素质很低,大部分都是中考二三百分的水平,这样以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一门很专业的课程,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学起来会有很大困难,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具有计算机的组装、维护和维修的基本技能。因此,如何开展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俨然成为中职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由此可见,探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意义重大。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通常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教师事先收集一些典型、精炼、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具体篇章的基础理论,诱导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二是结合课程进度,教师提前将案例类型布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收集、分析、讨论案例。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讲授过基础理论以后,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组织学生对某一现实行为的模仿。模拟教学通常包括创意、设计、组织实施和考评几个步骤。其中创意是指在理论学习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并创建模拟的方案;设计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可行的方案由学生自我展开,具体方案内容应当尽量与实际一致,角色分工、实施步骤、考评标准等应当具体可行,也可以分组竞标、集体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是指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确保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考评是指按照设计要求,对参加模拟的所有角色的业绩和表现加以评估,同时学生对模拟活动的体会、对所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建议等,也要作认真总结,教师在整个模拟活动中严密监控,把握方向,并对阶段性活动及时加以评价,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践动手阶段。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的实际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是在学生们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理论及软硬件安装熟练后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由于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的各种原因很多,不确定性较强,因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引起软硬件故障的常见因素,实训中通过先介绍、分析典型的案例,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其巨大的功效,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语言、图像以及视听技术融为一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带给学生更加的直观和形象知识体系。而后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典型的常见开关机故障、硬件故障及软件的维护等,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进行排除,从而锻炼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理论学习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中各硬件的理论学习,主要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名称外,了解各硬件的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在学习完成后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要能了解当前的硬件市场动态,结合学到的硬件知识配置出目前市场主流的计算机。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及调试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及调试是这门课程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开始,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能独立的安装好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而后在安装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并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动手为主,学生们在学习起来积极性也比较高,但由于是初学者在动手安装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硬件的损坏。所以在本章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一个完整的安装分成各个小项,让学生一项一项的完成,最后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整个安装过程。
三、结束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教学在上边我也讨论了不少,还要根据本地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组装和维护是动手性特别强的一门课程,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要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在不断的拆装中才能体会那些知识点,并且在动手过程中发现不会的知识点再回头去查,这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精髓。维修更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经验怎么来,就要在平时的每次动手中总结和获得,所以这门课最终要归于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基础上多动手勤动手,才能成为这门课的高手。从而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专业课”在中职学校开花结果,涌现出更多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的现代制造业贡献我们职教人的一份力。
在众多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她,眼睛**的',好像两颗紫得发黑的葡萄。小小的嘴巴,发出来的声音美妙动听。她的发型是“蘑菇头”,和我们班的其他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锅盖帮”,嘿嘿。
悄悄地告诉大家,王老师的后脑勺有一只明亮的眼睛哦!课堂上有谁不注意听讲,思想不集中,王老师即使面向黑板,也能看穿是谁。你们说王老师厉不厉害?
不过,王老师对我们特别有耐心。有一次,我们要写作文了。王老师问大家喜不喜欢写作文,结果很多同学表示不喜欢。但是王老师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耐心地教我们如何写作文。听了王老师的方法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写作文了。
王老师对我特别好。当我犯错、成绩不好时,妈妈几乎对我失去了信心,但王老师依然鼓励我、肯定我、相信我一定能行。这使我的信心大增,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王老师对我的好!
这就是我喜欢的王老师!我多么希望在她的教育和培养下,也能成为一名和她一样优秀的老师啊!
【摘 要】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仅改变教学设计不能达到计算思维训练的目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整合。本文提出了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六个难点,给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从管理层面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优化教学的设备、环境和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思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1-0082-04
仅从字面上看,计算思维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计算思维一直被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直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发表了“计算思维”一文,才将计算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试图将计算思维融入教育、产品与系统开发中,计算机学界也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要以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教学现状。查阅文献不难发现,目前以计算思维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内容,最多的还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软件课程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困境,希望尽快找到前景光明之路;计算机软件教学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算法内容,课程和计算关系更为密切。若将计算思维作为学科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则应将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当然也不能例外。本文是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应用计算思维的探索,希望能将计算思维体现在所有计算机课程中,形成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完整过程链。
计算思维的内涵解读
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第一次正式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11月,教育部把与计算思维有关的课程改革课题纳入教育部研究项目。可以说,目前计算思维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影响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有待于深入研究。
有人简单地将计算思维说成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相关学科中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有人将其提高为运用计算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也有人将计算思维看作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之外的第三大思维。在美国学界,较为统一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为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形式的思维过程”。
从以上种种说法中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计算思维有以下几层含义。
(1)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利用计算科学的概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想贯穿始终。
(2)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按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对解决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它是提升理工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抽象、严谨的思维训练,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科技工程领域工作需要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究竟是否需要在所有的计算机学科推行,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思维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或是教学内容能否设计成适应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块;二是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是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影响
正是因为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所以势必影响计算机所有学科。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计算机硬件是完成计算的基础,所有以计算思维形成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都要借助硬件平台最终实现,若能从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就以计算思维理解硬件平台,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利用硬件平台解决应用问题的实际算法。
二是计算机硬件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若在专业基础课上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基本工作模式,势必造成思维过程连续性断裂。既没有形成硬件课程学习的计算思维,不利于后续专业课学习,也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训练连续性,不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计算思维与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硬件课程就是电子产品开发和电子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计算思维必将成为统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核心。
因此,尽快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环境,是解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系统解决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应该注意的是:将计算思维作为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学设计改革,而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是内容全面、过程连续、手段完善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计算思维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
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应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或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分析问题、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第一学习过程。以完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学习过程。最后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拔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寻找突破问题难点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术方法。因此,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完全符合已有的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完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拓展,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多有尝试,但是没有那么完整和系统。
以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适合课堂教学的任务,由此引出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难点——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问题。若实际教学内容能够拆成满足课堂教学时长的任务,一切好说。但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学习问题求解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延伸”。若要认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两个学时似乎很难达到目的,所以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理解和密切配合。只有教学管理层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关系,支持配合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教师才有更多的教学设计自主权。
(1)任务拆分。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有机衔接的若干个任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拆分任务需要考虑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时长。
(2)提出问题。具体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准确刻画出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是“做一个举重裁决电子表决器”的直接任务式,可以是“增加内存芯片时片间线路如何连接”的疑问引导式,还可以展示电子产品实物下达具体任务。不论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关键是能够正确表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后续分析、分解任务并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分析问题。面对具体的任务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导或便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解决方案,是教学改革的第二个难点。教师放和收的尺度不好把握,收放失当会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课程前期多收少放,后期少收多放。
(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计算思维的关键,以前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基础,系统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是教学中的麻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想、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才是关键。按照问题解决方案去做总会有两种结果,顺利完成和不能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必然的循环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5)问题延伸。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是最后学习环节的解决问题方法延伸,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难点,此时会面临许多要破解的难题。如:拆分出来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延伸的余地、学生有没有延伸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借助哪些知识或工具延伸学习、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延伸学习、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等。
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
既然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和内容就应区别于过去传统的教法,因此,我们认为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一讲授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教会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任务的辅导者。教师需要提出具体任务,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生生充分讨论后,总结、概括地提出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讲解完成基本任务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或思路完成任务。学生需要理解任务,分析、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思路,掌握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和以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1)课堂角色任务转换。教学双方的角色任务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四个难点,只有双方都能适应角色任务转变,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使教学难度增加,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课堂,而是进度、方法、内容不一的多个个体,这对教师的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完成任务的转变使学习难度增大,认真听讲成为对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不但要听得懂还要做得出,更要学会以多种方法和思路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环境的要求。满足教学要求的环境是教学改革的第五个难点,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环境的要求更高。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来说,不只需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还要大量的实验材料,教学成本与传统教学不能同日而语,学校的教育成本投入必然加大。
(3)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提出恰当的教学任务是第一要务,任务过难、过易、偏离学习主题,都很难正常进行后续教学。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实际已经简单圈定了基本的知识范围,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时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和铺垫,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拓展的基本思路,随着拓展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完全下放自主权,由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任务拓展。对于有创新特色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总结、褒奖,达到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发基于计算思维课堂模式的教材
作为辅助教学的教材,首先应该有适应计算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次是有满足计算思维学习的内容,这两个条件限制必然使教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有别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如何改变,改变后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能否被师生接受是教学改革的第六个难点。
(1)教材结构形式。教材结构与教学相适应是对结构形式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章节形式,而应该以适应教学的任务为独立单元,以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为连续过程,以具体案例任务为目标,以知识、技能拓展为结束的一个完整体系。以下是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的典型教材结构形式:
> 任务
> 任务解决方案
> 任务知识
> 任务工作提示
> 任务拓展基础
其先后次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如明确任务以后,带着任务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再去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先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根据工作思路学习所用知识,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动手解决问题。
(2)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形式相适应也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由于基于计算思维是在传统“逻辑教、逻辑学”基础上的延伸,并不能改变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提出符合知识技能逻辑关系的任务也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一,任务不能改变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要适应“逻辑教、逻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本质。第二,要达到学做合一,实现“逻辑做”的动手训练。第三,局部知识完整,能满足拓展创新的“逻辑”需要。教材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学习,给出完整解决问题的具体工作过程提示,是帮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要求。学生按教材要求动手完成任务,只是计算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自己提出同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或找出同一方案可以解决的不同问题,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教材任务的最后部分应该是帮助任务拓展的提示性信息,可以是专业的
参考文献和网站信息,可以是具体的实用性产品说明,也可以是同类任务的列表。
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硬件教学是必然趋势,计算思维也必将改变计算机硬件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因此,研究在计算思维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简单认为改变教学方法即可以实现计算思维训练的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只有从管理、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才能够在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的训练思想,真正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基础、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of ACM,2006,49(3):33-35.
[2]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3]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关键词:计算机 硬件维护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所常见的技术设备,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加长,计算机难免会在运作速度和效率上产生一些问题,由于计算机故障而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硬件是计算机故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源头,例如计算机突然黑屏、卡机等问题。而硬件又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保养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的维护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
1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1.1 控制设备
在硬件的组成部分中,控制设备占据着较为核心的位置,其主要功能在于根据所接收的命令进行一定的判断,再将需要传送的信息输入到对应的部件,确保计算机运行系统的稳定。控制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硬件的性能高低和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因此,控制设备的维护可以说是整个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包括内部存储和外部存储,内部存储连接到中央处理器,主要通过运行系统所传达的命令进行有关数据的读取和存储。外部存储器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存储空间很大,通常用来保存用户的数据和信息,保存时间较长。需要对外部存储器的信息进行读取时,就要将外部存储器与计算机接口进行相联,然后完成读取工作。
1.3 运算设备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运算设备来完成的,通过用户输入的不同命令来实现各种简单或复杂的运算,满足人们对数据的处理与统计的要求。有了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变得更加便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更加迅速精确,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4 输入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硬件系统中负责连接人机的部分就是专门的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其中输入设备接收用户的命令,然后将所接收的命令传送给相应的部件进行判断和处理,最后由输出设备再传送给用户,从而实现人机的交流与沟通。
2 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
2.1 环境清洁
计算机硬件的运行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空气的干燥程度以及空气中灰尘的含量都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硬件的工作状况。如果空气湿度较大或灰尘较多,就会影响到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效率。因此,当需要对计算机故障进行检查和维修之前,需要先确保计算机硬件的外部运行环境的良好,然后对计算机进行清理,为计算机的维护与保养准备良好的外部条件。
2.2 维护顺序
在正式开始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之前,应当先对计算机的外接设备进行检查,然后再检查计算机主机。因为外接设备的检查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进行。因此在了解了计算机故障现象之后,需要先对鼠标、键盘等外接设备进行检查,检测是否存在问题。外接设备的检查工作完成之后再开始主机的检查。其次,电源的检查优先于部件的检查。因为人们通常容易忽视电源存在的问题,例如电源虚接等就容易导致计算机故障。因此如果在检查完计算机各个部分之后,发现一切正常,则需要对电源进行检查。最后,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程序应当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常我们需要先对计算机的接线口和插孔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再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仔细检查和维护。
3 计算机维护的关键技术
3.1 先清洁后检测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空气中所含有的灰尘量以及空气的干燥程度都会对计算机硬件的工作状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空气中灰尘的含量过大或者空气过于湿润,都不利于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影响到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长短。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很多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最开始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所以,在开始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之前需要先进行外部环境的优化和机身的清洁,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维护程序,避免对计算机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3.2 先外部设备后主机
通常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护工作的过程当中,外部设备的故障较为容易检测,进行维护的程度也相对容易。所以,在了解了计算机故障的大致情况下,应当先对鼠标、显示屏等外接设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故障,如果没有问题再对计算机其他部件进行检查。由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小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硬件的破坏。
3.3 先电源后部件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最容易忽视掉的问题便是电源问题。例如由于电源虚接或电源功率不够等问题所引起的计算机硬件故障。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护时,人们可能常常忽略掉这些简单而又经常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可能就会明显加大计算机维护工作的工作量。所以,在计算机硬件的实际维护工作当中,一定不能忘记对电源进行检查,并保障电源的安全使用。
3.4 先静态后动态
所谓静态是指计算机在没有接通电源的情况下所保持的状态,动态便是计算机接通电源后的运行状态,静态与动态是刚好相反的两种运行状态。在计算机的硬件的有关维护工作过程中,应当谨记先要关掉电源,保持计算机静态的状况,在静态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和维护,如果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再接通电源进行动态状况的维修,以免由于不正确的通电程序而导致故障事态的扩大,带来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3.5 先简单后复杂
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应当坚持先易后难的工作理念。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中,应当先对接口进行检查,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再进行其他部件的检查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林振宇。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24-24.
[2]徐克楠。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综合策略[J].硅谷,2011,(4):4.
[3]苗蕾。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J].硅谷,2011,(1):128-12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的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跟普通高校对比来说,民办本科院校有着很明显的侧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特点。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符合自身人才培养要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一、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经调查,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如下: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市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环境尚有很大欠缺,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2.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集中大班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统一、泛泛,新生对课程的重要程度理解不上去。
3.企业对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较高需求
经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就业单位还要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4.学习的知识还无法满足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
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加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而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仅包含前者,如果没有后续的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的学习,学生们想要通过自学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困难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下面以哈尔滨华德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所给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议方案为例,哈尔滨华德学院按照专业划分,共分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六个分院。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结构、知识体系、实验体系、课程体系,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六个分院分别制订的课程体系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分院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1.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等。
2.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
4.艺术与传媒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5.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6.通识教育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专业软件应用”等。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以上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希望能为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羊裔高,张伟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44-45.
内蒙古教育厅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工学结合紧密的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随着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逐步成熟,目标定位逐渐清晰,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原则的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必然。
我院开设的《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任课教师们不断积累经验和探讨并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实践、完善了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的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实践经历相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总是滞后,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妨碍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这一基本特征,实现“工学结合”,适应社会需求,课题组综合分析前期大量调研结果,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经过审慎考虑,并报请学院同意,决定对《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更名为《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课题组积极向相关企业学习、讨论此类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调研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是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计算机专业硬件知识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基础,为各类高校所重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硬件论文课程的建设,无论从规模、师资队伍,还是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和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建设,与整体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本课题力求促进我院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建设,以切实提高我院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质量。课题组对内蒙地区的一部分高校进行了计算机硬件维护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情况做了调查比对(见表1),并吸取了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
2.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内容改革研讨
针对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岗位需求、遵循行业技术标准、软硬件对接、项目案例拓展、突出教材特色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特色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二是特色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对课程实践教学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3.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实践环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出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经过前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我院招生情况及各专业性质,针对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项目驱动型任务教学”方案。教师现场教学,学生当场实践,教师教、学生动,此教学方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同步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学院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只是其冰山一角。课题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成果虽然对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该研究领域内还应该在下列理论与实际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理论问题
高职教育理论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
在学校里,有一位我最敬爱的老师。她是教我们语文的,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是她在教我们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她却无私的把知识交给我们,她还是一位非常好的教师。在这四年里我们班每次考试都是这个市区的第一名。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案,她对我们的要求不高,对我们不是很严。她给我们举例说:之前在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他对他的学生非常严格,要求非常高。他的学生平时表现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那些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时,考得很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那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太严,学生犯一丁点儿小错误就打,使他教的学生一见到老师就害怕。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则在上课时和我们讲一些她亲身经历过的和课文有关的事,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学习成绩才这样好。
我敬爱的语文老师,您教导我们辛苦了,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幽默的、对我们严格要求的、和蔼的,汪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好老师。她有着高高的个子,明亮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
汪老师上课时,有时话语中会带点幽默,有时会跟我们开个玩笑,使我们乐此不疲,爱**语文课。
汪老师严格要求我们,使我们从暑假的睡眠中醒来,打起了精神,开始了新的一个学期。汪老师的严格要求体现在批改作业上,她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错别字只好乖乖投降,全部都被红笔士兵押入红色监牢里。
每当汪老师提出问题时,我们都会积极地思考,老师则靠在讲台桌上,等待着我们的答案。有时她会面带微笑看着我们,好像在说:“想出来了吗?”有时她会拿着书本皱着眉头,和我们一起思考……
这就是我们的新语文老师,一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希望我还能碰到更多的像汪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记得刚升上三年级,我们的班**黄老师不但鼓励班上的同学多多培养“写作”的兴趣,而且准备许多各式各样的班书,让班上的同学培养阅读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借阅好书,从此班上的气氛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书香王国,在平日的课程中增添不少学习的乐趣,使我们每天洋溢在阅读和写作的欢乐中。
我们班温柔婉约、和蔼可亲的黄老师,具备许多有关写作文章的法宝,例如:章鱼哥,老师借着玩游戏带领我们认识文体,欣赏文章,培育我们这群对“写作”一知半解的学子,开启我们对写作的知识宝库,同时也使我们培养出浓厚的兴趣,受到老师的薰陶,我也渐渐喜欢写作。
上学期,懵懵懂懂的我,跟随老师的步伐,一字一句慢慢学习“文章”的结构,完成一篇又一篇的作品。那时,我战战竞竞的努力写作,每次校外投稿,每次石沉大海,我却丝毫没有在意,还是凭着一股傻劲,继续努力。
终于,努力的。耕耘,换来下学期的甜美果实。我的写作技巧明显进步了,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动手能力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一种怪现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具体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一窍不通,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上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缩手无策。而我们在一些电脑市场或电脑维护店看到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什么计算机学历,或者根本不是学计算机的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非常熟练。我们会问他们怎么会的,他们通常回答是:做的多了、熟了,就会了不需要懂得太多知识。这种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中职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具有学科化、理论化倾向,而忽视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讲的多做的少。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构建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硬件操作上能力欠缺的问题。
下面具体探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四类主要的知识块如何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⒈ 硬件组装
各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设计——将社会需要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翼的课堂教学预案。
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网络、软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
模仿试做——学生在观看完老师的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个别错误与一般错误。
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一些步骤。
复述总结——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需要要点。
例如,在“为系统安装网络硬件”课例中,抓住其中的网卡安装、插槽选择、金手指的接触情况、网卡类型的选择,IP地址的设置等几项关键技术,而在网络原理、网络ISO的分层则一带而过只作简单介绍。教师先讲解示范,接着由学生试做,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个别性问题,及时指导解决;针对一般性问题,教师则讲评纠错;之后对一般性问题容易出现的环节,让学生重做有关步骤。
⒉“故障检测”
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这种模式采用问题驱动来展开。各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设计——将社会需要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翼的课堂教学预案。
预设故障——根据课程进程,教师课前预设若干个可控故障,可以有硬故障,也可以有软故障。
分组讨论——就计算机的预设故障,分组进行讨论,力求对故障产生的原因取得组内意见基本一致的解决方案。
尝试修复——根据组内讨论的解决方案,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开始尝试修复故障。
纠错重做——对不能修复故障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解决方案,重试修复故障。
分析总结——教师针对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表扬和肯定学生所用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等。
例如,在本课程中的硬故障:“开机后显示器没有显示“,先检查电源,如无故障再判断可能导致本故障的硬件是显示器或显卡或是内存。那么再使用”交换法“一一用相同的部件进行替换,基本可以找出故障部件进行更换而不需问故障原因。至于故障部件的维护那就不是我们所考虑的了。“启动时主机发出三长声两短声”;软故障“某些硬件不能正常识别”等。这些故障都可以运用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
⒊“软件安装”
本模式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展开。各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设计——将社会需要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翼的课堂教学预案。
软件介绍——介绍所要安装的软件背景知识,包括软件的开发商、版本的演化、最新版本的功能等。
安装提示——提示安装步骤、注意事项、关键参数等,以及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新概念。
学生安装——学生开始进行安装操作。
个别辅导——教师巡视,发现个别问题,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总结提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评;对于顺利完成安装任务的学生或小组,提出安装附加任务或增加难度。
这种模式的案例,如⑴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可附加的任务是安装Windows2000操作系统。我们只需按照安装向导的提示进行系统安装不需要去追究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⑵安装双操作系统,可附加的任务是安装三个操作系统;⑶“安装应用软件OFFICE”,可以安装另外的软件如WINRARWINMAP等等。
⒋“软件测试”
这个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来展开。各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设计——将社会需要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翼的课堂教学预案。
布置任务——软件测试包括两类任务,一是匹配性测试,一是系统优化测试。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类任务或两类任务组合进行。
分组操作——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开始分组测试。
结果报告——对小组测试参数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组件选择方案或匹配优化的测试报告。
比较分析——对各小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用数字来说明被测试组件或硬件系统匹配性的优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目标;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35-02
一、课前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在教材中课题是“计算机使用初步”,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初识计算机和计算机的开机、关机及重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常见硬件及其功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正确地开机、关机及重启。本节知识是该课程的起点,只有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其他内容的学习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学生,年龄大多在16岁,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对计算机机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说认识哪个是显示器、哪个是鼠标、键盘等一些硬件设备,还会一些应用软件的操作,比如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但他们说不清什么是硬件、软件,以及常用硬件的作用,就是说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了解的太少,不够系统、不清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让他们从基础学起,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讲授引导以及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直观的认识,了解一台基本的计算机主要是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组成,并简单地了解他们的功能。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和发挥的空间,以培养他们观察、总结归纳、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作好准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学生观察、师生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价值。1.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生生、师生的协作活动,加强师生情感纽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一台基本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主机箱前、后面板的介绍及硬件间的连线操作。
3.正确的计算机开机、关机及重启。
(二)教学难点
1.常见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2.主机箱前、后面板按钮、接口、指示灯等的名称、作用及连线。
3.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开、关机操作。
四、教学方法
启迪总结法,师生互动法、实物演示法、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
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它不但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的改变。信息社会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学习、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技能,已成为新世纪对现代青年的最基本要求。如成绩统计、身份证管理、人事档案、体育奥运获金牌运动员统计、情报检索等,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存储、编辑、排序、检索、计算统计等。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那么从哪开始学起呢?
(二)讲授新课
1.初识计算机
(1)计算机组成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接触的计算机都有哪些部件构成的?
生(七嘴八舌,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显示器、鼠标、键盘,还有主机箱等。
(演示实物,名物对照)
师(鼓励):大家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能不能说出这些部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同学们思考)……
师提醒:这些部件我们能不能看见?
生:能。
师:这些部件我们能不能摸着?
生:能。
师(小结):我们把计算机系统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部件(或者设备)叫做硬件。硬件的集合叫做硬件系统。
师生(小结):从外观来看,一台基本的个人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是由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成。
师(进一步):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有看的功能,鼻子有嗅的功能,耳有听的功能,那么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一个硬件有什么作用(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得第二个小问题。
(2)各硬件的作用
师讲(新知识):
a.主机(箱)。计算机系统的主体,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各数据的运算和存储。计算机中的主要部件(如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光驱等)都安装在其内部,其他的外部设备(如显示器、光盘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接中与之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b.显示器。它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与主机中的显卡相连接,其功能是将主机处理好的各种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信息显示在屏幕上。
c.键盘。它是计算机中最常见的输入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数字、字母、汉字、控制命令及其他语言的字符输入到计算机中。
d.鼠标。计算机中最重要且常见的输入设备之一,通过它,操作者可以对屏幕上的光标进行定位,从而对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元素进行操作。
e.音箱。它与主机中的声卡相连接,是计算机中常见的音频输出设备,通过它可将计算机中处理好的音频信息进行输出。
1.1影响认知结构的根本因素是计算思维
学习迁移的目标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模型化的能力,将问题逐步分解抽象成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能力。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客观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对人类活动过程的抽象模拟。人类往往是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计算机解决问题则是从具体的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然后编码执行,验证结果。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层次抽象的能力以及层次细化的能力,这决定着学生在信息领域发展的空间和深入的程度。
1.2计算机硬件学习过程的
3个阶段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系统构成的复杂数字系统。硬件教学的目标在于数字系统的设计。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布线式电子电路设计方式改为计算机自动地完成。设计者完全从系统布局、器件连接布线、调试与仿真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重心集中在设计上,即从系统分析、算法、协议等开始利用设计数字系统,具有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对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特点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使得硬件的设计就像软件设计一样便捷。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如果没有器件管脚、信号、布线、电路图等基本概念就直接面对EDA设计数字系统,也会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跨度太大而无从下手,难以应付,根本谈不到理论的应用,更谈不到对学科的认知。依据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指导规范,IEEE-CS及ACM指导计划,硬件课程设置包括“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维护”、“计算机体系结构”。要求结合数字电路的发展史,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3个学期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按抽象化程度分成3个阶段实现,依次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化设计;利用集成芯片实现设备扩展。这3个阶段分别对应数字系统设计的3种方法,虽各有特点但互不冲突,原理图非常直观,便于学生建立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和体系模型,有利于组件式软件技术开发的转型。
2基于学习迁移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软件技术设计出能运行自己系统的计算机。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习迁移,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迁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教学进行改革
2.1以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计算模型的抽象以及计算过程的自动化,因此,硬件的“计算思维”也就体现在问题求解的部件及计算模型建立和自动处理序列的实现。这种能力的迁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支持,离不开教学过程诸要素,也离不开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一,授课前,细化课程间的教学脉络,抽象出技术应用模型、问题求解可计算性模型和规范化的方法论,突出教学层次性,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第二,授课中,规范课堂教学中选用的例子,将抽取的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融入每一个实例,有意地训练学生硬件级进行问题描述、设计算法、评价结果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开发实验素材采取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并举的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开发工具;设计性实验以项目驱动模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己设计选题,写出设计方案,编写具体代码,自己调试并解释运行结果。第三,考核中,实验与综合题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迁移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知识传授的过程和学习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进行正确的迁移。
2.3注重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把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计算机硬件课程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技能迁移到实际系统的研发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以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为例,首先,选取的题目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如多功能计算器、交通灯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洗衣机控制器、自动售货机、电梯控制器等。其次,明确要求底层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顶层采用原理图实现。第三,指导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化地开展工作,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开始明确任务、解决步骤、部件设计、原理图设计和成果验收。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2.4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来自实验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学习的困难是教学的首要基本点。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同时融入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学习态势的感知进行学习调整。
2.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课堂是基础知识的拓展与运用。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应当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技能竞赛、作品设计等活动中,依托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学生的技能展示提供一个平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