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编辑沉默为家人们分享的13篇《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 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 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 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点评:给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有关康桥的资料,将学生带入对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板书提纲:
再别康桥徐志摩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关于“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作品简介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康桥情结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诗作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低落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静谧幽美,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
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
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寻梦?撑一支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行踪:
游康河
来康桥
寻好梦
别康桥
青荇
潭水
脉络小结
情感:
依恋
爱慕向往
快乐
惆怅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写作特色
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情感美)
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感(画面美)
3、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4、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建筑美)
5、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总结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课后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五. 朗读课文,体会它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之美?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四.总结全诗——“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六.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
(二)走近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
(四)初读感受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五)再读把握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
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
(六)精读体会
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作者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
云彩永久恋情
金柳低落伤感
水草梦想孕育
彩虹(梦)激情澎湃
星辉喜爱难舍
夏虫欢喜眷恋
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
(七)美读涵咏
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
(八)链接抒写
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
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
(九)课堂总结(略)
(十)布置作业
1、找出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现代格律诗,运用今天学过的赏析方法法加以赏析。
3、仿写现代诗
(十一)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 体会 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WWW.BAIHUAWEN.com】。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鉴赏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
(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
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
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
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
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
1、学生发言(略)
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导1]
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
——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⑵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补充。
金柳夕照图:以人喻物,诗人一任夕阳脉脉的余辉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妆辉煌,似乎连发丝也透明,给人恍如仙子的感觉,即写出柳树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摇图:以物喻人,写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诗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多么彻底地对所爱的投诚!
小结: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和谐的优美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深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性灵美的向往。
[导2]老师最喜欢的是星辉寻梦图
与学生交流感悟: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导3]诗人在回国6年之后,带着累累伤痕——追求英国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灭,追求个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钟爱的康河边上,想在青草更青处寻找到“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读诗歌的第四、五节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略)
明确:徐志摩要追寻的“彩虹似的梦”就是外化于康桥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对美、爱和自由的执着而徒劳的追寻。
教师小结:动态立体,意境鲜明,体现了绘画美。
[导4]理想的幻灭是极其痛苦的,诗歌中能看到诗人极其痛苦的身影吗?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诗人作别的背影是怎样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结,评价诗歌
(一) 小结:
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而徒劳的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赏黄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读。
五、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一)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二)点击相关网站,查阅徐志摩更多精彩诗作。(略)
[若不能上网,则调出“精彩诗作”版块,供学生欣赏。]
六、 结束,欣赏歌曲《再别康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心灵到康桥,去追寻徐志摩那永不泯灭的诗魂吧!
七、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
音韵和谐、旋律完整——音乐美
动态立体、意境鲜明——绘画美
错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梦——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诗人康桥理想的告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