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9篇逍遥游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è)
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
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全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没有多大的分歧。利用网络,搜索一下,归纳起来,对其的理解不外乎是:泉水干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以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庄子》属哲学著作,各代的注疏从哲学上去理解,总体相差不远,但还是有些差异,总结罗列如下。
一、古今注疏译解
《大宗师》是论道与修道的,在南伯子葵问乎女的寓言之前,是篇直接、完整的论道文字。庄子认为,人通过修道,与道合一,就是古之真人、大宗师。“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文字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说明修道。对于这点,历来没有分歧,差异在于对比喻具体所指的理解。
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相爱不如相忘。崔大华的《庄子岐解》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分别出了两种,其一即是“谓相爱不如相忘”,引用的是晋人郭象的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1
2. 《庄子岐解》罗列出的另一种理解是“喻有为不如无为”,引用的是北宋吕惠卿的注:“处乎人伪之陆,而濡以仁义之湿沫,不若相忘于道术之江湖,而不知死生聚散也。”和南宋林希逸的注,“处陆之相濡,不如江湖之相忘,喻人处世而有为,不若体道而无为也。”2
3. 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如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3王夫之的《庄子解》:“人之爱其生,爱其知是非者而已:是涸鱼之湿沫也。豁然合一之大宗,江湖也。忘生忘死,是非不足以立矣。”4近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该句)言善生无救于死,犹鱼处于陆,相相濡,欲善生以救死也。然湿沫有几,瞬即涸毙。斯须之善,何益于生也?”5及方勇、陆用品的《庄子诠评》认为:鱼以唾沫相救,则必有仁爱、恶死之心,所以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彼此相忘,然后可以泯灭为仁为爱、悦生恶死之心,而逍遥于大道之乡。6
综观以上几人的理解,对鱼相、相濡的理解虽有小异,或以为是喻情爱,或以为是喻有为,或以为是喻生死之恋,但对“江湖”的理解,都直接注为庄子的道、自然。而且,把两者作为对立的双方对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
二、新解
但我们把这句和后面的一句联系起来看,就发现了问题。下文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尧,古圣帝王也;桀,古暴君也。人逢暴君,生不如死,非之;遇圣君,生活安康,自由自在,誉之。两者对立,从两者中选择,必然选择尧而否定桀。但尧的世界就是我们最终的、最高的选择吗?庄子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两忘”,即只有把两者否定、抛弃,才是真正地修道,才能达道――“化其道”。
前后两句联系起来,我们马上就明白,前句中的“泉涸”“处陆”显然是指不好的方面,即后句中“桀”所指;“江湖”是指好的方面,即后句中的“尧”所指。后面一句说要“两忘”才能达道,那“相忘于江湖”显然不能把“江湖”作为最后归宿、最高选择、最上境界。
那要怎么去理解呢?不能再按字面去理解,而应破字:“相忘于江湖”的“于”不应理解成介词的“在”,而应理解成连词“与”:“相忘与江湖”,不是要通过“处陆”来肯定“江湖”,通过“江湖”来否定“处陆”,而是要把“处陆”与“江湖”都忘了,把好与坏、肯定与否定都抛弃,这才是“化其道”,这样才能达道。也只有这样,前后意思才贯通起来,浑然一体。
那么,“于”字可否训为“与”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在古籍虽不多见,但并非没有。下面就作者之了解,摘选几例以做说明。
李学勤先生的《重写学术史》一书,他在《[韦合](左韦右合)伯庆鼎续释》这篇文章中,释读该鼎的铭文时讲到:“‘用校于比’……按鼎铭‘于’字系连词,训为与。”7
《尚书・康诰》: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刘起先生注释道:王引之始云:“‘于’,越也,与也,连及之词。”8
《尚书・多方篇》:不克敬于和。刘起先生的注释也是:于,连及之词。9
三、文义贯通
另一方面,从《大宗师》的文义,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理解,训“于”为“与”的理解比其他的都要适宜、妥当。
庄子的思想就是追求逍遥、自然的道。如何才能达道呢?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风,虽不用走路了,但还“有所待”,即需要“风”,若无风,还是不能“免乎行”。所以,这乘风虽比行好,但还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真正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是有所待,“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即需要风厚积这个条件。所以也不是无条件的“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所待、无条件的“逍遥游”。这种无所待的逍遥,就不能肯定一方,否定一方,而只能“两忘”,才能最终“化其道”,成为庄子所论述的大宗师、古之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这才是一种对一切不执著,化解调和了对立的无所待的“逍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解题导入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独创,而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我们下面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三、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对照注释,弄清字音。(见课本)
四、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奋起。
3、志:记载。
4、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7、斯:则,就。
8、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9、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12、控:投下,落下来。
13、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4、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
16、宿:这里指一夜。
17、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指示代词。
总结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由"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如: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五、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 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归纳板书:
鲲、鹏大海运将徙
↑(对比)
野马、尘埃小以息相吹
大舟深水比喻强调
芥草杯水万物皆有所待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反驳)
适百里者(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一遍,并试着背诵。
教学总结:
本课时的教案从学生实际情况,与课后要求出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掌握字音,了解有关庄子的内容。理解、掌握《逍遥游》第一段的内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甚至能够初步成诵。
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第一段的思想把握上稍有难度,适合放缓速度,反复诵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 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 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 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 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通“努”,奋力飞举。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2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29、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相当于“这时……然后才”。培风:乘风。培,凭。
3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