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生 命(优秀7篇)

原文及赏析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整编的谈 生 命(优秀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 生 命 篇1

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读法

3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

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 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 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 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 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有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 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副副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 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 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 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 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 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副副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 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推荐,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回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

(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着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淼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材,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 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上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色怀念革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 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 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涵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 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 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副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洌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

赵丽宏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漂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明确:真正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新,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 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谈 生 命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3.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分出层次。

2.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粗略感知全文主旨。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制作"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卡"并搜集女作家冰心的有关材料。了解冰心,并有所积累。

2.制作课件。

课件一:根据课文内容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1)一江春水、冰消雪融、奔腾而下的气势;(2)水流遇阻、愤激怒吼的勇猛;(3)过浅滩,静静细流、一泻千里;(4)雷雨交加、浊浪拍岸;(5)明月朗照、水流滞缓;(6)千条江河,流入大海。

课件二:喜欢绘画的学生可根据课文的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的内容,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你喜欢、熟悉的一年四季中的树。

提示:(1)早春中伸展出嫩绿的小树;②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伸展的小树;③在大树挤压下挣脱而出的小树;④夏天满树繁花,蜂蝶飞舞,小鸟枝头欢唱;⑤长到中年的茂盛的树;⑥秋风瑟瑟中长满果实的树;⑦朔风怒吼、落叶盘旋的老树。

从中感悟一种生命的诞生,生命力的强大,进而对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言一::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导言二:我们在初一时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两篇散文,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曾深深地震憾了我们的心灵。谁还能记得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或者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对学生回答做鼓励性肯定……)

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看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揭示生命的真谛的。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2.昕配乐朗读带感知课文,大屏幕出示问题,边昕读,边思考。

研究问题:(1)本文都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从几方面来写的?语言上有无明显标志?

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问题1明确:文中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文章从三层来写的。第一层"开头……也不敢信来生";第二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第三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作用: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尤其本文谈的又是很抽象的事物一一生命、人生。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用了两个非常恰当而又形象的比喻: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但水与树又是互不相联的两种事物。怎样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呢?作者以唯物主义态度用了这样两句重复的话总结这两个比喻段:我不敢说,也不会说,也不相信有来生。我说的是从生命的降生到结束,谈的是亲身的经历、感情,让青年人把握现在。

语言标志:①然而我不敢说……也不敢信……过渡。

②然我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散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去掉,材料就散了。这几句话既是主旨,也是连接手段。

问题2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3.学生放声地、感情朗读课文。

(大屏幕可同时播映教具准备②的课件,形象感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没有条件可在研读时让学生根据课文运用想像、联想来口头描绘。)

4.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然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对一篇文章粗读是为了整体把握全文,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体昧和推敲重要词句对表达中心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

2.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体味。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并明确:

(1)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生命一一水、树。

(2)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象征意义描写特点

水的特点:水一一生命长河一一流淌的过程一一一复杂、曲折、多变

树的特点:树一一人生之树一一春秋四季一一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

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答案比较宽泛,可欣赏准确优美的语言,可欣赏富有哲理的议论,可欣赏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有自己的看法、心得即可。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比、感悟,提高欣赏品位。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人生比作"月亮",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幸福、苦难比作"月有阴晴圆缺",正确对待"此事古难全"。

水一一顺逆树一一盛衰月一一一阴晴圆缺

3.理解课文的深刻意义。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小结:

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历程,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可用学生自身经历,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昧、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了解其象征意义。

2.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旧课

1.指出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一部分,朗读完毕,师生共同评价。

(激励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课文中写水、写树都是就着事物自身规律来展开描写的。请你找出其中相应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

遇到困难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山穷水尽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时,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

(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课后练习三中两句话的象征意义。

(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由对第二句的揣摩、分析过渡到体验反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③张海迪战胜病魔,耗时·四年创作长篇小说《绝顶头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就病魔缠身,但没有荒度放弃生命而是坚持写作,呼唤生命;⑤可以引用"实话实说"节目,感受坚强的张默然的故事

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教师可视情况选。)

三、体验反思

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学习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的情绪、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说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励主流,互相感染。)

教师小结: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

四、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怎样面对一一一(胜利、困难……)

2.我怎样直面现实中的一一一(苦难、真实、丑恶……)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一江春水    -曲折的两岸一滴一一入海快乐与痛苦

生命感谢大生命相生、相成

一棵小树———常变的四季一叶归根

《谈生命》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学生能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能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规律的认识。

能力目标 :

1.学生能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生能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 :

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发挥合理的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教学难点 :

1.学生能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语: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使我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冰心的《谈生命》,来感受生命的“流动”和 “生长”。

作者简介:(投影幻灯片)

二、在朗读中初识“生命”

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问题:

1、掌握下列生字词:(投影幻灯片,布置学生齐读)

云翳( ) 巉岩( ) 羞怯( )丛莽( )休憩( ) 骄奢( ) 清吟( )枭鸟( ) 荫庇( ) 芳馨( ) 怡( )悦 挟( )卷 心魂惊骇( ) 一泻( )千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 ,欣赏形象美:

探究“一江春水”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课件):

1、 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2、 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3、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4、从一江春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怎样的规律?

请仿照这部分探究“一棵小树”部分:(学生独立完成)(课件)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2、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这与人生有着怎样的联系?

3、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四.齐读最后一层,鉴赏语言美,哲理美 :(投影幻灯片)

1、找出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2、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3、你能仿照下句写句话吗?你能说出这句话中包含这什么哲理吗?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五.拓展延伸(课件)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附:板书设计:

六.达标检测(一):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摆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到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到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繁茂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重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重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课件)

1、对“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2、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3、怎样理解: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4 、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达标检测(二):阅读并完成文后问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1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1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1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谈生命 篇4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通过感知结构、探究内容、品味语言三个板块,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思想、精神上的陶冶,从而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其感情基调。

3、体味作品蕴涵的哲理,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重要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领悟作品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品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瑰丽多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大家能否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你觉得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议论性的散文。争论“谈”。这种文章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敬畏生命”就是。虽有理性化的总结,但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觉得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结构、内容、语言及情感、哲理等等)

好!这节课我们就择要分析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你已浏览了全文,你看本文在形式上和其他散文有什么不同?(通篇只有一大段,点拨:或许这也是作文形式创新的技巧之一吧)尽管只有一段,但它的内在结构思路却是相当清晰的,能否找到一些相关的语言标志词予以说明。

说明:正是这些句子,把散的内容编织在了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把文章划分为一篇三段式的散文诗。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首散文诗。

三、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1、作者开篇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呢?(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勾画这两个比喻句)。下面,我们分两组来研读“水和树”这两部分。(各自小组完成,同桌学习)

展示要求:

⑴ 一江春水: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春水”?与一江春水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表现春水力量的动词,表现春水性格情趣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流动”。

③ 四个“有时候”说明了什么?象征了什么?四个“再”塑造了春水怎样的形象?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

⑵ 一棵小树: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小树”?与小树的生长又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体现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的动词,体现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生长”:小树在生长中有哪些方面的“快乐”?

③ 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记叙描写,象征了什么?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

2、教师提问:

这两节的末尾都重复了这样两个句子:“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仅仅是机械的重复(反复)吗?该怎样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常人或许认为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境界和高度;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小结:至此,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其实,作者在文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生命是:诞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是战胜自然,享受欢乐,不停地前进。在这两个部分,作者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来展开对水和树的具体描写的:

生命像(朗读这两部分)

3、作者将生命形象化为“水和树”这两种具体的形象,通过他的描绘启示了什么道理?(意在表明什么?)

点拨:

形象 “形散”

喻 (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

“神聚”:享受生命

道理: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积极的人生观。

既然这样,作者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呢?

4、朗读第4层,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勾画其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初步体会其含义。(同桌互查)点拨:作者有哪些重要的认识?(相机板书: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小结板书:形散、神聚等内容)

四、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到,在这里就仅以B中勾画的句子作为重点。(小组解决,还是教师引导解决?)

在这里,教师以书后练习三中的两个�

1、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揭示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和体验?)

(浅析: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辨证统一的,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中的两种基本旋律。)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能否改一个字,使表意更准确?)

(浅析:快乐固然要感谢生命,但痛苦未尝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能否举例加以说明;“也”改为“更”似乎更好。)

五、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决不是一般的认识,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谈”?

浅析:作者是在经历了百年的沧桑(1900~1999),备尝生命的酸甜苦辣以后的“体验”,它不是一般的漫谈,而是作者的严肃思考和认识。最后,我想用普希金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冰心奶奶的祝愿一样:应该有一个多姿多采的人生!

六、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生命”或“人生”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五条。

2、仿写:“生命像……,愿你的生命……”的句式写一句哲理性的话。

3、比较阅读第4层与《敬畏生命》(8~10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挖掘了课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采用了散文诗式的教学处理,使上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组合作学习则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谈 生 命 篇5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 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3. 比较阅读,了解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 把握文章主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 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读

1.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诵读课文,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一)引领学生读懂课文

1. 导入  。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今天我们不妨打破这个格局,老师不讲,大家先做,看看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2. 请大家对照讲义一(讲义一:把课文内容写在页前的2/3,留有1/3的空白给学生写点评),针对画线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写出你的点评。

3. 交流评议(理解的正误,文采的优劣)。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等等。

4. 归纳课文主题。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5. 放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多读几遍。

6. 然而,现实中却有两种戕害生命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随机点评)

(二)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1. 阅读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用他的生活态度为讨论作个小结。

作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要求人们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享受生命。

2.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相似,都谈到积极进取的生命观。

不同点:

A.文体和表达方式不同。一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而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批判悲观厌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以警醒;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给人以启迪。

B.作家风格不同。冰心,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以细腻、清新的诗歌、散文见长。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作品“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文风简朴”。

C.语言风格不同: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明辩,富有逻辑性。

3. 齐读《热爱生命》

附:

热爱生命

法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的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他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见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三、课后拓展

1. 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2. 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谈生命》学习要点 篇6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生波澜:作者又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喷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很有帮助。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如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下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一层也是一致的。

第四层(最后的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卑微、渺小,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有思想分量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全文高亢、激昂、达观,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就是说,在感性化描写之后,作了理性化的归纳总结。

本文虽然有理性化的归纳总结,但通篇还是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提示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二、三层开头“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却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在线测试

1、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 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2、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 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 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3、下列红色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吟 yín    枭鸟 xiāo

b、荫庇 yìn    芳馨 xīn

c、怡悦 yí     杜鹃啼血 tí

d、惊骇 hái    休憩 qì

课外拓展

冰心传略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 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 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①译《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②,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被人称为“冰心体”。

从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①《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摹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女大已与燕大合并),以最优的成绩获得金钥匙的荣誉,并得到燕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不久因病住在美国青山沙穰②疗养院7个月。在疗养院她过着“完全与‘自然’相对”的生活,病友间的相互忆念似乎又实现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的幻想,加上客旅中的乡愁使她倍加思念母亲,这样 就在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冰心从1923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儿童世界》栏内发表《寄小读者》,1926年结集出版。《寄小读者》中虽着力咏唱“万全的爱”,但在这本旅美通讯集中从不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物质文明”,而是热恋着祖国的乡土和亲人。从1926年至1935年,该集即发行21次,平均不到半年目即重印一版。冰心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当时她以平等、诱导的教育方法启发儿童,这对封建的填鸭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否定。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分》侧面描述一位劳动妇� 茅盾在1934年所写的《冰心论》,对她早期的创作道路论述颇详,对《分》的评价也较高。

(选自《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谈生命》学习要点

下一篇:《谈生命》同步练习(1)

《谈生命》 篇7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来,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目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少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在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过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小题1:《谈生命》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3分)

小题3: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小题4:“终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把上面句子中加点的“旋舞”“呻吟”换成与之意思相近的“凋零”“哭泣”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5:“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之人,生活的才如死水一般……”

上述文字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傅聪意志消沉时劝慰儿子的话。请从《谈生命》一文中,找出一句与之含义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小题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轻生。对于轻生者,你想说些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冰心 《繁星》《春水》

小题2:“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结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以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为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小题3:“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互相补充,形象而完整的阐明了生命过程的意义。

小题4: 不好,因为“凋零”“哭泣”只能带给人伤感,而“旋舞”“呻吟”能更形象的表现出落叶告别枝头,生命消融,归化之际的乐观与坦然。

小题5: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小题6: 示例:既然你连自杀的勇气都有,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呢?

小题1:

试题分析:平时读书,熟记名家名篇即可完成此题。

小题2:

试题分析:全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的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而不是 “生命是什么”的空洞说教,只要看明白文章很多篇幅都是对生命过程的生动表达,再抓住“不敢说”“能说”准确表达,就可以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可以看出,把生命比成“一江春水”是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从“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可以看出把生命比成“一棵小树”是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都体现了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感悟生命。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文句文意,弄明白词语的感情色彩就可以理解。“凋零”“哭泣”低沉伤感,不合语境。

小题5:

试题分析:所给句子与要找的句字都富有哲理,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只要抓住傅雷在傅聪意志消沉时劝慰儿子的话中的“生活的才如死水一般”的比喻,就容易想到文中的“水”的比喻。

小题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围绕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寓理安慰即可。体现口语化,语言不宜过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