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像资料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关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兴
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个草� 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
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我们要领悟意境,首先要进入境。这境,就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生活图景。首先包括了景,请大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声;渚(水中小洲),沙,鸟;落木(秋天树木落叶),长江。
景物如何?
明确:
急:呼啸的秋风(有速度)。
高:天空辽阔(有立体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萧萧:落叶声(有声音)。
2、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请两位同学描述。)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画面: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3、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还有诗人的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人的形象。
诗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乡(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叹息着国运和自身的命运(艰难),以至于白发增多(繁霜鬓)。
请大家当一回导演,把诗人在秋风中登高的动作设计出来,按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各组推出一个代表。
(抽查两个组,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诗人少有壮志,19岁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现在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顶着秋风,他在诗篇中向我们走来:拄着拐杖,他颤微微走在那秋风呼啸的山路上,狂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枯叶飞舞着掠过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着,走走停停。风好大呀,他抬起头,挣扎着登上了崖顶。然而,读读他的诗篇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个垂危的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他关心的却不是自己。诗人的目光越过了千山万水,胸襟是如此的开阔,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
4、现在我们来谈意,也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的情,请大家用诗篇中的词来概括诗人的感情。
明确:悲,恨。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杜甫,现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悬崖之上,眼前,风在拼命的刮,鸟在拼命的挣扎,落叶纷纷下,长江滚滚流;耳畔,风声卷集着涛声,涛声夹杂着猿鸣,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学生答:
一叶而知秋,何况落叶已萧萧而下;问君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象流水象落叶那么密集。
落叶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自己壮志难酬,心生感慨。
师:
这同学答的多好啊,看到落叶与流水,就想到时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壮志难酬。落叶归根,百川归海,而自己却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岸上枯叶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们分明已听到了落叶的呻吟,听到了长江的呜咽。这那里是在写季节,分明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个时代充满了伤痛与悲哀,战乱就象一场大风席卷了中国大地十几年,在这场大风中,不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如木叶般纷纷而下,枯萎死亡;那滚滚长江流动着的不正是人们绵绵不尽的眼泪吗?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⑴揣摩语言;
⑵联想想象;
⑶联系生平。
读这一首诗,我们要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我们要听到诗人沉重的叹息,我们更要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齐声朗诵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
落木境长江
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意
↙↘
悲恨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 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1、提问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诗人如此的“悲”(哀)呢?诗中哪些地方集中写了诗人的内心和现状?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2、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任务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本课学习的目标是要领会诗中的景和情,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借用投影,呈现学习材料,介绍杜甫的生平遭遇,为知人论世打下基础。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应多处运用诵读法,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的作用,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在品读诗歌时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抓住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突破教学重点。并通过提问点拨法,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探讨,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引导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设备,打开教学PPT,向同学们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
课前准备
让学生继续了解一下杜甫,如课前复习之前课堂上关于杜甫的内容,或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并学会归纳概括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投影,逐条展示,以此回顾同学们已学过的或者耳熟能详的杜甫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同学们,请问你们还喜欢杜甫的哪些古诗词名句呢?(师生互动)
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作品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老人来学一学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课题)(板书登高杜甫)
(设计意图)由相关的诗歌导入学习内容,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品读诗歌
(课件投影全诗)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朗读能使人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鉴赏诗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抬头看着投影,来朗读一下诗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乐)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注意轻重,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要求读出感情并感受杜甫律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请几位同学单独来读一读,再请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再指导朗读。再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是“悲”。)(板书:总基调-悲)
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再齐声朗读《登高》。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三、预习检查
(1)请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交流介绍杜甫的经历和代表作。
(2)老师概括杜甫生平,并引入诗歌创作背景:(课件同步投影)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关。大致说来,杜甫的生平,随着社会和个人环境的变动,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板书各时期的代表作):读书壮游(三十五岁前)——长安求职(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战乱流亡(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漂泊西南(从四十九岁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学们理解诗歌背景后,心里默读两遍,然后留心几个问题:
1、找一找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个什么样的诗人?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让学生初步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为接下来具体分析诗歌作铺垫。
四、诗歌分析
(1)梳通诗意(师生互动,投影逐条展示)
1、词句注释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作客: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2、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百病缠身而今我又独自登临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逐联分析(师生互动,投影在老师讲解完后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诗由写景开头,十四字写了六种景,极为凝练,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从视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使人感到“悲哀”。
B、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并体会作者心情。
急风:身体冷,心里也无比凄凉
高天:天地广阔,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哀猿:悲凉
清渚:颜色上清冷
白沙:颜色上清冷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写了几种景物?从中可以体会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种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的飘落,体现时光易逝,感叹生命短暂,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叶归根,加重乡愁,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间是无穷的,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抒发壮志难酬的苦痛。但又知道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开阔。
B、联系杜甫此时的处境,面对首联和颔联的情景,诗人会想到什么?
天地广阔,宇宙无穷,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C、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仅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颈联: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融合在一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于纸上。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家连年的战乱。
B、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还是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析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本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设计意图)感情升华,照应情感价值观目标。
五、整体感知,内容总结
(1)同学们,一堂课下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
离家多年,有家难回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2)诗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么呢?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3)本诗是如何写“悲”的?
1、找准切入点:
急风、哀猿、清冷的沙石、无家的鸟、纷纷而下的落叶:典型意象
(注: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体现感情色彩的词
2、明确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衬哀情
(4)《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是因为内容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1、对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从而加深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六、方法总结,巩固提高
鉴赏《登高》这首诗,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怎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赏析中?
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这些意象,进而探究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鉴赏步骤:找准意象及特点——运用想象展示画面——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通过……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的精神。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猿啸: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情感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3)以《春望》为例,进行鉴赏练习。
八、板书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望岳》(涉世不深)
2、长安求职时期(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
3、战乱流亡时期(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从四十九岁到去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 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登高》教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述。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
①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
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述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情绪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
注意。
疑问:
①飞鸟,就应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能够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个性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应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比较、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此刻的“做客”不同,那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齐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但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明白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情绪?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情绪,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情绪必须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十分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 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资料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资料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3、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4、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面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形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5、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通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6、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务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明确:
766夔州《阁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阳《登岳阳楼》
769湘阴《登白马潭》
769长沙《楼上》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高》
六、作业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评测练习
一、情境性默写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岁暮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