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教案优秀2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 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案例 1

关键词: 酒店英语 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这节课是高二年级酒店服务班的一次公开课。酒店服务班整体英语水平在全年级相对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班级内部英语基础差距悬殊,分层感较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基本处于听不懂或不感兴趣的状态。《酒店英语视听说》是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课,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视、听、说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在真实情境和生活中熟练运用的效果。

二、案例主题

“Making Telephone Calls”是本学期《酒店英语视听说》的第五单元主题,主要内容是学习酒店前台服务人员接听和转接电话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现状,我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采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思考,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从心里爱上课堂和教学。

三、案例描述

片段一:

针对学生层次高低不平的情况,我在课前给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学生围坐成U型,以方便讨论和情景表演。上课的第一个步骤是导入环节:给同学们讲一个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小姑娘Kate来深圳龙岗游玩的故事,并请他们扮演龙岗“二职大酒店”的前台服务人员,接听Kate订房间的电话。这其实是一个新旧课衔接的环节。因为在上个单元,同学们学到了客人入住酒店,直接在前台订房的知识。现在,需要学生将之前所学的句型转化为电话用语。

我将现场订房的句型放在大屏幕上,分别从两个小组里请出一位学生,利用这些句型,现场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同学扮演Kate,另一名扮演“二职大酒店”的前台。其余同学拿出纸笔,边听边记录他们发现的问题。导入环节设置较容易,因为句型都是现成的,难点的设置是如何将现成谈话转成电话用语。其实,用英语打电话的基本句型在初中的教材中就出现过,但由于职校学生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对其运用不够自如。果然,在两位同学的对话中,出现了“My name is Kate.Who are you?”和“I am the receptionist.”等错误。3分钟的角色扮演结束后,我给学生两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由组内学生交换意见,归纳组内每个同学记录下的错误点。最后,我随机抽出两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代表,用两分钟的时间汇报对话中的错误点。指定组内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目的在于从简单的任务着手,尽量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把他们都拉进我的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片段二:

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对比,学生掌握了打电话使用的基本句型,但是初中和高中教材中对词汇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基本句型相同,通过词汇的扩展,本次课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学生初中所学的打电话的课文。词汇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也最让学生讨厌,如何增强词汇讲解的魅力?如何让自己成为课堂上受欢迎的老师呢?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由易入难地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是小组任务:以“hotel(酒店)”和“make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为关键词,查找相关的一切单词。然后组织四组学生进行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本组讨论后写下的相关单词,3分钟时间内,写多者为胜。裁判为全体学生,如果单词相关,学生就要大叫“yes”,如果为无关单词,学生就大叫“no”。在这个环节,教室里欢笑阵阵,学生彻底放开,公开课带来的紧张感也消失。

接下来,将本次课学到的新单词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下图):

其中,大部分新单词被学生作为相关单词写在黑板上了。我采用“图文联想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hotel”的前台有一个“operator(接线员)”,她工作时使用的基本设备是“telephone(电话)”,电话需要“line(电线)”才能“put…through(接通)”。当客人打电话找人力资源部的经理(the manager of human resource office)时,在线就是“on the line”,暂时不在线就必须“hold on(稍等)”,如果被找的人外出了,那就明天“call during office hours”。

上图通过PPT制作,一步步随着讲解展开图片。讲解完毕,请两位学生重新操作讲解了一遍(这两位学生分别为基础较好的第一层次学生和基础较差的第二层次学生),以检验成效,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四、教学反思

这堂课始终围绕《酒店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目的,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头脑风暴、联想记忆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专业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次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新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易学

要想自己的课� 本次课设置的第一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全体参与,并动笔写,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听得进去,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课堂。

采用“情景法”和“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更高质地掌握学习内容,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很多学生在课后告诉我,图文结合的联想记忆法使他们当场就记住了单词和词组的意思,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

我一向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上课时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的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比如在“片段一”中,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换意见总结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记忆远远超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时学生觉得他们是课堂上的主人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虔诚的倾听者、亲切的引导者。在讨论的过程中,用走进小组的行动和“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Don’t worry! Just discuss with your teammates.”等言语参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气氛,真正爱上我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兴军,海波。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2]梁亚兰。母语习得理论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J].怀化学院学报,2010.

案例教学 2

关键词:案例 研究 讨论 评价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有利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产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课程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案例教学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各种知识相互渗透,将已学的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的作用,取得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效果。

第三,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理论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提高为理性认识。案例教学能够运用每个实际资料,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技能,并为理解所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案例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典型案例。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应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不能不加分析过多地使用案例,使课程的讲解成了案例的罗列与堆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吃准吃透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整理,去粗取精,从中选择能够准确表达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第二,归纳整理实例,科学设计教学案例。实例不完全等同于案例,案例不应该照抄照搬,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对实例从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使案例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三,理清教学思路,适时准确地切入案例。找准实施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就是把所要运用的案例准确、适时地穿插在教学最需要使用案例的环节中,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程序和环节进行认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理清教学思路,确定好教学步骤,将选择好的案例放置在最佳环节去运用,使案例适时发挥应有的辅助教学作用。

教学案例 3

关键词:新课程;乙醇;教学案例;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1-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第1课时,是继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

(2)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酒驾视频)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车纳入刑法处罚范围;它就是酒,其主要成分俗名酒精,学名乙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乙醇的相关知识:

【设问】想一想:关于乙醇你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燃料:酒精灯加热;饮料: 各种酒;医用消毒剂: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有机溶剂:用于溶解树脂,制造涂料等;化工原料:如制造乙酸等。

【活动探究】展示乙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振荡,观察现象;让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归纳及语言能力;同时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展示模型】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学生分析得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板书】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引入新知】当烃分子上得氢原子被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性质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和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卤素原子(―X)羟基(― OH)等都是官能团,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结论】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 OH),决定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取代基的影响:通过实验乙醇与钠反应要比水与钠反应缓慢的多,说明烃基对羟基有影响,由于乙基对羟基中O??―H键极性减弱,使羟基相对于水难电离出H原子,所以乙醇羟基中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活泼,反应较慢。

【板书】1.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H2

(乙醇钠)

【问题交流】从乙醇的结构分析C、H、O原子形成的C―H、C―O、O―H键,可发生多种断键组合,讨论乙醇还可能有哪些性质,分组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2.氧化反应:①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

【生活实例】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你知道么?

【学生实验一】实验3-3:向一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在刻度10左右)无水乙醇,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注意: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小心闻烧杯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并思考、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体会探究乐趣。)

现象: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由红变黑,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变回红亮,同时闻到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2Cu + O2 = 2CuO (红色变为黑色)

CH3CH2OH + CuO CH3CHO+Cu+H2O(黑色变为红色)

教学案例范文 4

案例教学中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教师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由于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只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及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2实施案例教学提升英语教效果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序的转变。在交互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中心,是交流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心,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3案例教学课堂实施

3.1教学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的准备,涉及到教案、教学案例等的准备,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并发给学生。优秀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同时要具有典型性,案例选择不要注意时间安排,所有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制订案例教学计划及规划好时间的重要性。接着是学生准备阶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准备,搜索资料来提高服务课程学习。学生在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学习准备,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研讨,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题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问题,找出案例中涉及到的重要细节,案例分析完成后学生要把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以便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实施。

3.2课堂教学实施

教师在课前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个人和学习小组研讨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呈现的现实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景模拟等形式参与全过程,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语法,有机地将学习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1)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问题后分析案例的相关数据及其解决方案,形成备选选项、选择决策标准、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选择最优选项、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2)讨论阶段。讨论主要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小组讨论在班级中每个小组人数是相对固定的,小组成员人数过多就会影响合作;如果成员过少会降低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在完成研讨工作上会出现缺少人手的问题。讨论小组的组成最好是自愿形式,教师不应直接界人,或随机安排也可,在小组讨论期间,每位组员根据教师事先发的案例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时把个人观点及遇到的难题与其他组员分享,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后,形成小组意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观点重复或相近,全班讨论期限间每组可选择一位同学生陈述自己组的观点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写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同学讨论与思考。同学针对不同的观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好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注意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的情绪,在出现学生论题偏离教学主题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到教学主题上来。(3)归纳与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把本次讨论过程进行梳理,即从本次讨论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支撑知识及得出的结论,把学生发散见解、观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服务于教学的知识点做结构性的重点讲解和归纳。在这阶段教师应重点讨论学生研讨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效果。(4)教学反馈。反馈的途径可以利用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中获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法经验,做好每次课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案例应用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案例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幻评价。案例教学的评价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教学中,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表现形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表现,对案例介绍陈述及简短问题和论述题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存在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改进,提升自己。

3.3开发案例教学素材集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5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幼儿园 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话题: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知识 教学方法 散文诗 案例分析 幼儿 豌豆

(一)教学过程应尊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体现活动顺序的层次性一次教学作为儿童学习、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不管什么领域的活动都应该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性。过去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就反映了一般教学的流程。当然,在强调彰显个性的今天,如果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这样表述也显得太八股化了,但是那种一个教学活动中环节、层次太多的现象也是值得反思的。例一:《“盒、碗、碟、杯”在歌唱》(音乐)的简要过程:1、出示盆、碗、碟、杯,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知道其名称、各自的特征。2、请幼儿自由敲打盆、碗、碟、杯,倾听其不同的音色。3、欣赏歌曲《盆、碗、碟、杯在唱歌》4、学习敲打节奏XX XX ,XX X ,。5、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敲打,要求节奏敲打正确、整齐。6、引导每个幼儿在教室里除玩具乐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进

行拍打、敲击、摇晃。7、鼓励幼儿将各种生活用品创编进歌曲,同时为它创编新的节奏。分析:这个活动过程真是太“丰富”了。但我们必须反思: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幼儿到底发展了什么?是观察认识其名称、特征,还是辨别其不同的声音?是欣赏歌曲,还是创编歌曲?是学习巩固节奏型还是自己探索拍打、敲击、摇晃其他生活用品?那么多的环节到底让孩子学什么?一般来说一次教学活动是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经历一次探索、练习、思考、交流,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活动环节过多,想达成的目标过多,实际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丰富环节,不能成为孩子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例二:《自己画脸谱》(大班 综合)的简要过程:1、分享关于京剧脸谱的经验。(1)介绍自己制作的脸谱。(2)概括京剧脸谱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脸谱是我国戏剧独有的艺术,用夸张的色彩、线条和对称的方法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点。2、戏剧老师示范画脸谱。(外请人员)(1)戏剧老师介绍材料、工具。(2)戏剧老师给自己化妆。边画边介绍化妆过程和注意事项,重点:小笔勾线、大笔涂色,从上往下画,每种颜色用固定的笔。3、幼儿自己画戏妆。(1)幼儿选择自己想化妆的角色。(2)幼儿自己涂画脸谱(轻放背景戏曲)教师和戏曲老师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自己脸上画油彩,给予个别幼儿一些必要的帮助。4、自由表演。幼儿边听戏曲边自主表演。分析:本设计的教学过程简捷而

清晰,围绕画脸谱展开,既从儿童已与经验出发,又在与专业人员直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巧,还让幼儿大胆自主地实践、练习,并在化妆后进入情景自由表现。这样一次含量较丰富的活动,教师设计的四个环节,步步深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保证了教师—幼儿—社会人员三方交流、幼儿自主练习的机会,遵循了幼儿学习规律,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保证了幼儿的参与性,这样简捷而清晰的教学活动过程可 (二)教学过程应该突显重点 提高主要目标达成度幼儿园一个教学活动一般只有十多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即使大班后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钟[综合性教学也应控制在二、三十分钟(小、中班)到四、五十分钟(中、大班),极少数活动用半天的时间]。在这些短短的时间里,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围绕重点线索展开,努力保证幼儿在主体活动中有显著的收益。但是有一些教学活动的过程往往不能保证主要目标的实现。例三:数豌豆(中班、数学)简要过程:1、感知豌豆夹中豌豆的数量。看看豌豆夹的外型特征,数数豌豆夹中豌豆粒。2、剥剥、数数、记记。每人二个豌豆夹,剥后数一数并用自己的方法作记录。3、分析记录单:重点:怎样记录看得清楚?豌豆夹里的豌豆粒一样多吗?4、再次操作:用清楚的方法记录3—5个豌豆夹中的豌豆粒。5、交流并小结。讨论:豌豆夹里的豆宝宝一样多吗?最多的几粒?最少的几粒? 分析:豌豆夹中豌豆粒的差异,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性,过程紧紧围绕剥豌豆、数豌豆展开:一个豌豆夹里有几个豆宝宝?多的有几粒?少的有几粒?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为幼儿展现自己的数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在同伴交流互动的学习情景中,感受记录的不同方法,同时又在分析过程中逐渐把握“怎样才能把几次操作的结果表述清楚”,.这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比较最多的和最少的几粒,不仅进行了数学能力培养,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继续探索研究的积极性:豌豆夹中比较多的是几粒?豌豆夹的多样性可以引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探索的丰富性。活动过程应该努力围绕主要目标、重点突出的进行。例四:《阅读广告》(大班 综合)简要过程:1、谈话: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阅读。师:你们知道广告吗?在那里看到过广告。2、阅读电视广告。(1)播放关于牙膏的广告。(2)讨论:这是一个什么的广告?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出大概印象:是牙膏广告,有好几个人。动作很滑稽,颜色很好看(3)师:我们再来看一遍,有些什么人,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3、幼儿创编广告。(1)为小朋友喜欢的产品做广告。师:来看看这些是什么?你看过这些产品的广告吗?谁来试试。(2)为产品编广告。师:刚才小朋友做的都是和电视里一样的广告,现在我们自己来为这些产品编广告。小朋友先选择一样产品,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幼儿自由结伴创编

广告)。分析:教学过程虽注意了从孩子已有经验入手,并在回忆、模仿后让孩子创编,但几个问题是明显的。1、该活动提问内容和教师构想的第一环节不对应。“生活中的阅读”内涵丰富,而广告只是阅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广告,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所以,要不修改标题:直接引导幼儿回忆关于广告的经验;要不修改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谈谈生活中阅读过什么。2、没有能让儿童感知、提升广告的特点。广告语的确是幼儿喜欢感知、能够感知的语言形式,可 但广告语的特点是什么?从整个过程看出教师在以牙膏广告为范例时只是引导幼儿说出:“有好几个人,动作滑稽,颜色好看”甚至在安排再看一遍广告前也只是提醒幼儿注意:“有些什么人,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对于广告语的特点,如:言简意赅,郎朗上口,生动幽默等却从来突出。3、让孩子创编广告,教师只注意形式上的自主:可以自己编也可以自由结伴编,但是怎样创编广告交待不清,在儿童没有明确广告的特点的情况下又如何创编呢?好的教学过程应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突出重点,分析可能出现的难点,使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自然达成。(三)选取合适的方法、途径,讲究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手段是连结教师和儿童以及教师、儿童和学习内容的媒介,在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时,幼儿教师们注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动性、但有时产生为生动而生动,为多样而多样的追求形式的问题。例五:散文诗欣赏《白云》(中班语言)简要过程:1、出示一朵白云(图片)谈谈白云的家住那?2、欣赏散文诗“白云“(配乐)3、大班幼儿表演(真实情景)4、学习散文诗并理解词汇(幻灯)5、幼儿练习朗诵(动画片)6、自主选择头饰边念边表演(头饰)分析:散文诗欣赏与学习是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感受、理解力。散文诗充满了想像和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要多种手段让幼儿经历回忆经验—欣赏—学习—理解—表现的过程,但这几点应该反思:1、整个过程进度过快。这是当前教学过程常犯的通病。不是引领幼儿一步一步地前进,而是快速走过从感知到表现表达(甚至创造)的全过程。2、教学形式太多。如果每一次教学教师都要安排、制作四、五种教具,那教师要有多少精力投入到这种准备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一个活动花费那么多精力,必然影响其他活动精力的投入,受损失的是幼儿的正常的发展。3、应充分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本活动有些方法的使用既费时又不利于渲染诗的意境,如:大班小朋友表演法,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去排练,而这种表演又会破坏“太阳哥哥给我洗脸”、“披上金色的外衣”“风娃娃”用柔软的手指帮我“梳头”、“带者我飘来置去”等比喻、夸张、想像所营造的“幸福”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防止追求形式变化而把简单的事变复杂了,我们尽量不要做高投入而低收获的事。应该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教材

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教具,防止为直观而直观,为生动(丰富)而生动(丰富)等现象,应该讲究教学的实效性。例六:彩色的雨滴(小班美术)简要过程:1、进入“下雨情景”玩音乐游戏:“下雨了”和“大雨和小雨”2、教师示范点彩画(1)欣赏画有天空、草地的大背景图(三张铅画纸拼成)教师选不同颜色用手指点画雨滴让幼儿感受雨滴是从上往下落下的;强调:换颜色时要先把手指上的颜色擦干净。(2)幼儿跟随老师用手指书空练习:一点、一点3、幼儿作画(配“下雨”乐曲)·提醒幼儿自己选择颜料,找一处合适的位置操作。·观察幼儿如何点画雨滴,给予个别幼儿以必须的提示。·鼓励幼儿可以多画几种不同颜色的雨滴。4、欣赏:感受自己和同伴共同彩色雨滴的美景5、幼儿听着音乐的“雨声“、“撑着小伞”离开活动场地。分析:这是一个以美术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观察范画到自己练习保证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开场选用音乐游戏,调动了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身临其境的情绪,在“雨声”音乐伴奏下作画,可以使幼儿在“下雨”氛围中尽情地表现对下雨的感受,幼儿作画时选用了大副背景图拓展了幼儿的想像空间,创造了既源于真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氛围,当孩子 “撑者小伞”(想像情境)在雨中漫步时该是何等的满足。这样的自然综合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可以使幼儿如身临其境,既得了点画雨滴的新经验,又同时巩固并丰富了科学、音乐,身体动作、自我保护等多方

面的经验与表达技巧。(四)教学过程过程应努力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们已认识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过程。因而应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儿童自主建构的过程。但如果教师没有真正实现从“指挥型”角色转化为“指导型”角色,在过程设计中必然会表现为形式上的创造性。例七:小兔玩筐(中班体育)简要过程:1、筐散放为障碍。·教师扮兔妈妈和小兔随音乐进入“森林”,模仿不同的小动物作、跑、跨、跳等。2、 (1)妈:不好走路,铺成石头路吧。(2)铺成不同颜色的石头路。妈:“石头”有不同颜色,我们来铺路吧。(3)铺成不一样的石头路。一条平平整整。一条高低不平。(4)数每条石头路的数量。3、玩筐。妈:大筐象什么,玩一玩。(一物多玩)4、用筐运货:帮河马经理运饼干给熊奶奶。(按数取物)分析:这一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发挥一物多玩的作用,培养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塑料筐,这里的筐的确发挥了多种作用:障碍物、铺路材料、数数物件、运货载体等等。但是我们纵观过程可以看出这里教师主导了全过程,儿童只能在老师的刻意安排下走、跑、跳、跨,在老师的任务布置下“铺不同颜色的路”、“铺平平整整或高低不同的路”;在教师的指定情节中数筐、玩筐,“帮河马经理运饼干给熊奶奶”,等等。整个的过

程中虽然孩子在动、虽然有多种活动情景和活动方式、虽然展示了“多样性”、“变通性”、“情境性”,但是儿童只是充当了“提线木偶”的角色,每一行动都由教师“提线”才作出反映,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还不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吗?例八:体育活动:接拍球(大班)简要过程:1、拍球进场,做球操。2、探索双人拍一个球的方法:俩人接拍球练习后交流:成功了吗?怎么接拍的?小结接拍球的技巧:规定每人一次拍几下;要边拍边数;最后一下要稍稍用力一些,另一个小朋友要接下来拍3、继续练习接拍球:俩人接拍;几个朋友接拍等。4、游戏:躲皮球。5、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分析:五个活动环节既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展示了课程改革的风貌。首先由幼儿自主拍球进场、做操活动身体,然后重点练习接拍球,这里提供了让幼儿主动探索接拍球技能的时空,幼儿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通过自身练习、与同伴互学积累经验、习得技巧;又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技能、在开放性的过程中保证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探索机会。幼儿和同伴共同经历的探索、练习过程要比教师只授予技能对他的成长更重要;在探索中思考,更能养成凡事动脑筋的积极学习的态度,这种习惯、态度、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

教学案例 6

【关键词】 教学案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 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 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

二、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教师展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那么,通过刚才的速读,�

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找一找,随着故事情节,他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杜小康这样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丰满起来的。看着这张心理历程发展图,我们对题目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解题:“孤独之旅”既指主人公与父放鸭过程,又指他战胜孤独,历经风雨的成长成熟心理历程,可谓一语双关。

四、品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人物的塑造,不仅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并谈谈� 另外,无边无际的芦苇荡,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总结:芦苇荡渲染了气氛,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2)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总结:鸭群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映衬。

(3) 暴风雨: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总结:暴风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结语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今天,我们正经历了课业多、压力大的初三生活,请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表现自己心理的小片段。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 成长的广阔背景

教学案例范文 7

关键词:案例;教学;设计;组织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课程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授课对象为非财会专业学生,我校的《会计学》课程定位为: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对会计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或是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繁杂、会计科目和账户多、学习难度大,尤其是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教材为中心,学生忙着记笔记,被动接受各种理论”的授课方法,探索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财务活动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一、《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即具体事例教学,是MBA授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技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被广泛应用于管理、营销等课程当中,但是在会计学教学中并不普遍。《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案例,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视野由课本转向复杂的经济世界,课堂由教师的独角戏转为师生的充分互动。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于2008~200年第二学期,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07级进行了《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经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决定教学效果有两项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和充分设计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会计活动具有“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会计处理要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规范,处理过程中又有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握会计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出科学、能力与技巧的结合。

(一)引入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个章节开始时设计引入型案例,引入新的内容。引入型案例可以设计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情节,但又必须与所学内容相关。如,第一章总论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中列出的是年代和每个阶段会计的形式,文字相对枯燥。要在第一次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案例的设计尤其重要。因此,笔者以“旧管新收几妆镜”的唐诗引入这个问题,刻板的内容立刻变得活泼。再如,开始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先设计了大学生记流水账的引入型案例,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会计问题,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生动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新内容。

(二)分析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确定的理论,可以向学生布置问题,安排学生分析并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讲到发出存货计价和制造费用分配的内容时,介绍了具体方法后,由学生讨论其适用的企业类型以及对期末利润的影响,最后教师以图表做出总结。在学习了专业理论后,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剖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存货计价、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区别和具体操作,将所学会计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型会计案例。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掌握了相对完备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可以设计讨论型会计案例。此类案例通常没有唯一确定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集思广益,做出最佳决策。例如,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在凭证、账簿和会计组织方面有什么区别,给出一个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结组讨论,确定最适合的会计核算程序。

(四)操作型会计案例。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操作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包括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一个完整会计周期的综合案例。在期末结课前,还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业务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的日常处理、月末结账和编制财务报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收集大量案例,并且筛选、修改和重新组织,使其适应授课要求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互动;教师成为串起珍珠的丝线,设计案例、组织讨论、把握课堂气氛、进行点评,做出总结。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前期以理论讲述为主,结合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后期增大案例的比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理论。前面各章知识点讲授占到近50%,在最后两章,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程序中,知识点讲授所占比重不超过20%,以讨论型和操作型案例为主,并适当引入引导型、分析型案例。

四、《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检查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实质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书本知识,但是无法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为了得到高分,部分学生会在考前突击背诵书上概念,对日常学习和灵活运用重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案例教学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将分析、讨论和实际操作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并且在期末试卷中增加实际操作题目的比重,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入了案例教学,2007级同学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过对07级信管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23%的同学考试成绩为优秀、26%为良好、35%为中等、16%为及格,及格率100%。

《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案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将继续深入实践,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案例教学法,弥补现有教育手段的单调和不足。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宾。对开发会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8.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教学案例范文 8

关键词:教学;案例;地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17-0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四、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略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 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案例教学教案范文 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4-02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采用了以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CTM)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兰德尔。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实施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较晚,1990年后,我国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师的规划和指导下,根据本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现实中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对案例中的事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学生对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针对案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缩短书本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能力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将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学会了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又掌握了基本知识。简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恰当运用案例作为教学传播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集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于一体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极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高等药学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把学生锻炼培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把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综合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了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特征,帮助学生对现实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反刍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研究能力、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选择的案例往往具有实际意义和一定的代表性,极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等特点,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学结合,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师生合作,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特性:质、深、准、广、简;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强调师生交互,教学互长,全面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概括为:不重对错,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长。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1.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案例教学法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起着课堂的组织、讨论的引导作用。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运用与凝练、锻炼才干。

2.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

3.学以致用。该方法通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与案例,有利于学以致用,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极大的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们将案例教学模式在制药工程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的《药理学》等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种教学法生动形象,还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民主、科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药理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其重点是“精选病案——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评价精讲”五个环节。教师精心选择医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各病证的基本治疗方法、用药选择依据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评价精讲,提炼本疾病治疗用药的知识点,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修正错误,肯定创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病案合理用药能力、训练学生的临床合理用药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核心”教育思想,以病案用药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简而言之,科学地精选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结合传统经典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还能保留教学中知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优势;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为更有效培养高素质新型药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教学法仅仅只是诸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因此我们既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根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既有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同时更要融合学科前沿发展信息灵活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吕立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推拿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9,28(3):51-53.

[3]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案例教学 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亚案例教学 本土化移植

【项目基金】本文为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以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3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实现其法律教育目标,英美法系国家掀起了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相继产生了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能力[1]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虽没有明示为法律职业教育,但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但传统讲授式的法学教育方法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但若无视案例教学法的生存环境与本土环境的差异,必将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应充分考量本土环境,舍弃“貌似神离”的移植,追求“貌似(不似)但神合”的引入。

一、案例教学法透析

案例教学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创造。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获取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而是对学习法律的一种整体方法的命名。作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课前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的最大差异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前环节。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判例,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这些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曾经确立或者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与原则的代表性判例。由于每个法官都要在判决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判决寻求理论根据,故英美法系的判决书长于理论与推理分析,这决定了判决书普遍较长。这些推理性强、文字精炼的判例一般都要学生事前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另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案例,尽可能的比较案例间的异同,从而准确领会该判例所确定的法律精神或者原则。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阅读量非常大,但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案例法课堂上,教师对已布置阅读的案例进行提问,这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判例是否阅读,对判例中的争议点是否明晰,对判例所反映的法律原则或者规则的变迁是否清晰。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反问、追问,迫使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进行思考、归纳与总结,然后课堂进入到讨论辩论阶段,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渐理清法律原则或规则的内容及精神意蕴。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锻炼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场典型的美国法律课堂是有关案例含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演。[2]

(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

1.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教法学法具有内在契合性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取得成功,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分不开的。判例法是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案例后,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理由予以阐释,从而确立了为后来案件所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在判例法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自己查阅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讨论,逐步的分析辨别、积极思考总结出来的,其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法律产生的过程何其相似!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法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案例教学教案 11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新颖,内容丰富,是使学生们“获得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如何充分的利用这些案例,就成了我们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前几天,出现了月全食现象,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月食、日食现象,学生们也见过几次,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现象的成因。这个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上并没有讲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原理。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两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和足球分别来代替地球和月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在上演示课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到网上查找一下月食、日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我特意选了一节晚自习来演示。在上课之前,我到体育组借到了篮球和足球,并且准备了一个手电筒。

“咦,老师,你收的是谁的球啊?”当我带着篮球和足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同学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纷纷猜测篮球和足球是干什么用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足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想大家前天晚上都看到月食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就让几个同学简单的说了一下从网上查的资料并相互讨论了一下。“同学们讨论完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演示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和足球以及手电筒。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两球的用途。我说我需要几个同学来做我的助手,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来做“演示者”。最后,我在班里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拿着篮球代表地球,另一个学生拿着足球代表月球,我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在我的指挥下,“地球”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教室里的灯全都关上,然后拿着手电筒走到讲台前,用它照射“地球”,在“地球”的后方立刻出现了一片阴影区。首先,我让“月球”站在“地球”的右侧能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这时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满月。这时我让“月球”向阴影区移动,当 “月球” 移动到一部分进入阴影区的时候停下。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这时我就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他观察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月球的一半被地球挡住了”我继续问“那这是什么现象?”这时不光是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都抢着说道“这是月食”。我说“很好,不过准确的说是月偏食”。然后我让“月球”继续移动,当“月球”完全移动到阴影区内的时候停下,这时“月球”完全被“地球”挡住了,同学们都说这是月全食。“月球”继续向另一侧移动,直到完全出了阴影区,又恢复成了满月状态。至此演示就结束了。

我总结道:“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月食的形成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月食就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月球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时,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线就会被地球挡住,也就形成了月食。如果只挡住一部分,就是偏食;如果全部挡住,那就是全食。”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演示了日食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形象生动,又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完成的,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

案例教学教案 12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学生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哈佛教学法”、“个案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使传统的“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突出的实践性成功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鲜明体现。然而,“两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使命是不相称的,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两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两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有责任去甄别、筛选课堂上所要讨论的大量的教学资料,并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典型的适合课堂讨论和适合教学使用的案例内容。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案例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2)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最好是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一些事情,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的、空想式的案例。(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解决一些易使他们迷惑的问题。(4)案例必须具有生动性。即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5)案例必须具有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这一环节对于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参与体现在课前对案例分析的准备、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以及课后的学结。可见,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课前准备时间。首先,教师应把选择好的案例在课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熟知案例的情节。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归纳讨论要点或发言提纲。再次,课前教师应与个别学生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案例的观点和看法,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课堂上

对学生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讨论主要在学生中进行,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发散性的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开放式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再次,要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从而把讨论引向深入。此外,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持讨论、辩论,维持课堂秩序,使案例教学有序进行。正如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这是案例教学的落脚点。这一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修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课”基本理论的理解。首先,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学生争论的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点评总结要点。其次,在点评时重点分析点评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即使对一些社会敏感的问题教师也应认真分析,而不应避重就轻,更不能不予回答。再次,教师点评的过程要实现从案例到理论的飞跃。教师点评同样应当从案例入手,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个别案例的点评,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落脚到“两课”的基本理论上。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积极答疑,推进学生课后的讨论和研究

高职院校对“两课”虽然十分重视,但安排的课时一般较少。而“两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这就使得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因受时间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在一般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后,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而此时可能还有许多学生对教师点评总结时所得出的结论存有疑虑。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有关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当积极答疑,并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在平等、民主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引向深入。

案例教学教案 13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说,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国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保险纠纷比较多,可以选取的保险案例也比较丰富。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而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

(三)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因为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再加上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的原理,所以一些老师在传授保险学原理时,往往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欠缺,老师讲解的反面案例将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业的信心。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案例教学时不能光靠反面案例去刺激学生,更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强调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三、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这种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一)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用理论去解释实务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基础也在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可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是目的和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二)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目前在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录音、与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一方面加大了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当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用方法,要备课时不能贪图省力,尽量配合案例教学,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

(三)合理使用教具

教具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这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在讲到保险文件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保险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可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能最大发挥教具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的办法,只会使学生引起一时的兴趣,而不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案例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优效果。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14

摘 要 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分层次的基于问题(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包括: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情景案例、以培养“计算思维”为目标的宏观问题和以培养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的微观问题等。教学实践表明基于PBL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基于问题的学习 教学情景 宏观问题 微观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61

Programming Design Language Teaching Cases Base on PBL

BAI Hongtao[1], HE Lili[2], HU Chengquan[2]

([1] Center for Computer Fundamental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2]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For students to learn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difficult,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target the actual programming is proposed based on hierarchical problem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learning programming. Including: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arget of teaching case scenario, to develop macro issue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s the goal, and to develop practical programming capabilities targeted micro issues and so on.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good results achieved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PBL.

Key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situation; macro issues; micro issues

0 引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学生们普遍认同的学习难点,过多的语法知识点以及在考核考评模式下,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应有的根本目标――编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思想的跟随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问题(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率先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①PBL已从国际医学界扩展到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等诸多学科,从大学高等教育逐步延伸到中小学教育。②③PBL在国内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项目规划将PBL的网络化设计列为重点课题。1994年开始,陆续有关PBL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且侧重于医学教育领域,2000年后扩展到其他领域,但理论研究比例较大。④⑤PBL在高等院校计算机程序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则较为少见。

本文引进PBL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探寻一条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思路。

1 教学情景案例

1.1 什么是计算机语言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计算机语言?”我们从《通灵芯片》一书⑥中对计算机语言既抽象又形象的解释来阐述这一问题。

石头上我蚀刻了一副图案,内有几何图形种种,在不明者眼中,显得神秘而又复杂,但我明白,只要布局正确,这块石头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对一种至今无人说过的咒语做出反应。我用这种语言提问,石头会显灵应答:那是一个我用符咒创造的世界,一个在石头图案内想象的世界。

石头是硅片(硬件),咒语就是程序(软件)。

1.2 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关系,学习计算机语言与学习外语的相似性

语言也是我们人类的主要交流途径,要说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话。若我们想让计算机遵从我们的意愿工作,就必须对计算机“说”它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语言与我们学期一门外语(如英语)一样,有两种方式:

先学习单词、语法,再学习语义。

学习一定的语法,在使用(编程)中学习语义,融会贯通。

我们建议采用第二种学习方法,竭力避免为了语法而语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1.3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好处

我们吃中餐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同样一个菜品,在不同的饭店,由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迥异。而比如KFC,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店面,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为什么呢?对,因为KFC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食品制作流程,每个环节都是规定好的,细致的,不需要个人主观“发挥”的。同样,程序设计既可以是“京酱肉丝”,也可以是“汉堡包”。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工程。比较而言,我们更侧重于用工程化的思想和方法来进行程序设计。进而,有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就是为了规范程序设计的个人行为的。使得程序有更好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移植性。

1.4 正确理解编译器的提示信息

同学们在用编译器对高级语言源程序进行编译的时候,若有语法错误,通常编译器会告知我们语法错误出现在哪一行。有时仅仅有一个语法错误,但是编译器会显示有很多行都有错误。很多同学不理解,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是可以解释的,如图1所示:

图1 编译器匹配规则

第一行有5个正确的匹配,如果我拿走了其中的一个(黄色一对中的一个),则高级语言顺序编译器根据至上而下检查的原则,会出现4个(而不是一个)失配的错误。只要更正了黄色的部分,则所有错误消失。

2 宏观问题

(1)如何才能学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回答:从模仿开始。

人类学习母语是模仿,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也可以从“照葫芦画瓢”开始,在模仿的过程中修正错误,掌握知识点,培养程序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技能。

类比,学习外语如英语的方法也不该只是大量地背单词,应该是从说话、阅读、写作当中学习,学会用是最终目的,否则再多的单词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2)if 语句和switch…case语句都能实现选择分支,是不是二者用哪个都可以?

回答:虽然从语法上,switch…case结构相当于多个if嵌套。也有一些题目来考察两者的相互转换。但语法不该被乱用或滥用,switch…case结构只有在特定的多分支选择时才适合使用。

(3)条件表达式可以代替if语句,那么就多用条件表达式对吗?

回答:这个问题类似于switch…case结构一样,不能被滥用。只有类似于下面的条件语句

if ( a>b )

Max = a;

else

Max = b;

才能使用 Max = a>b?a:b;来代替,不是任何if语句转换成条件表达式都是合适和易于理解的。

(4)为什么C语言有“指针”?是必须的吗?

回答:包括C语言在内的任何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从实用性出发的,而不像数学定理那样追求“当且仅当”。C语言的指针并不是必须的,比如C#就没有指针的概念,但有了“指针”,能够使程序更具灵活性,在实现某些功能时更方便、快捷。当然,C语言的指针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如野指针。对初学者来说,C语言的指针也确实是一个难点。但无论如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勤学多练,掌握“指针”。随着学习和应用的深入,同学们会慢慢体会到C语言的“指针”不仅不是阻碍,而且还是解决问题的“利器”。

3 微观问题

(1)数组既然是多个数据元素的集合,是否可以对数组所有元素进行整体输入和输出?

例如:int a[10];

scanf(“%d”, a);

回答:C语言规定,数组的名字代表了数组首元素的地址(或理解为数组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虽然scanf的参数表列的要求是地址,但不允许用一个地址将数组所有元素都输入,除非要输入的字符串,且字符串是放到字符数组中,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正确的方法是:

int a[10], i;

for (i=0; i<10; i++)

scanf(“%d”, &a[i]);

对于字符数组而言,可以:

int c[10];

scanf(“%s”, c);

(2)如何验证对浮点数在“足够接近”情况下的等值。

回答:浮点数的定义决定它的绝对精确度会随着其代表的值变化, 所以比较两个浮点数的最好方法就要利用一个精确的阈值。这个阈值和作比较的浮点数值大小有关。不要用下面的代码:

double a, b;

...

if (a == b) /*错!*/

要用类似下列的方法:

if (fabs(a - b) <= epsilon * fabs(a))

epsilon 被赋为一个选定的值来控制“接近度”。你也要确定a 不会为0。

(3)莫要乱写“;”

C语言程序的一行是以“;”为结尾的,但不意味着任何一行程序的末尾都要加“;”。比如:

for ( i=0; i<100; i++ )

sum = sum + i;

有很多同学在for ( i=0; i<100; i++ )后加了一个“;”,这使得本来完成一个功能的语句,硬生生地被“分开”了。

4 结束语

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无论是对计算机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不同层次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本文是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的教学研究成果。期望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相关课程新道路。

参考文献

2013.09,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PBL教学”内容研究,项目编号:2013097;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15

关键字:网页设计 开发 案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与成熟,《网页设计与开发》课程已� 网站的发展带来了专业人才的需求空间,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法,让所教学生更加了解网页设计的内容,同时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概论

案例教学始于哈佛商学院,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至今,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应用广泛[1]。案例教学比较传统型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双向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它更加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同时具有启迪性,通过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从而让学生学习到与未来职业接近的工作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中采用的教学案例来自于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符合课程特点的原则

网页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必须是与现实工作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工作的实质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符合学生特点的原则

对于学生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习案例的同时,要不断的启迪学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只是融会贯通。

(三)符合课程体系特点的原则

《网页设计与开发》是一门结合多种软件制作工具的课程,其中包括: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等,加上HTML技术以及有关的数据库,可见学生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点相当多,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干扰,不利于吸收知识,因此应该以Dreamweaver为主线,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项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课程引导阶段

此阶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演示一些经典的网页案例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新浪网、淘宝网、百度等一些优秀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网站让学生进行观看。在演示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例如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的不同与特点,综合性网站和商业网站的不同于特点等等。同时讲解站点的设计理念、标志的设计、色彩的应用、信息的组合、超链接的层次等等。在这个阶段需要对网页设计的知识点讲解透彻,让学生对于如何制作网页与网站有清晰的条理,为学生制作网页打下好的基础。

(二)学习制作阶段

例如在进行Dreamweaver教学时,可以讲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讲到表格时,可以举表格布局网页的例子,在说到层时可以通过弹出菜单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讲解;在说到“行为”时,可以掩饰单机播放辅导能够广告漂浮栏的实例。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可以将各大网站的LOGO截图给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了解网站LOGO的制作对网站的重要性,再引入PS教学。在进行Flash教学时,可以下载网上大量的素材,在制作蝴蝶花丛飞的动画时,先播放一段蝴蝶翩翩起舞的影片,制作猎豹奔跑的动画,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分别寻找猎豹和森林的背景图片,通过素材的收集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兴趣,还可以制作出更加生动的动画作品。

(三)综合项目合作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基本技能的学生后,让学生分组完成网站的制作。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联系自己的客户,客户可以是物流公司、小商铺、学校、企业等,为客户制作一个小型的宣传网站。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制作网站的整个流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网站制作过程中能及时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基础。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将理论教学与能力应用相结合,通过自己分析、制作、合作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自己或者与团队一起完成完整的网页作品。不同的环节采用的不同案例,让学生能够学会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本身也很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且在课后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希望通过更多的实践与探讨,给计算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16

案例教学是MBA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MBA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案例选编、教学组织和效果评价三方面探讨了MBA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MBA;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它借助实践中的真实素材和环境背景,启发学生大胆假设,主动探索,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MBA教育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教育。MBA教育更注重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和决策技能的训练,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往往带着问题前来学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MBA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家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我国MBA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因而案例教学在MBA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MBA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战略管理关注环境、使命和实力之间的结合,其核心内容是组织总体目标的制定、业务领域的选择、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战略的实施与变革,其思维方法、分析技巧和实践艺术适用于各类盈利及非营利性组织。知识内化和学用结合是MBA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要超越微观因素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领悟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多视角的战略思维模式,灵活运用战略理论和工具,分析动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与竞争演化的规律,从而解决实际战略问题。

三、MBA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的选编。案例的质量和适用性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案例的选择是开展案例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兼顾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从多个渠道选编不同类型的案例,做到国外经典案例与本土案例相结合,大型综合案例与小型专门案例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宜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典型企业或学生较为熟悉的本地企业作为随堂案例,配合竞争战略、多元化战略和战略执行等内容的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而用于小组讨论的综合分析案例往往涉及战略环境的分析、公司战略的制定、战略实施与变革等多项内容。除了从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和报刊资料中搜集案例资料外,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组合案例,并组织MBA学生结合自身的从业背景提供案例素材,这样既有助于师生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又可以突出综合案例教学的实战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的组织。MBA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及课堂组织。一般而言,学生无需课前准备随堂案例,教师则要事先了解本期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从业经历,结合理论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一些篇幅不长、针对性强的案例,在课堂上以现场发放案例材料或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快速切入案例主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加深其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综合分析案例是其主要内容。由于综合分析案例涉及一节或几节课程的内容,课上学生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因此教师必须提前草拟一份完整的综合案例资料,内容包括案例说明、相关的理论及知识背景、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建议查阅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站等,并明确案例分析报告的内容要求和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也要在课前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为宜),明确成员的分工,通过课后自行阅读、多方交流和撰写案例及分析报告的形式,做好案例讨论的各项准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是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者,要恰当把握案例讨论的节奏和主题,既要抓住主要环节,又要保持一定灵活性;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讨论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在讨论偏离主题时给予巧妙引导,从而做到张弛有度,沟通有序。

3.效果的评价。MBA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因此其评价应主要针对案例分析材料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提交材料时教师要审核主题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完整,论证是否得当,格式是否规范。课堂表现则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战略思维方法。学生首先自评、互评,之后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指出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总结阶段,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并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强化相关的战略管理理论,点面结合,使MBA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作者:沈平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分析 17

【My teach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aids】

Before dealing with this lesson, I’ll do my best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heories: Make the Ss the real masters in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himself acts as director; Combin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with the language functions; Let the students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Double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Watch-and-listen activity

Free discussion method

Pair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method

Teaching aids:

1. a projector

2. a tape recorder

3. multimedia

4. the blackboard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18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将更有助于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分析

1.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搜集和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分析案例时,对案例中涉及到理论知识进行简明的介绍。其次展开案例讨论,学生从自身角度对同一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职业学校就是要培养实践型人才,案例教学法是利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把理论和案例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易懂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改善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不是被动的学,对案例产生兴趣,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好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也可以从和学生的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有时,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也对教师会有比较大的触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案例准备。案例要和教学大纲相吻合,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案例中去。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学生的水平如何?掌握的知识是不是到位?会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等。做到案例和学生息息相关,巧妙地进行案例设计,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java程序设计的应用为例:java程序设计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枯燥的,但是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发展又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类、对象、方法和多态等基本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而以学生信息系统的形式给出案例,并提出如何创建系统的界面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按钮,图标等来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做出不同的界面,产生不同的界面功能。

3.总结归纳。先让每个小组阐述本小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和得出怎样的结论,然后每个小组对别的小组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根据每个小组表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讲评,案例的最终结果由每个小组共同商量得出,教师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方法,特别的是不同方法实现的优缺点。

四、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案例的选择应该慎重。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个好的案例会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开端。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在教学方式上,让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完美的相结合。不要片面的追求案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选择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比例,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19

关键词 案例;精心选择;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一、案例的精心选择是案例教学获得预期效果的基础

第一,案例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利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 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来解读课本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政治知识。而且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辩证否定观的时候选择了苹果手机发展历程的案例来讲解,苹果手机是当前学生特别关注而且恰好又是苹果5上市的时候,学生对这些代表时代潮流的通讯工具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自己讲述苹果手机的发展过程,并且自己阐述各自的优缺点,从学生自己的阐述中,归纳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学生很易于接受,这个难以理解的哲学名词就在学生对自己周围身边感兴趣的案例中学习并掌握了。

第三,案例的选择要讲究时效性。所选案例要是最近发生的,而不能是陈年旧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比如在讲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中日之间关于问题的纷争是当时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热点问题客观分析了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坚决不称霸,但是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我们会坚决捍卫我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的、干涉我国的内政。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的领土,任何国家都不能侵犯我国的领土。维护我国的独立和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二、 案例的倾心设计是案例教学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通过角色的分配巧设教学案例。学生是问题探究的主人。教师要明确案例设计的目标。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体系中,有很知识点是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货币的本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等在讲这些知识的区别时,如果只是采用简单的知识介绍,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能在课堂中设置几个角色分配的情境,让学生成为其中角色的主体,运用课本的原理解决整个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贯穿始终,往往便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商品的含义和货币产生的过程和本质,这节课是经济生活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政治的第一课,这节课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及其关键。货币本身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纸币,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在讲述货币产生的过程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拥有红珍珠的人、拥有咖啡的人、拥有牛奶的人、拥有贝壳的人,让他们互相交换,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且让他们阐述自己在交换过程中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面对交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从而引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进一步讲解货币的本质。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融入到了这个角色分配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进入角色运用知识中学习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探究途径设置方法。

巧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悖论设置教学案例。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摆脱了过去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述,更多的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阐述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我们在设置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课本理论的关系,并解决与现实的一些悖论,则可以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引串起来,环环相扣,层层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质疑能、探究、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2:《消费及其类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消费的类型,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消费结构分析消费水平,掌握恩格尔系数。经济生活的情境应该从生活中来,通过一张“网上账单”作为案例,将整节课堂贯穿始终。

其他 200(洗涤生活用品、生病吃药等) 钟点工300元;洗涤生活用品200元;父母200元;医疗费用200元

首先,学生自学课本,分析甲、乙两张账单中哪些属于生存资料的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接着让学生算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从而引出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意义;然后让学生比较甲、乙两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学生发现恩格尔系数低的家庭生活水平并非更高,似乎恩格尔系数“失灵”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悖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案例设置源于生活的帐单,理论知识恩格尔系数与生活中消费水平相悖的“失灵”现象是点睛之笔,把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机地串联起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 20

一 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获得那些固定的原则、规则。

第二,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别人及评价自己,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志,心平气和地与人合作,提高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发表看法,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二 选编案例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搜集、选择符合要求的典型案例。选用案例的第一步就是精选案例,案例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的优劣。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案例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需要。教师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或提高知识与技能,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第二,案例要典型适用。一个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案例必须适合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越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范围;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

第三,选用模拟现实和贴近社会实际的案例,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的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描述的是完全真实的情况,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内容必须依据客观现实。

第四,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实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要交代清楚,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环境,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决策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分析案例

1.讨论案例,促进思维的扩建和创新

传统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结果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对此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2.分析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大量思考性问题,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这是创造动机的具体表现。案例教学中所强调的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首先要求教师保留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思考的过程,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然后给予相应的质疑和引导,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提炼概括。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质疑。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辨别。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3.评价方案

由教师进行总结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具有独到之处,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的环节等。

四 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1.明确教师的地位及转换角色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学与互学,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由主导地位转为辅助地位。教师是主持人,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习程序、规范操作方法,维持教学秩序,控制发言顺序及学习进度,使学生集体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是总结者。对学生发言做必要总结、整理和归类,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是启发者。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

2.遵循案例教学规律和原则

主要有四个方面:(1)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将案例发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2)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教师事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拟订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各组展开辩论做好准备。(3)陈述发言,辩论交流。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代表就小组的观点看法做小组发言,组内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他小组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4)归纳总结,优化方案。各小组陈述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本班最后形成的方案进行概括;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要重点说明理由及依据。如果没有答案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最好不要用肯定的语言,以便更好地选择并优化方案。

组织案例教学应遵循鼓励为主、集体参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等关键特征。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 21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

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轴对称图形》第一、二课时内容。因自07年开始我在开始探索“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分开进行的“三、三、四”教学模式(“三、三、四”教学模式是我参照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郞口中学等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谓“三、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所以我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自主学习”课。★教法分析: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如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已经走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阶段,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农远”� 同时,新课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行为的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学习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和归纳能力,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自2005年本人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我校做此项目的推广工作,为此我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在学校上一节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公开课,此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配合公开课的开展,前期我已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我班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自我在探索“三、三、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素养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总结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目标:

1、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2、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3、在自我研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激情。信息技术目标:在数学学习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使用、WORD使用、画图工具使用能力。★教学准备: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网络教室中按学习小组入座。各小组准备一些纸片和一把小剪刀。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流程:环节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开始学习打开“教师学习支持网站”,浏览“学习导航”页面。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每个活动的学习时,注意及时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相关页面。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各小组组长下载“小组学习记录卡”,注意每个活动进行时及时填写,向每位同学发放“学习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

1、教师学习支持网站;2.教师指导;3.课件;4.同学间相互帮助;5.参考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用“小组学习记录卡”和“学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记录卡”课后还要上传给老师,使老师能很好掌握小组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情境导入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图片素材”中的图片,欣赏图片,感知对称。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每个学习小组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通过网络寻找对称图片,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并插入“小组学习记录卡”中相应的位置,也可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实物,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剪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联系生活,特别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包含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充分感知对称,增强审美意识,同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剪纸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力,更能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二认识轴对称图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观察并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观看动画演示,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活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表述出图案特征,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给同学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大胆猜想,仔细求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活动三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观看动画演示,观察并讨论每对图形的什么共同特征。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与上一活动基本相同,一方面也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自己探究过程中更能体会两个活动中的概念的区别和联� 学生举例能进下联系生活,也加深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小组活动四探究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老师提示各小组同学观察两种图形并结合两个概念进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轴对称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通过比较观察,相互讨论,进一步认识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 为了使学生能对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有深入且形象的认识,老师在此提供了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课堂反馈小结: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各组整理“小组学习记录卡”,为下节“互动交流”课做准备,每个学生完成分层训练,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课外延伸”内容。从训练中进一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互动交流下节课完成

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22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 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 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 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 [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23

关键词飞行程序设计;仿真飞行;案例教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适合各类岗位的工程人才,促进国家工业化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精英人才”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1-2]。我校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将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校领导及各学院努力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精英人才的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结构优化、多样性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与此相对应,飞行学院着力培养精英飞行人才,亟需建构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进程,改变传统的单向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

《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离场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包括:直线离场、转弯离场、全向离场等离场程序设计;离场保护区的概念及具体划法;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目视盘旋进近;反向程序的限制条件各种反向程序的保护区;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精密航段障碍物的评价;区域导航程序的几种方式和限制条件等。飞行程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极强的课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实际运行中,飞行程序是民航空中交通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航空器的安全,也关系到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方面,主要基于PPT课件,辅以航空公司实际飞行航图及航空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由于课程较多涉及飞行程序设计规则,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实际飞行应用缺乏关联。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应用了案例教学,并逐渐被教育界广泛推崇。案例教学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后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3-4]。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必修的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对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案例教学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飞行程序设计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案例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复

教材内容组织较为系统完善,按部就班,课堂讲解时条理清楚;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则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极易混乱,课堂掌控难度较大。

(二)案例质量不高、匹配度较低

教材理论主要进行原理性的介绍,飞行程序设计环境简单,程序内容单一易懂,与理论匹配度较高;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针对具体应用环境,不仅考虑到机场条件、净空条件、气象环境,还要综合考虑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设计复杂,与教材理论内容匹配度较低,甚至存在矛盾。

(三)启发式教学难度大

仅依靠案例进行课程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限,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与实际飞行应用关联不紧密。

三、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围绕这些问题,克服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法解决难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

每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进行可行的课堂设计,根据目标选取典型且尽可能简单的案例,融入飞行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案例所包含的飞行程序设计原则,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深刻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介绍RNP程序时,引入拉萨机场的RNP程序和精密进近程序进行对比,可以显著的体现出RNP程序的特点。总体来说,教学目标越具体、意图越明确,案例教学越能增强针对性并具有启发意义。

(二)案例选择要满足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设计案例要考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案例分析要增强针对性。例如,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目视盘旋进近中的PANS-OPS标准与TERPS差异,选取韩国釜山空难视频案例,并提供现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事故链的各个环节理解忽略不同标准的差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注重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

目前学生对飞行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课前安排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启发学生以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克服长期以来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主动把握案例教学的流程,以达到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飞行仿真实验与课程理论相结合

飞行学院具有多款飞行模拟机,可以为飞行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飞行仿真实验。飞行仿真实验能够使相关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课堂理论教学和飞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设计并验证飞行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飞行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背景比较强的课程,启发动手设计并进行仿真飞行验证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将飞行程序设计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运用在飞行模拟机中进行仿真飞行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使学生在飞行训练的同时掌握飞行程序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1(8):11-13.

[3]陈东锋,芦建辉,刘辉.飞行安全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87-88.

教学案例 24

>>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浅谈作文教学案例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教学案例 《木兰辞》之口头作文教学案例 《观察与发现》作文教学案例 “观察与发现”作文教学案例 我想对您说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审题教学案例 小学“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材料作文训练教学案例 作文课教学案例 作文优化教学案例浅析 作文结尾的方法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案例 举三反一法作文教学案例 新课改下英语正反观点类作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教学案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老师遇到作文辅导感觉心中无谱,再者每批阅一篇作文不是摇头叹气,就是啼笑皆非。作文教学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老问题,在我的教学之中也同样如此。避开选材、构思与立意,单单一个语言问题,就令人十分头疼。通篇的“流水账 ”,语言干涩贫乏,枯燥无味,对内容的叙述似蜻蜓点水,往往� 针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把作文教学分解开来,力争每次习作解决一个问题。偶有一次,读到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黄山松,我读懂了你!》,这篇文章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不止在于它的立意,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于是我心中一亮,就以此篇文章为范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案例分析】在一次写作课上,我以课件的形式让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读完后我问: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好”。

“好在哪里?”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其中呼声最高的是“语言”

“�

“最亮点是‘引用’”,一个同学高声回答。

“整散句交错使用,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无比欣慰,于是我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何让语言生动起来”

训练重点:“巧用修辞和引用诗文”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整节课在课件的引导与要求下顺利进行,在中间的练习写作中,同学们十分投入,兴趣高昂,遣词造句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小组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展示自己的作品:

“品味母爱,就要细细品读母亲的用心良苦与深明大义。孟母三迁,知书达理,造就一代英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照耀古今;徐母自尽,忠奸分明,致使深谙兵法之子在曹营中一言不发;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激励儿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春天是什么?春天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弱风细柳;春天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花香鸟语;春天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

“母爱是悲伤时在我脑后的轻轻一摸,不禁意间抚平我心灵的伤痛;母爱是犯错时那严厉的一瞥,顷刻之间让我无地自容,追悔莫及;母爱是成功时眼中一闪即逝的泪花,激励我时时进取,莫要自大。”

……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精彩的语句层出不穷。这虽然是集体的杰作,但每句话中都包含着个人的智慧。

第二节课的习作,我一改往日习作一篇的习惯,而是让同学们修改上次作文其中的一篇。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爱我校》,这个同学的文章大概如此: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文化长廊……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教学楼、操场、餐厅、花园等等。文章的构思很好,而且以排比段的形式组织行文,但是大部分内容几乎是把学校的设施罗列了出来,丝毫读不出他爱在何处。于是在本节课中我让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段进行修改补充,而且把上节课所学加以运用。同学们低头思索一会,都开始奋笔疾书。不大一会,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写作,抬起头,眼中露出喜悦的目光看着我。此刻我看到了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我爱我校,我爱校园中伫立于风雨之中的教学楼。每天早晨六点四十,教学楼便被铃声吵醒,于是,琅琅的读书声便在熹微的晨光中传向远方……”

“我爱我校,我爱校园里的欢快热闹的塑胶操场……每天正点的两跑,跑出来我们运动场的飒爽英姿;跑出了我们体育课的激情四射;跑出了课堂上的精神饱满;跑出了我们餐厅里的狼吞虎咽;跑出了宿舍里的鼾声一片……”

“我爱我校,我爱我校的宿舍楼,休息时分,同学们回到宿舍,就如孙悟空逃出了五行山进入王母的蟠桃会上,仙露琼浆,美味佳肴,杂然前陈……”

……

每当一个同学读完后,教室里总会掌声雷动,各种溢美之词与羡慕的眼神都会投向他。我的内心犹如吃了蜜一般甜,幸福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开来。【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一堂课,作文的火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点亮,就连平时写作文最差的学生也写出了精彩的语句。 由此可见,差生的作文是可以写好的,只要是导之有方,引之有请,能够触动了学生的感情神经,从实际出发,相信作文自然会绽放其独有的光芒,也会让差生拿起笔写出自己的作品,变厌写为乐写,变白话为含蓄,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在坚持中取得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许本节课的出发点有点太低,对于初二的学生有点小儿科,但我必须得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慢慢提高。我明白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仅仅通过一堂课,其实很难断定学生已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写作。但通过这堂课,使我对这些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也感觉到自己对于教学的设想还是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

1、要把课文和写作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写作,结合具体的语境,在遣词、造句、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为学生作文提供依据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调学生积累的同时,要学会迁移运用。从小学至今,背过的古诗词将近百篇,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的少之又少。优美词句的积累也是很多,但在写作的时候,脑海中却是空空一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意地训练学的迁移运用。

3、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找到生活与写作的桥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出色的一面,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亮点”,从而有效点燃写作兴趣之火。特别是学生真实的感受,他们的语言也能动人心扉。

案例教学法 2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传统授课法;法学教育;运用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一道桥梁,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870年哈佛法学院兰德尔院长首次在法学教学中采用了判例教学法。 它以法院判决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始材料,将装满案例的法律图书馆作为实验室,通过解剖案例的方法来发现法律的深层次内涵,借用班级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原则和原理。兰德尔的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批判精神的培养,教师不再绝对的课堂主导,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最多、学科专业最齐全、培养的人才品种、规格最丰富的法学教育体系。但在中国法学教育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当然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1课堂教学与法律实务脱节

在当前的教学关系中,学生普遍注重对实体性问题的学习,对于程序性知识点的掌握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遇到实践中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是生搬硬套现成的理论,不能根据实践的需要灵活对接和调整。

2.2课堂教学效果差

在传统单一授课模式下,教师PPT讲解法条和原理,学生被动接受讲课内容。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不多。偶尔提问问题,又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师生间互动不畅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很难被激发。

2.3案例教学的尝试

面对法学教育的上述现实,有不少高校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应对措施,以切实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法学素养和水平。比如,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举办法学案例教学研讨会,针对如何有效的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案例在教与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为中心进行讨论;201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中国知识产权案例教学研讨会,随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了案例教学法的选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哈佛案例教学法的借鉴和参考

3.1教师与学生合理分工,积极合作

3.2学生考核方式

哈佛案例教学法的考核改变了传统的以试卷分数决定成绩等级的单一模式,强调多方考核、综合评价。除了期末的理论考试或者课程论文以外,课堂发言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对于与案例相关这些问题,教师不会限定单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结论,都会受到尊重。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以后得出的智慧结晶,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3案例的选择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是经常更新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期间要学习几百个的案例。哈佛的案例库收藏了大量的可供教学使用的案例,而且为了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案例库里每年都大量更新,为案例库带来新鲜血液。

4.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4.1肯定并强化课堂讲授法在法学课堂中作用的发挥

案例教学法无疑在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推理、法律逻辑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所无法企及优势。但案例教学法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特别是中美两国在法系、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点,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的考量真正适合我国的教学模式。由此课堂讲授法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中国法学教育课堂中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4.2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4.2.1明确案例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中国的法学教育不能死板的照搬哈佛案例教学法的模式,也不是“一刀切”的规定一门课程中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的固定百分比,而是应该立足当前法学教育的背景与现状,在客观分析每门课程特点、教师教学水平与课堂设计、学生的学术水平等条件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决定本门课程中那些部分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适用什么样的案例。

4.2.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们应该借鉴哈佛案例教学法的有益经验,适时地放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做“案例教学课堂上的主人”。

4.2.3谨慎选择案例

(1)司法实践中收集案例

不少高校的法学教师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接触到大量案例。比如,当前有很多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兼职担任律师、仲裁员等社会职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授课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而对于不具备此等条件的教师来讲,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践调查、与法院、律所等结对子,加强沟通交流与探讨,或者是广泛参与“双千”计划等,提高自身的法学实践能力。

(2)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料收集案例

越是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案件,越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当教师选择的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或者被网络、杂志等媒体频繁介绍的具有时代特征案件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往往会被极大的激发。而且对于这些案例,本身关注度极高,相关的观点、论述、评论等自不必少,学生可以借此更加全方位的掌握所涉相关法律问题。

(3)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典型案例

4.2.4加强相关配套教学制度改革,巩固案例教学效果

(1)改革课程评估方式。增加课堂表现与出勤率这两项指标,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热情。

(2)高等院校应加强图书馆建设(包括网络图书馆建设),为法学案例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的将对法学课程的教与学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利用该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与学互动环节的优势地位,是每一位法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0(6).

[2]杨建新。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的考试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9).

[3]刘勇,范倩。高等学校法学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4]张琳。论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J].教育与职业,2011(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