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10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情况
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简单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回忆已学的知识,为迁移做好准备,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察、探讨、交流,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巩固知识、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本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三、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存在问题
教师:
1、在用教材上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2、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内容的平衡,使得优生在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还要让学困生在每堂课中有所学习。
3、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
1、部分学生不懂得审理,审题能力较差,不理解题意。
2、有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3、还有的学生因为懒惰而导致了学习基础差。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物操作中抽象到图形的认识。
2、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3、关注学困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帮扶,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这次反思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学期能够有所提高。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资料都能够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资料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到达教学目标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理解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进取性十分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本事,让他们自主发现自我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我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资料不一样,教师还能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本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理解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能够带领他们到学校内进行观察,看看学校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本事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进取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可是学生的进取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进取性会更高。学生能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本事,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仅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十分好,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胆怯,动手本事比较差,很多任务都不能自我完成。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齐,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十分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明白自我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本事,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齐。
五、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能够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能够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提高,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仅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本事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资料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教
学中,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一直是一名语文老师,11月9日,有幸到砖埠小学听了三节数学课。总体感觉很好,比以往见过的数学课都好,其中有三点感受较深。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中都有了较为充足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活动贯穿课堂,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在教学评价上,教师都比较注重,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自信。这两点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对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极大的作用。另外新课程理念还体现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多元,强化了数学的实用性……
细节决定成败。在《可能性》上,上课初始,学生回答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50%,教师想让学生回答1/2。于是,教师就引导,结果学生偏偏不弹弦,回答的乱七八糟。教师反复引导无果,终按捺不住怒火发作。自此,课堂气氛直转而下,学生不敢举手,教师也丧失信心。50%=1/2如此简单,如此没有价值,如此和教学目标“可能性”风马牛不相及,却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转折点!其实我感觉在这里老师完全可以说出来,50%=1/2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太简单了,太没有思考价值了。它之所以难,难在于学生猜测老师的`心思,“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心思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演绎了这一幕:因猜一个没有多少价值的心思(或者说标准答案)而影响了课堂进度,影响了师生的情绪。
习惯训练的最高点应该是思维习惯,思维的训练是数学课的重要价值。我记得初中时一位临时代课的数学教师说过:“数学是寻求最简单的科学。”这种寻求的途径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在《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有些教师认为应出现加法算式,而二小的王老师说教参中明确说过234口诀时需出现,这节课不必再出现。我个 再说教参中既然如此说,就肯定有它的原因、依据,我们不能在解读教材不清的情况下,就想当然,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再如《口算乘法》一课,30×3=90,学生说他的计算方法是30+30+30=90,一连两位学生都是如此。而本课的目标是填零的乘法,前面例题已经讲过,学生仍然按老路子做,说明学生没有这种思维这就是放着大道不走非走小道。何况本节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走上高速呢?我个 ”从而引导学生走高速—既快又安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数学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
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之一。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应用题教学,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作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数学的实质。
(一)情境创设过度
“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师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
(二)教材把握不准
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
(三)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对传统教学的精华,许多老师全盘否定,教学往往另起炉灶。有些老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方案时目标把握不准;有些老师不敢把传统课堂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反思应用题教学,传统应用题教学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亮点。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比较、逆向思考、变式等,都是值得继承的。正如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然,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也存在的不少问题。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过分地迷信教材。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课堂教学环节固定。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思考价值,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
二、新课标对应用题的要求
《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笔者用“应用题”这个词表述),是《标准》的一个特色。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出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应更加准确,教育理念应更加明确,呈现形式应更加灵活。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为个性化的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新课程对应用题的编排(要求)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题学习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学会解题,而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应用题教学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它在新课程体系中会有全新的面貌。《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多地以“原型——模型——应用”的方式出现,“应用题”将成为其中“原型”和“应用”的主要角色。这意味着应用题在数学中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二)题材范围从四则运算应用转向多种知识融合
应用题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理解等等,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改变了过去应用题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孤立的教学过程。
(三)题型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丰富生动
呈现方式除了文字式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如:王大爷在菜场买了2千克鸡蛋,如果剩下的钱还够他买3.5千克茄子,他一共带了多少钱?如果他带了22元钱,那么剩下的钱还够他买多少千克扁豆?(情境图中呈现鸡蛋、茄子、扁豆的价钱)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解决模式可能不唯一,答案可以不相同。如:全球通月租费50元,通话费0.4元∕分;神州行通话费0.6元∕分,不付月租费。入什么网经济实惠?为什么?
(四)教学模式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将“应用题”教学纳入一般“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
“应用”性。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建立。同时允许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学同一道应用题,可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可以仅仅是一种习题的练习;解题的过程可以是探索性的尝试、发现与解决的活动,也可以只是同一种策略、方法、思考,甚至是手段的重复活动;鼓励直觉、猜想、预测、合情推理。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以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要学会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1)是否注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为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2)是否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慢节奏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接受新知识都要经历感知、认识、构建、巩固的一系列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灵活把握慢节奏,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保证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
讲课开始,要慢些。小学高段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学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障碍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有针对性地布置复习与预习内容。上课开始有意地启发学习困难学生回答基础性旧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学习困难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新知引入,要慢些。小学高段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引入新知时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语言节奏,要慢些。小学高段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放慢速度,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引导学生多读教材,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在重点难点之处注意停顿,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地应用。
(3)是否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解题规范的教学。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习困难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审题规范。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这恰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首先,分析条件,既要找出题目中明确告知的条件,又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其次,分析目标,既要明确求什么或证什么,又要学会把复杂目标转化为简单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再次,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最后,确定解题思路。
语言叙述规范。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
答案规范。答案必须准确、简洁、全面,既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还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解题反思。通常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分析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这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4)是否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板演的教学
板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又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各种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掌握往往不够透彻,但不易从学生的表情、动态、语言中反映出来。而板演在教学中创设了多渠道的反馈调节作用。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找到自身的不足:自己的教育观念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这些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总之,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比以前鲜活了,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当然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前几年我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 松、 明了,但稍做变化就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多练,课堂上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习题,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只注重部分优等生 ,大部分 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些课 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面向全体,绝不丢掉一个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王梅老师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先让程度一般的学生,说出4个5相加的结果,再指名其它同学得出5的乘法口诀,并渗透了乘法交换律得出4乘5或5乘4,结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开火车的形式,轮流说出1―5的乘法口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二、重视学生活动,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想纵身发展。孔立新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出示问题情境后,先让学生将23个小棒分成4组摆开,结果余3根,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得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孔老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引领学生尝试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结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孔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凡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师绝不带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加强数学的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的应用,注意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张芳老师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时,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磨面机上的主动轮、从动轮的皮带,打字机上的色带等,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张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以验证。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更要关注学生,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二、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良好的自学本事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我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本事。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把自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资料可经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我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一样,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我的思路把课堂资料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我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必须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能够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构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构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构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责心。职责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进取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仅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
一、以上课为中心来安排学习程序:
上课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形式,作为一个学生,也需要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来组织自己的学习程序。就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归结为以下的步骤: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预习能够初步了解所学章节的知识结构,听课时便于纵观全局,把握重点,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能使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防矢。通过预习还能及时发现自己过去该掌握而没掌握的知识,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时可以通观全局地浏览式地预习,了解即将要学习到的大体内容,今天老师讲啥,心里明确。也可以细致地预习,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于听课。
听课要聚精会神,但并不是四十五分钟全部是“一级战备状态”,要有张有弛,边听边思考。可根据预习时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听课,千万不要在教师讲课时忙着记、写或做一些小动作。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温,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哪些需要记忆,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练习技能和技巧哪些需要学会运用,然后结合做题,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也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
还可加深、拓宽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按时做作业是必不可小的,及时、独立做作业,对不会做的,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问老师、问同学,弄懂弄通后再独立完成,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抄,或“死搬硬套”公式、定理。
二、科学支配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我们的课余时间并不多,要充分利用其为学习服务,合理分配学习与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比例,就要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并将一天内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分成小块,纳入时间表中,但应强调的是,时间表的制订是用来督促学习的,不是用来摆设的,既然制订了,就要执行,就要照做,否则也就没有制定的必要了。
三、学会记忆:
记忆的方法很多,每个人的脑力条件不同,对各科的爱好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强调哪一种记忆方法对自己有效,但应注意的是: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要休息好。不会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忆也是如此,所以要对被记忆的对象有兴趣。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对被记忆的对象充分理解,可以加深印象;联想能够使脑细胞变得敏锐和活跃,提高记忆效率;有效的反复,是记忆之父,恰当的重复,是记忆之母,可进行有效的反复,恰当的重复,增强记忆效果。另外,“好记性不如滥笔头”,记忆时不妨试试边记边写,效果肯定不错。
以上所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对具体的每个人,便有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这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的实践中加以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 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摘要: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得失; 教学评价;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 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将“你讲得很好, 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 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 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 将“善于倾听, 乐于思考,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 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 笔者采用了“等级”加“短语”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 采用“优秀”、“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对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进步很大”、“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等深情委婉的批语, 这样可以调整其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采用“再努力!”、“多动脑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再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评语,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3、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在成长记录袋中, 设计一个“评价”栏, 在“评价”栏中有“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同学对我说”, 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 并定下发展目标。有的学生说:“我的成绩很好, 但字写得不好, 我要加强练字。”对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允许他们进行延缓评价, 允许他们经过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达到目标后, 再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 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挑战自己, 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会导致盲目自大,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则会导致自卑怯懦, 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能使学生勇敢地审视自我, 虚心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超越自我, 不断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