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12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顾高一前阶段的教学,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学生的数学学习呈下降的趋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逐渐失去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之后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一样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向量对空间想象本事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资料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景共和学生座谈了三次,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
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去听了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教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从高三教学下来的教师,可能在教学中不知不觉以高三的复习要求去教学,所以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构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进取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期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本事,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能够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经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校也应当组织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法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资料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本事,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经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理解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证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可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教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忙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那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教学反思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大力提倡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果。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愿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以资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身必不可少的,总结得失才能推动教学的改进、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进一步地探索成功,那些喜欢通过反思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一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 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 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以上几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的读法。
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针对应用题的特殊性,我觉得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审题习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和检验习惯的培养。
1、教会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题习惯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个问题。找准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1)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读题时要认真仔细地把题读一两遍,边读边想。通过读题,对该题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件什么事件,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把题意复述出来。
(2)培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一步主要是弄清题目基本结构,找出关键句、词并弄清他们所表示的意义;找出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题目求的问题是什么;找出已知条件和间接条件、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并用直观图示表示出来。例如:五年级有学生214人,比六年级的学生少34人,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把题中的关键句五年级比六年级学生少34人反过来读,就是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人数多34人。读题时养成这种习惯,有利于弄清两种量谁多谁少,较好理解题意、解题时避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
(3)分析综合确定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确定解题思路,就是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成直接条件,提出解题方法,确定计算顺序。
2、注重应用题检验习惯的培养
在应用题教学中,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实际检验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估算比较检验法。如在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3)代入检验法。如列方程解应用题。
(4)替换检验法。用另一种方法解题,然后比较结果进行检验。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际有效的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中来,使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改革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如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再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合作学习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反思一:对教学情景化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的理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
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
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生活化”、“活动化”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知识获得过于强调探索过程
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
反思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而诞生的合作小组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建立自信,认识到数学的科学、应用和人文价值,从而树立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合作学习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滥用的普遍情况。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单凭自己的愿意,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合作,而不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把握好合作的最好时机,导致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反思四: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的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了大家,教师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么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已至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
在教学与听课的过程中,更有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时,让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就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这时候的教师让人感觉很吵、烦。有时候课件里的音乐,竟然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实在是鱼龙混杂,扰乱视听。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要把握好运用的“度”。运用得好,会让你的课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时31分6秒。师问: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单位?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师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最后让学生在猜迷语的愉悦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在整个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即新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问题,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接着在师生共同的游戏中引出二月这一特殊月份,教学时通过设计一张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师再用算式说明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样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的年历表大月最后一行制作时为了美观,将两个数字用隔开,影响了孩子的判断,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这一课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要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又由于我校没有多媒体无法动画演示,于是在教学时,我先复习了行程问题的中的三个数量: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然后,让两名同学通过表演模拟相遇的动态过程,引导其他学生观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这样不仅克服了学校硬件的缺失问题,而且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了什么是相遇,相遇时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及相遇时间为两个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这一教学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紧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做“试一试”的题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显得“得心应手”,我在巡视中也感觉到学生尝试的挺成功。不过,我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猜测学生有模仿的“嫌疑”,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题目,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列的这个方程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呢?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被“难倒”,看来要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去理解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着实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对学生的指导。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从教十余年,在这次岗位大练兵培训学习中受益匪浅,对此次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深感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存在如此之多的失误与不足,学以致用,前车之鉴,以此警告自己。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以往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现在,认真想想,才发现其中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如今我深知,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让我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二、学生的动手操作太少,不利于思维的拓展:
在这次学习中我意识到小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更多的是照顾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的年龄小,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 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基于此在平时我要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此次学习我意识到对教学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三、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悟到,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四、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这让我想起平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在本次岗位培训中,自己的确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一定会将本次学习的收益,很好的应用于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进一步。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一样: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资料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 下头结合本人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十分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忙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而初一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资料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构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忙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靠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确定、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之后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比较,让学生经过自由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终归纳总结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资料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资料,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资料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资料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教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一样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终,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研究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本事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我提问的不恰当挨教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忙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能够帮忙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能够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将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就能够大胆的质疑和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本事,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进取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教学资料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经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本事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资料,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所以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资料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进取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理解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到达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可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游戏乐园(照相),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