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
于敬山,安徽濉溪人,原中国人民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1919年生,1937年参加地方民众抗日组织,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从八年抗战到解放大西南,仅参加营团以上的战斗就有百余次,4次负伤,三等一级残废。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抗日战争时期,于敬山曾加入宿东抗日游击支队、湖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第二十二大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一营教导员等职,主要从事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1940年3月,时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营组织干事的于敬山奉命率两个连在沂河西岸阻击敌人,掩护支队机关转移,并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支队司令员梁兴初的高度赞扬。1940年冬,他所在部队进入山东滨海沭河新区,针对战斗频繁、新兵逃亡严重的现象,时任营教导员的于敬山系统地狠抓形势和任务教育,组织干部战士开展“一帮一”活动,很快稳定了部队情绪,并在反“扫荡”以及后来的拔除顽伪据点的战斗中多次立功,被八路军山东纵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党军骨干”胸章一枚。1944年除夕,驻守山东郯城北沂河以东的日伪军500余人出巢掠夺年关物资,滨河军区四团三营与敌交上了火。其中八连在朱村的战斗最为激烈,连长负伤,部队伤亡惨重。营教导员于敬山奉命率一营赶来支援,他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经过一个多小时巷战,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并将其赶出村子,替八连解了围。
解放战争时期,于敬山先后担任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师四团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四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45年10月,于敬山随部队由胶东乘船北上,进入辽西。11月20日以后,党中央决定东北部队让出中长路沿线及大城市,将主要力量迅速转向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给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时值严冬,东北地区天寒地冻,于敬山所在的部队未及休整和补充冬装,即冒着零下30℃的严寒进行转移,还不时与美式装备的军队交战,损失较大,原先占领的许多交通要道纷纷落入敌手,对此,部队战士感到胜利遥远,情绪悲观。针对这种情况,于敬山在行军途中和作战间隙,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形势和任务教育,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斗争策略的转变,树立长期作战和最终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和教育,部队很快克服了急躁情绪和速胜心理,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当部队转移到吉林双阳公主岭地区时,于敬山一边抓整训,一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还抽出兵力协助地方剿灭股匪。由于工作出色,于敬山被评为“全师甲等工作模范”。
1946年3月,东北战局形势突变,扬言3个月内消军,全副美式装备的军由南向北,大举进犯我各根据地。于敬山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奉命在昌图以北地区阻击敌人。8月8日,敌军一支部队孤军深入,冒险突进到秃岭山,与后续部队相隔15公里,我二师四团抓住战机,立即分兵包围了秃岭山。但因地形不利,我军没有火炮,机枪又少,进攻受阻,反被敌强大火力压制在岭子周围的开阔地上,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如果不能迅速消灭敌人,让敌援兵逼近,我部将腹背受敌。关键时刻,时任团政治部主任的于敬山主动请命,带着警卫人员穿过两道火力封锁,来到二营阵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发现进攻路上地势平坦,没有任何隐身之处,冲锋的战士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伤亡惨重,便与营长商量决定,先派六连佯攻,撤出公路,让出口子,诱敌从公路突围南逃,然后聚歼。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见六连阵地被突破,纷纷冲下高地,涌上公路。这时,我二营官兵突然来一个反冲锋,与一、三营紧密配合,全线出击,将突围之敌全部消灭,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向军队实施夏季攻势的第二阶段,围攻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吉林四平市,于敬山所在的二师四团担任由南向北突破的主攻任务。黄昏,在部队发起总攻时,团政治委员于敬山让团长、参谋长留在指挥所,自己则与副团长率突击营进入城内,靠前指挥。部队在突破防线时伤亡较大,进入市区后又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很快攻入敌核心守备区。但是当时天色已晚,看不清地形,敌人疯狂反扑,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当冲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于敬山不幸中弹负伤。后敌援军逼近,部队撤出四平。
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解放四平的战斗。时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的于敬山亲自率领第三三五团担负主攻任务。该团进攻工事距敌防线仅30米,未等炮兵完全破坏敌人的工事,步兵就如猛虎下山一般扑了上去,仅7分钟就突破了敌第一道防线。在于敬山的指挥下,全团按照“一个营打一条街”的战法稳步推进,经过23小时激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守军一个师,收复四平。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于敬山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和广西战役等,从东北打到雷州半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于敬山曾任中国人民第三十八军第十师政治委员,三十八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委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等职,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回国,参与编写军委总政治部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
1996年10月,于敬山在北京病逝。
肖全夫少将(1916―2005)
肖全夫,安徽金寨人,原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1916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肖全夫参加红军后,历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队排长、通讯营参谋、无线电台译电员、红四方面军总部中央军委二局科员,经历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中三过雪山草地。1932年春的一天,他带领一个手枪班去皖西北道委送信,返回途中与反动民团顾敬之部遭遇,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所属以寡敌众,机智地脱离险境。战友们把他背进医院治疗,可他未等伤愈就要求出院,投入激烈的战斗,因此留下终身残疾。同年冬,在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途中,肖全夫背负沉重的电台设备随军行动,因水浸风吹和山岩碰刺,他的腿脚皲裂损伤,血迹斑斑。但他仍然坚持负重前进,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革命最终会胜利,只有跟着革命走才是出路!”
抗日战争初期,肖全夫先后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七大队八队指导员、十一队队长、高干科科长,抗大二分校第二大队大队长。1943年冬,他奔赴抗日前线,到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四区队担任副区队长、区队长。
1944年,肖全夫率四区队进行大小战斗71次,攻克了朱东庄、上庄、野庄、风家寨、崖头等据点,毙伤俘日伪军256人。1945年1月初,冀热辽军区成立,肖全夫任第十七军分区参谋长,率部粉碎了日伪向冀东根据地的“扫荡”。
5月下旬,肖全夫获悉日军“铁石”集团的“铁血部队”700余人奔袭乐亭县港北村、小营村一带,妄图消灭十七分区和地委机关。他立即调动部队多路阻击各处出援之敌,集中优势兵力伏击、聚歼奔袭之敌,全歼了这批敌军。8月中下旬,他率部先后攻歼唐山城东的塔头镇伪军500余人,在胡各庄伏击日军毙敌30多人,在帅甲河车站伏击日军列车歼敌500余人。
解放战争初期,肖全夫率分区武装参加了解放玉田、迁安、遵化等城镇的战斗,开辟了华北与东北的通道。其后,历任冀东军区第十三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师长、冀东军区独立第十一旅旅长。
1946年9月初,军队大举进攻冀东解放区。5日,第九十四军第一二一师一个加强连,孤军深入丰润县七树庄,策应主力进攻。肖全夫闻讯后,即指挥该旅一部于当晚出其不意,一举突入村内,将敌加强连138人全部歼灭。中旬,独十一旅三十一团在唐山北一带设伏,歼灭军第六十二师一五一旅团长以下300余人。10月底,肖全夫率十一旅远距离奔袭卢龙县石梯子、前所营、柏店子等敌据点,毙伤俘军团长、副团长、团参谋长以及县长及官兵1300余人。
1947年9月,肖全夫率部强行军到达五岭山一带,阻击由锦西、兴城出援之敌,激战2天,击溃敌军2个师,保证了第八纵队胜利歼敌第四十九军;接着率部破袭北宁铁路绥中至山海关段。破路时,遇敌铁甲车往来疯狂扫射。他亲赴现场,指挥各团工兵在铁路两端炸铁轨,逐渐缩小它的活动范围,最终将它降服,进而彻底破坏35公里的双轨铁路,攻占9个据点和6个车站,歼敌1300余人。10月下旬,二十五、二十六2个师主攻朝阳,歼敌3000余人。在辽沈战役的锦州城攻坚战中,二十六师歼敌5058人,缴获大量枪弹物资,并击落敌机1架。九纵给予二十六师七十六团、七十八团等单位通令嘉奖。随后,肖全夫率部参加围歼敌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并长途行军至营口封锁海口敌军退路,曾创造一昼夜奔进110余公里的奇迹。
1948年11月中旬,九纵改称中国人民第四十六军,肖全夫任一三七师师长。22日,他率部作为东北野战军左路兵团的先头部队向平、津一带开进,切断敌人天津、唐山之间的海上退路,迅速攻占军粮城、新河军火库等要点,后又参加主攻天津的突击战斗。1949年1月底,他率部开赴河北霸县地区,执行改编傅作义部队的任务。9月间,率部参加了四野发起的衡宝战役,解放了衡阳。
新中国成立之初,肖全夫率一三七师开赴零陵地区执行剿匪任务,5个月共歼匪4000余人。12月,肖全夫升任四十六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
1952年6月以后,肖全夫历任四十六军军长,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乌鲁木齐军区(时为大军区)司令员等职。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作为板门店前线部队的代表,参加了在开城举行的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1969年3月,曾受命指挥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2005年2月,肖全夫在北京病逝。(肖良卿整理)
汪家道少将(1916―1992)
汪家道,安徽霍邱人,原副司令员。1916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0年春,不满14岁的汪家道就参加了红军,经历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曾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通讯排长,担负传达首长命令、送信、站岗、警卫、侦察并传递情报等项任务。
1932年6月中旬起,十余万敌军大举进攻皖西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军部率七十五师在霍邱城抵抗,与三面围攻之敌英勇战斗。汪家道奉命传令分散在英山、浠水等地打游击的部队迅速集结,日夜兼程赶往霍邱。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沿途山陡路滑,行走困难,汪家道带领通讯排的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疲惫和困难,两天多急行军200多公里,顺利完成传令任务。于7月11日回到霍邱城南五里拐子赶上大部队。经勇猛冲杀,红军突破敌军阵地,一度迫近南门。以后,虽经红军连日苦战,终因敌众我寡,霍邱城于7月12日黄昏失守。8月11日,七十五师在霍邱夏店击溃敌人3个团,接着在三元店、王店一带打击敌人。10月,鄂豫皖边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汪家道与红七十五师指战员们留下来打击、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后随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艰苦转战在鄂豫皖边区,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
1934年10月,汪家道参加红二十五军长征,先后担任军部交通队副队长、指导员。长征路上,汪家道时常率交通队化装行动,出没于敌占区,搜情报、捉“舌头”摸清敌情,使红军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堵,化险为夷。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改编为红十五军团,汪家道升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等,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汪家道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副营长,太行军区独立游击支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三旅八团副团长,八路军第二纵队教导第七旅副团长、团长,冀鲁豫五分区独立团团长,十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三次讨伐伪顽军石友三部战役、陆房战斗、卫东战役、百团大战、卫南战役和数十次反“扫荡”作战。
1944年秋,时任冀鲁豫五分区独立团团长的汪家道率部南下豫北平原,频繁破袭陇海和平汉铁路,不断打击日伪军。1945年春,参加了道清、南乐等战役后,进一步南下水东(新黄河以东)地区,艰苦转战,连战皆捷。他曾率部以猛虎掏心战术远程奔袭马集敌据点,消灭日军骑兵团一部100多人;以围点打援战术包围欧阳岗,伏击通许城援敌,歼日军近200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杞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5月,汪家道奉命率部西渡新黄河,开辟水西地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了5个县的抗日政权和地方武装,打通了八路军与新四军第四、五师的联系。8月起,他率部参加战略大反攻,收复国土3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00多万。
解放战争时期,汪家道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平汉路、陇海路、滑县、巨金鱼、豫北、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福州、衡宝和广东战役等。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准备突破敌黄河防线,大举南下。时任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的汪家道率部先行秘密渡河,成功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消灭敌军联勤总部,缴获大批物资,控制鄄城、郓城间黄河南岸一段河防阵地。30日夜,汪家道指挥独立一旅在戴庙、蔡家庄地区接应第一纵队顺利渡河,随后参加鲁西南战役。7月上旬,他率部配合第一纵队,首歼郓城守敌整编五十五师1.5万余人。、邓小平特此通报全野战军,表彰独立一旅创造了单独攻坚和歼敌2个旅的先例。
1949年4月,时任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汪家道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从安庆以西强渡长江,经东流直插景德镇,而后突击浙赣线,先后攻占玉山、江山、广丰等城,切断了浙赣路,为取得渡江战役的全胜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汪家道历任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兼贵州兴仁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第十三军副军长、十六军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副司令员。
他曾率四十九师参加挺进大西南,解放了黔西安顺、兴仁等广大地区,拦腰斩断敌人所谓的大西南防线。1949年12月上旬,他率部向云南挺进,沿途打垮企图阻挠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起义的敌第八军、二十六军,并孤军进入昆明市接应卢汉起义,负责收编和治安保卫工作,很快安定了昆明地区的局面。
在黑龙江工作期间,他带领边防部队挖掘了我国最长的坑道,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国防工事,并且组织部队进行生产,屯垦戍边。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多次入侵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汪家道等指挥中国边防军和民兵英勇反击,连续作战,粉碎了苏军的多次入侵,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民族尊严。
1992年3月,汪家道在沈阳病逝。(江舒整理)
李发应少将(1915―2000)
李发应,安徽霍邱人,原中国人民空军第五军政治委员,空军顾问。1915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发应在家乡参加红军后,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斗争,身经百战。1932年10月,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沿途突破几道封锁线,血战枣阳新集、土桥铺,徒涉丹江,两越秦岭,趟过冰冷的汉水,冒雪翻越大巴山,艰苦转战1500公里,后参与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1月30日,李发应随部队攻打四川南江。经过3天激战,于2月1日占领了南江县城。在战斗中,李发应的左小腿负了伤。2月12日,敌人集结38个团约6万人向川陕苏区发动“三路围攻”。红军于3月18日主动撤离南江县城。在部队快速转移中,时任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连长的李发应行走不便,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硬挺着向前走。渐渐地,他落在了队伍后面,终因身体虚弱,又饥又渴,再也走不动了。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红军首长带着十几个警卫员,从后面赶了上来,见他的腿上包着绷带,坐在路边,遂让警卫员解下一袋干粮递给他,并鼓励他说:“部队没有走远,你一定要坚持赶上。”他靠着这袋干粮,凭着坚强的毅力,硬是忍着剧痛追赶上部队。后来,李发应历任红三十一军党务委员会干事、红九十三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九十三师特派员,参加了反敌“六路围攻”的战斗等。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尽艰辛。
1936年11月,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奉命东移,在甘肃萌城、甜水堡阻击敌胡宗南第一师。自甘孜北上以来,部队5个月未休整,许多步枪仅有3发子弹。战士们以白刃战与敌搏斗,战斗十分激烈。激战中,李发应左手中弹负伤。当时红军医疗条件很差,没有麻药。手术时,李发应咬着牙,忍着剧烈的疼痛,硬是让医生用手术钳将子弹取了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李发应曾任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六团副政治委员、第九团代团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二旅九团团长等职。带领部队在晋西北的河曲、宁武、岢岚、五寨等地不断打击敌人,巩固、发展和建设晋西北根据地,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抗日政权,选调优秀干部组建武工队,打击日伪顽军。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晋西北守备战等战役、战斗。在百团大战中,李发应带领部队发动群众,破坏公路,炸毁桥梁,割断电话线,打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和通讯设施,使敌人陷于被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5年,在晋西北对敌春季攻势中,时任晋绥军区独二旅九团团长的李发应率部连打了几个胜仗。特别是在袭击日伪军重要据点洋河镇战斗中,歼敌4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毛毯、食品等物资,受到了一二师师长的表扬,并奖励给他一支小巧玲珑的“勃朗宁”手枪。
解放战争时期,李发应先后担任绥蒙军区二分区骑兵旅三团团长、晋绥军区五分区四十二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七纵队十二旅二十七团政治委员,为边区自卫反击作战、保卫延安做出了贡献。
1948年,李发应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太原战役中,李发应任晋绥军区独七旅十九团政治委员,率团担负对太原城东要塞牛驼寨的主攻任务。攻击发起前,李发应对部队进行了战前教育和动员,鼓励指战员杀敌立功。经过激烈战斗,当晚部队即拿下牛驼寨,为解放太原扫清了障碍。
之后,李发应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扶战役。1949年8月3日,其所部解放了甘肃天水;8月中旬,进军青海,策应兰州战役。9月,李发应被任命为青海省军管会公安处长;10月,被任命为西北航空处政治委员。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空军司令部很快在留苏学习航空技术的干部中物色好了7所航校校长的人选,但一时没有十分合适的政治委员人选。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的“政委当家”思路,李发应等7人被从各野战军推荐的19名优秀政工干部中挑选出来,分别担任7所航校的政治委员。凭着丰富的基层、机关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政治工作品质,李发应成为设在沈阳的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一任政治委员。到任后,他与校长吕黎平工作配合默契,克服了初办时期的很多困难,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很快将航校组建并运转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担负起了飞行员的训练任务。
1951年4月,李发应调往长春,组建空军第八航校,并任校长。他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到教学组织及机务保障等方面都亲自过问,为新中国空军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任航校政委和校长的9年中,他先后培养出王海、林虎、赵宝桐等一大批空军高级指挥员和战斗英雄。这批飞行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对联及其故事的研究,清代中期梁章钜的《楹联丛话》问世,才有专著;光绪年间,朱应镐著《楹联新话》使此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自鸦片战争始,它成为战斗武器和与国际交往的工具;改革开放又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了青春。
学习对句,以联会友,为诗填词,编曲作赋,弘扬祖国文化,传承仕类文明,难能可贵,岂不快哉!
一、据汉字字音特点巧妙构成对句,主要有同字异音、同音异字、谐阳等
1、同字异音式:
①笋出钻,钻天;蕈生钉,钉地。——明翁迈
②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③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题温谳江心大雄宝殿联
2、同音异字式:
①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鹦鹉洲,洲下谯,水使舟流洲不流。---张之洞
②闲仕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解缙续某门联
③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周起谓
3、谐阳式:
①民国万岁(税),天下太平(贫)。----幽默大师刘师亮题
②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唐寅对朋友
③扬子江头渡杨子,焦山洞里住椒山。----镇江焦山联(杨子,名继盛,字仲芳号椒山)
④杨子怀人渡扬子,椒山探胜上焦山。----(同上)
⑤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明杨慎对武官;另说:明武进人陈谖幼年与父游江对(鲁肃-樊哙狄青-箫和:武--文)
二、利用汉字结构、多义、凝练等特点艺术地构成,主要有析字、拼字、拆合、增减、再合、炼字、同字多义等
1、字〔将关键字拆开〕式:
①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两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明蒋焘
②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潘家郎娶何家女
③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口大吞天)----讽乾隆年间吴省钦任四川督学
2、拼字(用部件字合成一字)式:
①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唐寅对华太师
②四维为罗,东西南北之人也;三王是汪,禹汤文武之后欤。------黄歧农对罗氏
③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定配好人。
----明万安
3、拆合(拆开再合并)式:
①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明文必正对霍定金小姐
②信是人言,苟欲取信于人,必也言而有信;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
----于万杰对彭更《天津智力》
4、再合(双重合字)式:
①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印对苏小妹
5、增减(字上添字、减字)式:
①陈亚有心终是恶;蔡襄无口便成衰。----宋陈亚对蔡襄
6、同字多义(多义词)式:
①蜡烛蟠龙,水里龙由火里化;花鞋绣凤,天边凤从地边生。
②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蹇先任(秘书)
③测黄道赤道白道,得此深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贺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寿联
7、炼字(锤炼某字使之生动)式:
①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北京居庸关联
②杨柳花飞平地上,滚将春去;梧桐叶落半空中,撇下秋来。----台湾张沧州
三、利用词语巧妙组合构成,主要有叠词、复词、复语、列锦、关联、缩略、反义、衍义等
1、叠词式:
①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黄文中题西湖天下景亭
②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丁丁冬冬泉。
----佚名题杭州九溪十八涧联
③雨雨风风,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苏州网师园联
2、复词(反复使用某词以增韵味)式:
①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联
②如砥湖平,湖镜映天湖有月;似锦柳软,柳荫垂地柳藏莺。
----西湖三潭映月联
③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3、复语(复用语句)式:
①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
②万家乐用“万家乐”,万家都乐;千字文成《千字文》,千字异文。
----山西大学历史教授、楹联学会顾问罗元贞
4、列锦(艺术排列相关名词)式:
①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祝允明对唐寅
②燹前楼阁未成灰,犹剩得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鼓,六月凉风,三冬积雪;
雨后园林无限好,最爱是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啼鸟,几寸游鱼。
----南京秒相庵(石达开住宅)联
③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巾帼)腹内五车书。----李渔《笠翁对韵》
5、关联(相关事物并联)式:
①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
3、缩略(概括浓缩)式:
①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
----(《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
《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②死;生(倒写)。
----七七事变北大校门联(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7、反义式:
①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破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篾匠对石匠
②你刀下留情割一块真瘦肉;
我手中宽让开三天假病条。
----医生对屠户
8、衍义(衍生新义)式:
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讷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埃德加·斯诺悼鲁迅
②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翁同龢对李鸿章(翁籍合肥,李乃常熟)
四、借助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段构成,包括借代、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双关、比兴、歇后、歇后省、计算、幽讽、反衬、抑扬、巧缀、仿拟、精警、联想、隐匿、舛互、动感、动静、流水对等
1、借代(以特征代本体)式:
①独眼岂可登金榜;半月依旧照乾坤。----探花刘凤诰对乾隆
②咬定一两句书,终身得益;栽成六七竿竹,四壁皆清。
-----郑燮题道教会址北京白云观华室联
③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笠翁对韵》
④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不详
2、比喻(形象事物喻抽象事物)式: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③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何淡如
④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清周起渭妻对周起渭
⑤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两江总督张之洞微服府赴宴
3、拟人(将物写成人)式:
①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销出塞声。----清贵庆题山海关联
②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清李渔题扬州乐善庵联
③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清冯梦龙
④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萧髯公
⑤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燮
4、拟物(将人写成物)式:
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里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寺九僧藏八卷轴谨遵七戒六道五律却惜无四三二徒一筹莫展
②琴瑟琵琶王一般头角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纪晓岚
5、夸张(故意夸大夸小)式:
①千年老� ----明杨慎
②赏菊客来,双手掰残彭泽景;卖花人去,一担挑尽洛阳秋。
----明张居正对巡抚顾琳
③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联
④沽酒欲来风已醉;卖花人去路还香。----乾隆对学士
6、双关(言此意彼)式:
①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
----明陈震对陆容
②未离乳臭先排汗(汉);将到长毛又剪清。----讽溥仪三岁登基
③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题三角、几何老师婚联
④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何长老对叶先生
7、比兴(用比喻引出本事物)式:
①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歇后(前句引出后句)式:
①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张居正
③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岸上麻叶伸绿掌,要甚。
④尔等论命莫论文,碰;吾侪用手不用眼,摇。---题文盲考试
9、歇后省(句后省略词句)式:
①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章太炎讽康有为(上联《礼记·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下联《论语》“老而不死是贼”。另,该联亦藏尾。)
②士为知己;卿本佳人。
----(清宋室,字双富,号士卿,贪婪腐败之徒,任某省按察使,
百姓恨之赠联。上联《战国策》“士为知己者死,
� )
10、计算(加减乘除)式:
①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佛印对苏小妹
②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纪昀吟141岁老翁
11、幽讽(轻松发笑严肃否定)式:
①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罪,居然菩束是赃官。
-----讽迷信者
②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风档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一穷先生
③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讽洪承畴降清
④月圆;风扁。----明小戴大宾对先生(可钻门缝也)
⑤色难;容易。----对乾隆(容易你对呀?臣对完了。)
12、反衬(以相反事物烘托)式:
①石压野草根偏硬;水抬浮萍脚自空。
②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明文征明拟苏州拙政园联
③一色水天秋,却难洗三字污秽;双清风月夜,正好分两世精忠。
----题岳飞岳云
13、抑扬(褒扬与贬低同行)式:
①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智);太守二千石,惟有公贪(廉)。
-----蔡锷(12岁放风筝)对豪绅
②鹦鹉能言难推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宋王禹稱对毕文简
14、巧缀(将相关事物巧妙联句)式:
①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蓓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以中药名拟中药铺
②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咏诸葛亮生平
③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对东坡
15、仿拟(模仿某人口吻)式:
①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清阮元仿拟秦桧与妻
②我若有灵,也不致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题菩束庙联
③别看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瞧瞧;
哪任他官大势大,若有作恶,试试。----某庙联
④只有几分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题财神联
16、精警(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式:
①读书好,耕田好,说好就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吴敬梓
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事诋。----鲁迅赠瞿秋白
③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明任环
④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
17、联想(由甲想到乙)式:
①梁上鳌鱼,难炒难煎难供客;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清伦文叙
②上元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惊蛰未闻擂,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清吴太史
③,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耀二十世纪;
八一倡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挽
④无点骰子不算块;没边梯子有点悬。----郭沫若斥“品三”
18、隐匿(故意隐藏某此)式:
①与尔同销万古(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易君左悼港星莫愁
②千古艰难唯一(死);八年扫荡已三(光)。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庄子。山不》
19、舛互(相悖而统鸦)式:
①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明马绎
20、动感(突显动态)式:
①石路萦回九龙脊(惠山);水光翻动五湖天(太湖)。
----苏轼题无锡惠山摩崖联
②平地风烟翻白鸟;半山云水卷苍藤。----宋王游镇江甘露寺山门
③赤日悬空,烟送远山飞鹤鹭;黄河奔海,气吞高峡走龙蛇。
----丁芒题黄灌区极目阁联
21、动静(静动两态合一)式:
①假山真鹿走;死水活鱼游。----唐伯虎对华太师
②石上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而宁。---乾隆题北京潭柘寺流杯亭
22、流水对(不求对应,同义连贯)式:
①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②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五、按句型结构艺术巧妙构成,主要有总分、分合、平列、顺承、转折、因果、排比、设问、疑问、反问、倒词、顶真、回文、回环、连珠、藏头尾、镶嵌、对照、正反、句中对、倒读等
1、总分(总说加分释)式:
①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对刘攽(雅分大小)
②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贞)。----苏轼对辽使
③心有数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题
④五行金木水火土;四位公侯伯子男。----丘机山
2、分合(分说再合一)式: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拟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②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刘凤诰对乾隆
3、平列(平行并列)式:
①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
-----南京随园联
②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陶行知题晓庄师范
4、顺承式: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
②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王图。----题项羽
5、转折式: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②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6、因果式:
①好大喜功,� ----顾颉刚自勉
②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恨人,方是正人。
③成名每在穷居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④直言有罪何妨哑;谤语无边不若聋。----罗元贞题57年反右
7、排比式:
①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挽
8、设问式:
①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明程敏政(何/藕幸/媒)
②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清彭元瑞
9、疑问式:
③泉自何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明董其昌题杭州西冷泉亭联
10、反问式:
①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小解缙对曹尚书
11、倒词(词序颠倒)式:
①一人歌庆有;万寿祝疆无。---章太炎讽慈禧70寿(1904:10:10)
②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纪昀嘲庸医
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2、顶针(前句末字为后句首词)式:
①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位律宗大师300前的行脚,从云南开始
认识见月大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数年前,读《弘一法师年谱》,得知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一位名叫见月的和尚极为推崇,为他感叹落泪,发愿要去参礼他的灵塔。但当时并未在意,只是动念:那位见月和尚是历史上另一位杰出的律宗大师,弘一法师出于宗门之情对他如此推崇,本属自然。两年前对中峰苍雪大师发生兴趣,读《南来堂集》,在陈乃乾先生撰写的《苍雪大师行年考略》里再次邂逅见月和尚。那是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苍雪大师“应见月之请,讲《楞严》于宝华山。以病未竟,作《自解诗》十章。”在“诗序”中,苍雪大师称见月和尚为“见月老师弟”。当时动念,这位“见月老师弟”是谁?因为一雨和尚座下的几位苍雪大师的师兄弟中,并无见月和尚,因此就想:这位见月和尚,会不会是苍雪大师在鸡足山寂光寺时的师兄弟?但查苍雪大师鸡足山时的师傅水月儒全和尚座下的弟子中,并无见月和尚。这位“见月老师弟”到底是谁?只好再次翻阅王培孙先生所作《南来堂集》十首《自解诗》的注释。注释中说,这位见月和尚,是苍雪大师的“云南同乡”。再翻阅《弘一法师年谱》中关于见月的内容,于是确定,这位来自云南的见月和尚,正是弘一法师极为推崇,为之感叹落泪的那位律宗大师!当时兴奋无比,自以为发现了云南佛教史上的新大陆。但立马一转念,自己对云南佛教史只是外行,我的所谓新发现,极可能只是早已� 于是,迅速“百度”了一下。“百度”以后果然如此,自己转了大半天才开始认知的见月律师,他的基本信息,早已被晒得清楚明白。
但见月律师的自传《一梦漫言》依然值得顶礼阅读。那是一位云南高僧不可多得的心史,它所散发的光芒和温度,穿过300多年的光阴,依然那么令人高山仰止,心动神驰……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丙寅,25岁的楚雄青年许冲霄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一选择:否是接受伯父传给他的一个世袭军职――指挥使?这个正三品军职,是自己祖上洪武年间跟随入滇大军浴血奋战得来的,接受它,顺理成章,不仅忠孝两全,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还意味着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有了保障,可以过上无比舒服的世俗生活。但面对这种常人难以割舍放下的诱惑,青年许冲霄却弃之如敝履,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并且,他拒绝的理由十分简单――要去看金沙江。
他拒绝的理由让伯父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接受指挥使以后再去看金沙江不是更好吗?但青年许冲霄却坚持要以自由之身,无牵无挂地去看金沙江。于是,他不顾伯父的劝阻,只身离家远游,自楚雄前往永北、丽江,来到了滚滚金沙边上。他的这种举动,表面让人困惑,其实并不难解。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长大。正是双亲的过早亡故,让他的心中有大痛切,痛感生命的脆弱和人在广袤时空里存在的大困惑。或许,滚滚金沙江边的大地高天和流云,能够告诉他某些生命和宇宙的秘密,能够给他孤寂而炽烈的灵魂带来些许真正的安慰?但滚滚金沙水,并没给他真正的答案和安慰。或许,真正明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的秘密的事物,并不在大地上,而在天上,比如那湛蓝天空里像神仙一样轻盈徜徉的洁白云朵?于是,在金沙江边默坐的日子里,他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跃出脑海――他要成为一名道士,像白云一样自由遨游于大地和云朵之上。于是,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位名叫“还极”的道人,常居于鹤庆府一位居士的“萧园”,由于道行端严,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为道,并未解决他的大困惑。道数年之后的某个夜晚,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里万里碧空,一轮红日高挂,他走进一座苍松翠柏,红墙碧瓦的宏伟寺庙,但见大殿里面,无数僧人正在席地听经。他几次抬脚想要跨进大殿,但门槛太高,跨不进去。他奋力一跳,才跨了进去。进去以后,发现身穿的道服不见了,早已换成了一身袈裟。高台上一位法师,含笑招他。他越众而前,法师递给他一卷经书,说:“你来讲!”他毫不犹豫,接过经卷,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地开讲。坐下无数僧人,跪地顶礼听讲。梦醒之后,他汗如雨下,觉悟自己的命运并非是一位道士,日后必为僧人。数年之后,他就皈依鸡足山寂光寺弟子亮如法师,剃度为僧,法号读体(后自号见月,下文起统称见月)。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清晨,32岁的青年僧人见月和两位同伴――青年僧人成拙、觉心,从滇西鹤庆府的一座小寺庙――栖云庵启程,踏上了到内地行脚的艰难历程。见月此行,只因一个简单的目的――求戒。按照古老的佛制,只有受了具足戒,他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比丘僧。但亮如法师告诉他,他只是一位法师,不是律师,只有精通戒律的律师,才能为他传戒。如今天下真正精通戒律之学的大律师,只有三昧大和尚,他正在江南弘扬律宗,要受具足戒最好去找他。本来,在佛法早已衰落的晚明时代,凡事不必那么较真,只要剃度之后穿上了僧装就行,受不受具足戒,都可以安安生生地做和尚。但凡事较真见月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才有了这次遥远艰难的行脚。
二十余日后,他和两位同伴走到了他的故乡――滇中楚雄府,夜宿城边金蟾寺。这一夜,见月思绪万千,久久不能成眠。想到双亲早亡,他们生前自己未能尽孝,抚养自己长大的伯父恩德深厚,但自己却忤逆他的意愿远游出家,在他去世的时候都未能归家服丧。自己还有一位弟弟,抛却在家已经七年,如今一走,也许便是永别。想到这些,他不禁泪如雨下……但既然已经出家,就必须意志坚决,难舍能舍,难断需断,日后当以修行功德,回向拔济,再报亲恩。天明后,他遥向家乡和祖茔方向的长跪叩首,哽咽心酸,足软难行。但还是含泪起身,坚持走到了广通县。在前往广通县途中,偶遇一位楚雄同乡,和他说话,问他要不要给弟弟留封信。但见月拒绝了,一面和他搭话,一面加快脚步。多年后,见月和弟子说,当时念及幼弟,心中大恸,唯恐一停下来,就再也无法向前走了。数日后,见月一行到曲靖府,出云南,在烽烟四起的明朝末年,一路向着江南而去……
振兴宝华律宗,艰危历尽事方休
之后的4年时光里,见月一行途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江苏、浙江等地,朝礼了庐山东林寺、南京报恩寺、山西五台山、浙江天童寺等佛教名刹。由于天下大乱,佛教衰微,见月等人的行脚极其艰难,常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有时甚至在石穴、古墓中过夜。有时,还会遇见乱兵、匪盗,连性命都没有保障。但见月一行依旧坚持行走,刻苦修持。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才在江苏丹徒县海潮庵得遇三味寂光大和尚,得授具足戒。从此之后,见月便随侍三昧大和尚。
弘光元年(南明弘光政权年号,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初一,三昧大和尚涅,将紫衣、戒本付予见月,命他继承法席,弘传律宗。从崇祯十年受戒并随伺于三昧大和尚座下到崇祯十七年三昧大和尚示寂,见月跟随三昧大和尚的时间只有短短七年,并不算长,但三昧大和尚却在示寂之前将衣钵传于见月,主持宝华山道场,自然招来不少议论。但三昧此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七年以来,他看到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他曾对众人说过:“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的才能!”当时,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明将亡,天下正是多事之秋,三昧深信,要维护宝华律宗道场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无比艰难之事,只有见月这样的卓绝之人,才能堪当重担。
见月住持宝华山后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首先制定了十条规约,对大众宣布:
第一,鉴于诸方古刹,自立房头,不择道品,泛滥剃度。华山为杜绝房头之患,惟以袈裟法亲同居,今后誓不披剃一人;第二,常见丛林中攒单养老,不肯修行,使各施主、护法讥讽。华山革此陋习,即使老年修行者亦不攒单资,随缘共住;第三、华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缘簿,道粮任其自来;第四、过去诸方长老、方丈独设小灶、私收礼品,未能与大众同甘共苦。今后无论何人,三时粥饭随堂,一切礼品入库;第五、诸方堂头私收供养,待客款项出于常住。今后华山革此弊端,凡是施主一切供养总归常住所有,不得私用;第六、今后华山传戒,来者不需攒单,去者不给化疏。不将传戒作贸易,淡薄随时,清净传戒;第七,革除各寮房内聚坐杂谈,空消岁月之风气。若有来客、道友探访,一律请到客堂相待;第八、革除过去往俗家吊贺、送礼之风。只要依律行持,相信各方檀越自然谅解。第九、今后居华山者不论担任何职,一律出坡劳作,有病则不勉强,到老方可歇息;第十、华山同修大众,都应遵佛制,去修饰,不着丝绸,不穿俗服,三衣不离,过午不食,彼此策进。
十条规约,是见月在精深研究传统戒律的基础上慎重制定的。明末社会风气颓败,道德沦丧,影响波及佛教界,僧人出家住寺,许多人不是为了修持,而是为了衣食,风气十分怠惰。见月制定的十条规约,正是为了匡救佛教界久已累积的积弊。但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对久已习惯于懒散怠惰的众僧来说,推行这十条规约,阻力可想而知!果然,规约一出,就遭到激烈反对,众执事纷纷辞去,僧人也星散下山,原有数百僧众的宝华寺,只有百余人留下来。
然而,三昧大和尚预言的“魔事”还不止于此。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初,由于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带来的天下失序,当地土匪作乱,人心不宁,但见月仍然决定依律结夏安居。五月二十日,匪首张秀峰领一百多人拥入寺院,威胁众人,见月从容周旋,将他们劝离。但之后土匪们还是不时前来骚扰,弄得施主不敢上山送粮,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稀粥度日,担惊受怕,人心浮动,在见月的安慰和主持下,人心才安定下来,至七月十五日圆满结束夏居。然而,不久之后,一伙清兵突然扑来,带兵将领借口“华山通贼”,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又是见月挺身而出,亲自前往兵营,在刀丛中和统兵将领从容应对,迫使他放还僧众,让宝华山转危为安。
顺治七年(1650年),见月五十岁,由于当时宝华山道场持戒精严,声明远播,诸刹耆宿相敬而临,四方檀供不募而至,日见兴盛。想不到,此时“魔事”又起,那是寺里的觅心和尚在部分僧众撺掇下争夺方丈之位。为了不让僧众分裂,也为了不犯争讼的戒律,见月甘心让位,亲自鸣鼓集众,请来觅心,当众宣布让出方丈,并当场交接清楚。之后,见月拜别三昧老和尚灵塔,空身下山。
见月下山后,山中风气顿颓,再不像一个如律的清净道场,许多修持僧众不满如此情景,陆续下山。不久,库房空虚,银钱俱无,粮食仅存数石,再难以为继。后来,当地大护法陈昭居士和众护法、僧众 努力坚请下,见月回山,主持清修如故,宝华山律宗道场再次振作。
顺治九年(1652年),江南一带大旱,田地寸草无生。附近饥民男女老幼数百人蜂拥上山乞食,见月命众僧尽量减少自己口粮,扫尽仓库中最后一粒米,煮饭以施救济。这样,数日后,常住已无隔夜之粮,第二天早上只能烧白开水过堂,直到晚上,江宁黄君辅居士及时送米十石上山,这才暂时解决困难。
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初的一天,后堂会一和尚阅《般舟三昧经》后对见月方丈说:“般舟三昧是净业要宗,最属难行……”见月说:“我过去曾在北五台听善知识开导此法,须不坐不卧,立行三月。后来阅藏,知南山道宣律祖师常修此三昧,以后能行者渐少。我想,只要舍得此一身自然行得。”当即决定修般舟三昧法门,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入方丈室闭关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关,整整三月,无一刻坐卧,圆满修得般舟三昧法。两年之后的秋季,见月再修般舟三昧三个月。
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邀请中峰寺苍雪读彻大师入山讲《楞严经》,这次讲经,苍雪早已病体难支,但还是坚持讲到第二卷卷末。这是苍雪大师最后一次讲经,下山回中峰寺后不久,苍雪大师圆寂。苍雪大师法名读彻,又号见晓,云南昆明府呈贡人,19岁离鸡足山,行脚江南,后住锡江苏中峰寺。苍雪为华严宗巨匠,又精通《楞严经》和《楞伽经》,并善诗和书画,是著名的诗僧,被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诗僧”。见月和苍雪同出于鸡足山寂光寺门下,见月的剃度师亮如法师和苍雪的剃度师水月儒全亦为同辈同门,故二人最初法名 而更加巧合的是,见月为自号,见晓亦为自号,故后人将二人并称为“二读”或“二见”。当时,这两位来自云南的同乡,已� 这是两位大师的一次重要相遇,但也是最后一次相遇。
康熙四年(1665年),见月老人六十四岁。这一年夏天撰述《毗尼作持续释》并刊印流通。另外,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僧行轨则》等着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十三日,见月老人对弟子说:“不要再送汤药,我七天后即行。”七天后,即正月二十日,见月老人结跏趺坐,安详而化。世寿七十九岁,僧腊四十八。荼毗后得五色舍利无数。
重振宝华山律宗道场的遗产
今日中国佛教,哪里是律宗最重要的道场?答案是江苏镇江隆昌寺。而隆昌寺的前身,正是见月大师振作起来的宝华寺。至今,隆昌寺仍然是汉传佛教诸名刹中声誉最为卓著的传戒中心。自见月大师时代起,由于宝华山戒律精严,戒不轻传,故凡在此山受戒得度牒者,行至全国名山古刹都受到热情接待。今日,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都享有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隆昌寺不仅在中国国内是“律宗第一名山”,其在东南亚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对日本的影响更甚于泰国。
隆昌寺今日的这种盛誉,自然和见月律师当年振作宝华道场的遗产有着莫大的关系。接受三昧大和尚的衣钵住持宝华山后,见月大师以非凡的远见,坚韧的毅力,整顿佛门,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提出了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都应归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
而这,还不是他遗产的全部。只有放眼上千年的中国佛教史,才能清晰地领悟他振作律宗的卓越功勋。
律宗戒学的坚持与振作,对整个佛教的振作具有重要重要意义。早在佛祖涅之前,众弟子就问佛祖,佛祖灭度之后,大家应该以何为师,佛祖答道:“以法为师。”弟子再问:“法灭之后呢,大家当以何为师?”佛祖答:“以戒为师。”所以,律宗戒学是佛教最后的根基堡垒,如果不能坚持和振作,那戒律之学消亡后,佛教是否还能够存在,那就真的很难说了。故此,佛教各宗派,对戒律之学都很重视,以致在盛唐时代,道宣大师以戒学为修持的中心创立了中国南山律宗。但在唐代的义净、怀素两位大师之后,中国律宗迅速衰落,千年不振。至晚明,虽有三昧大和尚和益大师等人思图振作,但都收效甚微,只有到了见月,才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使宝华山律宗道场的影响波及天下。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钩沉律学,制定、力行和推广“十条规约”和《传戒正范》等佛教界规矩的人。特别是他所撰写和规定《传戒正范》,至今仍是我国汉传佛教各大寺庙共同遵奉的传戒蓝本。他的这种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足以和唐代的禅宗大师百丈怀海(他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定义了中国禅宗丛林的规范)相提并论。所以,见月大师堪称唐代道宣大师之后的中国律宗千年第一人。自他之后300年,足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中国律宗人物中,或许只有弘一法师一人。
见月大师的卓越努力和伟大历史功绩,当世就获得人们的广泛赞誉。由于他禀性正直,规过无隐,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以致在僧界声名远播。顺治七年(1650),被后人誉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益大师就致书见月大师说:“律学之衰,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对他推重的情形。而在清初望重朝野,天纵奇才,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天童木陈(道)大师也在亲撰的《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宝华山志》卷十一)中,对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表示了极大敬意。见月大师寂后,御史李模为他撰写《见月大师塔铭》,当世文豪方咸享、尤侗各自撰写了《见月和尚传》,都对他非常推崇。
而现代佛教著名学者蒋维乔先生,则在中国现代第一部《中国佛教史》中由衷赞美见月大师:“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 弘一大师李叔同,则在1934年隔着300年时光和见月大师相遇。这一年,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承天寺,因为考订《随机羯磨疏》,从经目中,弘一法师看到《一梦漫言》。初读这部书时,他还以为是时下人写的一本用以“导俗”的“佛学散文”,谁知读后,才知是明末清初宝华山见月律师自述行脚的“小传”,于是“欢喜踊跃,叹为稀有。反复环读,悲喜交集,涕泪不已。”(《弘一法师年谱》)之后,为了方便别人阅读这册好书,他又精心制作了见月大师“行脚图表”、“考舆图”和“眉批”,又根据《一梦漫言》中见月行脚的线索和参考别的史料,撰成《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并序》。在序中,弘一大师说道:“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盛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纹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也。儒者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余于师亦云然。九月五日编录年谱摭要讫,复检阅《一梦漫言》,增订标注。九月十三日写《随讲别录》二纸竟。卧床追忆见月老人遗事,并发愿于明年往华山礼塔。泪落不止,痛法门之凌夷也!” 总之,这一年,弘一法师从春至夏,从秋至冬,大半年都沉浸在见月律师的一生行迹里,直到次年三月还应邀到泉州开元寺,为众人讲《一梦漫言》这本小册子。
弘一法师为见月大师感慨流泪,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因缘。大明末年,迭遭变乱,世风衰败,法门凌夷。20世纪,同样是中国罕见的磨难之纪,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痛遭凌夷的又何止是一个律宗法门?!但越是这样“魔事”炽烈的年代,越是需要有各个领域的,类似见月大师这样的见识卓越,铁骨铮铮,不同流俗的真豪杰、伟丈夫站出来,以大无畏的豪情,虽千万人,吾往矣!奋不顾身,立马横刀,沧海横流,力挽狂澜!而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这就是为什么在大明末世这个万事不如意的衰颓年代,中国佛教竟会奇异振作的原因。而弘一大师、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印光大师们所处的年代和明末类似,他们痛感众生受难,法门凌夷,泪落不止的时候,也是他们以大无畏的慈悲情怀奋力拼搏的时候,而正是它们的拼搏,成就了中国佛教前半叶继承与嬗变的奇异振作气象。而他们的拼搏和振作,已�
行文至此,补一闲笔。见月大师善画,出家前,便以善画观音大士像闻名滇中。据《一梦漫言》记载,崇祯六年(1633年)行脚至止湖南武冈州止水庵,邂逅一位朱家藩封岷王的宗室朱烟离。这位公子哥喜攻书画,“十月中踏雪而来。携疋纸一张贴之壁上,欲画‘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图’。炭稿数次,仍未决定。余立旁观,语云,凡善画者,意在笔先,下手不假思议,方得其神。如此再三拟度,恐无天然之妙。彼顾余云,说则似易,作则实难,汝能否耶?余笑答云,颇晓一二。彼即过笔与云,请写此图。余接笔在手,先存意布境,遂一挥而成,投笔于案。彼深赞美,语异师(水月庵当家异卉和尚)言,僧中所隐高士不,可将此图悬庵。”
地处河南省确山县城30公里外的瓦岗镇芦庄村,是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人口千人的小村庄。范长江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开始后,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范长江受到残酷迫害,被诬陷为“三十年代老手”,被宣布:停止职务,接受批判。1967年,范长江被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关押起来。1969年10月,范长江被专案组送到河南确山县薄山林场芦庄林区的“国家科委确山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年中,专案组切断了范长江和家里的一切联系。范长江写给妻子的信,被专案组换成纯事务性的通知单,装信封里寄去。范长江大儿子范苏苏至今还保留着两张通知单。第一张日期是1970年4月7日,内容是:“通知:范长江提出:1.要一双39号雨鞋;2.要一个蚊帐,五月以前寄来。专案组。”另一张通知单日期是1970年5月17日,内容是:“通知:1.所寄蚊帐、雨鞋、毛巾,范均收到;2.把范的布票寄来。专案组。”
已经70岁的李长俊曾经是芦庄五七干校附近一名护林工。当时他和范长江都在五七干校的大食堂内吃饭。时光已经过去了47年,提起范长江的悲惨遭遇,李长俊仍唏嘘不已。据李长俊回忆,和范长江一起到干校的这批人的主要任务是: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但是,李长俊很快就发现,范长江受到的监管更为严厉。军队监管人员不准他与外界接触和自由活动。夏天,五七干校的人可以到果园和菜园里摘桃子和西红柿吃,也可以到群众家中聊天等,而范长江则不能。每天晚上,五七干校都要组织政治学习和“斗私批修”。范长江站在那里,每个人都要发表对“反革命”的仇恨、对“最高指示”的忠诚。每个人在发言的时候,都少不了对范长江吐以唾液或拳打脚踢。李长俊说,当时范长江平时穿一身中山装,偏黑、稍瘦,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在菜地里蹲着干活。就连每日三餐排队打饭,范长江也是低着头排在队伍的最后。
据时任瓦岗公社芦庄大队会计、现任瓦岗乡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倪炳银回忆,五七干校搞基建时,范长江干的是搬砖头或挑运泥灰这些较重的体力活。1969年8月份,在盖五七干校食堂时,范长江负责为北屋房山头上送砖。一次,范长江动作稍慢了一点儿,被监管人员一脚从两米多高的建筑架上踹下去。范长江一声没吭,趔趄着从地上爬起来,蹒跚着继续搬送砖头。倪炳银说,当时五七干校有近千亩田地和上百亩果园和菜地。如果基建上没有什么重活、累活干了,就让范长江去挑大粪浇菜园子。一担大粪有100多斤重,范长江没有干过这种活,且又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一次挑大粪时,腰还没伸直,两桶粪就洒了一身,屎尿味熏得他差点闭过气去。但监管人员仍让他继续挑大粪,连衣服也不让换。就这样,范长江带着满身屎尿,一直干到歇工。
1970年10月22日晚,天下着蒙蒙细雨。这一天对范长江的批斗一直持续到深夜。10月23日早晨,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突然发现范长江不见了,大家急忙去寻找。最后,在菜地边的一口井里,监管人员发现了范长江的尸体。这块菜地距离五七干校大门不到100米,是范长江经常劳动的地方,菜地旁边有一口深7米、直径为1.4米的水井。当时,范长江已经浮在水面上了,他穿的还是那身中山装。
写信盛赞《陕北之行》
1909年10月,范长江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村。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中法大W重庆分校学习。后来,范长江加入了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并随转赴南昌。这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后来又宣布脱离。
在北京罗圈胡同12号有“适园”之名的一处宅院里,匾联迎门,碑帖环壁,范长江曾在这里度过一段温暖的时光。在他的书柜里,存放着封面泛黄的30年代旧版《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两本书是由他西北之行以及访问延安时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汇集而成的。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范长江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这些文章被汇集成册,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几个月内连出7版,一时风行全国。之后,范长江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报道。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他采写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客观真实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了全国,人们争相购阅。
1937年2月6日,范长江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延安。2月9日晚,在延安窑洞会见了范长江,并与之彻夜长谈。这次谈话,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不久,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他的《陕北之行》。该文打破了的新闻封锁,详细记述了他在苏区的见闻,宣传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来看到了范长江所写的报道欣赏之极。为此,亲笔给范长江写了一封感谢信:“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借供参考,可能时祈为。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敬颂撰祺!”1937年11月8日,在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人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一天 1939年5月,在重庆介绍范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范长江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1952年,范长江到政务院工作,1956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范长江之死真相成谜
范长江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五七干校度过的。
五七干校的创办与“五七指示”有关。1966年5月7日,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指示,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了有500名省直机关人员参加劳动锻炼的农场。同年10月5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的“最新”指示。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兴办五七干校。直至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各地此类干校方陆续宣告撤销。
对于范长江来说,确山五七干校是他的屈辱和梦魇之地。而范长江悲剧的命运始于他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上世纪60年代,范长江曾写过一首诗,追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事迹,感叹后人对其功过褒贬不一,争议不休,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树碑掊碑常反复,扪心无愧乐悠悠。”“”开始后,造反派以范长江写过“黑诗”和他曾是“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名记者为名,对其进行批斗。范长江已经年近六旬,又患有高血压病,任凭造反派怎样批斗,他都一言不发。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洋洋万言的《我的自述》,为自己辩解。
范长江死后,五七干校负责人并没有多大反应。上午10时左右,监管人员从附近加工厂叫了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从井中捞出,用塑料布裹住,抬到离干校不远处的一个阴沟里,挖了一个浅坑,两边用木板衬着,把尸体放下去,而后在尸体上盖了一块薄板子草草掩埋了。后来,范长江被定为畏罪自杀。
2004年12月4日,范长江之子范东升在《片纸神州贵华章四海闻――纪念父亲范长江诞辰95周年》一文中写道:“‘’中,我突然得知父亲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消息,很久很久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当时有人回忆说,在河南确山‘五七干校’,在父亲去世的那个夜晚,天从来没有下过那么大的雨。我一次又一次在梦中见到爸爸,他的面容是那样的清晰、安宁、慈祥,他还是那样喜欢开怀大笑,笑声还是那样爽朗、响亮、欢畅,富感染力。朦胧中,梦境难醒,醒时如梦。”
范长江在去确山后,曾经给范东升写过一封长信,内容是关于他自己学习革命理论的体会。直到父亲去世之后,范东升才见到这封信。范东升说,其实父亲当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家人谈谈心里话。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范长江是投井自尽,还是失足坠落,或者是另有其因?无人知晓。
2012年11月7日,时任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韩祖和在《范长江陨落确山》一文中写道:“范长江的生命休止符永远地与确山连在了一起,他生命的最后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至于他在确山劳动改造和罹难的情况,各种新闻书籍和史料鲜有记载,新闻界和学术界也多认为是一个不解之谜。”
罹难八年后被昭雪
在范长江生前书房的墙上,高挂着沈钧儒手书的白居易有名诗句《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范长江妻子沈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沈钧儒的独女。沈谱1939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化学专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邓颖超同志直接领导下,沈谱在重庆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为新四军军部干部。
1940年12月10日,范长江在重庆与沈谱结婚,、茅盾、戈宝权、沈志远等人参加了婚礼。范长江夫妇俩育有四个儿子:长子范苏苏,次子范东升,三子范小军,四子范小建。范东升是“”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本科生,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据范东升《片纸神州贵华章四海闻》一文记述,1968年8月以后,他和大哥苏苏、弟弟小军、小建分别到内蒙、山西插队去了。1969年范东升插队一年后回到北京,突然得知父亲要到河南的“五七干校”去劳改,机关通知家属可以去见他,行前还允许他回家住一天。“我跟随妈妈到机关去看望父亲,那里一位‘负责人’在对妈妈和我‘训话’时,始终把双脚翘在桌子上,满口污言秽语。我真难以想象父亲在这些人手里每天如何度日,心里十分难过。但久别的父亲在见到我们的时候,大概怕我们担心,却极力做出轻松开朗的样子……”范长江离开北京之前,他手提着被服、脸盆等简单的行李走进家门。那时,他家已搬到阜外大街南营房。这晚,大家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让范东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与父亲的最后相聚!
1972年10月12日,失去丈夫、痛苦不堪的沈谱与几个孩子给写了一封信,要求解决丈夫范长江的问题。信被送到中南海中。几天后,恰好是范长江的生日(10月16日),在信上作了指示,认为范长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按革命干部对待。自此,范家的境遇才逐渐得到改善。《片纸神州贵华章四海闻》一文中说,几年之后,在主席的亲自过问下,经过妈妈的反复申诉和抗争,父亲的冤案受到重新审理,他的“错误性质”才得以“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大哥和我被获准代表妈妈前往父亲去世的地方――河南确山。根据一位好心人的记忆指引,在野草萋萋的山麓找到父亲遗骸。遗骸在当地火化后,骨灰由我们带回,存放在北京老山骨灰堂。直到1978年,经中央正式批准,父亲的沉冤终于完全得到昭雪,他的骨灰被重新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0年,中国设立了以范长江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这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最高荣誉奖。2005年,国家把范长江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新闻奖,作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范东升曾写到:“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如今京城现代化的巨大变迁,当年罗圈胡同的‘适园’已经不复存在,我自己也在新闻界游荡一番,多少尝过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知天命之年,才觉得对父亲多了一层理解。”
当地群众修建范长江纪念亭
如今,_山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经离人们渐行渐远。在那个纷杂的时代,芦庄村这个无名的小山村与新闻巨子范长江连在了一起。当年,芦庄村比周边的乡镇都热闹,医院、学校、储蓄所等一应俱全,甚至比周边乡镇用电还早。当年的五七干校如今已经变成一片空房废墟。在芦庄村东北角,坐北朝南有四排青砖瓦房和一个食堂已成几十间破败不堪的房屋。墙上仍依稀可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是工厂也是学校”、“沿着指引的五七道路胜利前进”等散发着年代气息的政治标语。
值得一提的是,范长江当年所住的那间房屋至今保护完好。那口水井早被填平,菜园子也变成碧绿的麦地。为了深切怀念范长江,芦庄村全体村民在水井东侧建起一个范长江纪念亭,亭是六角,亭檐翘起,线条精巧。六根石柱,浮雕花纹。亭周边是石质护栏。碑文写到:“尊敬的范长江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碑后刻字:“为杰出的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先生而立”,还有“生为民族英魂永存”八个大字。纪念亭建好后,媒体界先后有多人来此祭拜,缅怀范长江。
【关键词】古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优秀的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这些诗内容健康,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颇有美感。古诗的教学值得探讨,近年来,我就古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简单介绍,了解古诗
目前,有些年轻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古诗作者及古诗创作背景的介绍,认为对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诗中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对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正确指导,朗读古诗
古诗短小精悍,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象鲜明,适合诵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诵读。何谓“三读法”?三读法即指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读通诗句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扫除古诗中的文字障碍。要让学生朗读好古诗,必须学好诗中的生字。学习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己学习,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得扎实准确。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手、眼、脑等器官并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朗读时要注意古诗中字的音准。朗读时要读清字音、读准字音。遇有读不准的字时要及时查字典或请问老师。要力争字读的准确无误。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里面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斜”字就不读“qiá”或“xiá”,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ié”。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磨”字的音就不读“mò”,它的正确读音是“mó”。
2.读懂诗意
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要指导学生读懂诗意,读懂诗意须理解古诗。理解古诗可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逐字理解
学生在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义时会遇到一字(词)多义,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字义呢?这要将选好的字义放到具体的语意环境中进行确认,从而选出合适的字义来。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见”,在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207页有七种解释,分别是:①看到; ②看得出;③(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④会见、见面;⑤见解、对事物的看法;⑥助词;⑦用在动词“听”、“看”、“闻”等字后,表效果。该选哪一个呢?通过把字义放进诗句中理解,发现合适的字义是“①看到”。
⑵逐句理解
把一句诗中分别理解出来的字(词)义合理地组合起来,得出该句诗的句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经合理组合理解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顺江驶向渝州。逐句理解时要反复推敲,并能联系上下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整体理解(将每句意思串起来)
将理解好的每一句诗意有机地连接起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诗的意思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⑷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就可以发现诗人写诗的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读出韵味
朗读时,要力求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体现古诗的流畅美。要读好诗中押韵的那些字。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四课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读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朗读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读出诗的韵味,能使人感受到和谐的美,从而对古诗爱不释“口”。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读出诗的语感来,除了在重音和停顿上面做一般指点外,还要着重注意“拖腔”的准确应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的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也可适当延长或作较大的停顿。如古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语感,表现了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才能进行熟练地背诵。朗读后,教师可指名学生叙述诗的大意(尽量用自己的话说),逐渐理解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三、精读细品,欣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