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会数数以及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教学的去始课,它是今后学习表内乘法、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很多学生在学习此课前就背过乘法口诀,对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可能是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

因此,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乘法是从现实生活中,从需要中产生和发展的。由教师开课时提出“每一只手都有5个手指头,2只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再有学生提出2个到3个像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上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列出加法算式)接着老师提出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此处揭示两个概念“相同加数和几个这样的加数”,那么像这的就可以把它就几个几相加。接着让学生尝试写几个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当写到100个3相加时,学生会发出感叹,“那么长,太难写了!”教师立即引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教师先教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和算式的读法,并纠正读法中的。“乘和乘以”;再由学生

尝试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理解和突破,使他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练习层次不清,有的过于难。例如:3+3+3+3+3+4+5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20xx年11月27日,我执教了《搭配》一课。本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用一些方法来辅助自己进行组数。本课一开始,创设了懒羊羊需要帮忙的情境,孩子们帮它解决第一个难题,实际是复习旧知,先由学生自己读题,再由我带领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题目,接下来提供方法,由学生自己完成。本课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展台出现问题,没有使用,只能由学生叙述,其他学生想,这样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导致后面学生注意力不是特别的集中。

但是感动于学生把三种方法都讲了出来,而且非常完整,表达能力很强。接下来是第二个难题,提供给学生两种方法自由选择,由于没有展台,我只能板书,带领学生分析,此时学生注意力已经有些跑偏。接下来的对比分析,学生明白意思,虽然不能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已经不错。后面的练习学生比较感兴趣,一个是3个孩子握手,请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孩子心存疑问,我就抓住这一点,让他亲身体验,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我觉得教师就应该这样,抓住课堂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想最简单的方法使他明白,学习效果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之后使用平板电脑,两各不同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也是由于一些问题,导致个别孩子电脑连不上,而软件没有办法及时提醒我,所以只能展示个别人的答案,没办法面向全体。

本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使用展台,很多应该由学生生生互动的内容只能由我代劳了。二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导致本来安排好的课程内容被删掉了一个。三是画一画那个内容本来应该给学生时间去每个人都画的,但是还是时间不够,也被删掉了。第四是关于有无顺序的问题,强调不够。五是平板的使用和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我就《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谈:

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的感官参与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藉此内驱力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能处理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如有学生指出扇子图中弧线与线段组成的图形是角时,我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

理解角,领悟角。学生画角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尝试的空间,学生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使他们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束缚,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课堂训练扎实张弛有度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思维拓展题的教学,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多处设计思维拓展题,如用所给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组合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角?”“思考一张圆形纸可以折出多少个角?”等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一些同学个性飞扬,同时也体现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本课例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实在。

在教学中还有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注意细节问题,倾听同学的发言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和“游乐潮三节。本单元的标题是“除法”,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的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

“长颈鹿和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运动潮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础《长颈鹿与小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出答案。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兔安家”的情境图中没有提出数学问题。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学时,以“小兔安家”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及其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游乐潮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数学信息。教学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让大家借鉴,开阔数学的视野,提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个别差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对题目的理解有难度,不能确定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只得有待于以后多多加强练习,慢慢理解了。

统计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时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通过设计学生过生日的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听耳熟能详的《生日祝福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序就越高。并通过问学生“想知道自己生日在什么季节吗?”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书中过生日内容,设计全班学生都来过生日的场景,通过“插蜡烛”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亲身经历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统计出的表格数据,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整个统计过程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日子。教学中把学生生日分季节以数学活动的形式统计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遗憾: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测生日在什么季节,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统计表中数据的多少来猜测季节,从而给学生渗透概率的初步知识。但学生都只从已有的生活经历猜测季节,而没有回答到设计中预设的答案。在这里放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收回,至使学生没有能通过统计表中数据体会到概率的有关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作为教者的我们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更多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提优" 、"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复习巩固](10分钟左右)。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延伸](5分钟左右)。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革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核心提示: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今天上了《解决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课,这是苏教版二年级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上课之前我们二年级教研组对这课进行了集体备课,今天拿着我们讨论后的教案到班上上课,我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实物到数字,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感知概括。我出示红色圆形和蓝色圆形,引导孩子思考,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在操作的帮助下孩子能够说出三种方法,我还暗暗窃喜:这节课内容简单啊,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了。接下来我让孩子脱离实物,直接出示情境数字,让他们思考: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同样多?

孩子对于“添上”和“拿走”两种方法可以理解,但对于“将多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这种方法,孩子难于表达完整,我尽量让孩子多说,让他们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因此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我们在摸索在探讨,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有一点点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在这节加法中有一部分是让孩子自学的内容,发现孩子们根本就不会自学,看书的时候不知道看什么,看见有空的地方就往上写,不懂得观察,不懂得提问,不会提问,也发现不了问题。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就要锻炼学生的看书能力,先教孩子们怎样看书,看什么,从哪看,不懂的地方就要提问。锻炼孩子提问题的能力,只有会提问题才有创新才有发展。还要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有的孩子会计算,并且计算的非常的准确,但是当你让他说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怎样表达,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让孩子用语言表达怎样去做,这样还有助于让孩子理解算理。

在进位加法的时候发现孩子有不进位的情况,还有少部分同学各位出现0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写,在做题的时候要提醒孩子认真仔细。做完题后进行检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连加和连减的口算题,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口诀编写的重点不是如何编出口诀内容是什么,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明白3的口诀是意义感悟口诀的变化规律,加强学生学以制用的应用能力更加的重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两次课注意了以前讲课罗嗦、重复学生的话的毛病。

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课堂上注意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

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设计教案时注意了过渡语的使用。

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工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4.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

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教态不自然,缺乏跟学生交流的亲切感。

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缺乏这些,比较生硬、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2.对于学生的活动缺乏小结,没有充分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

如学生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活动,我要求同学合作给18个学生设计表演队列,并写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总人数是18人。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得很有规律,算式很容易写出来,而有的学生设计没有规律,面对种种情况,我应该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有规律,这样才能写出算式,但我没有点明,只是让设计有规律的学生展示了,那些设计没有规律的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课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达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见教师的活动小结很重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