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页是细心的小编小鱼儿给大伙儿分享的6篇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
C = {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 {x | 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例1设A = {4,5,6,8},B = {3,5,7,8},求A∪B.
例2设集合A = {x | –1
例1解:A∪B = {4, 5, 6, 8}∪{3, 5, 7, 8} = {3, 4, 5, 6, 7, 8}。
例2解:A∪B = {x |–1
师:求并集时,两集合的相同元素如何在并集中表示。
生:遵循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师:涉及不等式型集合问题。
注意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生:在数轴上画出两集合,然后合并所有区间。同时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学生尝试求解,老师适时适当指导,评析。
固化概念
提升能力
探究性质①A∪A = A,②A∪ = A,
③A∪B = B∪A,
④ ∪B,∪B.
老师要求学生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自学提要:
①由两集合的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
②交集运算具有的运算性质呢?
交集的定义。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 = {x | x∈A且x∈B}
Venn图表示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并总结交集的性质。
生:①A∩A = A;
②A∩ = ;
③A∩B = B∩A;
④A∩,A∩ .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
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
应用举例例1 (1)A = {2,4,6,8,10},
B = {3,5,8,12},C = {8}。
(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例2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
例1解:(1)∵A∩B = {8},
∴A∩B = C.
(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2解:平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L1∩L2 = {点P};
(2)直线l1,l2平行可表示为
L1∩L2 =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并集:A∪B = {x | x∈A或x∈B}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
②A∩ =,A∪ = A,
③A∩B = B∩A,A∪B = B∪A.学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总理→小结
老师点评、阐述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1.1第三课时习案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思升华
备选例题
例1已知集合A = {–1,a2 + 1,a2 – 3},B = {– 4,a – 1,a + 1},且A∩B = {–2},求a的值。
【解析】法一:∵A∩B = {–2},∴–2∈B,
∴a – 1 = –2或a + 1 = –2,
解得a = –1或a = –3,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 {–2}。
当a = –3时,A = {–1,10,6},A不合要求,a = –3舍去
∴a = –1.
法二:∵A∩B = {–2},∴–2∈A,
又∵a2 + 1≥1,∴a2 – 3 = –2,
解得a =±1,
当a = 1时,A = {–1,2,–2},B = {– 4,0,2},A∩B≠{–2}。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2},∴a = –1.
例2集合A = {x | –1
(1)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 = {x | 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如下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 1左侧。
∴a≤–1.
(2)如右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1和x = 1之间。
∴–1
例3已知集合A = {x | x2 – ax + a2 – 19 = 0},B = {x | x2 – 5x + 6 = 0},C = {x | x2 + 2x – 8 = 0},求a取何实数时,A∩B与A∩C =同时成立?
【解析】B = {x | x2 – 5x + 6 = 0} = {2,3},C = {x | x2 + 2x – 8 = 0} = {2,– 4}。
由A∩B和A∩C =同时成立可知,3是方程x2 – ax + a2 – 19 = 0的解。将3代入方程得a2 – 3a – 10 = 0,解得a = 5或a = –2.
当a = 5时,A = {x | x2 – 5x + 6 = 0} = {2,3},此时A∩C = {2},与题设A∩C =相矛盾,故不适合。
当a = –2时,A = {x | x2 + 2x – 15 = 0} = {3,5},此时A∩B与A∩C =,同时成立,∴满足条件的实数a = –2.
例4设集合A = {x2,2x – 1,– 4},B = {x – 5,1 – x,9},若A∩B = {9},求A∪B.
【解析】由9∈A,可得x2 = 9或2x – 1 = 9,解得x =±3或x = 5.
当x = 3时,A = {9,5,– 4},B = {–2,–2,9},B中元素违背了互异性,舍去。
当x = –3时,A = {9,–7,– 4},B = {–8,4,9},A∩B = {9}满足题意,故A∪B = {–7,– 4,–8,4,9}。
当x = 5时,A = {25,9,– 4},B = {0,– 4,9},此时A∩B = {– 4,9}与A∩B = {9}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x = –3且A∪B = {–8,– 4,4,–7,9}。
我们学校采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写的全新教材。通过与旧教材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这套教材在继承了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的同时,还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充分展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有下列几个特点:
1、教材应当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通过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数学的热情。
2、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每一章节中都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索”等栏目,并通过带有问号标志的“边空”栏目,引导学生在关键时刻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教材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些栏目,在关键知识点上,引导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思考;在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关键点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促使他们转变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整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核心概念。
4、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设计,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材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新教材注重引入数学史,特别是强调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以展现数学的人文、科学和文化价值。通过这样的设计,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1、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总体。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其中包含若干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相等、包含、交集、并集、差集等。函数是数学中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工具,可以用集合和语言来描述。函数由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组成,可以通过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小)值、奇偶性等。17世纪前后,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数学家和科学家的贡献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函数概念的演变和深化。
2、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a≠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合函数y=x,y=x2,y=x3,y=1/x,y=x1/2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3、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可以通过绘制抛物线来展示。根据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顶点位置,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当抛物线与$x$轴相交时,说明方程有实根;当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时,说明方程无实根;当抛物线与$x$轴相切时,说明方程有唯一实根。通过观察函数图象,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方程根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利用计算器可以借助二分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通过逐步缩小根的范围,不断逼近最终的根,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根的近似值。二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能够在计算机上快速高效地求解方程的根。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特性。指数函数增长迅速,对数函数增长缓慢,而幂函数介于两者之间。通过比较它们的图象和增长趋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函数模型被广泛应用。比如人口增长模型、物种灭绝模型、传染病传播模型等,这些模型都可以用各种函数来描述,帮助我们预测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研究这些函数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4、观察实物模型和计算机软件中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构造特征。能够描述这些空间图形的特征,例如柱体有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底面、侧面是矩形等。能够通过绘制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来识别立体模型,包括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能够使用纸张或纸板等材料制作这些模型,并能够用斜二侧法绘制它们的直观图。通过比较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绘制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完成实习作业,如绘制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但要保持图形特征准确)。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要求背诵公式)。
5、立体几何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研究立体几何时,我们通常以长方体作为载体,通过对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操作,来探讨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学习立体几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定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性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推理,准确地描述几何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立体几何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空间中的几何关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是几何中基本的图形之一。通过研究直线的`几何要素,我们可以确定直线的位置和特征。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特征,斜率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表示直线的斜率,计算两点确定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斜率等于纵坐标的差除以横坐标的差。根据斜率的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有几种常见形式,包括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这些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描述直线的位置和方向。斜截式是一种特殊的一般式,与一次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我们可以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计算距离,特别是计算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直线在几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直线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习,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养成解数学题的习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2、高中数学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学生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时间安排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习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在未�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1、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这些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背景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精髓。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我们可以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这些学习经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可以为我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问题,培养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广阔的数学视野,逐步领悟数学的科学、应用和文化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推崇数学的理性精神,感受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高中数学教材,旨在传承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注重知识的继承、引进、发展和创新。这套教材具有基础扎实、符合时代潮流、典型范例鲜明、易于接受等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当我们谈论数学时,常常会想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情境。比如,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个数学游戏节目,主持人突然向你提出一个数学难题:如果有5个苹果,你拿走了3个,你手中还剩下几个苹果?通过简单的减法运算,你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是2个苹果。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还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方法,比如著名的费马大定理、黄金分割等。这些数学概念和结论不仅让我们惊叹于人类智慧的奇妙,也启发我们探索数学的更多奥秘。因此,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乐趣和挑战,用心感受数学的魅力,相信你会被数学的无穷魅力所吸引,愿意深入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数学的知识。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呈现引人入胜的课堂内容、设定合理的学习要求以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取得进步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他们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1、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均属重点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