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格式(优秀8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教学设计格式(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标准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标准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活动准备

古典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1)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

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2)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诗写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提问: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4、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读完这首诗,你会想怎么画诗中的景色呢?回家之后把它画下来好吗?

古诗: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3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标准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丽的景色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

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3)欣赏画

欣赏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画。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5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教学设计格式 篇6

1、教学设计应能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在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所创新。

2、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文稿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两枚),有封面的一份,封面和标题字体为黑体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正文内不能出现单位、姓名等信息。

3、设计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过,有较强的操作性,并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切性,最好能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有恰当的点评。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科目***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教学设计正文】

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障碍、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学习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说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可简单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点)

2、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难点)

3、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语言中透露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一人之辩,终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晏子使楚》领略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风采。在正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最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同学们根据对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简单说一说自己对楚王与晏子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过度:看来,楚王与晏子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二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你结合科文中的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二)研读赏析,品悟语言

1、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楚王与晏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了解写作的方法,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力图使学生在反复的读文与交流的过程之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2、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所谓见仁见智,只要言而有据,言之成理,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鼓励。首先对楚王的印象部分进行交流。)

3、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1)楚王的印象

故事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3)从楚王的表现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性格?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故事二: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师:楚王问晏子的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什么?该怎样读这句话?

(提示学生抓住反问的语气,以及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瞅、冷笑”等词语。)

(2)根据学生抓住的关键词句,变换字体颜色,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专横、无礼、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设计意图:楚王在第二个故事中问了两个问题,而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讽刺齐国没有人,也是说晏子是个无能之人,言外之意就是你晏子也配访问我楚国!专横、无礼的人物性格显而易见。除了楚王的语言,学生还可能会抓住“瞅”、“冷笑”这两个表示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将其变成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验。)

故事三: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同学们刚才通过集体合作,我们通过: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看到了楚王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2)晏子的印象

A、能言善辩

请同学们根据: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晏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并完成以下填空:

故事一: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晏子根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

因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晏子怎样的特点?(能言善辩)

过渡:晏子并没有说出最后的推理结果,但是这结果却是现而易见的。那么晏子的语言是不是都如此巧妙,他是不是真的能言善辩呢?同学们自己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推理后两个故事。

故事二:

因为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不中用之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故事三:

因为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强盗之国。

(设计意图:课文当中,晏子的语言是极其巧妙的,我们也就是通过晏子的话语体会到他能言善辩的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很快就能住人晏子的语言进行分析,将晏子所说的话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反复朗读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语,说一说三处反击的话语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晏子都是依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且只说推理过程,不说结果,但是其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从而证实晏子能言善辩的特点。)

B、爱国情怀

(1)师:晏子作为一名使臣,他应该极力的维护自己本国的尊严,在反击的过程之后总他分明可以利用自己的推理直接指出楚国是狗国;是不中用之国;是强盗之国以此贬低楚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呢?

(2)学生回答

(机智爱国不卑不亢)

(3)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爱国情怀等仅仅体现在这三处吗?你还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4)学生回答

(证明齐国人数多时所说的话也是有力证据。他利用了“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挨着肩膀,脚尖挨着脚尖”夸张的语言来说明齐国人多。)

同学们,课文中表示齐国人数多的句子可以用哪些成语代替呢?出示古文与课文内容。(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配合读文

(设计意图: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将自己的理解入情入境的表达出来体会楚王的蛮横与晏子的能言善辩,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晏子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积累运用,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能言善辩的晏子,也看到了一位蛮横无理的楚王。希望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重文章之中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方式,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晏子,你将如何应对楚王的侮辱?从三次对话中任意选着其中的一次进行反驳。

(六)作业安排

将课文中的小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加以展示;推荐《晏子春秋》中《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学习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为我所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收集资料” 1 自由读。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这个阅读材料给你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8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