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优秀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页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1篇七年级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1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的学习传粉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参考 篇5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资料,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资料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资料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忙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本事。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此刻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能够让学生经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资料,考试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保底本事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所以处资料已讲过,所以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能够,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资料,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本事】: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本事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细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构成层与砧木的构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本事教学】此处为重点资料,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坚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_

C、能否构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先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坚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多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坚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三:《生物的特征和种类》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经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必须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必须的经验,本节资料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明白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终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终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经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齐来做一次调查。”经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我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理解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学校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职责。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一样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此刻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经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明白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一样之处。经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一样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学校(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板书利用了概念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鸟的有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板书如下:略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和结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花和果实又是植物体重要的传种接代器官,是本章的重点。

识别花的结构是学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础,也是识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对于八年级下的《生物生殖》、《生物分类》的学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体验学习生物的快乐。

(2)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花的主要结构。(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

2、受精的过程。(有性生殖的必需过程)

3、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

1、受精的过程。

2、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某些微观的过程在课堂中也难以通过实验观察,所以学生容易对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等抽象的内容缺乏感性的认识。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学习起来也容易感觉乏味。

3、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密度大,在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情况下,用只一节课来讲清、讲透很有难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料,借助各种手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为了将学习一系列纷繁、枯燥、零散、抽象的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境。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百合花,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2、学法指导

(1)观察法: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起点、终点、重要部位;时间顺序……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

(3)活动教学法——以活动贯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轻松活动,高效学习)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活动式教学是首选。根据本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层出不穷,生动有趣的活动,锁紧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欣赏:

优美的音乐配上各种花卉的图片。

(二)、情趣导入:

由各种花卉引入为什么开花后会结出果实和种子?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

1、观察实践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病,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我大胆尝试:

一、先不讲解花的结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花的各部分结构。

二、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冬季授课没有新鲜桃花,而浸制桃花又不易观察,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带一朵百合花以增强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团结协作。但是由于学生实验有限,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解剖鲜花,对花结构的认识还是零散的。这时,我让学生在实验完,通过每一小组的结果汇报,进行小组间交流,适时提问:“你们小组是如何观察解剖花的?认识了花的哪些结构?”并以大屏幕展示花的结构图,进一步深化知识,学习效果显著。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花的结构,而且达成了共识:花蕊是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这一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2、学生表演

在“传粉”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易懂,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将这部分内容编写成一个小寓言。

(表演内容概述:春暖花开时节,百合花美丽芬芳,蜜蜂争先为其传粉。玉米花不美丽,没香味,很自卑。但是风可以为其传粉,并鼓舞它有自己的优势:花粉轻、多。若遇到阴雨连绵天气,人们还可以为花进行人工受粉。小麦花信心倍增,终于明白我也有我的长处。)我及时总结:“看来,大家对于寓言内容已充分理解了。那么传粉之后,距离结果实还有多远呢?”

3、观察整合

“被子植物受精”这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其设计成电脑动画,把学生观察不到的微观过程变为能够直接观察的宏观过程,把书本上文字描述的静态过程变成动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动画完整播放一遍。由于形式新颖、生动,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我引导学生识别动画中主体部分——雌蕊及子房各部分结构名称,并将动画分步骤播放,边播放边引导学生观察:“当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之后,发生了什么现象”,“花粉管内有什么”,“精子进入胚珠后又发生了什么现象”。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转变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4、对照分析

由于前面开花—传粉—受精三部分内容学生已有认识。因此有关“果实的形成”,我将“花的子房与果实”的对照图,展示于大屏幕,让学生对照、分析,便于学生理解。

我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道:“受精过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下岗了,只有子房进一步发育成了果实。那么子房外面的子房壁、子房内部的胚珠及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将发育成果实的哪些结构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答案:“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安排了一个简单易猜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是花生。我继续问:“麻屋子、花生仁都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这样一来,小小谜语由浅入深的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终于看到了“春华秋实”。看来被子植物想繁殖后代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们同学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部分设计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对“开花结果”有一整体认识,加深印象,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自然地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五)、拓展和延伸”

设计各层次练习题以巩固本节内容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11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

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

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