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6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
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
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
(媒体播放。)
板书:
月光曲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探究任务:
1、通过整合课文, 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引领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困苦。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时,都集中在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遇到知音这两个主题,而不懂得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把握,要自己去战胜苦难,通过奋斗去实现美好人生。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小学的学生。这班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比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2、学生对音乐和贝多芬本人非常感兴趣。
3、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为何弹曲。
1、词语导入: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能联想起《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呢?(学生汇报)
2、出示课件:词语引读。
3、我想问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
4、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抱同情(穷苦)
二、默读质疑──为何再弹。按照今天的出场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支曲子最少值10万元,可是,贝多芬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三、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你是他的知音吗?(不是)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先是全体女同学读一遍,接着全体男同学读一遍,最后全班读一遍。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改一下:“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四、聚焦环境──得到灵感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质疑清幽环境之作用。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可是老师觉得,这段环境描写完全可以不要啊,跟《月光曲》关系不大?� 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
(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五、聚焦景象──读出命运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吗?请大声朗读第9自然段,拿起笔把�
2、景象的层次:
(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
(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3、弹奏时节奏的变化:
(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请做选择题。舒缓—渐强—激昂。
(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4、试听《月光曲》: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看你在听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兄妹俩那样联想到月出海边图、月穿微云图、月映巨浪图。注意,老师也不是一下子听懂的,学校早上广播在第九周星期一放过一次,我听了很激动。它不像周杰伦的《青花瓷》,也不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几句。不用心听是不会想象到那么美妙的境界的。
5、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弹琵琶的四位同学来谈一谈,你们是学过音乐的,应该会更有感受。大家也不用不懂装懂,《月光曲》不是一下子听得懂的。
6、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
(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2)启发联想的景象的三个层次与兄妹俩人生命运的对应阶段。如果老师把兄妹俩的人生经历划分出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看看哪一段是写童年、那一段是写青年、哪一段是写中年呢?这样的童年有什么特点?(幸福美好)这样的青年有什么特点?(艰难曲折)这样的中年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师引全班读:月出海边图象征着兄妹俩幸福美好的童年,读—;月穿微云图象征着兄妹俩坎坷曲折的青年,读—;月映巨浪图象征着兄妹俩波澜壮阔的中年,读—。
7、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8、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出示一段贝多芬的个人简历。请一位同学来读。� 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板书:共命运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六、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1、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同学们,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陶醉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吧!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启发人生:同学们,你们陶醉了吗?现在该醒醒啦!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遇到挫折,要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同情心。)(出示雷怡秋、徐毓、刘芷妮等同学预习时批注上的体会,进行阅读鼓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贝多芬的这句话,并把它用来勉励自己,好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痛苦能够毁灭人,……(德国贝多芬)请同学们把划红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下�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这首曲子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课外的资料中还有别的说法,你们想知道吗?总之,他的音乐给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们心灵的震感,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最美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人生启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的书,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吗?请大家课后阅读《贝多芬传》,出示书籍。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 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5、欣赏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6、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教学难点: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贝多芬的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谁?(贝多芬)
2、课前查找资料,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学生简单交流贝多芬资料)
3、贝多芬一生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故事,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
( 板书课题:26 月光曲)
文:[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感知文章
学习目标: 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 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读书。 作为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要充分。上课时主要请同学们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今天所执教的《月光曲》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建构,满足了学生求知欲,请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二)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看来通过预习,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那你在预习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主要抓两个问题:
(1 )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
(2 )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4、同学们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词:[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分类理解词组,积累词汇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进行分类积累。
操作要领: 在《月光曲》教学中,根据词语的描写情景,分三组三个层次进行学习积累。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同时进行了词语填空训练,注重了词语的积累运用,扩大词汇量。这一训练环节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
学习方法:词语联想 填空运用
(三)分组学习词语,积累词汇。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查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出示第一组词语:
蜡烛 盲姑娘 陶醉 苏醒
(1 )指名读。
(2 )读这几个词语与谁有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在一个点着蜡烛的小屋里, 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 很久才苏醒过来、)
3、出示第二组词语
纯熟 琴键 飞奔 记录 谱写
(1 )指名读
(2 )这一组词语与谁有关?是描写什么的?(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4、出示第三组词语
幽静 清幽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1 )指名读
(2 )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景色)
(3 )词语填空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 ) 。
一天夜晚,他在( ) 的小路上散步。
(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
句: [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抓住中心语句
学习目标: 理清本课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中心。
操作要领: 由于高年级课文篇幅长,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必须有适当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三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语句。《月光曲》这篇课文, 就是巧妙设疑, 抓住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只奔课文主题,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对话的深入理解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方法展开对这个“ 点” 的教学。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以探究性学
学习方法: 交流感悟 揣摩内心 角色体验 想象体味 情景对话 前后联系 品味词句
(四)抓住中心语句,领悟品读情感。
1、刚才同学们提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 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2、学生交流:
(1 )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爱感动了。(板书:爱音乐)
抓两个重点: 一是姑娘双目失明还学习弹钢琴; 二是从她说的话中体会。
感受内心:贝多芬此时是怎么想的?
(2 )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出示第3 自然段,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
3、同学们很会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就这样学习,我们继续交流,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1 )出示盲姑娘的语言
(2 )体会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听出了纯熟和情感,贝多芬就像遇到知音,非常激动;再想到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却因为买不起入场券被挡在了音乐殿堂之外,心情更加不平静,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感情朗读)
(4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5 )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你体会出什么?
(感受贝多芬关爱穷人,博大的情怀。)
(6 )教师描述: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此时贝多芬想。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情:[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领悟品读情感
学习目标: 体会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操作要领: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切入口” 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节《月光曲》正是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层次递增、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领悟了文中的情感体验—— 那就是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俩的手足之情、以及通过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体会月光和月光下的海面的变化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的博大情怀。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更为学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品读升华 以感促悟 借助此料 品评表达 层次递增朗读 情景再现。
(五)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这首《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出示第9 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感受到这是一曲怎样的乐曲?
3、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 )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 )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的情境。
(3 )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4 )再引导感受: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平静、舒缓——音调升高、节奏加快——节奏更快、音乐激昂
(5 )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月光曲》,那请同学们也边听边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6 )感情朗读:把你看到的情景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演奏《月光曲》。(师生配合朗读,分层次递增朗�
操作要领: 这一环节是前四个阶段潜在的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尤其是高段教学,解读文本一定要走进运用写作方法的层面。这节《月光曲》,在理解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提炼本课事物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老师抓住艺术的魅力这一单元专题,借助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巧妙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并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能够让自己内心真实自然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
学习方法: 音乐想象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六)提练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1、在读这一段时,你有什么发现?(现实 联想)
2、提炼写作方法:写文章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也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牧童短笛》片段)请同学们听音乐,写联想,把你对音乐的感受,你所看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4、放音乐,学生小练笔。
5、交流。
6、总结:音乐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一首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给我们以美的陶冶,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活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心随音乐一起飞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活动目标
1、解有关动物的习性,对食物链感兴趣。
2、尝试在色纸上作画,涂色用力、均匀。
3、对使用色纸作画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简单了解有关动物的习性,会画猫头鹰等夜间活动的动物
2、已经上好黑色的幼儿画过的画纸,油画棒,范画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让幼儿体验色纸画的特征效果,引起幼儿作画的愿望。
1、教师:这幅画与我们过去画过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这样的画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3、解释色纸的由来,让幼儿体验到废物利用的好处,懂得要节约纸张。
教师:这些画纸都是你们以前用过的,老师在上面涂黑色,让你们再来画画。
这样,一张纸我们可以用多次,减少了浪费。
二、观察画面内容
1、教师:月光下,黑夜中,动物们会在干什么?谁会在活动?谁又在休息?
在活动的动物它们又是怎么活动的,和谁一起活动?
2、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参与的讨论让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提出作画要求
大胆地画出夜间活动的动物;色纸作画时涂色要用力、均匀。
四、幼儿练习
教师边巡视边提醒幼儿作画的要求,对于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个别幼儿,可做个别示范。
五、讲评
让作者互相讲讲所画的小动物在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