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 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 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 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二、读练一 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八、结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四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知一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教师插话:课文是如何写老战士的镇定、安详的呢?(出示插图)
4、一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右手……左手……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11、师小结,并指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丰碑》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预案:
一、题文联系,感知“丰碑”
1、板书“碑”:说说什么叫“碑”
(用石头做得,用来做纪念,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一些历史事件或书法家的作品、图画,如:西安的碑林)
2、补充板书“丰”:说说什么叫“丰碑”
生不会,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1、容貌好看 2、风度神采 3、盛,多,大 4、姓。
请生选择意思,明白“丰碑”:高大的石碑。
3、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浏览课文,找出依据
(1)出示第13自然段: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指名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丰碑”在课文中指的是军需处长。
二、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引导: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
(1)出示第7自然段: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2)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在谈中引导关注“冻僵”
(3)“冻僵”什么意思?
(4)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
预计一:气候恶劣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学生可能会谈到“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引导学生关注一个词“吞掉”
②“吞掉”平常事用在什么地方?如“大象一口吞掉了小鹿”
引导学生感悟:“吞掉”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
“吞掉”一般是强大的将弱小的吃掉
③文中指的是什么“吞掉”这支队伍?
狂风 大雪 严寒 恶劣的天气
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狂风、大雪、严寒,这所有的一切似乎是那么强大,二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它们面前似乎是那么弱小。你从这个“吞掉”感受到什么?
(红军前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环境的恶劣……)
⑤你看,文章中的语言,这一个“吞掉”将红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请你用朗读将我们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预计二:装备很差
①一个军队的装备有哪些东西?
武器、衣服等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
②装备很差,让你想到了:他们的武器可能是――,他们的干粮――,他们御寒的棉衣――
③出示: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引导关注“贴”:同学们,请读读这句话,这里的一个词在这里似乎不太准确。
④平常,我们说衣服是怎样在身上? 穿
⑤而这里用了一个“贴”,它和穿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若生不明白,引导:
“贴”这个词,一般用在哪里?比如:我把一张奖状贴在墙上。这个“贴”相当于“粘”,奖状与墙之间有没有其他东西?而“穿”不同。孩子们,你的衣服穿在身上,里面还有其他衣服吗?你的衣服能不能说贴在身上?
但即使你只穿了一件衣服,也不能说贴在身体上,这又是为什么?还是刚才的例子,一张奖状贴在墙上,是什么使它贴在墙上?同样地,在当时,又是什么使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衣服单薄,大雪纷飞,雪落在衣服上,化成雪水,将他的衣服贴在身上
⑥这一个“贴”字形象地告诉我们,
⑦指名读第7自然段
三、图文联系,感悟“丰碑”
1、读着第七自然段,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位老战士在死神面前,他是那样――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板书:镇定、安详
2、指名读文中刻画他镇定、安详的句子并出示:
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①你是从哪些举动中感受到他的镇定、安详,将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并写下你的体会,交流
预设: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当时的他正在吸烟 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似乎向战友借火
②他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他安详,可书上怎么说他是镇定地,你又是怎么理解?
③指名读
④若你了解到他就是均需处长,你对这“镇定、安详”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引导: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 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
想象说话:他怎么会被活活地冻僵,请你根据他镇定、安详的神情,联系他特殊的身份,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孩子体会他的舍己为人,他将不多的棉衣分给了其他战士,而自己没有分到棉衣,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3、当我们读懂了镇定、安详的背后的含义,此时,你对军需处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悲痛:多么无私的一个人,然而被活活地冻僵。
敬佩:舍己为人……
学生说并请学生朗读句子
四、首尾联系,升华主题
1、难怪将军――出示: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此时将军的心里对军需处长所怀的情感和你们一样,钦佩而又悲痛,齐读。
2、引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晶莹的丰碑”仅仅是说军需处长此时外在的模样?生交流,若说不出,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指他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3、若将军一开始还在思索,出现句子: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而此时,从军需处长,我们联想到其他的无数红军战士,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沉重二坚定的声音告诉他: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沉重而坚定的声音也在告诉所有的人们,齐读。
4、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当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1)交流
(2)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它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人也像军需处长一样,成为你心中的丰碑。
黄继光 刘胡兰等
五、作业:课后去找一找这些英雄故事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 自然段)
第二段(2 自然段)
第三段(3—13 自然段)
第四段(14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 武昌起义
1、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
(2) 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 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 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 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能体会出军需处长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和红军队伍为人民而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丰功伟绩。
2、理解:严峻、思索、安详、晶莹、丰碑(本义、喻义)等重点词语,重点理解四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从读中悟出情、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将军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士,好干部而沉痛和崇敬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打开书本,一齐读课题《丰碑》。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边看课文一边用心来聆听课文范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
他的什么事?结合回答(板书:军需处长)
三、细读课文,理解中心
1)读1、2小节。
2)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狂风呼啸,一支红军队伍在云中山行进,云中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由于海拔很高,山峰犹如在云雾中而得名,山高路远,天寒地冻,这时队伍将面临怎样的考验?出示卡片的考验,什么是严峻?(艰难、困苦、严厉、严肃)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冰天雪地、大冰砣、装备差,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3)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可能,这是什么句式?(说明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困难重重,困难大)。
4)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不仅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有恶劣的环境,更有可能遇到残酷的战斗,而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出示(思索),思索是什么意思?
5)与其说将军在思索,还不如说将军是在担心他的部队能否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一齐读出将军的忧虑(稍缓疑问的口气)学完一、二小节,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这一部分与后文写出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有什么关系呢?前因后果,写作技巧(简介伏笔)
(一)读讲第二部分(接着,队伍中发生了一件事,自己轻读下面的课文,用笔“——”圈画出描写将军的动作和几次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想分别表达了将军的心情和感情。
1、听说有人冻死,将军的第一次神态、动作是怎样的?读(将军愣住了……)愣是因为……来得突然,你从将军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了将军是怎样的心情?(急切关心战士)
2、当他看到一位衣着单薄破旧,被严寒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读(稍快)他的动作、神情,语言又说明了将军怎样的心情?(悲痛气愤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理解了将军的感情和心情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放大图片投影军需处长的形象。
引讲3、当将军要需处长跑步过来受训时,可是没有人应声,不是战士们没听见,也不是警卫员不愿顺从将军的命令,此时,战士们似乎凝固了,泪往心里流,他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因为他们都知道眼前这冻僵的老战士,他正是负责发棉衣的,他们可敬的军需处长啊!(出示第七自然段,配乐)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高贵品质,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方面来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样子。
(1、动作2、神态3、衣着)
他的动作自然(神态镇定安详)(衣着单薄破旧)出示卡片一个人当严寒逼近,被活活冻死时其痛苦不言而喻是十分大的,但军需处长的神态却十分(镇定安详)没有丝毫的痛苦和恐惧,由此,你能体会到军需处长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他是负责发棉衣的,但自己却衣着单薄、破旧,从中,你又觉得军需处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可贵的品质?板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小节,(敬佩、深情、崇敬、悲痛)练读。
5、当将军明白真相后,又一次愣住了,这是为什么?(震惊,没有料想到)引讲,将军震惊了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为失去这样的好战士,好干部而痛惜,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千言万语,无尽的哀思、化作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段落出示)(拉近图片,将军的形象)
这个军礼饱含着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愧疚、激动、自豪、崇敬、追悼)
朗读指导:由悲痛激动(语速缓慢)
6、这是一个特殊的追悼会,一起读,(风更狂了,雪……)(出示段落)
板书:晶莹的“晶莹的丰碑”是什么意思?(透明洁白的石碑)为什么说……?
引讲:大雪覆盖,军需处长与高大的云中山化为一体,从形象上来看确实是晶莹洁白、高大的,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与高山同在,与日月共存,在战士们的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一起读最后一段(出示段落)
此时,将军的忧虑还存在吗?(不,我们可以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你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已经能够证明)为什么说那脚步声是沉重而又坚定的?那声音从表面上来看是(战士们的脚步声)其它是战士们怎样的心情和信念的体现?(他们既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悲痛,又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鼓舞,他们再也不会为严寒所畏惧,再也不会为死亡而害怕)所以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句(反问句)它所表达的感情比肯定句来得更为强烈,更为肯定。一齐读出强烈的语气。
四、学完全文,让我们来深思本文的主题(中心)。(出示填空)
课文的中心要赞美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为了表达这一中心,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并通过对将军的动作,语言和几次神态变化的描述,突出表达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尽力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述)
五、请同学选读最受感动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22丰碑(晶莹的)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延伸阅读——丰碑课文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情绪;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 (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
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教学内容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播放朗读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课文,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讨“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时引导学生读题——《丰碑》,检查课外预习:你收集到了哪些关于“丰碑”的资料?你在何处见到何碑?现在谈谈你怎样理解“丰碑”这个题目?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1、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2、探索目标:
①课文哪几部内容介绍了这一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正在艰难地爬雪山。� 分析对比一下,我们的忧虑是否就是将军的忧虑?
④指导朗读。(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用“缓慢、沉重”朗读此段文字)齐读,指名读。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紧扣主线。
1、细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
2、探讨目标:
①将军边走边喊什么?为什么要“喊”?
②将军产生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谈谈你中体会到了什么?(对战士的关心)
③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多媒体播放形声结合的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此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有关词语谈谈。(从“单薄破旧的衣服”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④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⑤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为老战士被冻死而悲愤难过,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
⑥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啊!)
⑦引导学生用“气愤”的语气朗读这部分文字。
⑧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齐读此段文字。四人小组讨论,将军第二次产生“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可能想到哪些?他是怎样做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学生演示,体会情感,引导读出“敬佩、自豪”之情。这是将军所做所想,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①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②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③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小组讨论。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④在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下,这支队伍能否经住严峻的考验?找出这些词语。你怎样理解“无数军需处长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总结写法,创造情境。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领悟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
2、指导写法,学习本文抓住将军语言、神态这一变化主题及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来刻画人物精神的写法。
3、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今后打算怎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背诵第七自然段。
板书设计:
23丰碑
军需处长红军将军
艰严喊愣鼓难
峻抽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
特别注意:啸(xiào)劣(liè)塑(sù)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 (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